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剛進入六十歲,會有人說,花甲之年猶如西山落日,光輝日益暗淡。不!這比喻并不妥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存有失意與悲傷。誠然,年齡有分早晚,可精神無分先后。
我記的小的時候老人們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那個年代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貧窮,再加不計劃生育,生活、醫療條件差,使人們早早的就衰老了。七十歲老人并不多!現在不一樣了,社會發展了,生活質量提高了,醫療保健事業也在逐漸加強,人們的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平均壽命正在逐漸延長。以前說的“人活七十古來稀”早成過去,現在應該說:“六十睡在夢香里。七十還是小弟弟,人活八十不稀奇,九十多來些,百歲老人笑瞇瞇,”你看,這個變化是多么令人鼓舞??!這說明,時代進步了,社會發達了,生活提高了,精神解放了,壽命延長了。六十歲只是一個花甲的年齡,當然有人還迷茫,也有人仍那么自信,充滿著朝氣而奮力向上,做作中國夢、家庭夢、個人夢!當然,男人到了六十歲,雖被稱謂是老人,可在他們的心里,
卻從不默認是一輪西下的夕陽。他們儼然是一個飽經風霜的戰士,也依然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這個花甲,既知天命,又敢違天命,像一棵郁郁蔥蔥的銀松,屹立在高高的山頂上??刹唬d的春秋,更像是存放已久的玉液瓊漿,他吸取了天宇的靈氣,凝聚著大地的情感,散發出久久不息的暗香。
因為你是六十歲男人,你的氣質更沉穩而不張揚,成熟莊重的美在流年往返的歲月里藴藏著誘人的芬芳。你的舉止優雅、儀態大方,在以往繁忙的工作之中,向來都是雄心壯志堅毅不拔,勇往直前地跨過了一道又一道艱難的險坎。你從勤奮好學的日子走過,經歷六十載風風雨雨的歷練,全然積蓄了自己心中那美好的感受,透析了人間極品般的韻味,串聯著一生風云變幻的世態炎涼。更多的是氣質深邃雍容起敬,古銅色臉,布滿縱橫交錯的道道鴻溝,道道年輪,只有在六十的花甲中蘊藏,舉止穩健,談吐樸實,都在舉止啟唇中流瀉無遺;從呀呀學語,歷歷記錄滄桑,實踐人生理想,到六十歲才實現了人生夢想,而能擁著自己的心中那美好的一切,都釀做人間極品般的韻味,隨智慧而擁有輝煌,六十歲男人的時段并不奪目,但可稱得上是神韻不絕。六十歲男人的情感復雜,卻如清泉般的無比清澈。而只有這清澈的情感,包含著悠悠的眷戀和懷念,才能感受和領略到那珍藏在激情歲月里的兒女情長。六十歲男人的性格內柔外剛,而順耳般的思想使豁達和愛心更加純潔,讓男人最美好的、適時尚的品位在一切有形或無形中流露展現,一直貫穿著慈愛和善良。
六十歲男人懂得自己身上的份量,重如山,信如鋼,回牟自豪,留下的,是晚霞夕陽,放射萬道光芒。六十歲的男人最能讀懂女人,知道女人的各種心態,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更知道女人心里的燥動,需要溫柔的體貼與關懷。六十歲的男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情!什么是人間最珍貴的、最自然的、和最美好的風景!雖說六十歲的男人沒有三十歲、四十歲的惆悵和波動,恰恰此時的成熟使他會變得更加張馳有度、游刃有余、謙虛嚴謹。人際間,六十歲男人的投入凜凜威風。學識和睿智讓六十歲的男人胸有成竹、無所懼怕,凡事能應對自如、鎮定從容。如果說六十歲的男人是詩,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篇,也是靈與肉交融的光輝燦爛的六十年;如果說六十歲的男人是畫,那不是輕描淡寫的青春水粉,而是濃墨重彩的不朽寫真;如果說六十歲的男人是雕塑,那樣濃郁的品味更讓女人傾慕;如果說六十歲的男人是音樂,那更不是單一的獨唱,而是一集氣勢磅礴、劃時代的雄偉樂章。
六十歲的男人更懂得了“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的道理,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征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上帝觀、神的存在、靈魂、來世等。對于生命的意義,則各有不同。如果真要說意義,那就是生活了。
不是曾有人說:“人生在世,富貴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帶去,應視錢財如糞土,富貴如浮云”。這些也就是說,得失之間,不必太在意。人生是會有許多挫折,當遇到這些挫折時,可用一些古語來自我安慰:“順其自然,淡泊名利;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還有人認為:“滿足心愿就是人生的快樂”,卻常常被這種“快樂的愿望”引誘到痛苦之中。而胸懷曠達之士,平日能忍受各種逆境的磨難、苦難的洗禮,并在其中享受與困苦斗智斗勇的快樂,最終苦盡甘來,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其實,快樂也好,幸福也罷,就是一種心態?!按河邪倩ㄇ镉性?,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愁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它并不在于你擁有什么,重要的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笨鞓?、幸福,不僅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六十歲的人懷有一顆智慧、明朗的心,洞察世事人情,感悟人生真諦,便會坦然接受和面對一切橫逆苦厄。正如歌中所唱:“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鄙钇鋵嵏且环N欲望代替另外一種欲望的過程。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當欲望不能滿足時便痛苦,滿足后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那么痛苦從何而來呢?六十歲的人深刻理解來自于欲望。欲望有很多種,對物質、對金錢、對名利、對權利、對性,其實無論對什么?欲望在不喪失理智的情況下,都不足以像毒藥一樣置人于死地。有些欲望是人生俱來的,有些是后天的,欲望也只是人心里的某一個目的、某一種期盼、一個向往而已,只是我們要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欲望,我們便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很多時候欲望不是一般人能夠控制的了,否則他可能就不會稱之為欲望。只是欲望會讓人上癮,沒完沒了的欲望。曾有智者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是你自己讓自己痛苦。”這話說得對,恰如其分。其實就是這樣,欲越盛,苦越多;欲與苦伴,苦與欲連;苦隨欲而來,苦也隨欲而去;無欲則無苦,無苦即得樂。其實,人生都是有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根據與必要條件。在欲望的推動下,人不斷占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系。通過欲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是,作為一種本能的欲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欲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所以欲望是無休止的,永遠不能滿足的,這就必然會引發出許多難以調節的心理矛盾和社會矛盾。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應該是有限度的。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貪欲。貪欲是萬惡之源,萬苦之根。解決貪欲的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戒欲。
其實我們學佛學的就是戒欲,戒欲,是指要戒除的那些超出
常理范圍,
如:“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外的貪欲。那么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從心所欲,順其自然。但很重要的是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對外界,沒什么抱怨了,守住一顆平和之心。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淡泊明心,既不絕望于人生的苦,也不執著于人生的樂,做到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胸懷寬廣,氣量豁達,對生活充滿自信,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廣交朋友,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做到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保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就能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處事坦然,使之達到心氣順,機體和,身心健。生命不可能周而復始,要珍惜生命,快樂地生活,善待每一天、每個小時。每當想到這些,你的心情就會變得晴朗,當困難、煩惱襲來時,你就會坦然處之。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整天里忙碌著,奮斗著,得到了,開心一時,得不到,痛苦一世。知足者才能發現快樂。只有知足的人,才是世界最富有的人。只有知足的人,才有一顆知足的心,六十歲的人就要有一顆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