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認為,健康有七成是遺傳,其它一切因素只占三成。碰到有點棘手的慢性病,小到如脫發、酒精成癮,西醫解決不了,最終都會歸因到基因。除了西醫外,中醫及其它替代醫學沒有一個像西醫如此霸道。這種疑難雜癥都怪老祖宗的說法,除了讓人絕望及對老祖宗懷恨在心外,沒有任何意義。
然而,真的都是老祖宗的錯嗎?新的醫學革命——功能醫學革命最關鍵的突破性研究,完全顛覆了“遺傳占七成”的比率。從自閉癥到阿茲海默癥到苯酮尿癥(PKU),最新的研究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基因決定論。
影響基因表達的因素
基因無法決定我們是否會得慢性病,而是告訴我們,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可以過怎樣的生活,這就是正在改變醫療體系的革命性觀念。換言之,不論年紀多大,我們都可以透過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選擇對基因送出什么樣的訊息。
環境
環境,是指生活周遭一切被用來滿足我們自身需求和欲望的東西——護手霜、牙膏、指甲油、定型啫喱水、穿在身上的織品、打掃屋子的清潔劑,使用含雙酚A的塑料盤裝晚餐放進微波爐加熱,或者從菜市場買手摘食材自己料理。換句話說,環境包括一切行為選擇中采用的資產、設施、器材、設備做法與安排。
飲食
飲食,是指個人的飲食方式——飲食的種類、分量、多樣性,甚至是偏好。簡單說,在這個人能選擇的一切食品中,他或她的選擇、喜好、習慣、特殊偏好和做法是什么?
生活方式
形成個體日常生活的一切行動、機能與舉動。
基因自己不會產生影響,但它的變異會引起表達的蛋白質、基因易感因子的變化,造成功能的下降,疾病的產生。環境和基因易感性共同作用導致疾病的發生。我們不能改變基因,但我們可以改變基因的蛋白質表達,給予不同的刺激,我們機體的反饋是不一樣的。
營養基因組學
營養過多或營養不良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影響基因向活性蛋白傳遞信息即影響基因表達的翻譯過程,而蛋白質能最大限度的影響人類的新陳代謝功能。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出,大劑量的營養素能使整體機體達到最佳功能狀態。
傳統觀點中,我們對于營養素的認識來自于早已發現的維生素缺乏性疾病,如維生素a缺乏會得腳氣病,維生素c缺乏會得壞血病,維生素d缺乏會得佝僂病。這種認識是我們目前膳食營養指南制定的基礎,膳食營養指南規定的營養素推薦攝入量是為了避免出現營養缺乏性疾病每日需要攝入的最小量,而不是人們為了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所需要攝入的最佳量。
營養基因組學五原則:
日常飲食中的化學元素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機體基因的表達和結構;
在特定的環境或特定的機體中,飲食可能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些飲食調節基因(以及他們的常見變種)可能在慢性病的發生、發病率、發展以及嚴重程度中發揮重要作用
飲食對健康和疾病之間平衡關系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個體的基因構成
基于營養需求、營養狀況和基因型(比如個體特異性營養)等學科知識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飲食干預措施可以在預防、減輕以及治療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慢性病其實就是細胞代謝異常所至的疾病,起因于細胞營養的代謝失衡。對于這種失衡,不能用應付細菌的方法治療,因為它是身體量變(器官功能下降)到質變的過程,從而引起疾病的產生。從前的營養問題主要是熱量不足,現在的疾病問題則是完全在于營養不均或不良。而從前的醫學完全忽視了膳食與疾病的關聯。
功能醫學運作系統
——你可以調整4種因子,借以改變7大生理過程,促進健康
(圖片來源:《功能醫學圣經-全面戰勝慢性病》)
功能醫學, 作為一門只有少數富人能消費得起的昂貴醫療服務,如果你沒有實力去看功能醫學醫生,也完全可以透過對功能醫學及運作體系的學習和了解,從而來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服務,哪怕只是了解其中的一丁點就可以受益無窮。就像我們很多中醫愛好者對中醫的學習一樣,有了淵博的醫學知識的武裝,當我們,當我們的孩子和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就會多一條生命的通道。
了解功能醫學醫生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就可以完全在疾病發生的初期,為自己做診斷,從而不再陷入基因決定論的誤區。或者在看醫生的同時,自我診斷作為補充。
如,假如你是個年輕的脫發患者,假如你的父親也曾經年紀輕輕就脫發,你還是可以通過對你們家庭的飲食習慣,你當下生活方式的自我診斷中尋找原因,從而做出積極的改變,而不是聽之任之。
功能醫學醫生是如何工作的?
(圖片來源:《功能醫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