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活難以或缺的精神支柱。翻開每一個民族久遠的歷史,幾乎見不到沒有宗教信仰的生命歷程。歷經歲月的砥礪,世界上仍然活躍著許多經久不衰的宗教,傳遞著數千年的精神傳統。宗教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鮮活,其奧秘在于一部或數部神圣的經典來維系其生命,固化其根本教義,保證其本來面貌。經典作為宗教的基礎和原則,是衡量一個宗教是否正統的標準。經典形成于歷史的某一時期,卻定型于某一瞬間,而對經典的解讀卻是貫穿該宗教整個歷史的思想進程。宗教的發展,實際就是對經典教義賦予適合時代的解讀和認識過程。也正因為如此,便產生了基于經典教義的各種思潮和理論,從而出現了不同的宗教派別。世界各大宗教中,出現派別是宗教思想發展的一種常態和共性,不局限于某一個宗教。
伊斯蘭于七世紀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傳到了世界各地。在傳播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自然要對經典的某些教法教義進行因地制宜的解讀,于是,各種新的宗教思想便應運而生,為教派的產生播下了種子。伊斯蘭教自唐朝傳入中國以來,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落戶,中國穆斯林在漫長的歷史中一方面要堅持伊斯蘭的傳統,另一方面力圖融入中國社會,在堅守與融合中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在文化自覺、創新、調適、捍衛和革新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要出現各種新的思想,所以,產生不同的宗教傾向和宗教派別也就在所難免。教派的存在,在中國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從清乾隆年代以后教派就實實在在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地上。而客觀的認識教派的產生和存在,有利于我們整體地把握宗教的性質和宗教思想發展的規律,也對解決教派間的爭端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中國內陸教派的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還沒有形成一門完備的學科,對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議;對教派的劃分,新的觀點不斷出現,老的理論不斷被刷新。關于中國伊斯蘭門派的劃分,筆者認為,首先應遵循兩個原則:一、考察該派是否對教法教義的解讀具有獨特性和排他性;二、考察其獨特性是否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即對其特性的理論是否擁有一定數量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基于這一構想,我認為中國穆斯林從大的方面可以歸納為四個不同的教派:格迪目、門宦、伊赫瓦尼和賽萊菲耶,而僅門宦一派又分屬奈格什班頂耶、嘎迪忍耶和庫布忍耶三大蘇菲教團,又從三大教團衍生出幾十個門宦。[1] 因此,中國內陸(除新疆以外)的穆斯林可以用“四大教派”或用“四大教派、三大教團”來概括。現將確定這一格局的理論依據和實際表現進行簡要地梳理,敬請專家指正。
閱讀全文直戳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