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卓別林會是什么樣子。1914年,有個陌生的新臉孔在人群中出現,一個巨星隨著《威尼斯小孩賽車記》而誕生。這是卓別林拍攝的第三部電影,是他主演的電影中發行的第二部,不過卻是他第一次以日后膾炙人口的流浪漢造型出現在銀幕上。在其后的三年間,卓別林拍攝了62部短片,最后26部由他擔任編導,在這種新型傳播媒介的扶持下,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偶像。1917年,卓別林結束和“埃特森電影公司”的賓主關系,成為了美國“第一國家電影公司”的導演,在這里,他得到了充分的自主權,并有了自己的攝影棚,掌控自己的作品和命運?!豆返纳睢肥亲縿e林為“第一國家電影公司”執導的首部作品。 卓別林總是不斷地為周遭的人們制造麻煩,而自己卻渾然不知。當眾人被搞得人仰馬翻之際,他卻一溜煙不見蹤影。在短片《快樂的一天》中,他用馬戲團表演般的視聽表現手法賦予每一個場景以新意。他嘗試著揮灑他的創意,使得卓別林的人格面貌如此豐富,并因此而成為藝術家。
卓別林扮演的小流浪漢非常注重形象,從來不會邋遢和不修邊幅,他在片中也并不永遠以小流浪漢的面目示人,他總有辦法讓那些靜止沒有生命的物品和場景突然間有了生命力,使它們富有動感和活力。
卓別林在初到美國時曾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這些人物符合當時的東家好萊塢“啟斯東制片公司”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
卓別林曾說:“我并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并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他的笑料時常會出現當頭棒喝般的粗魯,但也只有他會想到在農場主一腳踢空、不慎踢在床架上之后,又走回來讓農場主補上一腳。卓別林在自己早期的短篇作品中極力地實踐著自己的電影藝術理想和追求,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卓別林在描寫貧民區和他們的悲劇上,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在描寫天堂的美夢上,則是一個抒情詩人,因為在這場戲里,他讓頑童、警察甚至街上的野狗都戴上用鵝毛做的翅膀飛上了天。很多作曲家們在歌劇中常常為劇中人物、情節、情緒甚至道具譜寫個性鮮明的主題音樂。這些音樂動機能夠暗示劇情,表達思想,并使全劇獲得嚴密的音樂邏輯。電影音樂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一個或幾個音樂動機在全片中多次出現,使本來跳躍的畫面獲得了音響上的統一感。
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卓別林獨樹一幟的電影結構觀念和與眾不同的喜劇天賦,這位杰出的默片藝術大師還向世人展示了他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
卓別林(1889——1977)
1889年,卓別林在倫敦出生。他在簡陋的出租房間、國立貧民院及一所孤兒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了他后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
卓別林幼年喪父,曾在游藝場和巡回劇團賣藝或打雜。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
個人圖片(7張)
美國演出,被美國導演M.塞納特看中,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1914年2月28日,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出現在影片《陣雨之間》中。這一形象成為卓別林喜劇片的標志,風靡歐美20余年。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
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17歲時,卓別林進入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卡爾諾劇團。在這里,卓別林有生以來遇到了使他終生受益的良師卡爾諾,正是卡爾諾,把卓別林帶進了喜劇的最高行列。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于引起美國電影制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啟斯東公司的老板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卓別林在啟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啟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并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么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并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
卓別林基于他真正藝術家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郁代替了嘲弄。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只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制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征。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式的窮人。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于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復擰螺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干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斗矤柖畔壬吩诿绹S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臺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準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著家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絕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向一百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還要拍些電影。”
1953年初,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后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戰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杰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
卓別林喜劇電影《越獄》描述:卓別林喜劇電影《越獄》主要講述:犯查理從監獄里跑了出來,幾經周折后終于擺脫了警察的追捕。忽然看到有人溺水了,于是他奮不大顧身的救了落水的母女兩人的命,并得到了姑娘的愛慕之心。當他正在姑娘家享受著新生活的時候,警察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