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疾病。好發20歲左右,男女約為5:1。本病特點是椎間盤纖維化和纖維環附近結締組織骨化。骶髂關節幾乎全部受累,常導致脊柱韌帶廣泛骨化而致骨性強直,脊柱強直,駝背畸形。90%的病例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組織學檢査可見骨膜增生并有淋巴樣細胞和漿細胞聚集,有淋巴濾泡和含IgA,IgG及IgM以的漿細胞。
臨床癥狀
下背痛和逬行性脊柱僵硬,部分患者有髖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骶骼關節痛、脊柱完全強直。下腰痛、不適為本病最常見癥狀。晚期脊柱強直、駝背以及髖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強直。活動期骶髂關節、脊椎棘 突、髂嵴、大轉子、坐骨結節等處疼痛及壓痛。
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
(1)骶髂關節常為最早受累的關節,并且幾乎100%被累及,雙側對稱性發病為其特征,是診斷的主要依據。骶髂關節初期關節邊緣模糊,主要在髂骨側。間隙從增寬、變窄、消失至骨性強直。
(2)脊柱改變椎體呈“方椎”改變,關節突間小關節有糜爛和軟骨下硬化,晚期脊柱呈竹節狀改變。晚期骨突關節囊、黃韌帶、棘間和棘上韌帶均可骨化。廣泛的骨化使脊柱強直,但其強度下降,輕微外傷即可導致骨折。骨折不易愈合而形成“假關節”。
(3)髖關節是最常受累的周圍關節,多雙側對稱,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侵蝕、關節面下囊變、反應性骨硬化、髖臼和股骨頭關節面外緣骨贅及骨性強直。
CT表現
觀察骶髂關節能顯示平片難以發現的早期軟骨下囊性變等細節,可早期顯示骶髂關節面侵蝕、破壞、硬化,關節間隙狹窄和強直。
MRI表現
骶髂關節有典型滑膜關節炎的MRI表現。關節血管翳為長T1長T2信號,明顯強化,與侵蝕灶相延續。MRI發現強直后脊柱骨折比平片敏感,并能顯示出脊髓受壓情況等。
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 女性多見,主要累及四肢小關節或頸椎,且呈雙側對稱性,骶髂關節一般不受累,且無椎旁韌帶鈣化,有類風濕皮下結節。血清RF常陽性,HLA-B27抗原常陰性。
結核性脊柱炎 X線檢查可資鑒別。結核性脊柱炎時,脊椎邊緣模糊不清、椎間隙變窄、前楔形變、無韌帶鈣化,有時有脊椎旁結核膿 腫存在,骶髂關節為單側受累。
骨關節炎 常發生于老年人,特征為骨骼及軟骨退變、滑膜增厚,以負重的脊柱和膝關節較常見。本病不發生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無全身癥狀,X線表現為骨贅生成和椎間隙變窄。
老年性關節強直性骨肥厚 脊柱發生連續性骨贅,類似強直性脊柱炎的竹節樣變,但骶髂關節正常,椎間小關節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