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序
發表者:趙東奇 223人已訪問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大承氣湯
發表者:趙東奇 728人已訪問
大承氣湯是瀉熱、蕩實、攻下的代表方劑,也是經方中的重點方劑之一。在臨床上運用的范圍極為廣泛,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可治療由實熱之邪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且取效迅速可靠,其適應證難以盡述。《內臺方義》說:“仲景用大承氣湯處,有二十五證。證雖各異,法即下瀉也。用法雖多,不外大滿大熱大實。其脈沉滑而實者,用之無不當矣。”這是對大承氣湯的評價,其論雖簡而其意甚詳。自從仲景創立此方以來,后人對此評價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礎上,演化出了不少方劑。
本方的藥物組成.大黃、芒硝、厚樸、枳實,水煎服。其適應范圍主要是治療陽明腑實證。具有泄熱、瀉火、解毒、軟堅、破結、行氣、消滯的作用。凡屬實熱之邪,侵犯于陽明胃腑,致腑實者,投之無不應驗。本方所治療的病證甚多,其中為眾所周知的治證,不再贅述,僅就個人在臨床上常用此方治療的幾種病證簡介。
一、喘證(屬實熱者)
實熱喘證,是由于實熱之邪滯于腸胃,使陽明腑實,氣機阻礙,不得升降,而造成腹滿而喘息。臨床表現的實熱證狀是:喘促氣粗,汗出身熱,渴而能飲,大便燥結不利,小便短赤,脈大,舌紅,苔老黃。當以大承氣湯泄之,腑氣得通,喘息自止。用大承氣湯治療喘急,辨證必須準確無誤,確診為喘證屬陽明腑實者,方可投之,得泄則喘息自止。后人創三乙承氣湯,即是由此方發展而來的。
典型病例:
趙xx,男,50歲。平素體健,偶然感到胸腹滿悶,食后尤甚,一、二日后,病情逐漸加重,繼則喘息,抬肩不得臥,腹部脹滿、拒按,三日未解大便,身熱,口渴能飲,小便短赤,汗出。診得脈象實大而數,苔黃厚膩,投以大承氣湯。
大黃12克,厚樸12克,枳實12克,芒硝10克,加瓜萎15克。服一劑后,瀉下糞便頗多,喘息隨之而愈。
按:本例患者為燥糞與實熱之邪,結于腸中,則胃氣不得下降而上逆,由此造成喘息不止。且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不通,往往影響到肺氣的肅降。經服大承氣湯一劑,燥糞熱邪一并攻下,腸氣得通,肺氣得以肅降,喘息自止。
仲景在傷寒論中,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實熱之喘息凡三則,其用藥的標準不一定非有身熱、脈數不可,只要診斷清腸胃有宿食、燥糞而引起的喘息并可用之。
臨床實踐證明:由于胃腸實熱造成的喘息,用大承氣湯治療的病證,并不少見。
二、頭痛(屬實熱者)
實熱頭痛的主要發病因素,是由于實熱之邪,結于腸胃,邪熱上沖于頭部所引起的,這種類型的頭痛,其證狀的特點是:痛時面赤,灼熱,并伴有大便干燥,口干舌燥,脈實。與大承氣湯瀉下胃腸中實熱之邪,頭痛即愈。
典型病例:
呂XX,女,50余歲。患頭痛十多年,間作間止,經斷續治療未愈。因該形體較消瘦,前醫多以虛證論之,偏以補氣、補血,或氣血雙補之法,雖經醫甚多,但十數年來未見顯效。據訴,頭痛多發生在盛夏,或受熱、著風、情緒不佳而引起。初診時正在發病,正額頭痛如劈,痛苦萬狀。面部自覺灼熱,汗出,口干,舌燥,渴而能飲,大便三,四日未解,小便短赤,脈實大,舌質赤老苔,有芒刺。證屬陽明實熱,腑氣不通,上沖頭部。服大承氣湯一劑,解下燥糞少許,頭痛稍有好轉,脈舌如前。考慮藥輕病重,未能徹底攻下。再投原方,服后次日泄下燥糞甚多,惡臭異常,其中并夾雜有紫血塊,頭痛及諸證十去其八九。續服增液承氣湯而愈。隨訪二年未復發。
三、目不了了
“目不了了”、“睛不和”是患者眼睛不瞇亮,視物模糊不清。由于熱邪盛于內,灼熱傷津,津枯不能上潤于目,故現如此證狀。《內經》曰:“目得血而視”,今眼目得不到陰血的營養,因而出現視力低下。
用大承氣湯急下之,邪熱去而津液復則愈。
典型病例:
韓XX,男,21歲。于8個月前,患重感冒,經治愈后遺眼睛朦朧,視力不佳。患者口干,舌燥,喜飲,溺短,便燥,脈大而實。據此脈證,為熱邪伏里,灼傷津液,不能上潤于目所致的“目不了了”、“睛不和”。宗仲景啟示,以大承氣湯試之,謳料應手取效,兩劑而愈。以后凡遇到熱邪傷津而致的視力不佳,眼光朦朧暸亂的患者,投以大承氣湯,大多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四、暴發火眼
《世醫得效方》又稱“暴風客熱”。多因火熱之邪熾盛,壅于中、上二焦,上薰蒸于眼目,致暴發眼疾。證見目赤,眼瞼腫痛,癢、澀難忍,怕光羞明,迎風流淚。治以大承氣湯,甚為有效,此法誠乃治暴發火眼疾之捷徑也。
典型病例:
劉xx,男,13歲。于一周以來,患目睛紅、腫、澀、痛,迎風流淚,怕光羞明,奇癢難忍,先服疏風清熱之劑未效,后治以大承氣湯,一劑而愈。
按:暴發火眼,即現代醫學之急性角膜炎,其致病因素中醫多認為是心火、肝風,或上焦風熱所致。在治療方面多以清輕之劑,清熱疏風,頗能獲效。但用大承氣湯瀉下,獲效尤捷,大部分患者嘗以一劑而愈。其原因是大承氣湯蕩滌實熱之力甚強。中、下二焦得瀉,能減少上焦由火邪盛造成的充血、郁熱,即“釜底抽薪”之法也。
五、痢疾
痢疾一病,是夏秋季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大便膿血為主證。其發病多因飲食不潔,濕熱毒邪壅結腸中,阻滯氣機損傷血絡而成的。本病在治療方面,初期應宗“通因通用”的原則,運用瀉下之法,蕩滌腸中濕熱之邪,邪毒去則痢自止。若誤用各種止痢之法,使濕熱未去而痢止,則必因邪無出路,郁結于腸道,出現腹痛加劇、腹部灼熱、食欲不振、大便不利、潮熱等證。此時,宜以大承氣湯攻下,清熱瀉火,將積滯之邪排出,諸證自平。
典型病例:
馬XX,男,38歲。夏秋之季因染痢疾,日下20多次膿血便,里急后重,腹痛陣陣,發熱而渴。前醫給予中西藥治療,次日痢止。但隔日又現腹痛大作,發熱欲吐,口干渴,里急后重,欲便不能,痛苦萬分。診其脈數而有力,苔黃厚,舌質紅。此是因痢雖止,但濕熱之毒郁于胃腸,無所出處。投以大承氣湯一劑,瀉下數次膿血便,次日諸證若失。
此類病例,每年夏秋季所見甚多,枚不勝舉,如果處理不當,往往遺下后患。
六、宿食
宿食是指飲食不節,食物停滯于胃一中,而現納呆、惡心欲吐、大便閉、小便少等證。一般治療此病多以消導之品為主,其收效甚為緩慢,而且以香燥消食之品,既延宕時日,又耗胃氣,非治本之療法。凡不太虛弱之患者,皆可給予大承氣湯瀉下,一劑即可愈。
典型病例:
李X,男,23歲。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致胃中宿食一月之久,證見食欲不振,口渴能飲,大便不利,小便短赤,日晡手心潮熱,胸下及少腹疼痛拒按,脈洪大而數,舌質紅,老苔。經服大承氣湯一劑,大便瀉下數次,三日后痊愈。
結語
本方為峻烈之瀉下劑,臨床運用頗為廣泛。不僅限于陽明腑實,凡是由實熱之邪導致的諸如腹滿而喘、潮熱、譫語、日晡發熱等等,總之是脈實、證實者均有效。至于稍有虛象者,也不可懼其傷正而棄之不用。如遇到身體虛羸、神倦懶言而脈未至太虛弱者,如有大承氣湯之可下之證,也可用之。古人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也未嘗不包括此理在內。
筆者曾遇一患者,女,40歲,患病半年,身體很虛,骨空如柴,飲食難進,胃腹脹滿,胸滿喘促,大便不通,曾經多方醫治。醫者一見此狀,即斷為虛證無疑,或謂氣虛,予以補氣,或謂血虛,予以補血,或認為氣血均虧,擬以雙補,或給止喘之西藥,或謂腹中有惡性病變。諸說紛云,莫衷一是,輾轉治療半年,無寸效。諸醫束手,患者待斃。后經友人介紹延余診治,細觀其諸證,雖然一派虛弱之象,但少腹部可觸及積塊,自覺下墜疼痛,常以兩手扶持,方能行動。舌苔黃厚,脈尚有力。又閱前醫藥方,皆為峻補之劑,余告病家,此為虛中挾實,雖身形虛羸至極,但胃腸結有實邪,阻礙其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此時水谷尚自不能運化,安能吸收補養之藥乎?前醫只知其虛象,未見其實邪,即使有人慮及其實,在此種情況下,也不敢用瀉下攻尅之劑,屢用補劑,致腸胃之實更實,氣血之虛愈虛。遂給以大承氣湯一劑。服藥約二小時后,開始腹痛,難以忍耐,舉家惶惶.以為用藥有誤。余告曰:此是藥力所致,再過片刻必有發作。果應我言,過二小時后,腹痛腸鳴加劇,瀉下數次,量頗多,皆為各色污穢之物,穢臭異常,瀉后頓覺渾身輕快,即思飲食,腹暢喘平,腹中積塊消失。次日即能進一小碗面條,隨后給予健脾補氣之品調補,病情日趨好轉,繼而痊愈。
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運用本方時,須十分慎重,針對其實邪泄之,中病即已,然后再根據病證給予他法調補。
本例患者從外表看來虛候甚多,但診其脈、舌及腹部,全為實證,且借鑒于前醫之諸補無效,此即“大實有羸狀”也。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瓜蔞桂枝湯
發表者:趙東奇 1794人已訪問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發表者:趙東奇 3104人已訪問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小建中湯
發表者:趙東奇 1461人已訪問
桂枝加葛根湯
發表者:趙東奇 2275人已訪問
桂枝新加湯
發表者:趙東奇 1354人已訪問
桂枝芍藥知母湯
發表者:趙東奇 4964人已訪問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
發表者:趙東奇 2826人已訪問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均是《金匱要略》治婦人妊娠雜病的方劑。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五味藥組成。是祛瘀化癥之劑,仲景用來治療妊娠腹中瘤塊所致之經血漏下不止。
《婦人良方》曰:“奪命丹(即桂枝茯苓丸),治婦人小產,下血過多,子死腹中,其人僧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損,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濟陰綱目》曰:“催生湯(即桂枝茯苓丸水煎劑),候產婦腹痛,見胞漿已下,水煎熱服。又奪命丸(桂枝茯苓丸)治胞衣不下,并治胎死。”
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六味藥組成。仲景用來治療妊娠后脾胃虛弱、肝氣不調、肝脾不和而造成的腹中絞痛,故方中重用芍藥瀉肝木而安脾土。
《三因方》曰:“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則通暢血脈,癰瘍不生,消痰養胃,明目生津。”
在臨床上反復試驗的結果,此二方中不論單用那一個方劑,所治婦女月經、妊娠等病證,都有一定的療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將兩個方劑合并起來使用,療效既高,治療范圍又為廣泛。以此復方可以治療由寒凝血滯濕阻血行所引起的婦科多種病證。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合用,藥效更為完整。方中以桂枝溫陽通血脈,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當歸活血養血,川芎理氣行血,白芍調營養陰,上藥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脈,茯苓、澤瀉能利水滲濕,白術補脾助中氣。本方瀉中寓補,活化血瘀而不傷正。
在臨床上,筆者將此合方廣泛運用于婦女的各種疾病。諸如痛經、經閉、月經不調、崩漏、癥瘕結聚等病證,只要確是寒凝血滯、瘀血內阻、或濕滯血瘀者,其主要證狀為少腹痛,拒按,下血紫暗,血中有塊,下血塊后疼痛減輕,遇寒則甚,得熱痛減,或白帶過多,腰困,下肢浮腫等,皆有卓效。其可以使閉者通,崩者止,實屬奇妙。又將此方試用于因上節育環后,有腹痛出血、白帶多反應者,也屢用屢效。服其方治療瘀血,有一部分患者排出少量瘀血塊,一部分患者則不排出,考慮是出于肌體吸收之故。用本方治療婦女崩漏等證從未發現因去瘀活血而引起血出不止者。
一、痛經
痛經有虛實之分,瘀血內阻之痛經,屬寒、濕者,多半痛在經前或經期,痛的部位始終不移,拒按,少腹或有痞塊,經期退后,血色紫暗并有瘀塊。運用本方活血化瘀,寒去則痛止。
典型病例:
王XX,女,23歲,插隊青年。半年前因受雨淋后,即開始出現痛經,每逢經前三日,開始疼痛,拒按,漸次轉劇。行經當天疼痛最甚,難以忍耐。經至時量少,色黑,有塊,每于下血塊后腹痛稍減,每月如此,十分痛苦。
診得其脈實而遲,舌質紫暗,并有瘀斑,苔白膩,考慮為寒濕內停,瘀血阻滯,經血不得暢通,不通則痛。給予上述合方四劑后,正值經期,自訴經至時疼痛較前幾次大為減輕,不用止痛藥也能忍耐。繼用上方,二日一劑,前后共服本方十劑,痛經基本痊愈。僅每次經至前一天少腹稍有不適,不足為患。后又擬養血調經之滋陰湯等,繼服數劑,以資鞏固。
二、崩漏
月經失常中的“崩漏”,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有一定效果。崩、漏兩者之間,性質上是相同的,僅有輕、重,緩、急之分。崩又稱“暴崩’、“崩中”,即出血來勢兇猛,下血急迫,血量較多,不能停止。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斷,綿綿不絕,病勢緩慢。但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崩可以轉變為漏,漏也可以轉變為崩。
病因、病機根據前賢之論述大抵有以下幾種:脾陽虛不能統血;肝陰虛而不能藏血,腎氣虧損(包括腎陰虛及腎陽虛)、沖任失調,不能攝血,虛熱或實熱擾于血分致血熱妄行等。除此以外,還有氣滯血瘀、瘀血阻滯等原因。總之既成崩漏之時,因虛者十之八、九,因實者十之一、二。宋代陳自明說,“勞傷沖任,不能制約而為崩也。”嚴用和說:“疲勞過度,大傷于肝,可以崩中漏下。”朱丹溪說:“婦人崩中者,因臟腑虛損、沖任二脈虛損故也。”綜上所述,莫不認為由于臟腑經絡的虛損不能制約,是發生崩漏病的根本原因。再結合近來的報導文章,也認為此病之因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有人從不少的病例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崩漏因實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其余皆因虛或少數是虛實相兼者。
根據臨床觀察,對崩漏病的發病機制,似乎和以上所述有些不同之點,提出初步意見。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理特點,崩漏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兩大類型,其病理機制因臟腑、經絡虛損而致發病者固然不少,但筆者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例觀察結果,此類患者反不及因氣滯血瘀、瘀血阻滯者為多。而其中又以瘀血阻滯者為最。此病在實證中,主要病理病機,大體不外乎以下幾種.
1、寒凝血滯:主要因月經期或月經前后著冷、冒雨、涉水、坐臥濕地或風寒外感,致寒邪外侵,客于胞宮,營血得寒而凝,阻于血脈,使不能循經入絡,而溢于脈外,造成崩漏。既成瘀血,則“寒”的意義已經不太大,應當著眼于“瘀”。
2、氣滯血瘀:急躁易怒,或經前產后,憂愁悲郁,致肝經氣機郁滯,氣為血帥,氣滯則血凝,即阻其血液不能循經入絡,又復瘀久化熱,熱甚逼血妄行,而成崩漏。
3、其它:婦人月經不盡,或產后以及流產后,惡露敗血殘留,均可致瘀血內停,久之阻滯正常血液的運行,而成崩漏。
以上的病因,又多是青中年婦女發病的機會多。因此,患者多屬青中年婦女,實證崩漏實際上多于虛證。
對崩漏的治療,醫家多半強調補虛、止血,忽略血瘀為祟。即使診出是血瘀為患,或虛與實的證候同時出現時,當此出血之際,也不敢用活血化瘀法來治療,認為先止血以后再去瘀方是萬全之策。殊不知血液既成瘀血,已是離經之血,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不但對人體無益,反而可以阻止胞宮脈絡,有礙于正常血液之運行,使之不能循經入絡而溢于脈外,形成崩漏。此時在治療上,不盡快地將瘀血驅出體外,而一味單純的用滋補、收澀止血之品則不僅對病毫無裨益,反而使瘀血因壅補、收澀而越來越多,越結越實,使病勢有增無減。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即使運用收澀止血藥,將血止住也是暫時的表面效果,一且再度出血,勢必難以控制。古人對本病治療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塞流”、“澄源”、“還歸”。所謂“塞流”并不是一味的堵塞,如有瘀血阻滯,僅用收澀與止血法,就很難達到“塞流”的目的。應當寓活血化瘀于“塞流”之中,方可收效。
通過實踐證明,運用活血化瘀法來治療因瘀血引起的崩漏,不但沒有加重出血,反而起到止血作用。這說明只要把瘀血驅出體外,氣血即通暢無阻,則血無由外溢,出血自止。當然運用活血化瘀法也要分標本緩急,如果出血量大,來勢迫切,如不在短時間內止血,則有血脫的危險,當以“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來攝血、提血,暫收止血之效,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根據臨床觀察,崩漏因瘀血內阻而致者,以青中年尤多。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血紫暗、少腹痛、腰困、血中有塊、腹部拒按等等。采用活血化瘀法以后,很快就會使腹痛減輕,出血減少或停止。
屬寒凝血瘀者,下血量不多,少腹疼痛,痛的部位始終不移,拒按或有瘀塊,得熱則減,遇寒則痛甚,下血前痛甚,下血后稍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實或遲、澀。治宜溫陽通經活血化瘀。
凡屬這些類型的“崩”、“漏”,本方治療效果甚好。至于氣滯血瘀型的以及其它類型的病患,則應以其它方劑治之。應該注意的是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是一種祛邪的方法。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在應用時一般瘀血祛除以后,就需停用,而改用健脾、補血等法來滋養營血。因本病往往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病,日久必然耗損氣血,所以虛是本病的必然結果。一旦瘀血驅盡,即可著手補虛,方可鞏固療效,以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
典型病例:
劉xx,女,32歲,家庭婦女。三月前流產一個六月胎,惡露未盡,淋漓不斷,腹痛陣陣,血色紫暗,有時有黑色小塊。經數醫診治皆為產后血虛,投以補劑,但終未見效,纏綿不愈,已近三月之久。診其脈雖細尚有力,左少腹壓痛,考慮為產后惡露未盡,瘀血內阻,致經血不能正常循經入絡,故崩漏不絕。以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之合方治療,服二劑以后,曾下少量血塊,腹痛減輕,又服三劑,腹痛消失,出血停止,繼擬養血調經之劑,服用二周痊愈。
三、癥塊
“癥”與現代醫學的“子宮肌瘤”很相似,是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中醫認為是由于氣滯血瘀久而成塊。臨床上多表現為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月經周期縮短,以及不規則的陰道出血。肌瘤較大時,可以在腹部摸到腫塊。筆者采用上述之合方治療本病,常可使結塊縮小,甚至消失。
典型病例:
張XX,女,45歲。半年前發現腹部有一體積漸增之腫塊,并伴有腹痛,月經不調、白帶多等證。近來腫塊更日益增大,約有8×8×10(厘米)大小,曾經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擬去大醫院手術,但因床位太緊,故先試以中藥治療,以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制丸藥一付,服用一月。服完后,又到婦科檢查,腫塊縮小到3×3×5(厘米),已無作手術之必要,又照前方繼服二付丸藥,腫塊消失,諸證痊愈。
按:本例患者患子宮肌瘤,其體積已有8×8×10(厘米)大小,用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配制丸藥一劑,服一個月之間,竟能縮小到不足原來的二分之一,其療效之高而且速.令人驚奇。此方治療子宮肌瘤,其效果不盡然都能達到如此地步,這不過是選一典型病例而已。其余病例之療效雖不及此,但將此合方配制丸藥久服,對消除子宮肌瘤,即中醫之“癥”、“瘕、瘀血等證,效果頗為顯著。但也有一定的治療范圍,如癥塊太大,積的時間過久,此方恐不能勝任,當考慮其它療法。
四、腹痛(放置節育環引起)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遇到個別婦女,因上節育環以后出現腹痛、腰困、陰道出血、白帶增多等不適應證。經服用西藥消炎、止痛之品,也不見好轉,或服中藥止血止痛之劑也未能如愿。筆者考慮本證是因上環后異物刺激而引起的局部出血,血瘀而成。投以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之合方,效果良好。后每遇此證,即予此方,少則3-5劑,多則7-8劑,諸證即消失。這不僅解決了患者的痛苦,也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典型病例:
任xx,女,28歲,農民。既往體健,半月前上節育環后即開始腹痛,痛而拒按,腰困,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白帶較多,其余無異常。曾服用四環素及維生素K3等藥物治療未見效,如此纏綿三、四個月。投以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之合方三劑,諸證消失,經婦科及X光透視檢查,環位置正常。
結語
1、根據臨床經驗,此二方單用不如二方合用治療范圍廣而效宏,故常采用二方合劑,遂命名為桂苓歸芍湯。
2、因本方活血化瘀,以祛邪為主,故運用本方治療婦科諸證,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確有瘀血內阻者方可運用,而且一候瘀血祛除以后,就須改用健脾補血等法來滋養營血。如果墨守陳規,固執一方,則勢必矯枉過正,復傷陰血,以致變證叢生。
3、本方藥物組成平和,沒有峻烈的破瘀化結之品,用于臨床治療一般瘀血諸證效果可靠,而且從未見到服后有不良反應者。
桂枝湯
發表者:趙東奇 1453人已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