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的救治方案中,除了西醫,中醫是被討論最多的話題,我們古老的傳統醫學也終于不負眾望,又一次大顯身手,所謂“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相信憑借其療效,慢慢的會有很多鐵桿的以科學自據的西醫粉會慢慢嘗試去了解中醫獨特的認識人體與疾病的哲學和方法理念,不管被動也好主動也好,更多的人在面對自己的生命時,能夠以一種更多元化的視角認識疾病與生命,這都是一種進步。
但是,我認為這還不夠,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強調“營養”和飲食對疾病康復和幫助機體提高免疫力的價值,然而在預防和治療時卻完全被忽略,在推薦的治療方案中也只字未提,只能體現為醫藥電商展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產品(然后這些產品的效果,只能使醫生們更加輕視營養干預的價值),究其原因,大概和中醫面臨的處境一樣(當然更糟糕),營養防治的臨床研究太少,不值得一提,或者,不如換句話說,西醫和西藥實力太強大,營養干預以目前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在他們眼中不值得一提。
然而,在病程進展很快的傳染病面前,如果你沒有一定的中醫基礎知識,又不能保證立馬能碰到靠譜的中醫給你對癥下藥,特別是身體有基礎病的人,高安全性的營養輔助治療你就必須得掌握。
1.免疫功能的營養調節和傳染病
古希臘文獻記載就提到了良好營養對抵抗感染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饑荒和疾病流行之間的關系。到19世紀晚期,已經建立了實驗動物模型,證明了特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在抗病中的作用,后來進行的人體研究,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許多研究,使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營養與感染專家委員會對這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于1968年發表了綜合性的專題文獻《營養與感染的相互作用》。
這篇綜述清晰地闡明了營養是抗感染的首要決定性因素,另外它也描述了營養和感染之間存在的惡性循環態勢。在這個循環中,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功能抑制,這樣更易于遭受感染,感染又進一步加重了營養不良。此外已經更清晰的觀察到某些特殊營養素能夠選擇性地影響免疫系統的某些特定環節。
營養免疫學的進展揭示了營養免疫和感染之間十分復雜的關系,營養不良或者某些營養素缺乏不是簡單的抑制免疫功能,而是引起宿主對原本協調的應答反應出現失調,這些導致機體形成無效應答,在一些病人會加劇免疫病理損傷。此外,有證據表明營養不良會增加病原體的毒力。
多項實驗顯示,營養不良或特定營養素缺乏會加重傳染病對機體的影響,而且感染本身也會導致營養素的丟失及營養狀況的惡化。呼吸道疾病是一種復雜的傳染性疾病,營養是影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冠狀病毒肺炎也不能例外。
(1)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影響
無論多大年齡,很顯然免疫功能會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響,營養不良患者的上皮完整性受損,使他們對侵襲性微生物更易感。一些研究還證明營養不良者中性粒細胞活性降低。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危害作用之一就是,使機體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從而通過激活急性期反應,導致炎性介質水平普遍升高,使營養素進一步丟失,其重要性已經通過多項研究結果得到證實。
一些研究證明,營養不良明顯的增加了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而且當住院的肺炎患兒因癥狀好轉而出院回家后,那些有營養不良病史的患者風險是營養狀況正?;叩娜叮?/span>因此營養不良會加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病風險,增加肺炎的死亡率。所以,康復患者回家后的營養更應注意。
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日之中國,看似不會存在營養不良,但實際上可能并非如此,多數人可能只是能量過剩,不一定營養均衡,或更進一步的說能達到幫助驅逐疾病的目的。我們可能不缺乏蛋白質,但是我們可能會存在優質蛋白獲取不足的現象。
(2)維生素c療法
在本世紀初期有效的抗生素出現以前,許多對照的和非對照的實驗證明了大劑量維生素c(1g-2g,甚至更高達到飽和劑量。但個人建議每次1000mg,每天不超過3g較為安心)的療效,但是這種療效只有在感染后的第1天和第2天服用才會出現,如果服用晚了就只會減輕病情,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發生肺炎的時候,白細胞會攝取大量的維生素c以積蓄力量準備應付感染的侵襲。
(這里分享一個案例:前年女兒小學流感肆虐,多個班級相繼停課,女兒班也因感染人數多而停課,女兒一直好好的,但有一天放學后發現女兒有點低燒,懷疑可能中招,我立馬給她服用了1000mg維c,然后做完作業去睡覺,睡覺前又吃了1000mg,然后倆小時后把她喊醒,讓她喝了水又吃了500mg,然后12點我們睡覺時已經感覺額頭正常了,中間沒反復,第二天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正常上課去了。記憶中較早之前采取過一次,平時注重飲食和營養的女兒也是很快就好了。由此,我才真正體驗到自然醫學全書所說并非虛言。
關于其效果,和對補充時機的要求,我認為之所以要強調感染初期立馬補充,借用中醫的話說,是因為這個時候正邪較量正氣稍微處于下風,因為疾病剛開始,正氣消耗還不大,所以這個時候補充維C,相當于給正氣以“糧草補給”。如果等正氣完全敗下陣來,正邪之間力量懸殊,那補給當然效果就差了。)
此外,還有實驗明確證實了補充維生素c對老年肺炎患者的價值。
除了其在減少常見感冒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嚴重性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外在其他感染性疾病中維生素c也顯示出很大作用。
維生素C的形式:
①維生素c含量在處在緊張狀態期間,會特別快的被消耗完,與維生素c一起補充類黃酮及許多水果蔬菜和花帶色的植物色素(或者搭配麥綠素片或螺旋藻之類的),是十分有用的。由于這些化合物除了發揮自己的效應外,還在一些組織里提高維生素c的濃度和增加其效應。因此,國外專業的維生素c都富含生物類黃酮,國內的維生素c里面還沒發現有此類配方。
②對于老人來說,由于很多腸胃不好,直接服用常規的維生素片可能對胃有刺激,這就需要選擇專門設計的維生素c,不會刺激腸胃。
③劑型:雖然我們是維c原料出口大國,但是國內的維c劑型卻非常單一,對于食道等有問題,不適合片劑的人來說,可以選擇粉狀的(復合維生素也有),當然也有液體的,我給母親買過,粉狀更好(更少添加調味的東西,腸胃刺激也?。?/p>
這次回老家,我就給母親選購了一款粉狀的不刺激腸胃的緩釋性維生素C,還有一款全食物來源的復合維生素礦物質,以幫助改善她口腔里面的潰瘍(冬天吃蔬菜少),味道不太好,但是和粥一起吃,吃完后就沒有胃部不適 。
(3)鋅
不斷有證據表明鋅在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的預防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大量證據表明缺鋅增加患呼吸道感染及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源于印度及孟加拉國的社區對照實驗表明,每日常規補鋅,可使肺炎的發病率降低26%,每周補鋅則可降低27%,由此可見,預防性補鋅對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一定的潛在作用。最近已有不少實驗,對補鋅作為治療肺炎輔助手段的功效進行了評價,孟加拉國的一項實驗表明補鋅可以使重癥肺炎的病程降低30%。還有研究發現補充鋅對普通感冒的治療也有一定的影響,一些隨機化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顯示補鋅可以縮短感冒癥狀的持續時間。(女兒平時偶有咳嗽流涕,我就會給她吃一種含鋅及維生素a、c,及姜黃、綠茶提取物等抗炎抗氧化植物提取物的提高免疫力的補充劑,一般都能奏效,減輕癥狀然后一兩天就OK。)
鋅的形式:
《現代營養學》上面沒有注意到,但是自然醫學全書里面有提到最好的鋅糖錠是使用氨基酸中的甘氨酸(我給女兒服用的維生素里面含的是蛋氨酸鋅),葡萄糖酸鋅或者枸櫞酸鋅里面如果有甘露醇和山梨醇等甜味劑會抑制鋅離子在唾液中的形成,從而達不到效果。
一些書中還提到鋅的副作用,不過目前我給女兒的服用中一直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大概跟劑量有關吧,一般國外的普通維生素中(相對于醫療級的)鋅的劑量也不會太大。
(4)硒
硒,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缺硒可能會使早產兒營養不良,兒童的肺炎患病風險增加。血漿硒水平很低的重癥患者,患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發生死亡的危險性是血硒水平正常者的三倍。一項雙盲對照實驗表明,當兒童因患病毒性肺炎或支氣管炎而入院治療時補硒,可以幫助他們盡快擺脫呼吸道窘迫的癥狀。
(5)維生素a
維生素a一度被叫做抗感染的維生素??梢栽趲讉€方面影響免疫系統,主要是在保持皮膚,呼吸道,胃腸道和其他身體組織的表面以及他們的分泌方面都起著關鍵的作用。這些表面系統對微生物構成一個主要的屏障,除了這些作用外,維生素a已經顯示出具有刺激和提高無數免疫過程的能力。維生素a還顯示了強烈的抗病毒的活性,可以防止腎上腺激素嚴重燒傷或手術誘發的免疫抑制,一般來說缺少維生素的人容易患感染性的疾病,尤其對病毒性感染更是如此,此外在感染過程中一般來說維生素a的儲存量急劇下降。
(6)維生素e
維生素e可以很好的提高免疫的活性。即使沒有缺乏維生素e的跡象,補充維生素e在免疫功能中也能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在老年人提高免疫功能中維生素e也特別有幫助。
(7)維生素b12或者葉酸
兩者不足會造成白細胞制造的大量減少和不正常的白細胞的反應。這對白細胞吞噬和消滅摧毀感染生物體的能力特別有害。
不過,病人自身的基因型與其對營養治療的效果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也是基 因營養學的研究范疇,也是個性化營養治療的趨勢。但是,對于一般人的自我保健和預防來說,在確保安全的劑量下,關鍵時刻,有總勝于無,所以也不必糾結于此。
小結:肺炎及感冒預防/輔助治療的關鍵營養素:
①維生素c:
疫情高發期間,平時小劑量服用,如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的相關癥狀,第一時間加大劑量服用。
盡量選擇富含植物類黃酮的維c,腸胃不好的可以選擇相對的配方。
②鋅和硒:
要有一定的含量,太少起不到效果。最好選擇甘氨酸鋅,市面上的蛋氨酸鋅應該也不錯。
③其他:
配合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效果會更好。如螺旋藻和小麥苗、大麥苗破壁濃縮片劑。里面除了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幫助生病期間的機體補充綜合營養外,還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腸道的健康。當然,一個前提也是,不能把這些“新資源食品”當藥吃(雖然一些有健字號),畢竟是“食品”,三五顆不解決問題,大量吃才有效果。這些東西和維C及一款提高免疫力的維生素是我們出門旅行或出差的必備。
2.飲食和情緒的配合
(1)飲食
抑制免疫系統的飲食因素,包括營養不足,吃糖過多,食物過敏和血中膽固醇高。提高免疫系統的飲食因素,包括所有主要營養品,抗氧化物質,胡蘿卜素和類黃素,當然還需要一個健康的飲食,健康飲食包括:
①一些粗糧和自然食物豐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類糧食、豆種子和堅果。
②低脂肪的飲食。
③足夠的,但不過量的優質蛋白質。
糖、鹽與脂肪
研究顯示,食入100g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或者橙汁方式的碳水化合物,會大大降低白血細胞消滅外來粒子和微生物的能力。負影響在30分鐘內開始,持續5小時。同時一般來說,包括在高峰時刻減少5%的白血細胞消滅和吞噬外粒子的能力。由于白血細胞功能是構成抗感染的防御機制的主要部分,因此它們的活性損壞將明顯的導致一個免疫損傷的狀態。在相應最大血糖水準的最大抑制條件下,增加攝取葡萄糖的數量,會逐步降低白血細胞功能,換句話說,吃糖越多,對免疫功能的負影響就越大。
感染期間身體為了清除廢物而頑強戰斗,所以要喝大量的水或或草藥茶來幫助身體排除毒素,并減少粘液的產生,避免吃鹽,不要吃易形成黏液的食品以及高脂肪的食品(如瓜子、花生和干果類炒貨,中醫講的里面有“火”)。
脂肪:感染期間,我們應該盡量多攝取歐米伽3等優質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不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糖和致痰食物,我都親身實踐過其對感冒和呼吸道癥狀緩解的重大作用。
(2)心情調節
我們的情緒和心態在我們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上有著重大的影響,當你幸福和樂觀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工作的特別好,相反到我們抑郁時,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就易于受抑制。多項研究顯示,消極的情緒抑制免疫功能。
此外,免疫壓制的程度與緊張的程度一般是成正比的,緊張越大對免疫系統的負面沖擊就越大,同時緊張通過刺激交感神經的神經系統還會引起免疫壓抑。
(3)睡眠
在抗緊張的效應和提高我們免疫系統方面,高質量的睡眠和放松技巧的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3.自我營養輔助治療:關鍵時刻必備的救命法寶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遇到感冒及類似于流感和新冠肺炎之類的外源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如果你不能馬上看到醫生,或者什么都不懂,或者是個謹慎的人,那么看過了這篇文章以后,你至少可以先做一點來自救——那就是想辦法先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而提高免疫力如前所述,除了飲食、情緒調節和睡眠以外,你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服用高效能的營養補充劑。
當然,這意味著你家里必須時刻儲備一些如維c、益生菌及螺旋藻之類的維生素和“超級食品”(螺旋藻和麥綠素之類的超級食品,可以幫你在營養不均衡時,幫你均衡營養,及時調節我們的胃腸道。)以備不時之需,就像很多人喜歡家里準備常備藥品一樣。而你出門旅行或過年過節回老家時也應該隨時攜帶。帶小孩和老人的更應如此。
那具體在冠狀肺炎疫情中我們如何利用營養補充劑“自救”?
(1)預防
首先,如果你處在重災區,或者從事的工作高風險,那你就應該每日補充上述推薦的一些補充劑(當然不需要太大劑量),幫你強化免疫力。
(2)輔助治療——-一有癥狀就服用
如果你不幸有了一點癥狀,這個時候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加大劑量服用,如果你相信營養和身體自愈的力量,那么你這時就可以淡定的去找醫生或買藥,而不用像以前一樣,拖著沒有任何“武裝”的極其脆弱的身體去醫院等待醫生的其實沒有答案的救治。換言之,即使是去看醫生,在病毒肆虐的環境下,你也必須先盡可能的武裝好自己。
想想因看不到醫生、找不到床位或者最后終于等到床位但病程拖的太久最后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人,如果在初有癥狀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四處找醫院排隊,而是先吃1克維生素c和其他的可以提高免疫力的高安全性的天然產品,吃好飯(如果吃不下就吃一些高效能的復合維生素、蛋白粉或超級食品),然后再淡定的去找醫生,或者邊找邊吃,然后生病期間除了積極治療,然后同步營養強化,那么幸存的幾率是不是就很高了?
否則,拖著疲憊的虛弱的身體四處奔波晝夜勞累+焦慮/恐慌/緊張的情緒+根本無法保障的正常營養更別提傳染病需要的特殊高營養,那免疫系統不崩潰人不倒下才怪呢。
(3)加強預后
有幸病愈出院的病人,也應該視情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防止其他情況的出現。畢竟剛康復的人免疫力不會太高。
關鍵時刻除了把生命交給醫生,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辦法
這次疫情中有一個一家四口病亡的案例,在同情之余,不禁深思和惋惜,有句話說的好,“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如果我們都能多學習一些可以自救的健康知識(當然拋卻內心的成見),那么在遇到類似冠狀肺炎這樣的急性傳染病時,我們就不必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給醫生(在新的傳染病面前,也不可能寄希望于醫生)、交給西醫,就可以淡定很多,不僅可以自救,還可以幫助家人。
同時,對那些這個時候還在爭論中醫不科學、保健品都是騙人的人,我想說,“世界上有千萬種疾病,也有千萬種對待疾病的方法!”,在生命面前,是否更應該有多元化的視角?不要讓“唯西醫為是”的觀念害了自己,中醫及西方傳統的自然醫學都是我們的救命法寶!
相比較維生素,小藥吃不對,后果更嚴重
許多人生病的時候會想著去自己買藥,殊不知,如果不懂中醫,自己服中成藥的風險是很大的,更別提一些西藥了。如板藍根,很多人一有點西醫講的“呼吸道感染”之類的問題,就會去買板藍根,很多醫生和藥店的藥師也會推薦,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后果更嚴重的還有一些有補益成分的中藥或中成藥。
我們家寶爸就是此種的受害者,直到我學了中醫以后才知道“為什么他本來只是有點嗓子疼,為什么一吃板藍根和消炎藥不僅沒有減輕癥狀反而就加重成重感冒了呢?”原來傷寒論里有個基本的原則——有表癥必須得先解表,或者表里雙解也可以,有表癥(可能不明顯)而不先解表而是先清里熱(板藍根和魚腥草之類的都是清熱解毒藥,沒有解表功效),就容易表邪內陷,加重病情。但是藥店里很多藥師看起來是沒有這點常識的。所以,一味一些人眼中比維生素安全的小藥用的不對反而是會加重病情的。相反,自從我用營養素干預(就是前述的維生素+天然植物)“治好”寶爸一次后,他就明顯很少感冒了,偶爾一次,也是很輕松就搞定。所以,對多數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來說,相對于維生素,“小藥”吃不對危害更大。而維生素,一般我們常規的劑量會是比較安全的(有嚴重疾病的人,那些會有沖突醫生應該會有交代的)。
對于有補益成分的中成藥,吃的不對癥,副作用問題就更大了。比如如果你不是真正的陽虛吃了補陽的藥,“火”不是從這里出來就是從那里出來,如果你不氣虛而吃了補氣的藥(如人參)那就會變成氣滯,如果你不血虛而是有點血淤吃了補血止血的阿膠,那就是雪上加霜。我之前是經常邊學習邊去買這些“小藥”,不知道扔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