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經方發揮大承氣湯+瓜蔞桂枝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新加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桂枝湯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發表者:趙東奇 223人已訪問

余友趙明銳先生,出身貧寒,童年備嘗艱辛。然而,對學習非常勤奮,對祖國醫學的學用,尤求其精。其造詣之深邃,醫術之高明,在呂梁、晉中久負盛名。
 
趙明銳先生臨床療效之高自不待說。惟其對古代醫學大師張仲景方劑的發掘頗具獨到之處。
 
早年,先生曾將自己學習仲景方劑的獨得之見陸續發表于《上海中醫藥雜志》等刊物,一時博得好評。近年,先生在繁勞防治之余,勤于教學,傳授祖國醫學,并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臨床經驗匯集成書。書成之后以初稿示余,并囑為之作序。余自幼學習西醫,對祖國醫學很少涉獵,對中藥只略知一二。故雖欣然遵囑,但自知力不從心,恐寫不出本書的真諦,只為引為之磚。
 
此書系趙明銳先生運用經方治療各種病癥疾三十年的臨床經驗匯集。所選方劑和治療病癥,皆經反復實踐,取其臨床療效卓著者方才編入。經方的特點之一是藥物配伍少而精,服用中可免刺激胃;特點之二是療效高,療程短,避免慢性病變和后遺癥;特點之三是藥源豐富,可就地取材。故可大大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由于趙先生刻苦鉆研,勝不驕,敗不餒,“學于此而不囿于此,師于古而又不泥于古”,更具有不懈探索精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諸如:對于急性傳染性肝炎確有縮短療程之效;對于慢性肝炎立方用藥具有防止肝硬化之作用;對于早期肝硬化患者,治愈者也不乏其例。又如:用桃核承氣湯治療非真菌性的皮炎和“頑癬”,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冠狀動脈痙攣性心絞痛和緩解冠心病的癥狀,用候氏黑散治療高血壓等,均獲較佳療效。
 
總之,這是一本好書。它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的基礎上,作了創造性的發揮,擴大了治療范圍,而且在臨床中得反復驗證。
 
本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經驗總結,論證準確,邏輯嚴密,藥病相投,深中肯綮,不鶩虛夸,專求實效,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西醫學中醫者以及中醫院校師生借鏡,并可為研究經方者之助。
 
加拿大多倫多醫學院醫學博士
 
山西省汾陽顯卿王清貴謹識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大承氣湯

發表者:趙東奇 728人已訪問

大承氣湯是瀉熱、蕩實、攻下的代表方劑,也是經方中的重點方劑之一。在臨床上運用的范圍極為廣泛,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可治療由實熱之邪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且取效迅速可靠,其適應證難以盡述。《內臺方義》說:“仲景用大承氣湯處,有二十五證。證雖各異,法即下瀉也。用法雖多,不外大滿大熱大實。其脈沉滑而實者,用之無不當矣。”這是對大承氣湯的評價,其論雖簡而其意甚詳。自從仲景創立此方以來,后人對此評價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礎上,演化出了不少方劑。
 
本方的藥物組成.大黃、芒硝、厚樸、枳實,水煎服。其適應范圍主要是治療陽明腑實證。具有泄熱、瀉火、解毒、軟堅、破結、行氣、消滯的作用。凡屬實熱之邪,侵犯于陽明胃腑,致腑實者,投之無不應驗。本方所治療的病證甚多,其中為眾所周知的治證,不再贅述,僅就個人在臨床上常用此方治療的幾種病證簡介。
 
一、喘證(屬實熱者)
 
實熱喘證,是由于實熱之邪滯于腸胃,使陽明腑實,氣機阻礙,不得升降,而造成腹滿而喘息。臨床表現的實熱證狀是:喘促氣粗,汗出身熱,渴而能飲,大便燥結不利,小便短赤,脈大,舌紅,苔老黃。當以大承氣湯泄之,腑氣得通,喘息自止。用大承氣湯治療喘急,辨證必須準確無誤,確診為喘證屬陽明腑實者,方可投之,得泄則喘息自止。后人創三乙承氣湯,即是由此方發展而來的。
 
典型病例:
 
趙xx,男,50歲。平素體健,偶然感到胸腹滿悶,食后尤甚,一、二日后,病情逐漸加重,繼則喘息,抬肩不得臥,腹部脹滿、拒按,三日未解大便,身熱,口渴能飲,小便短赤,汗出。診得脈象實大而數,苔黃厚膩,投以大承氣湯。
 
大黃12克,厚樸12克,枳實12克,芒硝10克,加瓜萎15克。服一劑后,瀉下糞便頗多,喘息隨之而愈。
 
按:本例患者為燥糞與實熱之邪,結于腸中,則胃氣不得下降而上逆,由此造成喘息不止。且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不通,往往影響到肺氣的肅降。經服大承氣湯一劑,燥糞熱邪一并攻下,腸氣得通,肺氣得以肅降,喘息自止。
 
仲景在傷寒論中,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實熱之喘息凡三則,其用藥的標準不一定非有身熱、脈數不可,只要診斷清腸胃有宿食、燥糞而引起的喘息并可用之。
 
臨床實踐證明:由于胃腸實熱造成的喘息,用大承氣湯治療的病證,并不少見。
 
二、頭痛(屬實熱者)
 
實熱頭痛的主要發病因素,是由于實熱之邪,結于腸胃,邪熱上沖于頭部所引起的,這種類型的頭痛,其證狀的特點是:痛時面赤,灼熱,并伴有大便干燥,口干舌燥,脈實。與大承氣湯瀉下胃腸中實熱之邪,頭痛即愈。
 
典型病例:
 
呂XX,女,50余歲。患頭痛十多年,間作間止,經斷續治療未愈。因該形體較消瘦,前醫多以虛證論之,偏以補氣、補血,或氣血雙補之法,雖經醫甚多,但十數年來未見顯效。據訴,頭痛多發生在盛夏,或受熱、著風、情緒不佳而引起。初診時正在發病,正額頭痛如劈,痛苦萬狀。面部自覺灼熱,汗出,口干,舌燥,渴而能飲,大便三,四日未解,小便短赤,脈實大,舌質赤老苔,有芒刺。證屬陽明實熱,腑氣不通,上沖頭部。服大承氣湯一劑,解下燥糞少許,頭痛稍有好轉,脈舌如前。考慮藥輕病重,未能徹底攻下。再投原方,服后次日泄下燥糞甚多,惡臭異常,其中并夾雜有紫血塊,頭痛及諸證十去其八九。續服增液承氣湯而愈。隨訪二年未復發。
三、目不了了
 
“目不了了”、“睛不和”是患者眼睛不瞇亮,視物模糊不清。由于熱邪盛于內,灼熱傷津,津枯不能上潤于目,故現如此證狀。《內經》曰:“目得血而視”,今眼目得不到陰血的營養,因而出現視力低下。
 
用大承氣湯急下之,邪熱去而津液復則愈。
 
典型病例:
 
韓XX,男,21歲。于8個月前,患重感冒,經治愈后遺眼睛朦朧,視力不佳。患者口干,舌燥,喜飲,溺短,便燥,脈大而實。據此脈證,為熱邪伏里,灼傷津液,不能上潤于目所致的“目不了了”、“睛不和”。宗仲景啟示,以大承氣湯試之,謳料應手取效,兩劑而愈。以后凡遇到熱邪傷津而致的視力不佳,眼光朦朧暸亂的患者,投以大承氣湯,大多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四、暴發火眼
 
《世醫得效方》又稱“暴風客熱”。多因火熱之邪熾盛,壅于中、上二焦,上薰蒸于眼目,致暴發眼疾。證見目赤,眼瞼腫痛,癢、澀難忍,怕光羞明,迎風流淚。治以大承氣湯,甚為有效,此法誠乃治暴發火眼疾之捷徑也。
 
典型病例:
 
劉xx,男,13歲。于一周以來,患目睛紅、腫、澀、痛,迎風流淚,怕光羞明,奇癢難忍,先服疏風清熱之劑未效,后治以大承氣湯,一劑而愈。
 
按:暴發火眼,即現代醫學之急性角膜炎,其致病因素中醫多認為是心火、肝風,或上焦風熱所致。在治療方面多以清輕之劑,清熱疏風,頗能獲效。但用大承氣湯瀉下,獲效尤捷,大部分患者嘗以一劑而愈。其原因是大承氣湯蕩滌實熱之力甚強。中、下二焦得瀉,能減少上焦由火邪盛造成的充血、郁熱,即“釜底抽薪”之法也。
 
五、痢疾
 
痢疾一病,是夏秋季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大便膿血為主證。其發病多因飲食不潔,濕熱毒邪壅結腸中,阻滯氣機損傷血絡而成的。本病在治療方面,初期應宗“通因通用”的原則,運用瀉下之法,蕩滌腸中濕熱之邪,邪毒去則痢自止。若誤用各種止痢之法,使濕熱未去而痢止,則必因邪無出路,郁結于腸道,出現腹痛加劇、腹部灼熱、食欲不振、大便不利、潮熱等證。此時,宜以大承氣湯攻下,清熱瀉火,將積滯之邪排出,諸證自平。
 
典型病例:
 
馬XX,男,38歲。夏秋之季因染痢疾,日下20多次膿血便,里急后重,腹痛陣陣,發熱而渴。前醫給予中西藥治療,次日痢止。但隔日又現腹痛大作,發熱欲吐,口干渴,里急后重,欲便不能,痛苦萬分。診其脈數而有力,苔黃厚,舌質紅。此是因痢雖止,但濕熱之毒郁于胃腸,無所出處。投以大承氣湯一劑,瀉下數次膿血便,次日諸證若失。
 
此類病例,每年夏秋季所見甚多,枚不勝舉,如果處理不當,往往遺下后患。
 
六、宿食
 
宿食是指飲食不節,食物停滯于胃一中,而現納呆、惡心欲吐、大便閉、小便少等證。一般治療此病多以消導之品為主,其收效甚為緩慢,而且以香燥消食之品,既延宕時日,又耗胃氣,非治本之療法。凡不太虛弱之患者,皆可給予大承氣湯瀉下,一劑即可愈。
 
典型病例:
 
李X,男,23歲。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致胃中宿食一月之久,證見食欲不振,口渴能飲,大便不利,小便短赤,日晡手心潮熱,胸下及少腹疼痛拒按,脈洪大而數,舌質紅,老苔。經服大承氣湯一劑,大便瀉下數次,三日后痊愈。
 
結語
 
本方為峻烈之瀉下劑,臨床運用頗為廣泛。不僅限于陽明腑實,凡是由實熱之邪導致的諸如腹滿而喘、潮熱、譫語、日晡發熱等等,總之是脈實、證實者均有效。至于稍有虛象者,也不可懼其傷正而棄之不用。如遇到身體虛羸、神倦懶言而脈未至太虛弱者,如有大承氣湯之可下之證,也可用之。古人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也未嘗不包括此理在內。
 
筆者曾遇一患者,女,40歲,患病半年,身體很虛,骨空如柴,飲食難進,胃腹脹滿,胸滿喘促,大便不通,曾經多方醫治。醫者一見此狀,即斷為虛證無疑,或謂氣虛,予以補氣,或謂血虛,予以補血,或認為氣血均虧,擬以雙補,或給止喘之西藥,或謂腹中有惡性病變。諸說紛云,莫衷一是,輾轉治療半年,無寸效。諸醫束手,患者待斃。后經友人介紹延余診治,細觀其諸證,雖然一派虛弱之象,但少腹部可觸及積塊,自覺下墜疼痛,常以兩手扶持,方能行動。舌苔黃厚,脈尚有力。又閱前醫藥方,皆為峻補之劑,余告病家,此為虛中挾實,雖身形虛羸至極,但胃腸結有實邪,阻礙其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此時水谷尚自不能運化,安能吸收補養之藥乎?前醫只知其虛象,未見其實邪,即使有人慮及其實,在此種情況下,也不敢用瀉下攻尅之劑,屢用補劑,致腸胃之實更實,氣血之虛愈虛。遂給以大承氣湯一劑。服藥約二小時后,開始腹痛,難以忍耐,舉家惶惶.以為用藥有誤。余告曰:此是藥力所致,再過片刻必有發作。果應我言,過二小時后,腹痛腸鳴加劇,瀉下數次,量頗多,皆為各色污穢之物,穢臭異常,瀉后頓覺渾身輕快,即思飲食,腹暢喘平,腹中積塊消失。次日即能進一小碗面條,隨后給予健脾補氣之品調補,病情日趨好轉,繼而痊愈。
 
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運用本方時,須十分慎重,針對其實邪泄之,中病即已,然后再根據病證給予他法調補。
 
本例患者從外表看來虛候甚多,但診其脈、舌及腹部,全為實證,且借鑒于前醫之諸補無效,此即“大實有羸狀”也。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瓜蔞桂枝湯

發表者:趙東奇 1794人已訪問

瓜蔞桂枝湯是《金匱》治療柔痙的方劑,以瓜蔞根加桂枝湯組成。柔痙之病是因外感風寒,過汗或誤下,耗拐津液,致筋脈失養所造成的。桂枝湯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養津液而潤燥養筋、舒緩筋脈,以治柔痙。湯本求真氏說:“瓜蔞根治因虛熱,臟器組織燥枯,而于外表發輕微強直性痙攣,于里現口燥口渴及其他之癥狀。”根據臨床實踐,瓜萎根確有治療因熱傷津而致強直痙攣的作用。
 
臨床上由于外感風寒致痙病者固然有之,但因外感風熱,熱傷津液而致痙病者更為多見。特別是小兒發病率更高,因發育尚未成熟,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之體,一旦被外邪侵入,難以抵抗,尤其陰液易為耗傷,因而不論外感風寒或外感風熱之邪,只要病邪羈留稍久,最易傷液耗津。津液被耗傷,筋脈失其濡養必然導致抽搐,遂成痙病,即小兒“急驚風”。此病在初發病時,如能及時以清熱解表、滋養津液之法治之,常可應手而愈。如誤以搜風鎮驚之法治之,則津液愈傷,筋脈更為枯槁,必致纏綿難愈。
 
此病在治療時,屬外感風寒者,以桂枝湯疏散風寒,加花粉生津養筋,療效明顯。但如屬外感風熱,或寒邪化熱者,則不宜以桂枝湯解表。宗仲景之啟示改辛溫解表為辛涼解表法以宣散風熱,重加花粉以養陰潤燥。辛涼解表的代表方劑,莫過于銀翹散,故以此方重加花粉治之,特別是用于小兒的高熱抽風,其療效常令人驚奇。
 
如果患兒患高燒抽風時久或過用寒涼之品,高燒雖退,但有不少病例仍遺留繼續抽風,雖無高燒時的抽風嚴重,但也有四肢筋脈不時抽動,纏綿不已,長期不愈,證多顯現身涼、脈遲、面色(白光)白、氣法、神疲等虛寒之象。此時如再用寒涼,勢必敗傷脾胃使陽氣愈損,不僅對病無益,反能僨事。當此之時,用瓜蔞桂枝湯既能溫煦經脈,又能生津液濡養筋脈往往獲效。
典型病例:
 
金XX,男,4歲。發燒頭疼,頻繁嘔吐,兒科以流腦收入院治療,給予磺胺、抗菌素及對證療法。十余天后呈昏睡狀態,神志不清,不吃不喝,并出現頻頻抽風。每日約抽十余次,抽時兩眼上吊,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四肢抽搐,每次約數分鐘即自行緩解。給予輸液打針用各種鎮靜劑仍多天效果不佳。一直處于昏迷狀態,遂停西藥,改用中藥治療。患兒發燒比以前有所好轉,但如不用退燒藥時體溫仍然上升,易汗,唇干裂,舌上少津,脈數。治以銀翹散加花粉,因吞咽困難用鼻飼灌入。每日一劑,并送下安宮牛黃丸半粒。經服上藥三劑后,抽風次數逐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神志漸清,會哭,并能稍進飲食。繼以上藥加減化裁,減去安宮丸,每日一劑,體溫降至正常,四肢抽搐雖減少但仍未痊愈。家屬再三要求出院調治療養。時過二月,患兒復來就診治療。抽風與出院時無甚差別。據家屬敘述,二個月以來在外一直未停止過治療。多以寒涼生津之品或以羚羊勾藤熄風解痙之類治之,少有效驗。患兒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精神疲憊,大便溏,手足不溫。據此,為過用寒涼,挫傷陽氣,不僅脾胃損傷,而且氣陰皆虛,不能濡養經脈,抽風終難治愈。遂以瓜蔞桂枝湯治療,連服五劑。十數日后復診,抽搐次數顯著減少,程度也輕。宗此方加白術、當歸、黨參等調治一月痊愈。
 
結語
 
瓜蔞桂枝湯治療柔痙,固然有效,但在臨床上使用此方的機會不太多。關于小兒發熱抽風,臨床上最為常見,即為“急驚風”是也。此病的發病因素,是由于熱邪內灼律液,而致筋脈攣急。不少古人和今人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往往被“急驚風”之病名所惑,于是在治療方面則多以搜風、熄風、鎮驚之品治之,愈治則津液愈傷,以致抽風纏綿不愈。
 
筆者多少年來,凡遇到小兒初感發熱抽風,即投以銀翹散重加花粉,大都獲效。而且其效甚速,有時令人驚奇。如遇病程較長,反復不愈者,再用銀翹散加花粉治療,往往無效。需用瓜蔞桂枝湯扶陽養陰方能治愈。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發表者:趙東奇 3104人已訪問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張仲景用以治療因誤治而致陰陽離決的陽浮于上,陰陷于下的煩躁證。臨床上若因誤用辛熱剛烈的藥品,致火熱亢盛,而又用苦寒瀉下,使陰氣受傷于下,造成陰陽離隔的煩躁現象,便可用此方治療。
 
本方用桂枝、炙甘草、龍骨、牡蠣四味藥組成。桂枝、甘草能助心陽,龍骨、牡蠣止煩躁。《別錄》載“龍骨療心腹煩滿,四肢萎枯,汗出,夜間自驚”,“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本草經百種錄》載“龍骨最枯澀,能收斂心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止,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之邪未盡者也用之”,牡蠣能斂陰潛陽,《海藥本草》載“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能補養安神。本方具有潛陽、鎮驚、補心、攝精之作用,用于臨床可治療心悸、虛煩、臟躁、失眠、遺精、陽萎等證,并可治由心陽虛損所引起的其它一些病證。
 
一、驚悸
 
驚悸,是指病人心中悸動不安的一種自覺證。《金鑒》載:“驚自外至者也,驚則動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而脈弱無力。”《內經》雖無此名,但有“心澹澹大動”、心怵惕”等類似描述。對其發病的原因,《傷寒論》認為由于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發。后世對驚悸的病因病機作了更為詳細的說明,本病的形成常與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等有關。臨床證狀多見:自覺心中悸動,膽怯,易驚,甚則臥起不安,且多伴有虛煩、失眠、盜汗等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適應于心陽受傷,心陰不足。心神被擾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疾患。
 
典型病例:
 
殷xx,女,28歲。患者心悸善驚,稍勞則惕惕而動,并喜手按其胸,時有虛煩,已二年之久。近一年來上證增重,日輕夜重,睡眠后驚悸而醒。神志遲呆,記憶力銳減,失眠,自汗,胃納不佳,手足易冷。曾多次用西藥調治及服用中藥安神養血之品不效。就診時病情日漸加重,且常恐懼不安,天黑后一人不敢外出,在家中常幻聽到有人呼喚她的名字,如無人伴隨時呼喚之聲越來越大,驚惕更甚,以致每晚不敢獨自在家。診脈細而弱,考慮為心陽虛衰所致,給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二劑。服后自覺心悸善驚大有好轉。又連服五劑,諸證悉愈。后宗此方配制丸藥服一月之久,以后概未復發。
 
二、遺精
 
有夢而遺精者為夢遺,不因夢而精自滑出者為滑精,二者統稱為遺精。此病多由心陽不足,心陰耗損,或心腎不交,陰虛火旺擾動精府等為發病因素。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適應于心陽不足、心陰虛損,或心腎不交者。如陰虛火旺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遺精,需要辨證準確,加減適宜,方能取效,或另選他法治之。
 
典理病例:
 
曹XX,男,20歲,未婚學生。由手淫引起夢遺一年多,起初三至五日遺精一次,以后發展到每日遺精,雖服過不少的滋補固澀的藥品,效果不佳。伴有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潮熱、自汗、盜汗、面色(白光)白、肌肉削瘦、腰腿疼困、乏力等證,脈細緩無力,舌光無苔。予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主加減出入,日服一劑,共治療不到兩月,諸證悉愈,觀察二年并未復發。
 
三、失眠
 
失眠一證,種類頗多,發病的原因甚為復雜,失眠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心陽受傷,心神浮散不安所發生的失眠要比一般陰虛火旺,心陰不足所導致的失眠較為難治。桂枝甘草龍骨牡礪湯有斂陰潛陽、鎮攝之功,在臨床上用以治療此種類型的失眠,比用安神鎮驚之品效果明顯。
 
典型病例:
 
石xx,男,45歲,干部。患失眠十余年,逐漸加重。近一年來,有時幾乎通宵不寐,時覺虛煩不安。雖累用安眠、鎮驚之中西藥,療效不顯,時好時壞,伴有頭暈、心悸、耳鳴、易汗、手足不溫等證。胃納尚可,不欲飲水,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脈沉遲無力,舌淡,舌胖有齒痕。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茯苓等,服十三、四劑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雖有反復,但證狀輕微不足為害。又以此方制成丸藥常服而鞏固療效。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小建中湯

發表者:趙東奇 1461人已訪問

小建中湯是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組成。始糖,據《別錄》載:“補虛乏。”又據孫思邈說:“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消痰,潤肺,止嗽。”桂枝溫運脾陽,白芍和營止痛,二藥合用,溫陽而不燥,養陰而不寒。甘草、大棗補中健脾。重用飴糖甘溫補中。本方之主要作用為溫養脾胃,通陽和營以建中氣。仲景用來治療因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引起的多種病證。《傷寒論》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又說:“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據有關文獻載本方應用范圍:
 
1、虛寒性腹痛,其痛時作時止,按之痛勢得減,腹部濡軟,可用本方。
 
2、自汗盜汗,自汗屬陽虛衛氣不固,盜汗屬陰虛營血不足。小建中湯能扶助中陽,調和陰陽,故自汗盜汗皆可以加減治療。
 
3、黃胖病,其證臉面浮而發黃,全身無力,動則氣喘,脈象虛弱,舌淡不華,食欲減退。
 
4、虛勞證,見到亡血失精,四肢痠痛,乏力,手足煩熱,腹中痛,悸衄,惡寒內熱等。
 
實踐證明,用本方可治療脾虛胃寒,中陽不運而造成的胃腹疼痛、脹滿、胃腸氣虛下墜等證。但本方中必須加飴糖,如果去之不用,則起不到建中湯應有的作用。
 
一、腹痛(屬虛寒者)
 
腹痛屬于虛寒者,發病的主要因素多為飲食不節,或嗜食生冷,或因過多吐瀉,時長日久,以致脾胃之陽氣虛弱,運化失常,“陽虛則內寒”,不能溫養臟腑,故而腹痛。其臨床表現為胃部或腹部隱隱作痛,喜熱,喜按,或惡寒體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沉弱遲緩等。用小建中湯久服治療此病,大多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典型病例:
 
王XX,女,60歲。身形消瘦,胃脘及少腹脹痛三年余,經常隱隱作痛,并有墜脹感覺,喜熱,喜按,伴有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易汗怕風。舌淡苔白,脈虛大無力。診為脾胃虛寒,中陽不足,遂以小建中湯治之,加減化裁,共服本方20余劑,諸證悉愈。
 
二、胃痛(屬虛寒者)
 
虛寒性胃痛,多因久病脾胃受傷,或素體虛弱,勞倦過度,中陽受損,致中焦虛寒。或脾陽不足,寒從內生,脈絡失于溫養而拘急疼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部隱隱作痛,喜熱喜按,泛吐清水。全身常伴有精神疲憊,畏寒,易汗,面色萎黃,身形消瘦,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等。治宜溫運中焦,補益脾胃之氣,使脾陽復,中焦健,中氣恢復,氣血充沛,虛寒之諸證自然消失。 
典型病例:
 
崔XX,女,38歲。食欲不振,食后脘悶腹微脹滿、隱痛,吞酸吐酸,日漸消瘦,上述諸證日有發展。數月之后消化更差,每日進食二至三兩,食后胃部脹滿,疼痛不適,間作嘔吐,終于不能堅持工作,住院治療。經內科診斷為中度胃下垂,并懷疑有惡性腫物,要求中藥治療。患者生育較多,因而氣血虧損,素為體弱,更加長期飲食不規律,重傷脾胃之氣,致中陽不運,中氣下陷,故發生上述諸證,遂投以小建中湯加減。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蒼術6克,生黃芪10克,飴糖100克,(分兩煎沖服)。
 
間服理氣健脾湯,兩方更替服用,病情日漸好轉,共治療40天,臨床證狀基本痊愈,出院上班,以后肌肉豐滿,一直正常工作。
 
三、腹脹(屬虛寒者)
 
腹脹虛寒者,其特點是:患者在坐,立、行走時就感到脹的厲害,睡臥在床上就覺得減輕.著冷更甚,著熱好轉。欲得矢氣而不得,大便雖然不干燥,但排出甚感困難。以上證狀的發病機制主要是中氣虛寒,不能提攝,致腸虛下墜。本病的治療原則當以溫中健脾補虛之法治之。使脾胃的功能逐漸健旺,中氣充沛,恢復其提攝作用,則脹滿自愈。切不可以行氣消滿之品攻勊,否則不但無功,反使中氣愈傷,病情愈重。小建中湯治療此病尚屬滿意。
 
典型病例:
 
任XX,男,60歲。患少腹脹而且隱痛半年多了,站立起就覺得痛和憋脹厲害,睡臥下就覺得減輕。如乘自行車顛波,少腹部脹痛的更是嚴重難忍。大便燥結,數日不行,左少腹摸及條塊狀,累累若盤珠。曾在本縣醫院檢查,懷疑有結腸癌,建議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患者懷著試探的心情,來求中醫治療。當時除上述證狀外,并有不思飲食,形寒肢冷,身體虛羸,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投以小建中湯加麻仁等溫補之品以后,腹部脹痛減輕,排便通利,食欲稍增,四肢轉溫。宗此方未作加減服十余劑以后,諸證消失,唯形體仍瘦,繼服調補脾胃之劑以善其后。
 
結語
 
1、小建中湯以飴糖為主藥。如《醫方集解》曰:“昂按此湯以飴糖為君,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絕不用飴糖,是失仲景之遺意也。”
 
2、本方治療胃腸下垂,療效明顯,觀察多例,對改善證狀較為滿意,若和理氣健脾湯交替服用,效果更好。
 
3、本方用量,一般成人量服湯劑,桂枝、白芍、炙甘草都不能低于15克,飴糖100克,分二煎沖服。
 




桂枝加葛根湯

發表者:趙東奇 2275人已訪問

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治療太陽中風,風邪襲于肌表,入于太陽經輸,而現項背強急之證,即“項背強幾幾”。
 
本方是以桂枝湯重加葛根組成。葛根,據《中藥大辭典》介紹:“治療高血壓病項背強痛。根據用葛根治療外感病項背強痛的經驗,試用于治療高血壓的項背強痛,亦取得療效。”桂枝湯解肌發表,加葛根以鼓舞胃氣上行而升津液,并散經輸之邪。此方并可用于頸推骨質增生的患者,能減輕證狀,并可用于因多種原因引起的項背強痛病證。
 
一、項背強急(外感引起者)
 
外感后除有惡寒、發熱、自汗外,又兼有項背強急之證,是為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入于太陽經輸之故。太陽經輸在背,風寒之邪侵入其內,阻礙經氣不能敷布,以致筋脈肌肉失其濡養,于是患者即感到項背強急。
 
典型病例:
 
崔XX,女。于1974年夏患外感病七、八日,經服中西藥、打針、輸液等治療證狀未見多大改變。診斷時其人惡寒,發熱,自汗,頭痛,項背強直拘急,脈大稍數,舌苔黃厚。據脈證很符合《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之義。遂予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葛根15克,生姜6克,棗5枚。服后約半小時開始減輕,下午諸證豁然,花費不足二角,一日之內將病治愈。余也驚嘆仲景辨證嚴密,立方之妙。
 
二、頸項強急(頸椎骨質增生)
 
王XX,男,40歲。項部痠困疼痛二年,能俯不能仰,頭項稍向后抬即感到兩胳膊及兩手麻木不適。經數處醫院檢查,診斷為項椎骨質增生。當前缺乏有效療法,囑其自行調養。給服桂枝加葛根湯40余劑,此病雖未治愈,但項部的痠困疼痛感覺有一定的好轉,已不為所苦了。
 
結語
 
桂枝加葛根湯試驗治療頸推骨質增生,對緩解疼痛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改變器質方面的病變,還需多作臨床驗證。




桂枝新加湯

發表者:趙東奇 1354人已訪問

桂枝新加湯一方,《傷寒論》僅提到治療“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之證。即是因為有外感表證用發汗藥發汗過多,損傷了衛陽和營陰,使筋脈和肌肉得不到足夠的氣血溫煦和濡養所引起的身體疼痛。不少文獻中對本方應用范圍如下。
 
l、因汗出太過,津液受傷,不能濡養筋脈而身疼痛者。
 
2、凡患太陽中風證,雖未經發汗,但素體氣血不足的患者。
 
3、風濕在表,而表虛者,亦可酌用本方。
 
但細分析本方的藥物組成,結合臨床的實踐,其運用范圍還不僅如此,并可以治療由于氣血不足引起的多種證候。本方的藥物組成是以桂枝湯為基礎,加大芍藥、生姜量,再加入人參,共六味。桂枝湯善能調和營衛,通調血脈,重用芍藥能增強滋陰養血、斂汗、固腠理、解痙緩急的作用,生姜通衛陽,并能解寒痛,人參補益氣血。諸藥合成和營衛、通血脈、養陰液、潤筋脈、補氣血之劑。故凡因氣血虛損,不足以營養肌肉筋脈所引起的肢體疼痛以及倦怠、懶動、肌肉無力等證,均有一定的功效。在此方的基礎上再加入補氣固表的黃芪、養血活血的當歸效果更好。
 
一、身痛(屬氣血虛者)
 
正常人身之肌肉、筋脈,皆賴氣血之溫潤濡養。氣血充沛,人體就覺的健旺、輕捷、舒暢、有力。如果大量出汗和失血,衛氣營血皆因其耗損而不足,肌肉筋脈失去足夠的氣血溫潤,此時必然會感到身體疼痛痠困倦怠乏力。凡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氣血不足不能充養肌肉筋脈者,均可導致這一類型的疼痛。仲景啟示:“發汗后”一語,應當理解為泛指氣血虛損而言,不能理解為單純發汗。這種病證的臨未表現是:周身綿綿作痛,痠困的感覺多于疼痛,稍為勞累就疼痛的更加厲害,休息好就覺的減輕,脈多現沉緩或細弱,經年累月不愈。用桂枝新加湯治療常獲得滿意的效果。
 
典型病例:
 
曹XX,男,60歲。患周身筋骨疼痛四年多,起初僅是勞碌多才感到疼痛,休息好就不足為害了,因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一年多以來已經發展到行步艱難,困臥床第,有時翻身都感到困難,并且最容易感冒
 
現證狀:周身疼痛、痰困,靜止時則不要緊,稍為活動就覺的疼痛,為了減少疼痛經常避免起床活動。痛處喜按、喜熱,易汗,手足厥冷,息低,懶言,肢體消瘦,皮膚枯槁,舌淡苔薄,脈虛細而緩。食欲、二便均屬正常。據此脈證顯然屬于氣血不足之證,先后服新加湯40余劑,其病減去十之七、八,又宗此方制為丸藥,繼服兩個月以后,基本痊愈,并能參加輕微勞動。 
按:本例患者身體疼痛,純屬氣血虧損,不能營養肌肉、筋脈所造成的。但據說以前曾服用過人參酒、鹿茸精等之類的滋補藥品,未見明顯的效果,最后以桂枝新加湯治愈。其原因是凡屬肢體肌肉筋脈失養之證,大抵應以調和營衛、通調血脈為前提,再配合益氣補血之品方能奏效,桂枝湯是調和營衛、通調血脈的代表方。如單純用滋補之品,其作用未必能很快達到四肢,因而功倍事半,徒費無益。
 
二、腰痛(屬虛勞者)
 
腰痛,是指腰之一側或兩側疼痛而言,其類型復雜。《證治準繩》分“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氣滯……”,均屬實證。而屬虛證之腰痛者,也復不少,“腰乃腎之府”,“腎虛其本也”,故腎氣不足為虛證之主因。《內經》還根據經絡闡述了腰痛,指出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各經脈和蹻脈、維脈為病均可出現腰痛。這些經脈尤以足太陽、督脈的氣血津液不足,使腰部筋脈肌肉失其濡養而致腰痛者為常見。
 
腎為臟腑藏精之宅,氣血虧損,精血不足,往往累及到腎,導致虛性腰痛。出現腰部痠困無力,隱隱作痛,喜熱怕寒,稍微疲勞即屈伸不便,久之則波及下肢致軟弱無力,這種疾患常以補腎之品治之總是似效非效,纏綿不愈。用桂枝新加湯治對緩解疼痛效果很好,如久服多服也能根治。
 
典型病例:
 
郭XX,男,48歲。患腰部疼痛半年之久,每逢勞碌及著受風寒即加重,隱痛綿綿,痠困的感覺多于疼痛,嚴重時伸屈皆感困難。外科醫生診斷為腰肌勞損。病情逐漸發展,曾多服補腎之品,結合針灸、按摩,理療等法,雖有近效,但不能鞏固。后服新加湯加當歸、黃芪出入化裁20余劑治愈。
 
三、拘攣
 
拘攣見《素問◎繆刺論》。一作(疒句)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名拘急,屬筋病,指肢體牽引不適,或自覺緊縮藏,以至影響活動,多見于四肢、兩脅及少腹。四肢孿急,多因六淫外邪傷及筋脈,或血虛不能養筋所致。
 
本證以婦女患者尤多,特別是生育過多的婦女更為多見。因產后本來氣血皆不足,或著受風寒,或浸于冷水,或者身體平素陽虛寒甚,“寒則收引”,最容易誘發筋脈拘攣。另一方面是筋脈失去氣血的濡養,枯燥而發生攣急。此證多見于顏面部或手指,纏綿反復。發作的季節最多是冬季和初春,夏秋就好轉,久治不愈,發展嚴重時起臥都感到困難,痛苦萬狀。發于手指者,俗名“雞爪風”。以本方加入勾藤、木瓜、當歸、川芎等常獲滿意效果。
 
典型病例:
 
楊XX,女,36歲。因產后著風寒致手足拘攣,發作時四肢攣縮,蜷曲,疼痛難忍,痛苦萬分,必須經按摩、針灸始能暫時緩解。但時隔不久即又發作,或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雖經醫治但仍發作頻頻,已反復發作半年之久。診其脈遲而緊,舌淡、無苔。考慮為產后血虛,復感受風寒之邪,筋脈“寒則收引”,遂投以新加湯加當歸、木瓜、勾藤等,服二劑后拘攣頓然停止,繼服五劑痊愈。
 
按:本方所治療的拘攣,不論在病因或證狀方面,均有別于芍藥甘草湯證之攣急。此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傷及筋脈,以及血不養筋所造成的拘攣,彼是由熱邪傷津,致筋脈枯燥所造成的攣急。
 
結語
 
本方治療氣血虧損,造成的肢體疼痛,以及拘攣等證,療效可靠。但是在藥物的劑量方面,需要配合恰當,否則會影響療效。凡屬這一類型的疼痛和拘攣,大部分患者皆出現陽虛寒甚的脈證。因此方中的桂枝用量每劑湯劑中不能低于15克,芍藥和桂枝等量,人參可用潞黨參代替,用15-30克,再加黃芪、當歸各15-30克,生姜可用10~15克。






桂枝芍藥知母湯

發表者:趙東奇 4964人已訪問

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關節痛,療效較為滿意,具有祛濕、驅風、清熱、散寒、通絡、活血、補虛的作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匾要略◎中風厲節病脈證并治》原方為:桂枝120克,附子60克,甘草60克,麻黃60克,芍藥90克,白術150克,知母120克,防風120克。
 
方中原有生姜,因服散劑不便,另煎姜湯送下。
 
加減法:掣痛難以伸屈、得熱則減者,倍加附子、麻黃;身體滯重、關節沉著腫脹、天陰增劇者,倍加白術、知母、甘草,日輕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藥(白芍易赤芍)。
 
服法:上藥共為細末,生姜湯送下,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一般成人量日服10克。如服二周后毫不見效,即可停服,改用其它療法。
 
病例一:
 
楊XX,女,40歲。三年前患者手足麻木,喜熱怕寒,每著風寒后兩手足關節即疼痛,同時局部皮膚呈現青紫色,經數日后,色漸消失,疼痛也隨之緩解。二年來,雖經治療,但未見顯效。于1622年秋季發展為上下肢關節連續性劇痛。
 
初診:四肢大小關節劇烈疼痛,頸強疼痛,日輕夜重,陰雨天尤甚,局部腫脹灼熱,汗出,兩手足皮膚呈現青紫色,步行艱難,手指不能彎屈,經常頭暈,惡心欲吐,胃納不佳,二便正常,有時耳鳴、心悸、日晡潮熱,脈短細而數。處方:桂枝、芍藥各15克,甘草、麻黃、淡附子各10克,白術、知母各24克,防風10克。上藥共研為細末,姜湯送服,分十日服完。
 
二診:服藥后疼痛腫脹減輕十之五、六,手指伸屈較前靈活,灼熱、汗出皆止,頭眩、惡心未發作,耳鳴、心悸、潮熱減輕,手足部皮色仍呈青紫,胃納仍不佳,原方再進(日服量稍加)。
 
三診;關節疼痛已減去十之八、九,其它證狀完全消失,胃納佳,手足部皮膚色好轉,但和其它部位比較仍有別,行走以及縫衣、做飯靈活自如。仍予前方,再服一個月。共服藥治療兩個月,已將近一年未發。
 
病例二:
 
任xx,男,54歲。六、七年來,兩膝關節疼痛,初起輕微,逐漸加重,伸屈不便,雖扶杖行走,也是顛跛蹣跚,遇冷則其,盛夏也需穿棉褲,繼發兩踝關節痠痛。
 
初診:兩踝關節疼痛,伸屈時更甚,局部不紅腫,兩腿腳冰冷,脈遲緩,舌質色淡,舌苔白。曾服烏頭湯五劑,證狀毫無改善,改服桂枝芍藥知母湯。處方:桂枝30克,白芍、甘草、知母、防風各10克,麻黃、淡附子各30克,白術15克。上藥為末,半個月內分次服完。服藥后疼痛大減,下肢松動輕健,行走已不需扶杖,兩腿腳冷感也較前減輕,并能挑兩半桶水,唯伸屈時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三周后,上述諸證消失。至今未發,照常參加勞動。
 
病例三:
 
呂xx,男,28歲。患者于1958年起手足關節疼痛,周身軟弱無力,行動即痛,春季好轉,秋冬即增劇,天寒陰雨時加重,數年來經斷續治療,未見顯效。1961年秋收時因露宿田野觸冒風寒,疼痛突然加劇,遂臥床不起。
 
初診:兩肘及腕關節疼痛,下肢關節尤甚,腰痛,轉側困難,局部輕微紅腫、灼熱,胃納尚佳,二便正常,口渴能飲,舌苔黃膩,脈弦數。處方:桂枝12克,白芍、甘草、知母各15克,麻黃、防風各10克,白術12克,淡附子6克。上藥為末、分十日服,姜湯送服。服藥七八日后,疼痛減輕,灼熱、紅腫大減,已能下床行走,但行動時仍疼痛,不能走長路、荷重物,口渴減輕,脈、舌如前。原方再服一個月(日服量稍增加)。服完藥后,關節疼痛消失,精神好轉,觀察二年之久,未曾復發,已能參加勞動。
 
結語
 
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桂枝為主藥,善于溫經通脈,調和營衛。芍藥、知母、甘草養陰清熱,和血脈,利濕消腫,白術助脾補虛,燥濕除痹;麻黃,附子溫陽散寒,防風滲濕祛風。寒熱辛苦并用,各有所宜,合為清熱、散寒、祛濕、驅風、通絡、活血、補虛之方。本方在《金匱》中用作湯劑,作者每多改用為散劑,其原因是:方中麻黃、桂枝、附子烈性之品頗多,服的過多過急往往可引起不良反應。此外,本病多是慢性疾患,服散劑較湯劑簡便。
 
作者所治的病例,療程最長者達半年,最短者一周。至于復發方面,經過隨訪,有二年未見復發者,也有輕度復發者。復發后繼服原方藥仍為有效。是否有多次復發者,有待長期觀察。因本病最易復發,短期不能肯定遠期效果。
 
附記:此文發表于《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1.30)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

發表者:趙東奇 2826人已訪問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均是《金匱要略》治婦人妊娠雜病的方劑。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五味藥組成。是祛瘀化癥之劑,仲景用來治療妊娠腹中瘤塊所致之經血漏下不止。
 
《婦人良方》曰:“奪命丹(即桂枝茯苓丸),治婦人小產,下血過多,子死腹中,其人僧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損,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濟陰綱目》曰:“催生湯(即桂枝茯苓丸水煎劑),候產婦腹痛,見胞漿已下,水煎熱服。又奪命丸(桂枝茯苓丸)治胞衣不下,并治胎死。”
 
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六味藥組成。仲景用來治療妊娠后脾胃虛弱、肝氣不調、肝脾不和而造成的腹中絞痛,故方中重用芍藥瀉肝木而安脾土。
 
《三因方》曰:“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則通暢血脈,癰瘍不生,消痰養胃,明目生津。”
 
在臨床上反復試驗的結果,此二方中不論單用那一個方劑,所治婦女月經、妊娠等病證,都有一定的療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將兩個方劑合并起來使用,療效既高,治療范圍又為廣泛。以此復方可以治療由寒凝血滯濕阻血行所引起的婦科多種病證。 
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合用,藥效更為完整。方中以桂枝溫陽通血脈,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當歸活血養血,川芎理氣行血,白芍調營養陰,上藥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脈,茯苓、澤瀉能利水滲濕,白術補脾助中氣。本方瀉中寓補,活化血瘀而不傷正。
 
在臨床上,筆者將此合方廣泛運用于婦女的各種疾病。諸如痛經、經閉、月經不調、崩漏、癥瘕結聚等病證,只要確是寒凝血滯、瘀血內阻、或濕滯血瘀者,其主要證狀為少腹痛,拒按,下血紫暗,血中有塊,下血塊后疼痛減輕,遇寒則甚,得熱痛減,或白帶過多,腰困,下肢浮腫等,皆有卓效。其可以使閉者通,崩者止,實屬奇妙。又將此方試用于因上節育環后,有腹痛出血、白帶多反應者,也屢用屢效。服其方治療瘀血,有一部分患者排出少量瘀血塊,一部分患者則不排出,考慮是出于肌體吸收之故。用本方治療婦女崩漏等證從未發現因去瘀活血而引起血出不止者。
 
一、痛經
 
痛經有虛實之分,瘀血內阻之痛經,屬寒、濕者,多半痛在經前或經期,痛的部位始終不移,拒按,少腹或有痞塊,經期退后,血色紫暗并有瘀塊。運用本方活血化瘀,寒去則痛止。
 
典型病例:
 
王XX,女,23歲,插隊青年。半年前因受雨淋后,即開始出現痛經,每逢經前三日,開始疼痛,拒按,漸次轉劇。行經當天疼痛最甚,難以忍耐。經至時量少,色黑,有塊,每于下血塊后腹痛稍減,每月如此,十分痛苦。
 
診得其脈實而遲,舌質紫暗,并有瘀斑,苔白膩,考慮為寒濕內停,瘀血阻滯,經血不得暢通,不通則痛。給予上述合方四劑后,正值經期,自訴經至時疼痛較前幾次大為減輕,不用止痛藥也能忍耐。繼用上方,二日一劑,前后共服本方十劑,痛經基本痊愈。僅每次經至前一天少腹稍有不適,不足為患。后又擬養血調經之滋陰湯等,繼服數劑,以資鞏固。
 
二、崩漏
 
月經失常中的“崩漏”,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有一定效果。崩、漏兩者之間,性質上是相同的,僅有輕、重,緩、急之分。崩又稱“暴崩’、“崩中”,即出血來勢兇猛,下血急迫,血量較多,不能停止。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斷,綿綿不絕,病勢緩慢。但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崩可以轉變為漏,漏也可以轉變為崩。
 
病因、病機根據前賢之論述大抵有以下幾種:脾陽虛不能統血;肝陰虛而不能藏血,腎氣虧損(包括腎陰虛及腎陽虛)、沖任失調,不能攝血,虛熱或實熱擾于血分致血熱妄行等。除此以外,還有氣滯血瘀、瘀血阻滯等原因。總之既成崩漏之時,因虛者十之八、九,因實者十之一、二。宋代陳自明說,“勞傷沖任,不能制約而為崩也。”嚴用和說:“疲勞過度,大傷于肝,可以崩中漏下。”朱丹溪說:“婦人崩中者,因臟腑虛損、沖任二脈虛損故也。”綜上所述,莫不認為由于臟腑經絡的虛損不能制約,是發生崩漏病的根本原因。再結合近來的報導文章,也認為此病之因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有人從不少的病例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崩漏因實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其余皆因虛或少數是虛實相兼者。
 
根據臨床觀察,對崩漏病的發病機制,似乎和以上所述有些不同之點,提出初步意見。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理特點,崩漏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兩大類型,其病理機制因臟腑、經絡虛損而致發病者固然不少,但筆者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例觀察結果,此類患者反不及因氣滯血瘀、瘀血阻滯者為多。而其中又以瘀血阻滯者為最。此病在實證中,主要病理病機,大體不外乎以下幾種.
 
1、寒凝血滯:主要因月經期或月經前后著冷、冒雨、涉水、坐臥濕地或風寒外感,致寒邪外侵,客于胞宮,營血得寒而凝,阻于血脈,使不能循經入絡,而溢于脈外,造成崩漏。既成瘀血,則“寒”的意義已經不太大,應當著眼于“瘀”。
 
2、氣滯血瘀:急躁易怒,或經前產后,憂愁悲郁,致肝經氣機郁滯,氣為血帥,氣滯則血凝,即阻其血液不能循經入絡,又復瘀久化熱,熱甚逼血妄行,而成崩漏。
 
3、其它:婦人月經不盡,或產后以及流產后,惡露敗血殘留,均可致瘀血內停,久之阻滯正常血液的運行,而成崩漏。
 
以上的病因,又多是青中年婦女發病的機會多。因此,患者多屬青中年婦女,實證崩漏實際上多于虛證。
 
對崩漏的治療,醫家多半強調補虛、止血,忽略血瘀為祟。即使診出是血瘀為患,或虛與實的證候同時出現時,當此出血之際,也不敢用活血化瘀法來治療,認為先止血以后再去瘀方是萬全之策。殊不知血液既成瘀血,已是離經之血,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不但對人體無益,反而可以阻止胞宮脈絡,有礙于正常血液之運行,使之不能循經入絡而溢于脈外,形成崩漏。此時在治療上,不盡快地將瘀血驅出體外,而一味單純的用滋補、收澀止血之品則不僅對病毫無裨益,反而使瘀血因壅補、收澀而越來越多,越結越實,使病勢有增無減。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即使運用收澀止血藥,將血止住也是暫時的表面效果,一且再度出血,勢必難以控制。古人對本病治療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塞流”、“澄源”、“還歸”。所謂“塞流”并不是一味的堵塞,如有瘀血阻滯,僅用收澀與止血法,就很難達到“塞流”的目的。應當寓活血化瘀于“塞流”之中,方可收效。
 
通過實踐證明,運用活血化瘀法來治療因瘀血引起的崩漏,不但沒有加重出血,反而起到止血作用。這說明只要把瘀血驅出體外,氣血即通暢無阻,則血無由外溢,出血自止。當然運用活血化瘀法也要分標本緩急,如果出血量大,來勢迫切,如不在短時間內止血,則有血脫的危險,當以“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來攝血、提血,暫收止血之效,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根據臨床觀察,崩漏因瘀血內阻而致者,以青中年尤多。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血紫暗、少腹痛、腰困、血中有塊、腹部拒按等等。采用活血化瘀法以后,很快就會使腹痛減輕,出血減少或停止。
 
屬寒凝血瘀者,下血量不多,少腹疼痛,痛的部位始終不移,拒按或有瘀塊,得熱則減,遇寒則痛甚,下血前痛甚,下血后稍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實或遲、澀。治宜溫陽通經活血化瘀。
 
凡屬這些類型的“崩”、“漏”,本方治療效果甚好。至于氣滯血瘀型的以及其它類型的病患,則應以其它方劑治之。應該注意的是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是一種祛邪的方法。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在應用時一般瘀血祛除以后,就需停用,而改用健脾、補血等法來滋養營血。因本病往往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病,日久必然耗損氣血,所以虛是本病的必然結果。一旦瘀血驅盡,即可著手補虛,方可鞏固療效,以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
 
典型病例:
 
劉xx,女,32歲,家庭婦女。三月前流產一個六月胎,惡露未盡,淋漓不斷,腹痛陣陣,血色紫暗,有時有黑色小塊。經數醫診治皆為產后血虛,投以補劑,但終未見效,纏綿不愈,已近三月之久。診其脈雖細尚有力,左少腹壓痛,考慮為產后惡露未盡,瘀血內阻,致經血不能正常循經入絡,故崩漏不絕。以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之合方治療,服二劑以后,曾下少量血塊,腹痛減輕,又服三劑,腹痛消失,出血停止,繼擬養血調經之劑,服用二周痊愈。
 
三、癥塊
 
“癥”與現代醫學的“子宮肌瘤”很相似,是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中醫認為是由于氣滯血瘀久而成塊。臨床上多表現為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月經周期縮短,以及不規則的陰道出血。肌瘤較大時,可以在腹部摸到腫塊。筆者采用上述之合方治療本病,常可使結塊縮小,甚至消失。
 
典型病例:
 
張XX,女,45歲。半年前發現腹部有一體積漸增之腫塊,并伴有腹痛,月經不調、白帶多等證。近來腫塊更日益增大,約有8×8×10(厘米)大小,曾經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擬去大醫院手術,但因床位太緊,故先試以中藥治療,以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制丸藥一付,服用一月。服完后,又到婦科檢查,腫塊縮小到3×3×5(厘米),已無作手術之必要,又照前方繼服二付丸藥,腫塊消失,諸證痊愈。
 
按:本例患者患子宮肌瘤,其體積已有8×8×10(厘米)大小,用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配制丸藥一劑,服一個月之間,竟能縮小到不足原來的二分之一,其療效之高而且速.令人驚奇。此方治療子宮肌瘤,其效果不盡然都能達到如此地步,這不過是選一典型病例而已。其余病例之療效雖不及此,但將此合方配制丸藥久服,對消除子宮肌瘤,即中醫之“癥”、“瘕、瘀血等證,效果頗為顯著。但也有一定的治療范圍,如癥塊太大,積的時間過久,此方恐不能勝任,當考慮其它療法。 
四、腹痛(放置節育環引起)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遇到個別婦女,因上節育環以后出現腹痛、腰困、陰道出血、白帶增多等不適應證。經服用西藥消炎、止痛之品,也不見好轉,或服中藥止血止痛之劑也未能如愿。筆者考慮本證是因上環后異物刺激而引起的局部出血,血瘀而成。投以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之合方,效果良好。后每遇此證,即予此方,少則3-5劑,多則7-8劑,諸證即消失。這不僅解決了患者的痛苦,也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典型病例:
 
任xx,女,28歲,農民。既往體健,半月前上節育環后即開始腹痛,痛而拒按,腰困,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白帶較多,其余無異常。曾服用四環素及維生素K3等藥物治療未見效,如此纏綿三、四個月。投以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之合方三劑,諸證消失,經婦科及X光透視檢查,環位置正常。
 
結語
 
1、根據臨床經驗,此二方單用不如二方合用治療范圍廣而效宏,故常采用二方合劑,遂命名為桂苓歸芍湯。
 
2、因本方活血化瘀,以祛邪為主,故運用本方治療婦科諸證,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確有瘀血內阻者方可運用,而且一候瘀血祛除以后,就須改用健脾補血等法來滋養營血。如果墨守陳規,固執一方,則勢必矯枉過正,復傷陰血,以致變證叢生。
 
3、本方藥物組成平和,沒有峻烈的破瘀化結之品,用于臨床治療一般瘀血諸證效果可靠,而且從未見到服后有不良反應者。





桂枝湯

發表者:趙東奇 1453人已訪問

桂枝湯一方,源于仲景《傷寒論》太陽篇,此方為經方代表方劑之一。仲景立方凡200余首,其用桂枝者六十余方,以桂枝為主藥者三十方,仲景又將此方冠于群方之首,可見此方比其它諸方療效宏而變化多。桂枝湯,原是仲景用來治療傷寒太陽表虛證的主方,以其能解肌表之邪,調和營衛。如再加減,則在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而且療效明顯。
 
桂枝湯的藥物組成,桂枝、甘草、白芍、生姜、大棗共五味。其功用:桂枝宣陽,使氣運行。白芍和陰,通調血脈。白芍,桂枝為伍能調和營衛。生姜辛溫,溫胃止嘔,佐桂枝以通陽。大棗、甘草甘緩,益氣調中,助芍藥以和陰。
 
筆者多年來用桂枝場以及桂枝湯加減治療臨床各科雜病,往往收到意料以外的效果。
 
一、自汗(衛氣不和)
 
這里指的是以衛氣不和為病機的出汗,即病人不因內臟任何病變引起的出汗之證。這種出汗只是陣發,有的患者一日之間多至數十次。用止汗,斂汗的治法,根本無濟于事。雖為小疾,但時長日久也頗能影響健康。其治療之法是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營衛和則汗自止。即《傷寒論》所說:“病人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典型病例:
 
某老年婦女,內臟沒有發現任何病變,只是每日出汗數十次,驟作汗出,剎那即止,延綿三年之久不愈。并發精神港怠,心神恍惚不安,易于感冒等證。治以桂枝湯。
 
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日服一劑,服到十劑后,出汗已痊愈。
 
二、項背強痛
 
項背強痛,原為風寒之邪侵襲于太陽之經,經久不解,致本經氣血不能疏暢。因項背部為太陽經循行之處,故疼痛不休,證見項背強痛,能俯不能仰,有時背部惡寒或汗出,感受風寒后尤為嚴重。以桂枝湯解太陽經之邪,甚為有效。
 
典型病例:
 
王xx,女,42歲。項背強痛三年多了,不論坐、立、走,都是低著頭,稍微仰起來,就覺得痠困難受,背部有碗大的一塊皮膚,經常有惡寒的感覺。此為寒邪束于太陽經脈,非桂枝加葛根湯的邪客經輸,阻滯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養之項背強幾幾。故考慮為太陽經邪不解,而致項背強痛,以桂枝揚三劑痊愈。
 
三、妊娠惡阻
 
妊娠惡阻,是婦女懷孕后,出現的一系列的妊娠反映證候。根據祖國醫學對此證侯的認識,是因腎陰營養胞胎,無暇顧及滋養肝木,肝得不到足夠的陰液滋養(水不涵木)就會出現肝旺,而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肝膽相表里,肝旺則膽失條暢而上逆,由此引起的胃氣不下降反而上逆,于是嘔吐、厭食等證相繼而生。復因嘔吐,食少,而致胃虛,虛不受食,互為因果,證為嘔吐不食,偏嗜,氣上沖逆等胃虛證候,用桂枝湯加減治療,可以改變胃氣過分虛衰狀態,故可獲效。
 
典型病例:
 
洛XX,女,29歲。妊娠三月,反應頗重,數十日來嘔吐不食,水谷難入,少腹下動氣上沖脘部,肢體消瘦,精神疲乏,困臥床第。
 
治以桂枝湯加減: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生姜6克,大棗10枚,用伏龍肝水煎服,二劑后痊愈。
 
按:
 
本例患者,雖為妊娠反應,出現長時間的嘔吐,水谷難入等證,但該突出的證狀是氣從少腹上沖脘部,為服桂枝湯的基本條件。如無氣上沖逆之證,用桂枝湯效果不佳,可以他方求之。桂枝湯不是泛治妊娠反應的方劑。桂枝湯治療此病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胃腸中之過分的虛寒狀態,使胃氣稍復,嘔逆好轉,即能少進飲食,谷氣漸旺,諸證即能隨之改善。
 
四、痢疾(有表證者)
 
痢疾初起時發熱自汗而下痢,此是因外邪侵入體內而引起的下痢,往往外邪解后下痢即隨之而愈。治療當以桂枝湯。
 
典型病例:
 
早年我在京之時,協和醫院成君之外甥女,年4歲,患發熱、惡寒、自汗、下痢,日下10至20次,為膿血便。經北京兒童醫院診為毒痢,舉家惶惶,邀余診治。當晚即給予桂枝揚一劑,次日中午余去探望時,其病若失,患兒在院中玩要。
 
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12克,黃連2克,姜棗為引。
 
按:木例患兒之發熱下痢,與葛根芩連湯證有所不同。葛根芩連湯是仲景用以治療表邪未盡,誤用下法,致熱邪入里引起的協熱下痢的方劑,又可以治療表里皆熱之下痢,而桂枝湯加黃連是治療因表有風寒之邪,郁熱于里之下痢,是為鑒別。
 
用桂枝湯治療表證痢應十分注意藥量的配合,方中白芍、甘草(以生甘草易炙草)的用量需超過桂枝量的一倍,這樣就改變了桂枝湯的性質,方可奏效。
 
結語
 
桂枝湯在臨床上運用范圍極為廣泛,療效也很可靠。在《傷寒論》中主要是解肌表風寒之邪。但它的作用決不僅僅如此,如能辨證準確,靈活運用,加減恰當,除治療表證以外,對治療各種雜病的實用價值也很高。諸如沉寒瘤冷、肢體疼痛、經絡阻滯、筋脈攣急、寒凝血瘀、以及各種病證久困于陰者,用此方加減治療,皆有很高的療效。另外,對于虛勞、虛損疾患,桂枝湯配合其他補益氣血之藥品治療,也有積極意義。正如柯韻伯說。“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發汗……。”
 
桂枝湯治病多,療效高,這是公認的事實,但此方畢竟是偏于溫熱性的方劑,有它的適宜應用的一方面,也有它不適宜應甩的一方面。如病癥屬寒者,屬陽虛寒甚者,為此方的適用范圍。如屬陰虛火旺、濕熱內壅、實熱內盛,津液久為耗損者,此方即不宜應用。如若誤投,不僅無益,反會促使病情惡化。所以有“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警語,對此我們仍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至于《傷寒論》中禁服桂枝湯諸條,如:“酒客”、“瘡家”等等,皆不能服用桂枝湯。此不過是仲景以啟示后人,對有這些習慣和疾病的患者,服用桂枝湯時需加謹慎,也不能機械地認為絕對不可以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醫谷松:最全面的痹癥治療方法,中醫人必學
陳亦人教授運用芍藥甘草湯的經驗
七十六、小兒癲癇、抽搐
陳亦人.芍藥甘草湯
《金匱要略》中桂枝湯類方的運用
痙病根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丹凤县| 汪清县| 乌兰察布市| 扎赉特旗| 汽车| 宝兴县| 集贤县| 诏安县| 南皮县| 邵东县| 新乡县| 都安| 江陵县| 永年县| 桑植县| 阳东县| 台南市| 湘潭县| 元朗区| 邳州市| 兴安县| 沙田区| 西安市| 栾城县| 金门县| 克山县| 烟台市| 徐闻县| 五家渠市| 方山县| 界首市| 剑川县| 威宁| 霍山县| 阿尔山市| 兴隆县| 和田县| 靖州| 霸州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