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西洋
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讓課堂樂意向不確定性開放;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這是新課程標準下理想課堂的標準。新課程標準下,理想課堂要求實現師生互動,全面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
一、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必需尊重學生。
課堂上要實現師生互動,把課堂變成師生心靈對話的舞臺,真正實現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把課堂應向未知方向挺進,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把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把課堂變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使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不尊重學生的教師是做不道的。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教師都樂意把課堂向不確定性開放;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對生命與人文將更加關注,教師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讓學生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如今,教師已不習慣課堂上鴉雀無聲,他們從不指責學生在老師講課時插嘴,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什么?”、“誰靈感來了?”、“不用舉手就可以說。”課堂上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教師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有相互啟發。”教師講課過程中,學生可以不舉手申請而直接站起來發言,可以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合適的同學交換意見,在發言時,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隨時到黑板上板書,也可以使用投影儀。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指尊重學生的人的尊嚴,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在自己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一句話,就是把人所賦有的權利和責任還給人自身。
“尊重”教育就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相互促進的適宜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的意識和能力。“尊重”涵蓋5個方面內容: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
1.“尊重自己”強調“自立”。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人雖然有年齡、性別、體貌的差別,但人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都希望獲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會,也才能獲得外界對自己的尊重。
尊重教育研究實際上是一項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工程。尊重教育所包括五個“尊重”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對生命質量的認識和追求只能是建立在對自己清醒認識和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所以,這項課題把“尊重自己”作為“尊重”教育的起點。其教育內容包括:
認識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尊重自己”教育活動中,實驗學校普遍開展的一次活動是“我是怎樣來到人間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兩代人的溝通創設了平等對話的環境,學生、
“接納自己”。由于受遺傳和后天環境、條件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接納自己,首先要承認并尊重現實,接受現實中的我,還要善待自己。
“維護自己”。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應受到尊重,每個人都有權利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嚴能使人高尚起來,人格尊嚴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發展自己”。發展要靠自己。課題組將培養自立的精神和能力貫穿于“尊重自己”的整個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方方面面的影響,在解決具體問題上,又習慣
2.“尊重他人”強調“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顯個性基礎上的對他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實際上是“開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尊重他人”的教育內容是:平等待人、誠實守信、善于助人,不窺探、干涉他人隱私,寬容大度等。
3.“尊重社會”強調“規則”。人的權利和義務最起碼的體現就是樹立規則意識。社會是人和人發生關系的場所,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規則。遵守規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因為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準。權利和責任意識是尊重社會的根本內容,沒有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在課題研究中力求將二者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有機地、充分地統一起來,在增強其權利意識的同時,又強調要遵守社會群體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尊重社會”的教育內容是:遵守規則、維護權利、承擔責任。
4.“尊重自然”強調“和諧”。拓展道德教育的內容,把生態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課題研究將保護、愛護環境和學生自身文明修養結合起來,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學生以一個“開闊的‘人’”的胸襟來關注、保護和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5.“尊重知識”強調“探索”。創造并不是無中生有,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有知識做支撐,還需要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在研究和實踐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探求精神,呵護學生每一點帶有想像力的火種,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尊重是人類各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基本倫理理念或“最起碼的道德共識”。這種基本的倫理理念或“最起碼的道德共識”是傳統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傳統的認識中,尊重往往是對上的。如尊老愛幼、尊師愛生等。孩子是受保護、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圍內。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呼聲很弱。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道德的關系體現了平等。沒有尊重,就沒有平等,孩子盡管依附于師長,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滿足,就會有力量,就會前進,就能發展。從教育學講,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則。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發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個人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道德基礎。
“尊重”教育從一提出,就以獨特的魅力緊緊地抓住了人心。榮雙敏、
“尊重”教育使教育者首先要面對的是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在于服務。讓學生懂得尊重,教師首先要學會尊重。
尊重學生在道理上老師都會認同,可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做到卻很難。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都像一條條看不見的繩索束縛著他們。大多數教師是愛學生的,可是愛并不等于尊重。“尊重”教育的實踐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師生互動效應。他們重新認識學生,同時也重新認識自我。教師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請學生坐下來談話”、“不從窺視孔中看人”、“不用‘差生’一詞”、“先向學生問好”等做法,正是老師們尊重學生的體現。而這點點滴滴折射出的卻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在于服務。
“尊重”教育帶來的另一個不可忽略的效應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過去,教師不能正確看待家長,尤其是“后進生”的家長。總認為家長不負責任,不與老師配合。有的甚至把家長請到學校,連同家長一起訓斥。在實施“尊重”教育中,老師們認識到家長也是被尊重的對象,不再一味地埋怨家長,而是和他們共同探討教育子女的方法。教師和家長形成的強大合力,最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改革后的課堂不再是以教師主導的獨角戲,不再是教師完成知識傳授不顧及學生情感的獨角戲。
因此,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想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突破。就要徹底改變滿堂灌現象,學生的積極創造性得不到應有發揮的傾向,改變教學模式陳舊單一,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改變學生學習負擔沉重,教學高投入,低產出,教學效益不高的傾向,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大力推廣洋思模式,實現課堂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活動組織形式的改革與更新。努力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讓課堂樂意向不確定性開放,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
1.樹立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思想,努力把“講堂”轉變為“學堂”。
改變學生不活躍,啟而不發,問而不答,教而不學的狀態,培養學生在目標引導下“先學”、“自學”、“互學”,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把傳統教學中失落的主體精神重新找回來。為此我們認為,①教師每節課講授時間不得超過課堂教學時間一半,②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學,激發學生始終處于動腦、動口、動手、動筆狀態,③實施“民主化”教學,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讓學生有發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機會,④教師提出的問題,要保證讓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并積極組織學生討論,⑤杜絕滿堂灌,積極實施啟發式與討論式,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確立少教精講,當好引橋路標意識,實現“主演”到“導演”的角色轉變。
教師要把自己定位在引導點撥、釋疑解難的“導演”位置,通過啟發誘導,引橋標路,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充分實現。“導”是教師活動中最有價值的活動,每位教師都應把它作為執著追求和教學理念。為此,要做到①準確具體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②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生過程的督查;③啟發研究學生“自學”“互學”后仍不能掌握的內容;④教學生規律性的東西,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預防可能出現的毛病,避免學生走彎路;⑤確保課堂有足夠的訓練時間,恰當確立訓練的內容與形式。
參考文獻
1.《尊重,點擊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張玉文 《中國教育報》
2. 《新課程標準下的理想課堂到底什么樣》 張圣華 《中國教育報》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種心靈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北京74中教師 陰瑋薇
被人尊重是一種權利,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北京165中教師 曲盈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平等的發言權,這才是教育。——北京164中副校長 翟宗
哪怕有一分的希望,也不應該放棄對學生的信任。——北京163中教師 俞武紅
寬容不等于縱容,它是嚴格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北京55中教師 蔣京麗
學生的世界中,有那么多教師未知的東西,把根扎下去,那一個個鮮活的、獨具特色的生命,是我們永不枯竭的營養源。——北京5中教師 陳穎
一個表揚,一個微笑,對成績好的學生是錦上添花,對那些需要鼓勵的學生則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輕松且美麗;“雪中送炭”辛苦但重要。——北京55中教師 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