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
水腫
【鑒別診斷】
本病須與鼓脹相鑒別,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 瘦削,後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以頭面或 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於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聚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相干為病,而導致水液 泛溢肌膚。
淋証
【鑒別診斷】
1.癃閉---癃閉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甚至點滴全無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難與淋証相似。但 淋証尿頻而疼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
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於正常,嚴重時,小便閉塞,
無尿排出。
2.屎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等癥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3.尿濁---淋証的小便渾濁需與尿濁鑒別。尿濁雖然小便渾濁,白如泔漿,與膏淋相似,但排尿時無 疼痛滯澀感,與淋証不同。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六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
膽脹
【鑒別診斷】
1.脅痛---脅痛是指以兩脅肋部疼痛為主癥,多種原因皆可引起。膽脹則以右上腹脹痛為主癥,伴口苦、噯氣等,以膽腑氣機通降失常為主。
2.胃痛---胃痛是上腹部近心窩部疼痛,任何年齡均可發病。膽脹部位在右脅部,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3.真心痛---真心痛疼痛突發而劇烈,且在左胸前部,伴有“手足青至節”,而膽脹痛在右脅,疼痛較輕,且以脹為主。
鼓脹
【鑒別診斷】
1.水腫---水腫病証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腫。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以出現胸水、腹水,因此需與鼓脹作出鑒別診斷。
水腫病証病位多在肌膚,病因為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或勞倦太過,病變臟腑在肺脾腎。其病機為肺失宣降,脾失健運,氣化不行。其臨床表現,初起從眼瞼部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以至全身,亦有從下肢開始水腫,後及全身,皮色一般不變。後期病勢嚴重,可見腹脹滿,不能平臥等癥。
鼓脹病位在腹部,病因為情志郁結、酒食不節、感染蟲毒以及它病轉化而來。病變臟腑在肝脾腎。其病機為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水互結於腹部。其臨床表現為腹部脹大,甚則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脹大但按之柔軟,逐漸堅硬,以至臍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蒼黃;晚期可出現四肢浮腫,甚則吐血、昏迷等危象。
2.積証---積証是指腹內結塊。婦女的下腹部結塊又名腸蕈。鼓脹以腹脹大為主癥,而積証以腹中結塊或脹或痛為主癥,二者有別。但腹中積塊又多為誘發鼓脹的原因之一。
肝癌
【鑒別診斷】
1.黃疽---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主要病機為濕蒸熱郁,起病有急緩,病程有長短,黃疸色澤有明暗。而肝癌以上腹部進行性增大、質地堅硬之腫塊、形體逐漸消瘦為特征,晚期可伴有黃疸,但與黃疸病証有別。
2.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關鍵或在氣、或在血、或氣血同病。而肝癌雖亦有脅痛,但以右脅為主,且有堅硬、增大之腫塊,形體明顯消瘦,病証危重。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五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
泄瀉
【鑒別診斷】
1.痢疾---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証。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証,大便不挾有膿血,也無里急後重,腹痛或有或無。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主証。
2.霍亂---霍亂是一種上吐下瀉同時並作的病証,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之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瀉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如米泔,常伴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在吐瀉之後,津液耗傷,迅速消瘦,或發生轉筋,腹中絞痛;若吐瀉劇烈,則見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
便秘
【鑒別診斷】
積聚---與便秘均可出現腹部包塊。但便秘者,常出現在小腹左側,積聚則腹部各處均可出現;便秘多捫及索條狀物,積聚則形狀不定;便秘之包塊為燥屎內結,通下排便後消失或減少,積聚之包塊則與排便無關。
黃疸
【鑒別診斷】
1.萎黃---萎黃為氣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膚呈萎黃不華的病証,多見於大失血或重病之後。其特征是雙目不黃,往往伴有眩暈、氣短、心悸等癥,與黃疸病証的目黃、身黃、溲黃不同,臨証易於區分。
2.黃胖---黃胖多與蟲証有關,久之耗傷氣血而引起面部腫胖色黃,身黃帶白。《雜病源流犀燭.黃胖》對此論述頗詳:“黃胖宿病也,與黃疸暴病不同。蓋黃疸眼目皆黃,無腫狀;黃胖多腫,色黃中帶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雖病根都發於脾,然黃疸則由脾經濕熱郁蒸而成;黃胖則濕熱未甚,多蟲與食所致,必吐黃水,毛發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土炭之類。”
脅痛
【鑒別診斷】
1.胸痛---胸痛中有肝郁氣滯証,與脅痛中的肝氣郁結証病機基本相同。但脅痛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癥。而胸痛是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伴有胸悶不舒,心悸少寐。臨証應分清主次,細心鑒別。
2.胃脘痛---胃脘痛也易與脅痛混淆。因為兩病証中皆有肝郁的病機。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噯氣頻作、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癥狀。而脅痛病位在脅肋部,伴有目眩、口苦等少陽經的癥狀,兩者有別。
3.相關疾病---脅痛還應與黃疸、鼓脹、肝癌等本章疾病相鑒別。黃疸、鼓脹、肝癌等在病程中或早或晚均伴有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其鑒別要點在於;黃疸以身目發黃為主癥;鼓脹為氣、血、水互結,腹大如鼓;而肝癌又有相應的惡液質體征。所以,重視臨床表現,結合病史不難鑒別。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四
中醫內科疾病相鑒別
胃痛
【鑒別診斷】
1.胃痞---與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的病証。胃痛以痛為主,胃痞以滿為患,且病及胸膈,不難區別。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現胃痛的表現,應高度警惕,防止與胃痛相混。典型真心痛為當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劇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氣短、汗出等,病情較急,如《靈樞.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老年人既往無胃痛病史,而突發胃痛者,當注意真心痛的發生。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勢不急,多為隱痛、脹痛等,常有反復發作史。
痞滿
【鑒別診斷】
1.胃痛---與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脹滿,胃痞時有隱痛,應加以鑒別。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為主;脹甚者屬胃痛,滿劇者屬胃痞;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壓痛,胃痞者則壓之無痛;胃痛起病可急,胃痞發病較緩。然而就癥狀而言,胃痛與痞滿常同時出現,或在胃病的某一階段表現程度不同,此時應以証候特征為辨証依據。
2.鼓脹---與胃痞同為腹部病証,且均有脹滿之苦,但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征,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痞病在胃脘,均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証治匯補.痞滿》“痞與脹滿不同,脹滿則內脹而外亦有形,痞滿則內覺滿塞而外無形蹟。”
3.胸痹心痛---痞滿常兼有胸膈不適,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胸痹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癥,而胃痞則為脾胃氣機升降失職所致,以胃脘滿悶為主癥,當然,老年人突然出現胃脘痞滿,應警惕真心痛的發生,而胃痞出現胸膈痞塞,滿悶不舒則屬兼癥。
【鑒別診斷】
1.胃痛---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癥狀,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常需鑒別。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惡心、噯氣等胃病見癥,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瀉等腸病癥狀,當兩癥同時出現時,須辨明主癥與兼癥。
2.與其他內科疾病中的腹痛癥狀鑒別---許多內科疾病常見腹痛的表現,但均以其本病特征為主,此時的腹痛只是該病的癥狀。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霍亂之腹痛,伴有吐瀉交作;積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塊為特征;鼓脹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脹大為特點等等。而腹痛病証,當以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當然,有些腹部病証常以腹痛為初起見癥,應特別注意。
3.與外科腹痛相鑒別---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後腹痛,疼痛不劇,壓痛不明顯,腹部柔軟,痛無定處;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後發熱,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壓痛明顯,伴有肌緊張和反跳痛,當出現外科腹痛征象時,應及時確診。另外,女性患者應與婦科腹痛相鑒別,婦科腹痛多在小腹,與經、帶、胎、產有關,如痛經、流產、異位妊娠、輸卵管破裂等,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腹痛
【鑒別診斷】
1.胃痛---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癥狀,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常需鑒別。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惡心、噯氣等胃病見癥,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瀉等腸病癥狀,當兩癥同時出現時,須辨明主癥與兼癥。
2.與其他內科疾病中的腹痛癥狀鑒別---許多內科疾病常見腹痛的表現,但均以其本病特征為主,此時的腹痛只是該病的癥狀。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霍亂之腹痛,伴有吐瀉交作;積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塊為特征;鼓脹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脹大為特點等等。而腹痛病証,當以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當然,有些腹部病証常以腹痛為初起見癥,應特別注意。
3.與外科腹痛相鑒別---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後腹痛,疼痛不劇,壓痛不明顯,腹部柔軟,痛無定處;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後發熱,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壓痛明顯,伴有肌緊張和反跳痛,當出現外科腹痛征象時,應及時確診。另外,女性患者應與婦科腹痛相鑒別,婦科腹痛多在小腹,與經、帶、胎、產有關,如痛經、流產、異位妊娠、輸卵管破裂等,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嘔吐
【鑒別診斷】
1.反胃---亦屬胃部病變,系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成,也有嘔吐的臨床表現,所以可屬嘔吐範疇,但因又有其特殊的表現和病機,因此又當與嘔吐相區別。反胃多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於腐熟,食入不化所致。表現為食飲入胃,滯停胃中,良久盡吐而出,吐後轉舒。古人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征,病機為邪氣捍擾,胃虛失和所致,實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並無規律,虛者時吐時止,或乾嘔惡心,但多吐出當日之食。
2.噎膈---雖有嘔吐癥狀,但以進食梗阻不暢,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為主要表現。所云食入即吐是指咽食不能入胃,隨即吐出。嘔吐病在胃,噎膈在食道。嘔吐病程較短,病情較輕,多能治愈,預後良好。噎膈伴有食入即吐,則病情較重,病程較長,治療困難,預後不良。
呃逆
【鑒別診斷】
1.乾嘔---與呃逆同屬胃氣上逆的表現,乾嘔屬於有聲無物的嘔吐,乃胃氣上逆,沖咽而出,發出嘔吐之聲。呃逆則氣從膈間上逆,氣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
2.噯氣---與呃逆亦同屬胃氣上逆之候,噯氣乃胃氣阻郁,氣逆於上,沖咽而出,發出沉緩的噯氣聲,多伴酸腐氣味,食後多發,故張景岳稱之為“飽食之息”。與喉間氣逆而發出的呃呃之聲不難區分。
乾嘔與噯氣只是胃腸疾病的癥狀,多不需單獨論治,與疾病預後無明顯關系,而呃逆若出現在危重病人,往往為臨終先兆,應予注意。
噎膈
【鑒別診斷】
1.反胃---兩者均有食入復出的癥狀,但反胃多系陽虛有寒,飲食能順利咽下入胃,經久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証較輕,預後良好。噎膈初起無嘔吐,後期格拒,系食管狹窄而致,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入即吐。噎膈至食入即吐的格拒階段,病情較重,預後不良。如《醫學讀書筆記.噎膈反胃之辨》說:“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並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食,或遲或速,自然吐出,與膈病何相干哉?”另外《醫宗金鑒.卷四十二》中有“賁門不納為噎膈,幽門不放翻胃成”之說。
2.梅核氣---兩者均見咽中梗塞不舒的癥狀。梅核氣自覺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飲食咽下順利,無噎塞感,系氣逆痰阻於咽喉,為無形之邪。噎膈自覺咽中噎塞,飲食咽下梗阻,甚則食飲不下,為痰、血瘀阻食道,乃有形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