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層次與成功人生的關系
你去問問身處困境或者不滿現狀但是苦無突破的人,他們給你的答復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機遇不好”,“受環境所限”,或者“條件不夠”等。他們所指的或者是已經安定了一段時間,不敢放棄工作或者某些既得利益,也或者是時間.不適合,沒有錢、技術、人才和市揚,還或者是沒有讓他們碰上適合的人和事,等等。
這些人都被“環境”層次里的一些框框所困,不肯也不敢把它們打破。在這些框框里面要有滿意的改變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為了使這些環境層次的框框不變,他們會用以下的方式去處理其他層次(其實就是讓環境層次去支配其他層次):
行為
“我每天只好重復那些行為,雖然再無樂趣可言。”
(那些環境框框所劃定的界限中活動)
能力
“我會去學習更多的技巧來應付環境的需要。”〔沒有跳出來,只是更能適應那些框框而已)或者,“我不知道學些什么才會有用。”(向框框投降)
信念,價值
“再學也沒有用,世界就是如此艱難。”(信念)
“改變要冒太大的險,萬一失敗怎么辦?”(價值)
身份
“我沒有這種命”,我的運氣不好”,“我不是那種人”
這樣的人生當然辛苦。這類人會有很大的無力感,因為他們認為只有世界改變了,其他人有所不同了,他們才會有更好的日子過,而一個人是不能改變其他人的,所以他們充滿著無奈和憤慨。原因就是:他們堅持被環境的因素所控制著。
成功快樂的人生是可以策劃和實現的,但必須從身份開始。最容易的做法是給自己定下一個時限,例如3年,問問自己3年后想是一個怎樣的人‘有怎么樣的人生,然后循著理解層次一級一級地策劃:
身份
3年后我將是一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人生?
信念,價值
一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觀最能助我達到這個身份?
例如:什么是必然肯定的?我要相信一些什么原則和規律?什么是最重要的?這樣的人生會給我一些什么?我應該放棄些什么,堅持些什么?
能力
為實現這套信念和規條,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需要掌握一些怎樣的能力?要掌握哪些技能?怎樣去設計一套策略?
行為
怎樣做?第一步是什么?編一個時間表及行動計劃。
環境
我認識的人或公司中,哪些最能幫助我達到這個目標? 哪些事物我可以運用?什么時候最適宜展開那計劃?在什么地方?
通過這個程序發展出來的汁劃,最有推動力和基本改變人生素質的可能。從自己理想的身份發展出來的環境及行為層次的計劃,可能會與現實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挑戰性,但是也具有深遠的提升潛力。在加上本書所提供的其他NLP技巧,你會發現這樣策劃人生最有意義,同時亦最有可能成功(見圖6-2)。
深層需要
以下是一次虛構的街頭訪何。
問:“先生你好,請向貴姓?”
答:“我姓韓。”
問:“韓先生,假如你今年可以心想事成的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答:“我希望今年的生意增加一倍,賺更多錢。”
問:“你的生意增加一倍,賺更多錢’,可以為你做些什么呢?”
答:“我會買房子,也會換一輛更大的車子。”
問:“買房子、換大車,可以為你做到什么呢?”
答:“我的家人就可以過得更開心了。”
問:“你的家人過得更開心’又可為你做到些什么呢?”
答:“我就會覺得我盡了責任。”
問:“那份‘盡了責任’的感覺又可以給你什么呢?”
答:“我就會覺得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問:“那份‘滿足感和成就感’又可以給你什么呢?”
答:“我會覺得我的人生是成功快樂的。”
把韓先生的答案用理解層次錄下,會是這樣:身份:成功、快樂的人生
信念/價值:盡了責任/滿足感、成就感
能力:家人可以過得開心
行為:買房子、換大車
環境:生意大一倍、賺更多錢
如果你以同樣的方式去問每一個人,他們的答案,尤其是在開始時,會很不同,但是,都會像韓先生的答案一般,一層一層地填滿理解層次的低5層。
你問對方時,除了上述兩個問法(“…可以為你做到什么”和“……可以給你什么”)之外,尚可以試用以下的問法:
“……其中什么對你最重要?”
“……是一份怎樣的意義?”
“因為……你會得到些什么?”
這些問法,都會幫助你找出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動機。而通過不斷找出行為背后的動機·我們可以找出一個人支持某些行為的深層需要。深層需要就是信念、價值身份甚至精神層次的動機。
詳細分析韓先生的答案所做成的理解層次,我們可以看到:
(l)環境、行為和能力層次的動機,都是韓先生身體以外,即韓先生以外世界的人和事物;而當進入信念、價值和身份的層次,變是韓先生的內心世界。
(2)所有追求外面世界效果的事情,都是為了滿足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需要(深層需要)。
(3)從下而上時,在當時可能會全力以赴,排除萬難去做,但同時會感到辛苦;但是,當從上往下望時,或會發覺曾做的往往不是必然或絕對的。“家人過得開心”不一定要“‘買房子·換大車”,因此更不一定要“賺更多錢”;而“盡責任”包括的更遠遠超過“買房子’·。所以,在下層掙扎的時候,走到上層檢討一下便能帶來有效的突破。上一節的人生策劃概念也是同一道理。
假如一個人的答案顯露出某些層次的空白,這個人往往會是在迷惘中摸索,沒有清晰的方向感,亦沒有效果。事實上,在這類情況下,這個人往往不會付出努力。現今的青少年,便容易有這個現象出現。你問他今年的意愿,他會說“有公司聘用我”(環境),再問他“這會為他做到些什么,他會回答說“滿足感、安全感”或者“開心”(價值)。怎么“有公司聘用我”會給我“滿足感,安全感”?其中欠缺了行為、能力和信念。填補這三層的空白是:
有公司聘用我(環境)
我便會天天作工(行為)
我可以有所學習、交朋友(能力)
這樣做會有前途(信念)
所以我得到滿足感和安全感(價值)
沒有了中間的層次,就像上一座大廈的五層而不經過二、三、四層,是不切實際的。
怎樣跳出環境的局限,你可以試試以下的練習,用以幫助自己跳出一些環境框框。先找一張紙,寫下一件你希望擁有,但卻沒有的事物,然后:
問問自已,如果有了那樣的事物,你會有怎樣的行為,把答案寫下。
·看著“行為”層次的答案,問問自己:這些行為,提供你一些怎
樣的不同選擇。(“使我可以……”)把想到的寫下。
·看著“能力”層次的答案,問問自己:這些不同的選擇,能夠幫助自己實現一些怎樣的信念,得到一些什么價值。這些便是那件你尚未擁有的東西所要滿足的深層需要了。
·為自已的深層需要寫出至少三個新的、不同的做法(每個深層需要,都要至少三個不同做法)。
在這些新的、不同做法之中,選出一項你認為最適當、最想做的,試實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