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父母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自從上中學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不聽父母的話了。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你讓他打狗,他偏攆雞。這就是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一方產生的另一方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馳的心理和行為。
逆反心理在有的中學生身上表現得明顯一些,這些孩子有時會母親氣哭,把父親氣得發抖;在另一些中學生的身上表現得弱些。但每一個過來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一段時間和自己作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從上初中開始發生,初中二三年級時表現得最為突出,上高中后,孩子的逆反心理開始慢慢減退。父母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上初中后,父母就應當有孩子和自己作對的心理準備,就應當放棄管教小學生時所形成的管教方法,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式的、說服的方法。父母應當清楚孩子的逆反,并非有意和你作對,有意氣你,而是在表現他們的并不成熟的自我,這說明他們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思維了。這時的孩子表面上處處和父母作對,實際上他們內心仍然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懷和教育,只要父母的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制的,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是呆板的,父母的說教是心平氣和的而不是嘮嘮叨叨的。
2)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給孩子買什么樣式的衣服,干某件事選用什么方式等。即使孩子某件事沒聽大人的話,干錯了,那也沒有必要責怪孩子。相信孩子會在挫折中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明白大人的話大多數是有道理的,而且許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塹,難長一智,僅憑大人的間接經驗是不夠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長大、成熟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讓孩子受點挫折,過于面面俱到地管教孩子,就會讓孩子聽“膩”了,那么孩子也會在大事上聽不進父母的話,如是就會在大事上遭受挫折。
3)對于青春期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諸如標新立異、奇裝異服、偷照鏡子、偷著化妝、偷看異性、手淫等現象,父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大逆不道而粗暴地一味訓斥甚至打罵。而應因勢利導,體諒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些基礎上再來指導、教育孩子,從而使他們向著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