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持續400余年,是中國最為久遠朝代之一。它開創了中國后世近四千年世襲王位的先河。其后人以華夏子孫自稱,并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凡意義的朝代,卻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撲朔迷離,難尋真蹤。
夏朝究竟是傳說還是確實存在過的王朝?如果確實存在過,那么它的歷史發展脈絡是怎樣?哪里是它文明的起源地?依據現有考古學的研究,夏朝比較復雜,偃師二里頭,鄭州二里崗上層,都可以根據地層學判斷屬于早商遺址,二里頭更是出現了我國目前最早的大型宮殿遺址。所以,部分學者就認為二里頭即為夏代遺址,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二里頭,二里崗并不是夏代遺存,因為沒有文字資料的證明。
當然,還有些人認為良渚文化后期才是夏代遺址,也有人認為龍山文化是夏代遺址,還有說陶寺文化后期是夏代遺址……
眾說紛紜,那么到底哪個說法更為確切?他們是基于怎樣的觀點提出這樣的看法?考古學上關于夏代文明的研究又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神秘發現?
10月22日(周六)下午3:00,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國學講壇主辦,河南嵩陽文化策劃有限公司承辦,大河網支持的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講座第24講特邀中國著名夏商周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先生做客河南博物院,帶來《手鏟釋天書:夏代文明的考古探索與研究》的精彩講座!
▲(中原國學講壇講座現場)
夏文化,嚴格意義來說它屬于考古學的命題;如果不叫夏文化,那它就是夏史。
在中國考古學沒出現之前,夏代只能說是歷史,且文獻沒太多記載的歷史。較為詳細的應該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就是大家讀史記所看到的司馬遷把從禹開始到桀,一代一代地簡單地給記下來。
所以,在沒有考古學之前,大家所知道的就是——有個夏王朝,這個王朝從夏禹開始,一代一代能傳下來,傳到最后一代,就是夏桀。
可是其它方面怎么樣?夏王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發展到歷史的哪一個階段?社會性質又是怎樣?
這些,只有考古學來回答。
中國考古學從什么時候開始?基本上大家認可的是從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這也涉及到什么時候提出夏文化以及夏的存在等諸多問題,同時也關聯到夏文化的發展階段。
夏文化發展階段從1931年徐中舒一文發表到現在,其發展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有哪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二十年代安陽殷墟發掘到1959年徐旭生先生豫西“夏墟”調查。(這一階段開始把田野考古材料與文獻相聯系,提出一些推測性意見,這些意見對探討夏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從而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視。)
繼徐中舒提出仰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之后,1935年,丁山在《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中,認為山西夏縣西陰村文化遺存為夏文化。
這與徐中舒說是一致的,西陰村也屬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而且正好屬于真正的“夏墟”之地。
仰韶文化為夏文化之說,在四十年代末以前沒有人提出不同看法。雖然龍山文化早在1930年就被發現,1931年又在后崗找到仰韶——龍山——小屯三疊層。但當時人們對仰韶和龍山的關系還認識不清,多理解為東西同時并列關系,這與把黃河中下游分為兩大集團的古史觀恰相一致,也與把山東視為商人老家,龍山文化與殷墟商文化屬傳承關系的看法相合。
第二階段:從1959年“夏墟”調查到1977年冬登封王城崗發掘現場會召開。
這一階段不再限于被動地引用田野考古材料去推測,而是主動地應用考古學的方法進行田野探尋。如果說第一階段僅限于歷史學界的猜想,那么本階段已正式成為考古學界的探索對象。并為開展夏文化研究積累了大量實物資料,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差不多與翦伯贊仰韶說同時,范文瀾第一次提出龍山文化(或稱黑陶文化)為夏文化的假設。
上世紀50年代,除夏代是“黑陶文化時代”一說外。有人對龍山文化進行了分析,認為分布在山東的龍山文化——黑陶文化不是夏文化,而分布在山西、河南的龍山文化——灰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
也有認為三里橋龍山文化為夏之前身(趙光賢);還有人認為齊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呂振羽)。
正當部分學者推測龍山文化為夏文化的時候,於50年代前半,中原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編年迅速建立,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原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從仰韶文化到小屯晚商文化基本建立,為探討夏文化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1959年考古研究所組織了“夏墟”調查,由徐旭生先生帶領,在文獻記載的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因時間等原因,原計劃的晉南調查未能實施)進行調查。這次調查是考古界主動探尋夏文化的開始。
第三階段:從1977年冬登封會到現在。(如果說第二階段主要是田野探尋,那么本階段除繼續進行田野工作外,更主要的是開展了廣泛的綜合研究,使探討更加深入,看法愈加接近。探討漸漸以考古學家為主,歷史學家退居次要位置,或者淪為旁觀者。)
從1977年到本世紀初,夏文化探討經過20多年的激勵論爭,二里頭遺址西亳說基本被否定,取而代之的兩大主流觀點——鄭亳說與偃師商城西亳說。
此二者對夏商文化分界的看法逐漸接近,到最后,分歧僅限于夏文化首尾兩端的確定,尾端就是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屬夏代,還是屬商代的區別。
只有半期之別,已經相當接近了。
但是,隨著C14測年結果的變化,遂使曾經一度流行后遭普遍否定的二里頭遺址西亳說呈現出死灰復燃的苗頭,成為目前夏商文化探討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那么C14測年結果如何呢?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階段性成果(《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性成果(簡本)》)的矛盾,到此后發生的全面變化:年代普遍后移,變晚。
自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又面臨什么難題?以下是劉緒先生講座音頻剪輯,建議WIFI收聽!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