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思維和調整心態是人生的兩大必修課
【1】
一般人追求“快”,那是因為內心的浮躁。當思想水平達到較高境界的時候,就會追求一種“慢”,那是因為內心的淡定。
其實,追求“慢”并不是懈怠,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狀態下的舒緩,是主體與客體在節奏和“頻率”上的協調,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實和穩健。
這里所說的“慢”,指的是一種有節奏感的實現過程。對此,曹政鈞導師說:“人生是一個豐富的體驗過程,并不是單向度地實現目標。”
【2】
【3】
今天,任何知識的價值都無法與自己的思考力相媲美。
思考差之毫厘,行動失之千里。因此,拓展思維深度、延伸思維廣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強思維速度、建立思維體系和改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事業的成敗非常關鍵,更是人生的必修課!
【4】
通常,世俗人執迷“有”,出家人執迷“空”,這都是執迷不悟的表現形式,也是造成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有時候,“執空”比“執有”的文化危害性更大,必須提高思考力水平和改善思維方式才能認識世界與自我的本質,從而去除煩惱、放下思想包袱。
然而,要想改善思維,必須調整心態;要想調整心態,必須改善思維。思維和心態好像人的左右腿,要想左腿前進,必先邁出右腿;要想右腿前進,必先邁出左腿。
【5】
一個人一旦心態浮躁,其思考力水平和理解力水平都將跌落在常人之下。心境有多靜,思考就會有多深!
請問: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您能否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本書?或者深度思考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嗎?
【6】
認識“道”需要智,遵循“道”需要德。為此,文化診斷學特別強調三種基本力量的培養,即:思考力的提升、行動力的增強、意志力的磨煉。并且,思考一旦產生“力”就能夠促使能力(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因此思考力、行動力、意志力具有“知行合一”的統一性。
然而,必須有一種精神駕馭這三種基本力量——這就是“誠”。假如離開了“誠”的駕馭,單純的提升思考力有可能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
【7】
誠心、誠意、誠信是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個思考力求學者必備的文化素質。
對學習如果有誠心,對事業就會有誠意,有了誠心和誠意,做人也會很踏實。因此,只要用一個 “誠”字就可以考察出一個人為學、為事、為人的方式,也可以判斷出他學習的決心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
【8】
今天是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必須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必須增強自己的行動力,才能在競爭環境中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必須磨練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承受各種競爭壓力和事業上的風風雨雨……
日益激烈的競爭表明,僅僅依靠應試教育得來的一紙文憑,無法面對競爭的挑戰。競爭迫使人們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以獲得精神上的優勢,并需要通過行動,將精神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9】
思考力水平是由思維體系的完整性、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思維的對象化能力三個方面決定的。其中,思維深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思維廣度的統一性決定思維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一性決定思維方式的完善性。
并且,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組成思維的三維結構。如果以科學思維為橫軸,價值思維為縱軸,二者統一能組成思維的平面坐標。如果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應變思維,就形成了思維的三維結構。
思維處于一維結構的人容易認死理、鉆牛角尖;思維處于二維結構的人容易脫離現實、紙上談兵;思維處于三維結構的人,考慮問題周密嚴謹、圓慧通達。理論能否向實踐轉化,知識能否轉化為能力,都與思維的三維結構有關。為此,文化診斷學創立了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學習和運用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可以促使思維方式趨向完善。
【10】
如果思考不深刻,認識就膚淺,會導致頭腦簡單;如果執行不簡便,工作就繁瑣,會導致效率低下。
能否將思考上的復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便,關鍵在于找準著力點,然后立足著力點構建一套有效行為程序。
【11】
用簡練的方法做事,用縝密的方法思考。《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通過“時空掃描”的方法幫助人們從簡單的事物中發現深刻的科學道理,使思考更加縝密和完整。
同時,《文化診斷學行動力專輯》通過構建“誠”的行為體系,使思考上的復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練,并通過目標分解和過程分解等方法,化解執行難度。
【12】
所謂事實判斷能力,指的是對事物真實性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一個人的事實判斷能力取決于科學思維水平。
所謂價值判斷能力,指的是對事物價值屬性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價值判斷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價值標準(或價值觀念)對事物的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做出的主觀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判斷能力取決于價值思維水平。
所謂實踐判斷能力,指的是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實際事務的判斷方式和決斷能力。實踐判斷建立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基礎之上,是根據實踐需要和現實條件對力度、適度、量度、角度關系的領悟、分析、把握和判斷能力。一個人的實踐判斷能力取決于應變思維水平。
事實判斷(科學思維)的依據是真實性法則——其要旨在于“真”;價值判斷(價值思維)的依據是合理性法則——其要旨在于“善”;實踐判斷(應變思維)的依據是現實性法則——其要旨在于“度”。既要理解它們各自的差別性,又要理解它們的統一性,這是把握智慧曲線三維模型的關鍵,也是改善思維方式的要旨。
【13】
智慧的個性是“圓通”;道德的個性是“方正”,能否將二者統一起來,體現了一個人的應變思維水平和實踐判斷能力。對此,曹政鈞多次告誡讀者:應變思維必須以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為前提,只有建立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基礎之上的應變思維,才能圓慧通達。為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重點論述了真理一元化貫通;情理法貫通、理論與實踐貫通,這三個貫通是通往“圓慧通達”的橋梁。
事實上,中國文化是倡導“圓通”的,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中國人變得很“圓滑”。由“圓通”到“圓滑”僅僅一字之差,卻導致了文化的本質差異。這一字之差,就是因為應變思維失去了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兩個前提導致的。
【14】
在戰略意義上,格局決定成敗;在戰術意義上,細節決定成敗。
戰略需要理論來把握;戰術需要技術來實現——而實踐的關鍵是建立一套分析、診斷、駕馭系統。即:它既是目標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組織(實施)有效性、資源配置科學性的結構統一;也是角度、力度、適度、量度關系的價值權衡。 這套分析、診斷、駕馭系統就是《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通過81個邏輯環節要講述的具體內容。對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將思維與實踐作為一個對象化過程,并總結了思維對象化過程的三部曲:
第一部:理論化——簡單的事物往往隱藏著復雜的道理,復雜的道理往往借用了簡單的形式。在沒有進入實質性的行動之前,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有利于深入思考。通過理論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和系統化,其目的是便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使復雜的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第二部:技術化——通過著力點,根據現實的相對性條件,把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條理化、流程化、標準化,計量化。一旦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過程,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有利于行動。
第三部:藝術化——選擇好實踐的角度、力度、適度、量度,在操作過程中將技術標準與主體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在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三維結構中,達到主客體關系的對象化統一。
其中,理論需要有哲學高度,技術需要有科學深度,操作需要有藝術角度。理論是一門哲學,技術是一門科學,操作是一門藝術——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的,就是文化診斷學在線學習要培養的思考力。
【15】
如果把學習基礎知識比作“畫龍”,那么思考力的培育就是“點睛”。“畫龍”不“點睛”即便是“龍”,也是缺乏創造能力的“死龍”和“瞎龍”。
現在有很多人缺乏的就是“點睛”之筆,盡管他們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是能力和品德并不優秀,事業上也很平庸。
【16】
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方式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知識來自閱讀,能力來自鍛煉。閱讀在于多,閱讀越多知識量越豐富。思考力作為一種能力鍛煉取決于決心,決心有多大,收獲就會有多大!
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在線學習:用時空掃描拓展思維深度;用制衡理論延伸思維廣度;用價值思維方法論提升思想高度;用文化診斷學“十字口訣”增強思維速度;用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和思維一體化完善思維方式……這些內容收錄在《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需要《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并參加系統的思考力訓練,可通過電子郵件領取《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在線學習說明》。郵箱: caozhengjun2008@163.com
【17】
存在方式多位一體,認識方式一分為二,實踐方式合二為三——實踐方式取決于認識方式,認識方式取決于存在方式,這是《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的基本邏輯結構。
掌握這個邏輯結構能正確理解“文化是創造力的對象化,創造力是思考力的對象化”,進而準確把握“對象化”的要旨。
【18】
理解一段話的含義并不難,關鍵是通過這段話去洞悉作者的心理活動,進而通過作者的心理活動領悟造就這種心理活動的客觀存在和社會現實。一旦掌握了這種閱讀和思考方法,讀者必定能從《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的閱讀過程中創造出新的價值,也必定能培養自己對文化的分析、診斷、駕馭能力。
對于文化診斷學的思考力教程而言,我們提供的不單單只是《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這套“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圍繞著《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提供一系列的學習輔導和案例練習,只要按照我們規劃好的教程進行學習和訓練,就能夠保證學友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歡迎參與《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成長》——歡迎參加思考力在線學習和訓練。愿我們友好交流,成為學習型朋友!
作者:文化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