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stribution,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 border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簡介】方鐵,男,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研究民族史、邊疆史和邊疆歷史地理。發表論文13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主要著作有《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國西南邊疆開發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邊疆民族史探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邊疆民族史新探》(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主編《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等多種文集。著作獲國家圖書獎二項,中國高校社科優秀成果獎二項,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項,三等獎三項。論文獲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
【摘 要】就狹義跨境民族與廣義跨境民族的區分原則提出了看法,考證并敘述這些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內外的分布及其來源。同時指出,國境兩側跨境民族的類別與人口較多,一些跨境民族雖有較大的聚居區,但各民族交錯雜居與插花式分布的情形十分普遍,各跨境民族長期友好相處、相互關系較融洽,是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在分布與來源方面的主要特點。
【關鍵詞】云南;跨境民族;分布;來源;特點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類別最多的一個省。除漢族以外,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云南省有25個。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有1433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數的1/3。其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彝、白、哈尼、傣、壯、苗等6個民族,人口在1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有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景頗、藏等8個民族。云南又是與多國為鄰的一個省,分別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與泰國、印度等國相鄰。云南省與毗鄰國的邊界長達3207公里,其中中緬邊界1997公里,中老邊界500公里,中越邊界710公里。云南省有117個縣和縣級市,其中有27個縣市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相接壤。在云南的26個民族中,有眾多的人口跨中國與鄰國的邊境地區居住。云南邊疆以及鄰國相鄰地區的穩定與發展,與這一地區的跨境民族及其狀況,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關于跨境民族的界定,目前尚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中國的跨境民族,大致可分為“跨境民族”(狹義)與“親緣民族”兩種基本類型。所謂“跨境民族”(狹義),指居住在中國和鄰國的同一民族,最早居住在同一地區,以后由于遷徙和國界變動等原因分別居住在兩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但目前主要分布區域仍然相連或相鄰,語言和文化基本相同者,可稱為中國及其鄰國的“跨境民族”(狹義)。“跨境民族”(狹義)是分布中國及其鄰國的同一民族,其成員以及相關研究者對此并無異議,此類民族有如景頗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瑤族、佤族、朝鮮族、蒙古族等。
至于“親緣民族”,則指在我國及鄰國的一些具有共同族源關系,但目前對其是否為同一民族尚有異議的民族群體。這些民族有共同的族源關系,以后因遷徙或國界變動等原因,其中主要的部分逐漸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并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其整體目前是否為同一民族,其成員以及相關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者,可稱為中國與鄰國的“親緣民族”。這一類民族有如中國的傣族、布依族、侗族、壯族,以及中南半島北部的泰族、佬族、撣族、佬族、岱族等。由于本文談及的問題在中國跨境民族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所說的跨境民族取其廣義,即包括“親緣民族”在內。
一、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分布
云南的跨境民族(狹義),內部通常有較一致的自稱,居住在不同國家的部分,則可能有不同的他稱。跨境民族的各部分雖居住在不同的國家,但居住區域大都相連或相近。以上述標準來衡量,居住在云南省與鄰國5000人以上的跨境民族共有16個。這16個跨境民族人口與分布的情況大致如下:
苗族。一般自稱“毛”或“蒙”。云南省有苗族104萬人,分布在87個市縣。其中以文山州人數最多,其次是紅河州和昭通地區。越南稱苗族為赫蒙族,有41.1萬人,分布在越南北方,以封土、莫邊府、高原、黃樹皮、順州等地較為集中。老撾有苗族20萬人,居住在北部,以川壙、豐沙里、桑怒、會曬、瑯勃拉邦等地人數最多。苗族在緬甸有1萬人,主要居住在薩爾溫江上游兩岸山區,以果敢地區最為集中。泰國有苗族7萬人,80%的人口分布在清邁、清萊、達、黎、碧差汶等5個府。
瑤族。一般自稱“瑤”。云南省有瑤族19萬人,主要住在紅河、文山兩個州的南部。越南有瑤族34萬人,大都分布在西北部的高平、涼山、北太等省區。老撾有瑤族2萬人,主要住在中老、越老邊界老撾一側的地區。
彝族。通常自稱“羅羅”。云南省有彝族470萬人。彝族在云南分布廣泛,以楚雄州、紅河州居住較為集中。在云南省南部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等5個地州,彝族人口上萬的縣有16個。彝族在老撾、越南各有2000人,當地稱之為“倮倮”。這兩個國家的彝族人口,主要住在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
哈尼族。一般自稱“哈尼”。云南省有哈尼族142萬人,絕大部分住在元江與瀾滄江下游之間的地區,以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等縣分布最為集中。緬甸有哈尼族6萬人,稱之為“高”,大部分住在東撣邦,以景棟地區人數最多。越南有哈尼族9500人,居住在越、中、老三國交界越南一側的地區。泰國有哈尼族2萬人,大部分住在清萊府。老撾有哈尼族1萬人,稱為“卡果”,主要居住在豐沙里、瑯南塔、烏多姆塞等3省。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等自稱。云南省有景頗族13萬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緬甸稱景頗族為“克欽”,有56萬人,主要住在克欽邦,在撣邦北部和鄰近中國、印度邊界的地區,也有少量人口分布。
傈僳族。自稱“傈僳”。云南省有傈僳族61萬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州,在麗江、迪慶、大理、保山等地州也有少量散布。緬甸有傈僳族4萬人,大部分住在撣邦和克欽邦。泰國有傈僳族1.5萬人,主要居住在清邁、清萊、夜豐頌等3府。
拉祜族。自稱“拉祜”。拉祜族在云南省有45萬人,在滇西南諸縣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瀾滄縣和孟連縣。緬甸有拉祜族5萬人,稱為“么舍”,大部分住在撣邦東部。泰國有拉祜族3萬人,以清邁府居住最為集中。在清萊、夜豐頌、達府等地亦有分布。越南有拉祜族4000人,大都住在靠近中國的邊境地區。老撾有拉祜族2000人,分布在瑯南塔省。
佤族。大部分人自稱“佤”或“阿瓦”。云南省有佤族38萬人,分布在臨滄、思茅地區的西南部,以西盟、滄源兩縣居住最為集中。緬甸有佤族8萬人,大部分住在撣邦。泰國有佤族1.2萬人,分布在清邁、夜豐頌、達府等地,以清邁人數最多。老撾北部也有少量佤族人口。
德昂族。自稱“德昂”或“魯邁”。云南省有德昂族1.7萬人,居于西南部邊境地區,7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州沿邊各縣。德昂族在緬甸稱“崩龍”,有24萬人,主要分布在克欽邦和撣邦。
怒族。大部分人自稱“怒”。云南省有怒族3萬人,主要住在碧江、福貢、貢山等3縣。緬甸有怒族1萬人,住在與中國、印度毗鄰的地區。
獨龍族。自稱“獨龍”或“俅”。在云南省有0.6萬人,主要聚居在貢山縣。緬甸有獨龍族1200人,住在恩梅開江上游一帶。
回族。自稱“回回”。云南省有回族64萬人,回族在云南的居住相當分散,大都住在城鎮和交通沿線,居住回族人口上萬的縣有13個。在云南南部也分布有一些回族人口。如:紅河州有回族4.9萬人。西雙版納州有回族0.3萬人(1990年),主要住在勐海縣。德宏州和迪慶州也各有回族0.1萬人。據西方研究者估計,居住在泰國、緬甸、老撾北部原籍為云南的回族,大約有10萬人。其中,泰國清邁、清萊、南奔3府的回族,約有2萬人。
布朗族。自稱“布朗”。云南省有布朗族9萬人,分布在保山、臨滄、西雙版納3地州鄰近緬甸的地區,以勐海縣居住最為集中。老撾有布朗族數千人,居住在豐沙里地區。
漢族也是一個重要的跨境民族。在云南省的26個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分布也最廣。僅在與緬甸、老撾、越南相接壤的云南省迪慶、怒江、德宏、西雙版納、紅河、文山等6個民族自治州,居住的漢族人口就有3692850人(1990年)。至于中南半島各國的華僑和華人,據1991年統計,越南有111.6萬人。緬甸有49萬人,老撾有6.7萬人,泰國有645萬人。其中,云南籍的華僑和華人,在泰國有30萬至35萬人,在緬甸有25萬至30萬人,在老撾有數千人,在越南的人數不詳。中南半島地區的華僑和華人除少部分是兼操漢語的少數民族以外,大部分是漢族或漢族與其他民族人口通婚的后裔。
在云南省的勐臘、景洪兩縣,還居住著2000余克木人。克木族是中南半島一個分布甚廣的民族,老撾有克木族32萬人,居住在西北部山區;泰國有克木族10萬人,分布在北部山區,越南有克木族1.9萬人,居住在萊州、山羅、清化、義安等省。1987年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曾召開云南克木人問題討論會,與會者達成云南克木人與中南半島克木族為同一民族的意見。
在云南省馬關縣還居住著2000余拉基人。目前云南的拉基人己歸入布依族。越南有拉基族5800人,主要分布在靠近中國邊境的興門縣、黃樹皮縣和北光縣一帶。云南省的拉基人與毗領越南境內的拉基族也應屬同一個民族。
對以上16個狹義上的跨境民族,人們研究得較多。另一方面,在云南省與鄰國毗鄰或鄰近的地區,還居住著另外一種類型的居民群體,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親緣民族”。值得注意的是,有親緣關系的群體或民族,現在雖不一定屬于同一個民族,但這些群體在經濟文化生活和思想感情方面仍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聯系,而且有些有親緣關系的群體或民族,經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將來亦有可能歸入同一個民族。再者,近百年來人們關于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爭論,并不是在上述16個跨境民族中,而主要是發生在有親緣關系的群體或民族之中。
中國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和水族,以及中南半島地區的泰族、撣族、寮族、岱族和儂族,就是影響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組親緣民族,其情況頗具代表性。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在廣西、云南、廣東、貴州和湖南均有分布,以廣西人數居多。云南省有壯族114萬人,大部分居住在文山州。云南省有傣族114萬人,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各地州。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云南省有布依族5.5萬人,大部分居住在羅平、富源、師宗等3縣。中國侗族有296.03 萬人,居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中國水族有40.69萬人,主要住在貴州、廣西兩省區。
泰族是泰國的主體民族,約有2400萬人。其中居住在泰國北部的蘭那泰人有800余萬人。泰族在越南有70萬人,大部分住在紅河右岸地區。緬甸有泰族數萬人,分布在靠近泰國邊境的地區。老撾也有一些泰人。撣族在緬甸有220萬人,62%的人口住在撣邦;泰國有撣族5萬人,分布在西北部與緬甸相鄰的地區。寮族在泰國有1235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呵叻高原;在老撾有230萬人,居住在河谷和平原地區。在緬甸、越南也有一些寮人。儂族在越南有535萬人,分布在高諒、黃連山、廣寧三省的山區。岱族在越南有85萬人,主要住在紅河左岸地帶。越南現把岱、儂兩族合稱岱儂族。近年有中國學者提出,印度阿薩姆邦的東部,也分布有一些古代從中國遷入的百越民族的后裔。
以上幾個民族的語言,均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語言方面的親密關系,常反映了有關民族的族源相同或相近。據記載,先秦至漢代,在中國長江下游以南至中南半島北部的地區,分布著一個稱為百越的族群,唐人顏師古引臣瓚語說:“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即為這一情形的反映。百越中有名的部分為:西甌,主要分布在今廣西的東部和北部;駱越,大部分居今廣西的西部與西南部,今海南地區和越南北部;鳩僚,分布在今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島與之相連的地區;撣,居住在今緬甸東部和泰國、老撾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區。從先秦至明代中期,以上幾個部分居住的地區,基本上是在中國封建王朝統治的范圍。唐代前后,百越在西南方的各部落又分化組合為東西兩大部分。居住西面的部分,史籍稱之為“百夷”或“金齒百夷”,其居住地包有今云南的西部、南部和緬甸、老撾、泰國的北部地區,“百夷”即今當地傣族、撣族、泰族和寮族等民族的先民。居住在東面的群體,記載稱之為“僚”。“僚”由今壯、布依、侗、水、岱、儂諸民族的先民組成,分布在今中國的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東部、四川西南部以及越南、老撾東北部等地。明代中期,中國在西南部的邊界明顯內收,變動以后的邊界,大致維持至19世紀鴉片戰爭以前。由于居住地區國家隸屬關系的變更等原因,“百夷”、“僚”內部的差異進一步擴大,最終形成了壯、傣、布依、侗、水和泰、撣、岱、依等幾個民族。
壯侗語族的這幾個民族能否歸入同一民族,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1949年以后,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壯侗語族上述的這幾個民族,相互間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近代已發展為不同的民族。19世紀下半葉,一些西方研究者提出壯族與泰族是同一個民族,或認為壯侗語族的諸民族均是泰族。二次大戰以后,西方學者的上述觀點在國外仍有較大的影響,目前泰國、越南、日本和歐美的一些研究者,仍然認為泰族與壯族,或岱、儂民族與壯族,撣族與傣族是同一個民族。
其他有親緣關系的群體或民族又如:普廷人,在老撾有6萬人,泰國有2萬人,均居住北部山區。拉棉人,在老撾有5萬人,主要住在瑯勃拉邦的山區。普廷人和拉棉人的語言屬南亞語系佤崩龍語支,與屬同一語支中國的佤族、布朗族、德昂(崩龍)族的關系十分密切,將來亦有可能被歸入后者之3個民族。那加人,在印度有36.9萬人(1980年),居住在印度東北部山區,以那加邦最為集中。那加人說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的云南省,以后經緬甸遷入印度。居住在緬甸北部的那加人有4萬人。米佐人,在印度有35萬人(1978年),住在印度的東北部和北部。緬甸有2萬米佐人,分布在欽敦江上游地區。孟加拉國也有一部分米佐人。那加入和米佐人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中國的藏族關系密切,有可能是藏族的一部分。
二、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來源
民族遷移應包括民族人口自發遷徙與官方移民兩種形式。研究近現代的民族移民固然重要,古代民族人口的遷移和邊疆地區的官方移民,對所涉及地區的民族關系和歷史發展,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探究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起源的區域和以后邊疆地區的移民活動,均屬必要。
云南境內外的跨境民族,語言大致分屬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分別源自古代活動在中國西部、西南部及其毗鄰地區的氐羌、南蠻、百濮、百越等4大族群。
苗、瑤民族出自南蠻。秦漢時期,居今湖南省沅江上游的五溪蠻,是南蠻中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以后,五溪蠻中的苗人部落向西南移動,于9世紀進入云南。10世紀苗人分化為苗族和瑤族,并開始從云南遷入中南半島。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遷徙在17世紀末葉,清朝為平定云南鎮將吳三桂的叛亂調用30萬軍隊,戰火迫使一些苗族、瑤族人口遷往鄰國。第二次較大規模的遷徙是在19世紀中葉,云南回族領袖杜文秀發動的反清大起義失敗,為逃避清軍鎮壓,又有一些苗、瑤人口移居中南半島。有關的記載亦被調查所證實。法國學者恩保羊調查后認為,中南半島的苗族,大部分是18和19世紀從中國遷去的。老撾人士富米·馮維希也認為,老撾的苗族和瑤族為18世紀初從中國南方遷來。緬甸的苗族傳說,他們是19世紀從中國遷入的。自云南省進入中南半島之后,苗族、瑤族人口又有過多次向南部和西部的移動。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各跨境民族,均是出自古代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的氐羌族群。從考古材料來看,新石器時代氐羌分布區的西南面,已達今云南省的西北部,新石器時代或稍后的時期,今緬甸東北地區亦可能已居有羌人。公元前4世紀以后,今青海東部的一些氐部落開始南下,漢代見于《史記》記載,活動在今滇西一帶的“昆明”和“嶲”,就是南遷羌人部落的一部分。南遷羌人與當地土著羌人逐漸融合,成為近代藏緬語族各民族的先民。以后羌人及其后裔,又向云南的南部與東部進一步擴散,并進入貴州和廣西。
在藏緬語族諸族中,一般認為彝族形成于7世紀,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貴州省和云南省。云南的彝族主要住在北部和中部,一些部分后來逐漸向南部和西南部擴散,約在17世紀進入思茅地區南部和西雙版納,其中一些人口又遷入老撾和越南。8世紀前后,一些羌人遷入云南的瀾滄江和元江下游地區并形成哈尼族。中南半島地區的哈尼族是從云南遷去的。住在瀾滄江下游西面的羌人,在14世紀時形成了拉祜族。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的哈尼族,也是由云南思茅地區遷去的,泰國北部的拉祜族,從中國遷入的時間還不到100年。據唐代記載,在云南瀾滄江上游以西至緬甸克欽邦甘高山以東的地區,居住著“尋傳蠻”。在甘高山以西的地帶居有“裸形蠻”。“尋傳蠻”和“裸形蠻”是有親緣關系的兩個羌人部落,“尋傳蠻”以后形成了云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裸形蠻”則形成今緬甸克欽邦的景頗(又稱克欽)族。史籍中關于獨龍族最早的記載見于《元一統志》,最早記錄怒族情況的是明初的《百夷傳》。可知這兩個民族在元明以前已居住在恩梅開江與怒江的上游,即今云南省西北部和緬甸東北部山區。
漢族是中國古代的華夏族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自秦漢以來,不斷有內陸人口通過官方移民和自發遷徙的途徑進入云南。明代以前,先后遷入云南的內陸漢族人口大都被云南本地民族所融合。明朝幾次向云南大規模移民,以軍人、墾民、流民和商販身份遷居云南的漢族人口在100萬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清之際,云南農業地區白、壯等民族的一部分被遷入的漢族所融合,漢族開始成為云南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大量遷入臨滄、思茅、西雙版納等邊疆地區始于清代。保山、德宏、文山和紅河地區因有重要交通線通過,漢族大量進入的時間當更早一些。1949年以后,是內陸漢族遷居云南邊疆的又一高潮時期。
漢族移居緬甸北部的最早記錄是在元代。至18世紀,位今云南滄源縣中緬邊境的茂隆銀廠和在緬甸北撣邦南渡的波龍銀廠建成,這兩個銀廠各有云南籍漢族礦工4萬余人。緬甸人稱從云南進入緬甸的華僑為“翻山華僑”,與和從中國東南沿海去的“渡海華僑”相區別。“翻山華僑”主要住在緬甸西北部的八莫、阿瓦、曼德勒等城市,也有一些居民于東北部的景棟等地。漢族移居老撾最早的記載是在明代。老撾北部的華僑絕大部分是從云南省遷去的。40年以前,瑯勃拉邦有華僑商店300余家。目前老撾北部的華僑和華人,主要住在瑯勃拉邦、豐沙里、沙耶武里等地。早在漢代,就有較多的漢族人口遷居越南北部。唐、明兩代也是漢人較多遷入越南的時期。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漢族人口遷入越南進入高峰。越南的華僑和華人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東南沿海,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據1951年統計,越南共有華僑150萬人,其中北越9萬人,中越5萬人,南越136萬人。越南北部的華僑主要是從中國云南和廣西遷去的,其中以居住河內、海防者居多,在老街、河江、高平等地也有少量人口分布。泰國的華僑大部分是通過海路進入的,且大都居住在南部。居于北部的華僑和華人以云南籍人居多。從元代起就有漢人從云南省遷入泰國,以后較大規模的遷徙又有兩次。19世紀中葉杜文秀領導的大起義失敗以后,云南一些漢族人口遷入中南半島,有的到達泰國北部。1949年以后,一些國民黨軍人從云南省進入緬甸撣邦和克欽邦,1954年又遷到泰國清邁、清萊等地的山區。目前居住在泰國北部的云南籍華僑和華人在3萬以上,當地人稱其為“賀人”。
中國的回族是以元代從中亞遷入中國各地(包括云南省)的穆斯林為主體,融合漢族和其他民族成份在元明之際形成的。14世紀和17世紀,內陸回族又兩次大量遷居云南。19世紀中葉杜文秀大起義失敗以后,云南一些回族人口移居境外,現今緬甸、老撾、泰國的回族,有一部分就是這一時期遷去的。這些回族人口最早居住在緬甸北部的臘戍、瓦邦和班隆,后來一部分又移居仰光、曼德勒、東枝、景棟等地,還有一些人遷到老撾和泰國北部。抗日戰爭期間和上世紀50年代初,又有一些云南的回族人口徙居泰國北部。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族源自古代的百濮族群。百濮后來分化為孟、高棉兩個部分。我國學者認為,孟人和高棉人最初居住在中國的西南部,即今云南省南部與中南半島相鄰的地區。以后孟人和高棉人逐漸南移,孟人在今緬甸、泰國一帶建立林陽、哈利班超等古國,高棉則遷至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建立了扶南國。以后居于緬甸的孟人大部分被緬族所征服,今泰國地區的孟人則降服于泰族,這兩個地區的孟人大部分被征服者所同化。未曾南下一直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和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北部地區山區的孟人和高棉人,則長期保留自己的特點,演衍為今天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與克木人。據唐代記載:“望苴子蠻,在蘭滄江以西。”“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蘭滄江亦有部落”。“望苴子蠻”即今佤族,唐代居住在瀾滄江以西的今云南省臨滄地區南部和相毗連的緬甸撣邦地區。“撲子蠻”為今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族的先民,居今云南省怒江、保山、德宏、臨滄、思茅、西雙版納諸地州和與之相鄰的中南半島北部地區。明清時期撲子蠻進一步分化,形成了今天的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人。
關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壯、傣、水、侗、布依和泰、撣、寮、岱、依等幾個民族,其起源和演變方面的情形參見前述。
綜合上述情況可以看出,云南境內外諸跨境民族的來源和遷移,大致有兩種情形。其一,一些民族及其先民自古以來(最遠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就居住在現今的分布地,迄今并無明顯的改變,其遷移活動也基本上僅限于在分布地域內的局部移動或少量人口的遠徙。屬于此類情況者有佤、布朗、德昂、克木、壯、傣、布依、水、泰、撣、寮、岱、依等民族。如前所述,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人源自古代的孟人和高棉人,孟人和高棉人的主體自先秦以來已逐漸南移中南半島,佤族等幾個民族是滯留起源地的部分。它們中原有一些人口居于平坦的盆地,唐代以后由于盆地人口滋衍,遂被迫先后遷入山地。目前云南境內外的佤、布朗、德昂和克木諸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至今云南的傣族等民族,仍稱佤族為“阿瓦”、“滾萊”(均有山居人之意),德宏、西雙版納等地亦傳說,平坦地區的石水井和石級路,是德昂族的先民修建的。
壯、傣、布依、水、泰、撣、寮、岱、儂等民族均源出百越族群。在明代中期以前,這幾個民族的先民共同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統轄之下。從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來看,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先民自新石器時代起就居住在云桂兩省區以及中南半島的北部。西南地區的百越及其中各部分的后裔,包括分布在泰國的泰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并未進行過形成規模的遠距離的遷徙,這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但在這一問題上,國外一些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1885年,倫敦大學教授拉古柏里提出泰族起源于中國西部,以后輾轉遷入中南半島。1923年,美國傳教士杜德認為語言屬壯侗語族的民族均是泰族,泰族居住在中國的兩廣、云南、貴州、四川地區以及泰國、老撾、緬甸與越南的北部和印度阿薩姆地區。他們的看法經過其他人的演繹,發展為泰族起源于中國內陸,以后受漢族的壓迫,進行過七次大規模遷徙進入中南半島的說法,這一派觀點還認為中心在云南大理一帶的地方政權南詔和大理國,也是泰族的先民建立的。1938年上臺的暹羅鑾披汶政府,把國名改為泰國,并宣布更名的理由之一是“使國家與民族統一,如是始可包涵此民族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并提出泰族在暹羅、中國的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老撾和緬甸均有分布,“故須喚起泰族,團結合作,領導泰族,進于繁榮”。鑾披汶政府提出的“泛泰族主義”,利用學術問題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進而對他國提出領土要求,這一做法得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喝彩。令鑾披汶失望的是中國和中南半島各國對其謬論進行堅決抵制,使其主張終成泡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學者紛紛撰文,引用大量史實說明泰族受漢族壓迫遷入中南半島的說法并無根據,這些研究得到了包括泰國在內不少國家研究者的重視。同時亦應指出,泰族七次遷徙說至今在國際學術界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并繼續與國外學者對話,仍然十分必要。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來源和遷徙的第二種情形,是除了若干土著民族以外,還有一些民族的人口為秦漢以后不同時期從我國內陸遷入云南境內外地區的。一般說來,這一類遷徙多數帶有自發的性質,遷徙活動普遍具有漸進性、擴散式移動和遷入時間較早等特征。屬于這一類型的跨境民族,有苗、瑤、彝、哈尼、拉祜、景頗、傈僳、怒、獨龍、回、漢等民族。
苗族和瑤族的先民自唐代開始從川黔相連地帶進入云南之后,繼續緩慢地向南部和西部移動,并有一部分進入中南半島。分布較分散且多居高山,是這兩個民族共有的一個特點。彝、哈尼、拉祜、景頗、傈僳、怒和獨龍等民族,共同源自古代的氐羌族群。自西漢初年這幾個民族的祖先“昆明”和“雟”部落在云南保山至大理一帶活動,并見于記載以后,其中的一些人口亦緩慢地向四周移動。他們遷到之處,壩區和大河沖積地帶已早有白族、傣族等農業民族居住,兼之這些羌人部落長期保持了“夏處高山,冬居深谷”的山地游牧習慣,因此這幾個民族及其先民的絕大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并且單一民族相對聚居的范圍亦較有限,與其他民族相雜居的情況十分普遍。由于遷入時間相對集中(主要是元明兩代)和多數人口以軍人、商人工匠的身份移居邊疆,且受伊斯蘭教“五功”需要的影響,遷入云南的回族人口多居大小盆地,且主要聚居在重要城鎮和交通沿線。云南的回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腹地和滇東北等地,居住邊疆地區的不多,移居境外的回族人口居住相對分散,居住區域不與境內回族居住區相連,相互間的聯系亦較其他跨境民族為少。
內陸漢族移居云南開始很早。在明代以前遷入云南的漢人多居諸郡縣的治地,并先后被當地的白、壯等民族所融合。漢族人口大量進入云南邊疆開始于清代。1949年以后是漢族人口移居南邊疆的又一高潮時期。總的來看,1949年以前漢人遷入云南邊疆地區基本上是自發的,上世紀50年代以來,政府組織過幾批為興辦邊疆農場和支援邊疆建設一些內陸人口到邊疆落戶,因組織密和安置妥當,對邊疆地區的穩定并無消極影響。無論古代和近現代漢族人口移居云南邊疆,遷徙方均屬于擴散式進入和與當地居民雜居形式的分布,不存在本地居民被驅趕的問題。至于中南半地區的華僑和華人,由云南遷出境外居住的并不多,如越南、泰國等國的華僑和華人,絕大部分祖籍是在中國東南沿海諸省。中南半島北部之祖籍云南的華僑和華人,遷出的時間大都很早。大部分人從事當地社會生活需要的手工業生產和小商貿活動,因此與當地其他族系的居民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三、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分布與來源的主要特點
在分布與來源上,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云南省國界兩側跨境民族的類別與人口較多,這種20個以上的跨境民族,在某一地區密集分布于國界兩側的情形,在中國乃至全球也不多見。分布在云南及4個相鄰國家的跨境民族,有壯侗語族的諸民族以及漢族、苗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回族,分布在云南及2至3個相鄰國家的跨境民族,有瑤、彝、景頗、傈僳、佤、布朗、克木等民族。除漢族、回族在中南半島北部多數居住在城鎮附近,德昂族、彝族在云南邊境一側或兩側分布較分散,致使境內外居住區不甚相連外,其余跨境民族主要的聚居區,基本上是跨越中國與鄰國的邊界,簡言之,即大部分跨境民族,有相當多的人口在中國與鄰國國界的兩側毗鄰而居。據統計,云南省地處與鄰國毗連區域的縣市,面積約占云南省總面積的23.47%,除騰沖、龍陵、鎮康等3縣以外,其余縣市均為民族自治地方。居住云南邊境諸縣市的少數民族人口約有350萬,約占當地總人口數的60%,其中跨境民族人口占當地少數民族人口數的98%以上。上述情形的出現,有云南境內外地理氣候環境復雜,易形成多元文化與多種民族方面的原因,也與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前半期,中南半島北部長期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控制下并深受其影響,在此基礎上易形成聯系密切的跨境民族等因素有關。
在分布與來源方面,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第二個特點,是一些跨境民族雖有范圍較大的聚居區,但各民族交錯雜居與插花式分布的情形也十分普遍。云南多山,壩區僅占全省面積的6%,中南半島北部的地形狀況與云南大體類似。云南各民族在分布上素有“立體分布”之稱,即因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云南各民族(包括跨境民族)有按特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選擇居住地的習慣。壩區具有發展農業優越的自然條件,但面積狹小,不但早有白族、傣族的先民等土著民族居住,而且人口較為稠密。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漸進和擴散方式進入云南邊疆及境外地區的外地移民,除少數移民(如回族,蒙古族和一部分漢族人口)有可能定居壩區以外,其余移民通常都移居自然條件較差的山區和半山區。即便在山區和半山區,也主要是尋找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居住,由此造成人數較多且定居較早的跨境民族,除有若干范圍較大的聚居地外,還表現出廣泛雜居的情況,至于人口較少的跨境民族,插花式分布在多民族雜居地區的情形,就更為多見。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在分布與來源上的第三個特點,是各跨境民族長期友好相處,相互關系較融洽。這不僅有跨境民族在分布上形成的原因,還與不少跨境民族遷入現居住地的過程呈漸進型,與其他民族經歷了長期的群體接觸與文化磨合有關。居住云南境內外地區的跨境民族,有相當一部分是很早以來就居住在現今地區的土著。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些民族的一部分人口雖有過某種程度的遷徙,但其主體分布的狀況并無明顯改變。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中的另外一些民族,則是歷史上先后從云南以北地區遷入云南,又擴散到中南半島的。這一類民族遷至云南及其境外地區的時間,長的或達上千年,短的也有100年左右。另一方面,這些民族遷至云南境內外地區后即定居下來,若有繼續遷徒,也僅限于部分人口向其他地區擴散式地移動。由于以上原因,這些遷至云南境內外的民族,歷經數十年后便被視為當地的土著。據明初云南地方志記載:“云南土著之民,不獨僰人而已,有曰白羅羅,曰達達,曰色目,及四方之為商賈軍旅移徙曰漢人者雜處焉”。明初之云南人,把宋末元初遷入云南的“達達”(蒙古人)、“色目”(以回回人為主體)以及漢人視同土著之民,而與白族、彝族同列的看法頗具代表性。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長期友好相處,關系十分融洽,不僅體現在諸跨境民族相互的關系方面,也表現在居住云南境內外同一跨境民族內部。云南省的跨境民族在境外普遍有親戚和朋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政治氛圍漸趨寬松和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跨境民族與境外親戚、朋友的聯系更為密切,這種相互間的聯系與交往,通過境內外邊民聯姻、參加境內外節慶活動與宗教活動、邊民互市和其他經濟交往而得以體現。
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的分布、來源及其特點,其情況總體來看是利大于弊,它對加強云南省與中南半島鄰國的交往與合作,推動中國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都十分有利。對云南境內外跨境民族分布與來源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總結。
編輯說明:本文來源于《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釋從略。
編 輯:李全敏 吳 鵬 賈淑鳳
編輯助理:鄭少君 張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