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來源于網絡-天山網,“中國新疆”微博
在我國的天山山脈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隨身攜帶著全副家當,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行走;他們風雨無阻,逐水草而居,被稱為全世界“走路最多”、“搬家最勤”的人——這就是新疆哈薩克族“轉場”人。
“轉場”是一種隨著季節變化,不斷將牲畜趕往草料豐富地區的循環輪牧方式。一般說來,轉場分別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進行;但在某些氣候和植被條件差異較大的地方,也有每年進行4次轉場的情況……
9月的新疆,總是格外恢弘壯麗,透過車窗望出去,滿眼都是金色的樺樹林、河流和草原。我們正好趕上牧民們從夏季牧場轉向秋季牧場的時節,所以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好幾批風塵仆仆、成群結隊的轉場隊伍。
這些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大多是騎著駿馬負責領路的哈薩克主婦;然后是負責“運輸”被褥、日用品、食物和氈房的駱駝隊;最后才是被男人們驅趕著緩緩向前移動的牛群、羊群。在一聲又一聲駝鈴和吆喝聲中,轉場隊伍揚起漫天塵沙,陽光下,仿佛是一幅幅重彩的油畫,顯得又悲壯又美好。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在山地不同部位往往形成了許多垂直分布的各季牧場。因此“逐水草而居”的轉場規律,一般是“從高處往低處走”。也就是說,每年的3~4月牧民們便將牛群、羊群趕到位于山頂上的夏季牧場;而到了6~7月則將牲畜轉到位于山腰的秋季牧場;從9月開始到寒冬大雪到來之前,牧民們又將牲畜遷到位于山坡或山下的冬季牧場,并在這里度過整個冬天……如此循環,年復一年。
千百年來,轉場是寫在哈薩克族牧民史冊里,最慘痛、最壯烈、最驚心動魄的一筆,是一部充滿悲壯色彩的史詩。漫長而艱辛的轉場路上,牧民們憑著自身單薄的力量,保護著他們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做著抗爭,當然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經受寒冷、饑餓、勞累的輪番折磨;牛羊凍死、掉膘、流產;還要對付路上的各種不測:雪崩、狼群、病痛、死亡……長長的牧道,像繩子,一圈一圈,捆住了牧民的心,也捆住了牧人的灑脫豪邁。空曠深遠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的哀鳴,伴著清脆的駝鈴……組成了一曲哈薩克族牧民悲壯凄涼的放牧之歌。
目前,哈薩克人的牧場主要分為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3種,從南向北分別設置在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由于這些牧場與牧場之間距離各異,所以各個地區牧民的轉場路程也不盡相同:其中,山區牧民每次轉場路程不超過50公里;半牧半農的牧民轉場路程更短,一般在30公里的范圍內;比較起來,平原地區的牧民轉場路程最遠——短則幾十公里,長則幾百公里。
每年,新疆哈薩克族牧民都要進行大面積轉場,在一條條古牧道上,上千萬頭牲畜,形成一個個連綿不斷的遷徙團隊,隊伍后騰起的塵煙蔚為壯觀,簡直是一幅幅移動的絢麗風景......
當然,轉場路上,快樂的時候也很多。尤其是年輕人和小孩,一路上,他們或是騎馬或是騎狗,同伴之間相互比試、追逐,好不熱鬧。而對于那些經歷住考驗,最后順利抵達目的地的家庭來說,冰天雪地里的一頂溫暖氈房,來年春天成倍增長的牲畜都是讓人覺得幸福的。
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不少哈薩克人開始采用汽車、火車等方式來進行轉場。由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讓牧民定居的政策,采用傳統方式轉場的牧民家庭已經越來越少了。但無論哈薩克人明天將會走向哪里,“轉場”這種與大地相依的古老生存方式,永遠都將是這個民族不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