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專輯
徐衛民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對于秦始皇陵園的規模,雖已有文章涉及,但迄今尚未有專文論述。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論證秦始皇陵園在當初修建時雖有設計圖,但是后來隨著秦統一全國及秦國力的不斷強大,加之秦始皇個人欲望不斷擴大的影響,到后來秦始皇陵園就成為一個規劃不斷更改和無止境的擴大工程,只要秦始皇不死,陵墓將不斷延續擴大修建。所以盡管我們目前看到的秦始皇陵園規模已經夠大了,但因為秦始皇是突然死亡,其陵墓仍然是一個半截子工程,并沒有完全反映秦始皇的意志。
秦人具有好大喜功的傳統,這是秦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主要反映在建筑工程中,有秦公一號大墓、秦都咸陽、直道、馳道、萬里長城等工程的建設都是如此。更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嘗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優旃曰:‘善。多縱禽獸于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始皇以故輟止”。[1](史記·滑稽列傳)秦始皇竟然敢供其游玩狩獵的苑囿建的如此龐大,真是不可思議。秦人一路從甘肅沿渭河東進,懷有遠大的抱負,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做事以好大喜功為特色,追求“大 ”和“多”成為秦人的時尚,這是秦人價值觀的直接反映。[2]
關于秦始皇陵的修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1](史記·秦始皇本紀)。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從秦王政13歲開始即位就開始修建了,這年是公元前246年,直至公元前210年去世,共37年。再加上秦始皇死后的復土工程和其他工程,歷時近40年。在這近40年時間里,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初即位到統一全國為第一階段,歷時26年(公元前246—前221年);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死為第二階段,歷時11年(公元前220—前210年);第三階段為復土工程階段,歷時兩年(公元前210─前209年)。在這三個修建階段中,大規模的修筑在第二階段。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秦始皇死得確實太突然,所以當秦始皇死時陵園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據《漢書·楚元王傳》記載:“酈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3](漢書·楚元王傳)當時的起義軍已經打到秦始皇陵以東不遠處的戲水,由于當時秦政府軍隊大都在前線,無法立刻應付這突發事件,遂給參加修陵的人發放兵器,派章邯帶領他們去對付農民起義軍,因此陵園的未竟工程被迫停工。
當時參加陵園修建工程的人數,過去一般都籠統地說成70余萬人。這種說法實質上是不確切的。秦在統一全國之前,雖然修建了20多年,但秦王朝當時由于主要忙于統一戰爭,因此是不可能抽調70余萬人來修建陵墓的,只能進行小規模的修筑。統一全國后的十余年的修建工程,也不是始終都用70余萬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時“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1](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指修建阿房宮和修建陵墓用工的總數為70余萬人,每個工程也就是二、三十萬或三、四十萬人。只是到始皇死后進行復土工程時,才合并兩個工程為一個,共70余萬人來參與修陵。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修建阿房宮的工程未就,便“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1](史記·秦始皇本紀)”。
筆者曾在秦俑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10余年,過去曾經對使用70萬人來修建秦始皇陵的說法持懷疑,認為修建陵墓不可能使用那么多的人,但是后來從大量的考古資料來看,特別是發現了制作石鎧甲的手工作坊遺址竟然距秦始皇陵達9里之遙,加之秦始皇陵的文物都是原大的,且管理嚴格,制作細密,證明當時秦始皇陵修建工作的管理是有序的,從而糾正了我過去的看法。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為了加強對秦始皇陵的管理,加快陵墓修建速度,秦始皇便在秦始皇陵所在地設置了麗邑,這在中國古代陵墓史上是一個首創,也是中國古代最早設置的陵邑,相當于縣一級行政區劃,專門用于對秦始皇陵的修建、管理和祭祀活動。其意義在當時和后來都是非常重要的,標志著秦始皇陵的修建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表示要大刀闊斧的進行,要從陵墓的修建中顯示秦始皇的真正威力和中央集權的強大。從此以后秦始皇陵的修建規模日益擴大,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更是調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滿足陵區大規模建設工程的需要。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秦始皇陵的許多大工程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病死在出巡途中,在胡亥完成了“沙丘之變”以后,便火速將秦始皇掩埋。葬禮以后,即開始后期的復土工程。但未及兩年,農民起義軍已西進攻破潼關,逼近秦始皇陵東,迫使整個陵區所有尚未完成的建設工程不得不放棄。
為了探明秦始皇陵園的規模,考古工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逐步對陵園進行科學的鉆探和調查,到目前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誰也不會想到秦始皇的陵園會有如此之大。根據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園的勘探與發掘,發現秦始皇陵園的面積有60平方公里。在其陵園內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陪墓葬,迄今已探明的就達600多個。其高大的封土堆、占地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的兵馬俑陪葬坑和占地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武庫陪葬坑,在后代的帝王陵中都是難于找到的。從而顯示出秦始皇陵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工程。
關于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漢書·楚元王傳》云:“其高五十余丈”。 3](漢書·楚元王傳)《三輔故事》也云:“始皇葬酈山,起陵高五十丈”。[4]秦漢時一尺折合今天為23厘米余,50丈即今天的115米高。這一高度引起眾多學者們的高度關注,不少專家實地測量后發現,現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說法不一,有高約43米、46米、51.5米、71米、73米、76米、83米等不同的說法。上述諸說形成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陵周圍的地勢高低不一,中間高,東西兩側低,落差較大,由于各個人的測量點不同,所得數值必然不同。
即便是考慮到古今測量點的不同,但如此懸殊的差異仍然是令人費解的。如以現存封土高43米計,則差72米;以76米計,則差39米;以最高的83米計算,也要差32米。雖然經過兩千多年風雨的侵蝕,陵上封土會有所流失。但根據實際勘探,封土周圍堆積的后期沖積土厚1—4米。把這些后期堆積土全部復原到封土堆上去,也達不到115米的高度。[3] 過去學者一般認為:秦亡以后,秦始皇陵園失去保護,因而導致水土流失、人為掘毀等,從而使墓冢逐漸降低。實質上并非如此,與秦始皇陵時間相差不遠的西漢十一座帝陵,除霸陵外,均為平地起冢。自然環境與秦始皇陵周邊情況差不多,經專家勘測比較,西漢帝陵現在的墓冢高度和文獻記載的變化并不大,有的墓冢甚至還高于原來記載的高度,而低于文獻記載的,也僅為兩米左右。所以筆者認為,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秦始皇陵“五十丈”高只是當時的一個設計高度,由于秦始皇陵工程的浩大,當農民起義逼近秦始皇陵時,復土工程尚未完工就不得不停止,因而根本就沒有達到當時“五十丈”的設計要求高度。
秦始皇陵地面上有兩重圍墻,即內外城,這已為考古資料證實。但自從在河北中山王陵出土了銅版兆域圖后,對秦始皇陵到底有幾道墻垣引起了人們的思索。銅版兆域圖就是當時中山王陵的規劃圖,上面刻著內外兩重回字形的墻垣,文字注明為“內宮垣”、“中宮垣”。以此推之必然還有“外宮垣”。但“外宮垣”沒有在銅版兆域圖上出現。兆域圖上的墻垣和秦始皇陵的內外城完全相同。因此袁仲一先生認為:那么始皇陵是否也會有個范圍更大的外城垣呢?有的同志認為應該有個外城垣,并指出兵馬俑坑東邊千余米處有個雙闕夯土臺基,可能是外垣的東門。目前的考古資料還沒有發現外垣的夯土圍墻。所謂的雙闕夯土臺基,現在不能完全肯定。但這個問題確是很值得探討的。鳳翔的秦公陵園及臨潼的秦東陵也都沒有夯土墻垣,而是用人工開鑿或自然的壕溝作為隍壕。始皇陵的最外屏障也可能如此。假如以始皇陵封土的頂點為基準向東西南北四方各延長3750米,則南到驪山,北到新豐原,東到魚池水,西到趙背戶村西邊的古河道。山、原、河形成一個長、寬各為7.5公里的自然屏障。在此范圍內歷年來不斷發現秦代的遺跡、遺物。如東邊的兵馬俑坑、西邊的窯址、石料加工場遺址,南邊的防洪堤,北邊的魚池等,均在此范圍內。[6]
段清波先生認為其東、西部界限更遠,東部已到了戲河,西部邊境到了臨潼縣城,這樣秦始皇陵園的面積已達到了60平方公里。[5]目前已在秦始皇陵園的外城以外,發現了眾多的陪葬坑,諸如氣勢雄偉的兵馬俑坑、公子公主陪葬墓、仿生水禽坑、動物府葬坑等等,這些陪葬坑和陪葬墓都是秦始皇陵園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說明秦始皇陵外城的修建在先,而外城以外的這些工程進行在后。
那么,秦始皇陵園有沒有設計圖,筆者認為是有的。即《漢舊儀》記載的李斯作陵,“鑿以章程”。[7]古人由于受迷信思想的影響,在對先人的陵墓修建時,一般都會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則進行規劃。關于這一點,在文獻中就有不少的記載。《周禮·春官·冢人》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正墓位,蹕墓域,守墓禁,凡祭墓為尸”;“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數,使皆有私地域;凡爭墓地者,聽其獄訟;帥其屬而巡墓厲,居其中之室以守之”。[8]這是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后要和生前一樣在冥世間生活。人生前有衣食住行之需,死后也是如此。于是具棺槨,制衣衾,備車馬及炊食之器,生前所有和期望得到的,都會在陵園中出現。但由于人生前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不同,墓葬的規格與隨葬品則不同。正如《呂氏春秋·節喪》指出:“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鍾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而且天子、諸侯的陵園中“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9]從目前考古發現的秦先公各個陵園來看,應該是有規劃圖的。但后來隨著秦國力的不斷增強,于是陵墓的規劃方案就不斷地進行擴大修改,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陵墓的范圍更是沒有限制。也正由于如此,考古工作者才在秦始皇陵外城以外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
筆者認為在秦始皇陵外城以外是沒有第三道城垣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始皇陵到底要修多大,當時雖有一個規劃,但陵墓的規模與秦始皇的年齡和秦國力的不斷擴大有關。秦始皇不愿意把自己的陵墓規模限制在第三道城垣以內。從這一點來看,形制“若都邑”的秦始皇陵在設計規劃上與秦都城咸陽如出一轍。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園這種不斷擴大、規劃圖不斷修改的例子在秦都城咸陽也是一樣。秦都咸陽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秦的滅亡,延續144年,都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修建,處于不斷擴大之中,由渭河以北延伸到渭河以南地區,在渭河以南修建了興樂宮、章臺、阿房宮、信宮等,甚至要以阿房宮作為其政治中心。秦始皇在關中地區修建了270座宮殿,且用復道、閣道、甬道連接起來,儼然是要以整個關中地區作為其都城。也正因為如此,秦都咸陽始終就沒辦法修建外郭城。
實質上,由于秦末農民起義導致秦的半截子工程不只是秦始皇陵一項,還有幾項。當然這并不是秦王朝不愿意將工程建完,主要是由于秦始皇從來就沒有想到秦王朝滅亡的如此神速,他要將秦的統治延續二世、三世乃至萬世。他也沒有想到自己只活了50歲,便離開了世界,他根本就不想死,于是一直煞費苦心的尋求長生不老藥,為此不惜大動干戈,幾次出巡都與尋求長生不老藥有關。由于疲勞過度,早早離開了人世,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所以他在生前也沒有確定繼承人。
由于秦始皇的早死和秦王朝的速亡,秦的一些大工程都沒有完成。如阿房宮和直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的前殿規模是“東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1](史記·秦始皇本紀) 但從目前的考古發現資料來看,秦阿房宮的前殿確實未建成。[10]《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明確記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另名名之。”[1](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1](史記·蒙恬列傳) 司馬遷既然明確說“道未就”,可見當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際,直道沒有竣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秦始皇陵園雖有設計圖,但是在不斷地改變之中,是一個無止境的工程,之所以如此,與秦人的價值觀、秦始皇的好大喜功有關系。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林劍鳴.從秦人的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J].歷史研究,1987,(3).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漢)趙岐等撰(清)張澍輯,陳曉捷注.《三輔故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調查——“863”計劃秦始皇陵物探考古進展情況的報告[J].西北大學學報,2005,(1).
[6]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紀要[J].考古與文物,1988,(5)(6).
[7]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許嘉璐主編.文白對照十三經(上)[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陳其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10]楊永林.秦阿房宮漸露真相,項羽火燒阿房宮說受到質疑[N].光明日報,2003-12—6.
本文原載于《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感謝作者授權發布!引用請查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