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鐵:論古代邊疆演變的內在機制—基于人類學視角的考察

摘要中國邊疆的形成演變歷經 2000 余年與諸多的朝代,表現為跌宕起伏的動態過程。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將自己的統治制度、政治理念與文化傳統,升華為了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文化并應用于邊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治邊文化軟實力的思想基礎,是夷夏有別觀與用夏變夷觀。中原王朝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圍的政治勢力必須服從于己,由此形成中心 (華夏文明與邊緣 ( 邊疆及其檄外的非華夏文明相互關系的地緣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過推行教化在邊疆及其以遠地區傳播華夏文化,并通過朝貢、冊封這兩種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規范,即封貢制度。中國邊疆的歷史形成,不僅因中原王朝在邊疆建立行政區并實施有效管轄,還表現在以內陸文化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邊疆地區逐步得到傳播與認同,內陸人口向邊疆地區逐漸遷徙,實現了邊疆居民成分的重組與主導民族內涵的改變,使邊疆地區與內陸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中國古代邊疆夷夏有別觀用夏變夷觀 ; 封貢制度文化軟實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成果。


一、人類學有助于揭示真實的歷史

應該指出,真實的歷史與研究歷史的歷史學是有區別的。受研究者的視角與方法,所掌握史料的豐富完備與否,以及研究者的時代和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研究者對同一研究對象的看法必然有差別,研究結果甚至大相徑庭。歷史學可以不斷探索,一些研究或許能較大程度地接近史實,但無人能準確、全部地復原真實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學永遠不會終結。

復原歷史若能做到精彩、真實,并探索其內在機制與發展規律,必須具備足夠的史料根據以及符合邏輯的嚴格推理等條件。而只有歷史學家賦與揭示其真相的思想,才能使史料鮮活起來,進而構成真正的歷史學。著名史學家何兆武說得清楚“所謂歷史的本來面貌,實際上乃是史家所企圖傳達給讀者的那幅面貌。這里面已經經過了歷史學家的理解、詮釋和他的表達以及讀者的理解三重泡制。數據只是死數字,是經過了以上的重重泡制才賦給他們有血有肉的生命,使之轉化為活生生的人的歷史活動”。〔1

中國邊疆的形成演變歷經 2000 余年與諸多的朝代,表現為跌宕起伏的動態過程。中國邊疆的形成演變有特定的背景與時代條件,并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就中國是歷史沿襲未曾斷絕的唯一國家而言,中國邊疆形成與演變的過程與涉及問題復雜的程度,在世界上堪稱少見。何況研究中國邊疆形成演變問題的主要任務,是探求蘊藏于歷史潮流涌動之下的機制、規律等深層問題,難度不可謂不大。

若僅使用歷史學傳統的方法,即注重分析、綜合及演繹的方法,難以窺知研究對象之全豹。在探討歷史真相的過程中,欲使我們的眼光更透徹,審視更準確,并深刻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揭示歷史演變的特點與規律,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是采用新的視角與合理的方法。近年史學界流行的系統分析方法與歷史時段方法,重視探討研究對象與其他因素的復雜聯系,同時進行貫通時段的深層思考。系統分析方法與歷史時段方法擅長對所研究問題作系統的發掘與深入剖析,研究本選題顯然有較大的優勢。

系統分析方法又稱整體史研究法,原本是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以后移植到歷史學等人文社科領域。整體史研究法可溯源到 20世紀中葉英國史學家沃爾什的 《歷史哲學導論》。針對此前流行的“思辯的歷史哲學”,沃爾什提出了 “分析的歷史哲學”的命題,認為歷史學家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對一個事件 “追溯他和其他事件的內在聯系,并從而為它在歷史的網絡之中定位的方法”。〔2〕整體史研究法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由若干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子系統又由更小的系統或要素組成。不同的系統與要素始終處于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綜合力量推動事物前進。整體史方法的主要特點,是重視研究對象內部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并將研究對象的變化視為動態演變的過程。整體史方法還認為,局部之和永遠大于整體,因為局部之和誕生新的內容。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也可看到類似的觀點。

 20 世紀 30 年代法國年鑒學派產生以來,其所提出的史學理論不斷增枝散葉,在世界史學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年鑒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提出并首先使用了歷史時段方法。〔3〕布羅代爾認為,根據所具有的內容、層次、地位與作用,可將歷史時間劃分為長時段、中時段與短時段。長時段的內容蘊藏在歷史潮流的底層,主要表現在氣候變化、地理格局、文化心態等方面。他認為,長時段主要研究歷史的結構,雖然變化極為緩慢,但在歷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短時段研究數十年或百年之間發生的歷史,研究對象大致是歷史過程中的人物、事件與現象。布羅代爾認為,短時段位于歷史的表層,因此不甚重要。中時段介于長時段與短時段之間,具體探討態勢、局勢、周期等類問題。布羅代爾將歷史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段,明確定位并分別進行研究,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當然,布羅代爾的觀點也有偏頗之處。與他同時代的學者已正確指出,短時段是認識歷史的基礎,卻被布羅代爾忽視了。

若引入人類學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對探討中國邊疆的形成演變等問題十分有利。采用系統分析方法與歷史時段方法,也為歷史學與人類學結合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人類學定位于研究當代的人與人的文化,〔4〕歷史學則探討已發生及凝固的以往事實,兩者在定位方面截然不同。根據研究對象的差異,人類學可細分為探討歷史、經濟、宗教、體質、生態等學問的不同分支。現代人類學認識論的基礎,主要是普同論、全貌論、整合論、適應論與文化相對論。現場直接觀察法是人類學的重要方法,認為研究者唯有親臨現場親睹并收集事實,獲取的材料才真實可信。同時,研究者對獲取的材料作全面深入的研究,發掘深藏其內的文化內涵,梳理相互因素的關系,進而揭示問題的本質。人類學與歷史學探討的對象雖有現實及過往的區別,但不妨礙我們汲取其理論與方法的有用之處,籍以探討歷史研究的內在機制、演變規律一類問題。

人類學提倡的全貌論、整合論、適應論與文化相對論,與整體史研究法有相通之處,相關的思維以及探討亦可在采用歷史時段方法的前提下順利進行。歷史學家不可能身返過去的歷史。但人類學倡導的 “現場親睹”,卻提醒歷史學家應模仿古人的思維方式,置身所研究時代的意境,才有可能領會史載的真實含義。另外,人類學講究剖析資料中蘊含的信息,釋讀隱藏其中的文化密碼,以獲得對事實的準確把握。人類學還關注事物內部的關系及其變化過程,這些都值得歷史學家學習。人類學結合歷史學在發達國家久已有之,歷史人類學便是其成功結合的結晶。歷史人類學在我國已取得一些成果,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以下就借助人類學的視角與方法探討古代邊疆演變的內在機制問題,試舉數例。

二、文化軟實力是歷朝治邊的有力武器

古代中國曾數次分裂,但在統一局面破裂后,均能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回歸統一。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中國從低水平、低層次的統一,逐漸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統一,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古代的邊吏具備極高素質,或中原王朝在邊疆地區配置了強大的兵力,實行了嚴格的管理,而主要是在邊疆的經營方面,形成了較為優越而且有效的內在機制使然。①

或者說,中原王朝在邊疆的經營方面,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地緣政治觀,并以此為邊疆治理及涉外事務處理的思想基礎。中原王朝地緣政治觀的核心內容,是視華夏之地為固守的中心,四周的蠻夷地區為中心的邊緣乃至迷茫的徼外。② 中原王朝應對蠻夷的方略是 “守在四夷”,即固守華夏之地,通過制度與文化的漸次傳播,對周邊蠻夷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進而在蠻夷地區形成受華夏影響的文化圈。華夏文化的影響由近及遠,由微弱、逐漸的積累發展至質量上的突變,約在元初出現中原王朝穩定的邊疆與鄰邦分離的改變。對此,歷代中原王朝未必有過科學的總結,但此種邊疆經營方略行之有效,歷代相沿,成為中原王朝治邊不可缺少的利器。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居主導地位的中原王朝,形成了重視并善于運用治邊文化軟實力的傳統。〔5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是指該國的社會生產總值與硬件設施等的擁有量,軟實力則是指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影響力,包括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安排上的影響力和外交事務上的影響力。這一規律可說是古今皆然。從有關記載來看,中原王朝十分重視并積極發揮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使之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部分。具體來說,中原王朝將自己的統治制度、政治理念與文化傳統,升華為了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文化并應用于邊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古人對文化軟實力難以做出科學歸納,但對華夏文化的重要價值、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等有深切的認識。因此,歷朝都采取措施爭取文化軟實力實現最大化,并以此為經營邊疆及徼外地區不可或缺的利器。

治邊文化軟實力的思想基礎,是夷夏有別觀與用夏變夷觀。

夷夏有別觀的核心,主要是華夏中心觀與崇夏抑夷觀。華夏中心觀根據文明的類型劃分夷夏,所言 “夷狄”,包括華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在很長的時期里,中原王朝所言 “夷狄”包括邊疆的諸族與徼外的政治勢力,施用的治策兼顧兩者。自元代起,邊疆諸族與徼外勢力的分野逐漸明朗,中原王朝的應對之策,相應出現了分化及向不同方向發展的趨勢。崇夏抑夷觀主要表現在中原王朝嚴格區分夷夏與夷狄,具有先事華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輕枝葉,以及親華夏、遠夷狄等觀念,總體原則是夷狄歸附則受而不拒,夷狄反叛則棄之不追,由此形成“守在四夷”的治邊傳統。

用夏變夷觀源自儒家的德化觀。儒家講究以和為貴,以忠信為美,認為朝廷應對夷狄,應實行叛而伐之、服而舍之的政策。統治者認為,對夷狄廣施德化,便可實現 “德澤洽夷”,③取得不事遐荒、安定華夏之地的理想效果。

治邊文化軟實力的內容,主要是彰顯中原王朝的文化、實力與制度。

農業文明在中原地區形成很早。較之結構單一的游牧文明與發展滯后的山地文明,農業文明有明顯的優勢。中原王朝向外傳播的文化,主要是宣傳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播和平、和睦、夷夏有別等價值觀,以及體現尊卑有序、奉上事主、講求誠信、寬廣包容等內容的道德觀。中原王朝彰顯的實力,包括經濟實力、人力資源與軍事實力。在歷史時期,中原王朝土地肥沃,糧食產量較高且收成穩定,為擁有雄厚國力創造了條件。由于實行專制、集權的統治制度,中原王朝統治者擁有全面掌控社會與臣民的權力。以雄厚的社會經濟和人力資源為基礎,中原王朝大都擁有可觀的軍事實力。但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有時并不對稱,治邊用兵亦須付出高昂的成本。此外,對夷狄實行厚往薄來政策也耗費了國家的大量資源。

中原王朝彰顯的制度主要是國家制度與封貢制度。鑒于徼外勢力之多元及邊疆政局之復雜,中原王朝在邊疆地區多采用較靈活的國家結構形式,同以專制統治為特征的國家制度互為補充。封貢制度既是中原王朝彰顯的對象,也是中原王朝治邊文化軟實力的傳播載體。

治邊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機制是文化傳播。一是通過文化的影響和浸潤將文化軟實力傳播至周邊地區,二是傳播的內容主要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與道德觀,文化傳播重視體現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寬廣包容。中原王朝傳播文化,主要是通過廣施德化、興辦儒學教育這兩種方式,利用華夏文化的輻射及影響,對周邊夷狄進行潛移默化的改造。施用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是“守在四夷”,中原王朝力求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華夏之地的安定。為此,統治者盡量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積極營造有利于己的形勢及環境,并逐漸將統治區域擴大到更大的范圍。

唐宋時天下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原王朝與夷狄的關系出現持續演進的變化,主要是邊疆地區明顯強化成為拱衛國家的屏障鄰邦大都成為與中國建立新型藩屬關系的屬國。隨著周邊強大勢力的崛起,中原王朝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面臨復雜的形勢,需要硬實力與軟實力更合理的搭配。時局的變化莫測,也呼喚更及時、更靈活的應對。競爭至上與適者生存,逐漸成為通行天下的法則,這些都對中原王朝奉行的自然天成、消極守拙的國際主義提出了質疑。宋代以后,先后出現了元、清兩個以邊疆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華夏文化融合周邊民族的文化,形成更為深厚、豐富和有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元明清三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在內涵、推行重點、施行方式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

三、封貢制度的目標是建立東亞秩序

中原王朝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圍的政治勢力必須服從于己。由此形成了中心 ( 華夏文明)與邊緣 ( 邊疆及其檄外的非華夏文明相互關系的地緣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過推行教化在邊疆及其以遠地區傳播華夏文化,并通過朝貢、冊封這兩種形式,與前來朝貢的四方夷狄建立盟約及主從的關系,進而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規范。此即施行封貢制度的真實用意。

封貢制度的基礎是服事觀。先秦時一些諸侯國提出 “五服”說,認為統治者居天下之中心,其影響由中心向四面傳播。中原王朝對服事觀進行改造,將其發展為以四方夷狄向中原王朝進貢、中原王朝冊封朝貢者為內容的封貢制度。封貢制度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雙方關系建立在朝貢夷狄承認對中原王朝的附庸地位基礎上,并通過朝貢、接受冊封、履行朝廷規定義務等得到體現中原王朝賜給朝貢夷狄豐厚回報,并通過冊封將其納入羈縻府州的管控之下。二是朝貢與冊封均遵循自愿、不強加于人的原則建立冊封關系以后,夷狄若有反悔,隨時可廢除。三是封貢制度適用的范圍甚廣,施用對象為廣義上的夷狄。封貢制度有和平漸進、無須用兵等特點,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國庫須大量持續支出以及中原王朝在東亞享有霸主地位。

元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邊疆還處于形成的過程中,邊疆與徼外地區的界限經常變動且含混不清,封貢制度施行的范圍,既有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與地方政權,也包括徼外勢力,乃至遠方的一些他國。緣由于此,一些學者提出了封貢制度是亞洲東部古代國際秩序的看法。中原王朝建立及鞏固東亞秩序的途徑,是積極推行封貢制度,通過厚往薄來、禮尚往來的手段,與封貢對象確定等級從屬的關系,客觀上也有利于向蠻夷傳播華夏文明。德治、教化也是中原王朝籠絡蠻夷的重要方法。唐太宗認為,對夷狄施以德澤,可獲得武力不能達到的效果,“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

通過封貢制度,中原王朝對邊疆及其以遠地區進行政治籠絡和文化傳播通過交往方面的厚往薄來籠絡對方,爭取建立封建家族制度式的等級尊卑關系,在此基礎上實行相對寬松的羈縻治策通過保護、賞賜、施以優惠等做法,使藩屬國緊攏在自己周圍。進一步來說,中原王朝對周邊地區施用的文化軟實力,對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邦交關系,以及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與鞏固,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漢晉至唐的中原王朝統治者,大都持有中原文化絕對先進、王朝宏偉無疆、邊徼蠻夷難以企及等優越意識,并通過廣泛施行封貢制度,踐行厚往薄來的原則,將上述觀念散布四方,同時以豐厚的物質賞賜及眾多虛銜官職的授予,對邊徼地區的蠻夷“施之以德”,企望換取邊徼蠻夷對中原王朝最高權威的承認,以及蠻夷對中原王朝的衷心順從和長期供奉。在華夏文明獨領風騷,中原王朝處理與夷狄的關系主要是采取友好相處、德化浸潤等做法的時代,封貢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原王朝不僅構建了以己為中心的天下秩序,還使東亞地區實現了上千年的基本和平。封貢制度使中原王朝的文化軟實力發揮了顯著作用,逐漸形成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華夏文化圈,漢唐兩代尤為明顯。

唐宋時天下形勢發生變化,中原王朝與夷狄的關系出現持續演進的改變。與元明清時期情況的變化同步,治邊文化軟實力逐漸演變為兩種不同類型。

對周邊關系較密切的鄰國,元明清王朝主要通過新型藩屬國體制來體現文化軟實力。對基本成型的邊疆地區,則主要是靠因地制宜的邊疆治策與推廣儒學教育來體現文化軟實力。元明清,尤其是元清兩代,重北輕南的治邊傾向不甚明顯。歷朝還在云南等地積極推行土司制度,使朝廷對南部邊疆的統治明顯深入。在上述地區施用的周邊文化軟實力因此取得明顯效果。由于在邊疆實行土司制度,中原王朝的統治深入到此前鞭長莫及的地區,通過土司承襲須經考核批準和發展儒學教育等方式,有效培養南方少數民族對國家的忠誠通過大量興辦正規學校,還迅速提高土司的素質與文化水平,初步解決了南部邊疆各級官吏的來源問題。

元明清三朝逐漸放棄前代倚重的傳統封貢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唐朝以后中原王朝衰落、華夏的地位逐漸下降等原由。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是這一現象的充分體現。七下西洋后類似的行為嘎然中止,固然因明朝國庫困頓難以支撐,但深層的原因卻是時過境遷,中原王朝一枝獨秀的風光不再,過去興盛的封貢制度效力亦大不如前。另外,此類做法蘊含的高成本、低收益的矛盾日趨尖銳,明朝花費大量國力,收獲卻寥寥無幾。以厚往薄來為特色、曾廣泛施行于邊疆和徼外地區的傳統封貢制度,乃逐漸式微并趨于衰落。①

四、絲綢之路與國家權力滲透

“絲綢之路” ( 以下簡稱 “絲路”是人們對古代中國與地中海地區之間國際交通線的雅稱,因運銷商品中有寶貴的中國絲綢而得名。古代絲路的類別,大致包括北方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

北方絲路又稱 “綠洲之路”,因途經西域沙漠中的綠洲而得名。道路自華北地區啟程,經過河西地區,穿過塔里木盆地,越過帕米爾高原,分為兩路一路經過帕米爾高原北部,經費爾干納地區至錫爾河流及阿姆河流域另一路經由帕米爾高原南部,途中分為南抵北印度與西達阿富汗的兩條支線。赴中亞及阿富汗的道路往西達今伊朗,道路再次分為兩條,一條道路至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 ( 今伊斯坦布爾,另一路往西南至今伊拉克,前行可達地中海東岸。

南方絲路可細分為西南絲路與嶺南絲路。西南絲路有三條干道,即,自今成都經西昌、大理、德宏入緬甸北部,經過今印度北部達地中海沿岸的“永昌道”由今成都入緬甸北部,走水或陸路沿伊洛瓦底江至孟加拉灣出海的 “伊洛瓦底江道”;以及經今宜賓、昆明、蒙自至越南河內,再經海防出海的 “交趾道”。嶺南絲路是連通海上絲路至中國內陸的陸路部分,走向大致是從中原王朝的都城如長安、洛陽或大都 ( 今北京及中國絲綢的主要產地出發,往東至今廣州、泉州等港口出海,遂連通海上絲路。

海上絲路又稱 “瓷器之路”,因古代后期行經的中國海船主要運輸外銷瓷器得名。海上絲路起自中國東部沿海的今廣州或泉州,出海后至交趾今越南河內或越南中部取得補給,再繞行中南半島,經馬六甲海峽赴印度洋沿岸,遠端可達波斯灣與紅海地區。

絲路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道路的發展與經營,中國與亞歐地區的商貿往來,中國與鄰邦之間人口的遷移,中國與亞歐地區的文明交流,道路所經地區城市的形成,絲路不同路線傳播亞歐文明的比較,等等。學界談到歷史上的絲路,多注重介紹絲路的歷史、道路的走向、相關的經貿活動以及通過絲路大國文明之間的交流。若從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變化,以及中原王朝的國家權力滲透的視角審視,我們對多條絲路間的聯系,絲路的興衰更替,以及絲路的主要功能及其變化,當有進一步的認識。②

對絲路的積極開拓與長期維護,從根本上而言,屬于中原王朝的國家行為。中原王朝積極經營絲路,并采取多種措施力保絲路運行的安全,目的是向邊疆及徼外進行國家權力滲透,以形成和維持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另一方面,時代條件及東亞形勢的改變,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商貿活動的活躍,又推動絲路的總體格局以及絲路的主要功能發生改變。

中原王朝經營邊疆及徼外地區,所面臨的形勢及其應對在前后期有明顯差別。

前期中原王朝治邊的對象是包括邊疆勢力與外邦在內的夷狄,應對的方法主要是推行羈縻治策,施行的主要載體是朝貢制度。通過以厚往薄來為基本特征的封貢制度,中原王朝在周邊區域乃至東亞地區,逐漸構建以中原王朝起為中心的東亞秩序。

中唐及其后的時期,吐蕃、南詔、遼、金、夏、蒙古等邊疆勢力的興起和存在,以及明代后期西方列強東至,使中原王朝遭受嚴峻挑戰。元、清兩個統一王朝為邊疆少數民族建立,他們有其不同于以往中原王朝的天下觀與治邊觀。在諸多力量的沖擊下,漢唐以來形成的東亞秩序逐漸解體。另一方面,元明清諸朝的疆域趨于穩定,外邦的國家形態也逐漸形成,并與中原王朝建立起了新型藩屬國的關系。因此,元明清三朝治邊表現出邊疆治理與邦交應對分開的特點。2000 余年間中原王朝在治邊方面發生的變化,對絲路的眾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中原王朝腹地與鄰邦之間的過渡地帶,或者說王朝統治者眼中的蠻夷之地,在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地區即人類學認為兩種文化的接觸或重疊地帶。這一地帶文化演變的趨勢,決定了在兩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以何種文化為主并相應獲得更大的發展。絲路對中國疆域的形成產生的重大的促進作用,在元明清時期尤為重要。通過絲路,中原王朝在邊疆地區設治、駐兵和移民,其影響由點及面,從表層逐漸深入邊疆社會內部,最終實現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控。中原王朝經營邊疆地區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采取國家權力逐漸滲透的方式,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絲路作為中原王朝對邊疆及徼外進行國家權力滲透的重要載體,其發展及演變的過程,受到時代背景與東亞形勢變化的深刻影響。三條絲路的走向,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制約與興衰消長,乃至形成國際性回環線路等方面的情形,數千年間發生明顯的改變。

宋元以前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較為興盛,尤其以北方絲路最受重視。海上絲路雖然在唐以前就已開通,但由于中國遠洋航行技術水平較低等原因,利用海上絲路的主要是運輸高檔奢侈品的徼外商船,以及運載朝貢使臣的外國海船。元代以前,絲路的重點在北方,作用主要是朝貢、夾攻匈奴和和獲取遠方珍物以供宮廷享用。漢、晉、唐諸代南方絲路趨于繁榮,其原因,一是作為北方絲路的補充,二是在北方絲路被阻斷時發揮作用。當時絲路在邊疆地區的路段,主要是作為國際絲路的一部分而存在,并非是中原王朝經營的重點。

宋元時期情形發生了變化。除這一時期中原王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出現了改變外,絲路功能轉變的另一原因是為中原王朝與外邦的貿易服務日趨重要。在這一時期,由于中國輸出貨物主要是各類瓷器,必須通過海路運輸方能保其安全。兼之宋元時中國的造船技術空前發展,季風對中國海船北上的制約作用降低,中國海船逐漸成為海上絲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南方絲路的地位也逐漸超過北方絲路,對重北輕南治邊傳統的改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元代后期,受蒙古帝國分裂和衰落的影響,中國與歐洲的聯系不時中斷,對北方絲路產生不利的影響。明朝與北方的瓦剌諸部長期對峙,嚴重影響北方絲路的通行,致使其一蹶不振。另一方面,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正式形成,而且南部邊疆形成的時間早,產生的作用大,西南絲路逐漸成為中原王朝經營的重點。絲路邊疆路段的地位普遍得到提升,境外的路段則降至次要的地位。

西南絲路與海上絲路存在如影隨行的密切關系。宋代以前中國的航海技術有限,因受太平洋季風的限制,返國的外國海船與中國海船從中國東部沿海出發,在逆行季風的情形下多在交趾 ( 今越南河內靠岸,人員及商品再經 “交趾道”、 “永昌道”兩條陸路轉赴今印度等地。這一時期,西南絲路與海上絲路合為一條國際交通線。當時在海上航行的主要是外國海船,他們運載朝貢使臣以及珍寶、珍稀土產至中國東部港口。宋元時中國的航海技術 ( 包括大型海船制造與指南針導航等有了很大發展,在海上航行的中國海船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五代以來,交趾發展為獨立國家,交趾經常搶劫過往的商船。南詔、大理國在 500 余年間割據云南地區,也使朝覲及貿易的隊伍在其轄地難以通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自中國東部沿海赴印度洋的海船,轉而以占城 ( 在今越南中部)或今海南島為補給地,行旅不再由交趾登岸走經過云南入今緬甸赴印度的陸路,〔6〕海上絲路與西南絲路的聯運宣告結束。

絲路的功能在宋元之際也發生了變化。宋代以前,海上絲路主要用于朝貢往來及運銷海外高檔土產。宋代國際貿易的重點逐漸轉向民間貿易,規模也逐漸擴大。外銷貨物以瓷器為大宗,為國際貿易服務逐漸成為海上絲路的主要功能。運輸瓷器以海運占盡優勢,這也是海上絲路趨于發達及其功能發生變化,以及商隊不再從交州登陸、經云南陸路西行的一個原因。

宋元時期海上絲路十分發達,為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準備了條件。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向海外宣傳國威,招徠諸國入貢。據記載永樂三年( 1405) 六月,明成祖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藉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船隊自福州五虎門出發,揚帆達于占城,再遍歷西南洋諸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使之朝貢,有不服者則以兵懾之。”①七下西洋對外彰顯明朝的雄厚國力,促進明朝與海外各國的文化交流,但大規模地持續施行厚往薄來的做法,終使國家財政無力支撐。南部邊疆等地出現大規模的茶馬貿易與馬市,反映出中原王朝靠朝貢制度羈縻徼外蠻夷的傳統受到大規模商品貿易的嚴重沖擊。況且,鄭和七下西洋產生的政治影響僅限于海外諸國,對明朝企望恢復朝貢關系的瓦剌等北方游牧勢力,七下西洋無異是南轅北轍。

明成祖死后,大規模的遠航黯然謝幕。以后,因倭寇入侵等原因,明朝頒布 “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一度繁榮的海上絲路遭受嚴重打擊。清朝雖曾一度開海,但在大部分時間仍然實行封閉海洋的政策。統而觀之,在明代后期及清代,包括海上絲路在內的絲路網絡歸于沉寂。

總之,作為實踐現封貢制度主要途徑的絲路,由于中原王朝的重視而開拓和興盛。歷代王朝積極開拓絲路并注重保障絲路的安全,動用國家力量進行日常維護,唐朝、元朝等王朝還在絲路的一些路段設立驛站,使兵力所及的路段成為官道,一些朝代甚至要求前來朝貢的使臣必須走規定的 “貢道”。北方絲路、海上絲路與南方絲路構成了中原王朝經營邊疆與聯絡外部的交通網絡。從絲路分布格局的變化,可以探知歷朝經營邊疆在重點、方式與效果方面的演變過程,更重要的是,絲路是中原王朝向邊疆及徼外地區進行權力滲透、擴大政治影響的主要途徑。〔7〕由于中原王朝治邊文化軟實力在后期出現變化,北方絲路、海上絲路與南方絲路發生衰落及更替,其功能也逐漸改變。

在中原王朝邊疆的鞏固與發展方面,絲路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中國邊疆的歷史形成,不僅因中原王朝在邊疆建立了行政區并實施有效管轄,還表現在以內陸文化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邊疆地區逐步得到傳播與認同,內陸人口向邊疆地區逐漸遷徙,實現了邊疆居民成分的重組與主導民族內涵的改變,使邊疆地區與內陸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這些改變表現為漸進式積累以及以質變為轉折的過程,并通過絲路的建設與運作得以體現。

中國歷史疆域的形成,不僅得益于政區行政管轄的確定及完善,還表現在中國的主流文化在邊疆地區得到不間斷的傳播并逐漸被認同。元明清時期內陸人口向邊疆大量遷徙,并與邊疆諸族實現融合與重組,諸如此類的諸多因素,促使邊疆與內陸牢固地結合。因此,邊疆的交通線不僅是邊疆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途徑,也為邊疆蠻夷與內陸更多的交往創造必要的條件。可以說,絲路 ( 尤其是位于邊疆的路段對于構建中國疆域的重要貢獻,給予如何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參考文獻】

1〕何兆武. 思想文化隨筆 M〕. 科學出版社,2012 129

2〕〔英〕沃爾什. 歷史哲學導論 A〕. 何兆武. 沃爾什和歷史哲學 C〕.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24

3〕〔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論歷史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44

4〕莊孔韶. 人類學通論 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2

5〕方鐵,等. 論中原王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 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 2) 

6〕方鐵. 唐宋兩朝至中南半島交通線的變遷 J〕. 社會科學戰線,2011( 4) 

7〕范建華,齊驥. 論云南在國家向西開放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開放大西南重振南絲路的戰略構思 J〕. 學術探索2014( 4) 

來源:《天府新論》2015年第2期,P13213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傳統治邊方略蘊涵豐富的政治智慧
中原王朝的夷夏觀及其治邊
“中國邊疆考古”認識:蒙古琉球仍在研究范圍
清朝的政治統治
明朝不賠款不割地,為何疆域面積卻不斷縮水?有一點很重要
土司制的起源及歷史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江市| 锡林郭勒盟| 乌鲁木齐市| 甘德县| 高阳县| 翁牛特旗| 叙永县| 无锡市| 登封市| 宜兰市| 巴南区| 江山市| 商洛市| 昌邑市| 成安县| 平谷区| 鄢陵县| 珲春市| 时尚| 商丘市| 湘西| 德化县| 大理市| 巴林右旗| 青冈县| 崇阳县| 恭城| 饶阳县| 永康市| 霞浦县| 金阳县| 海晏县| 集安市| 顺昌县| 舟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安图县| 和平区| 温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