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愛的語言激勵學生(孩子)
愛的語言能夠培養出懂得愛的學生(孩子)。
陜西省一個叫田柯的農村男孩提出要跟知心姐姐盧勤通電話,他的媽媽—— 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真的給他安裝了一部電話。她說:“這是對兒子的獎勵!”
這位媽媽為什么獎勵兒子呢?兒子又為什么要跟“知心姐姐”通電話呢?
這事還得從頭說起。在全國婦聯舉辦的“年輕媽媽讀書活動”發獎會上,全國“十佳年輕媽媽”之一 ——陜西長安縣韋曲鎮東韋村農家婦女田桃花,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講臺。
她的故事贏得了全場極為熱烈的掌聲。從中不難看到,愛的語言培養出了懂得愛的學生(孩子),愛的鼓勵改變了一個學生(孩子)的命運!
那么,愛的鼓勵從哪里來呢?從教師、父母自身的改變中來,教師改變了自己的心態,于是就改變了自己的目光和語言:把“目中有分”變為“目中有人”;把“以分為本”變為“以人為本”;把挑剔不滿的目光變為欣賞滿意的目光;把諷刺否定的語言變為贊揚肯定的語言……于是,愛的鼓勵出現了!奇跡也就發生了!
那么,改變了的田柯想跟“知心姐姐”說些什么呢?田柯離開北京的時候,盧勤約定了跟田柯接聽電話的時間。
這一天這一刻終于盼來了。
那天下午,盧勤老師正好去京西賓館采訪來京參加模范殘疾人大會的失聰少女周婷婷。接電話的時間已到,可采訪還未結束。于是,盧勤老師請賓館經理幫忙。經理也有學生(孩子),聽說田柯的事,很是感動,立即派人在房間里加了一部揚聲電話。這樣,屋里的人都能聽見田柯的聲音。
“你好!你是田柯嗎?”
“是啊。您是知心姐姐嗎?”
“是呀!”
“知心姐姐,告訴您,現在在電話旁有我的父母、老師、同學和村里20多人呢!我家都擠滿了,大家都想聽聽您的聲音……”遙遠的地方傳來田柯興奮的聲音。
“聽你媽媽說,你有話要跟知心姐姐說。”
“對呀!我要謝謝您,是您的書讓我媽媽不再罵我了,而且老鼓勵我,現在我進步了,我當然要感謝您了!”
田柯在電話里講述了自己的變化、班里同學的變化,同時轉達了他們的老師對“知心姐姐”的感謝。
看,這就是“愛的語言”,這就是“愛的鼓勵”,幾句鼓勵的話竟然真的能夠改變一個學生(孩子)。今天,我也要和田桃花一起說:“‘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二、用愛的渴望調動學生(孩子)
聰明的班主任總會給學生(孩子)留點“渴望”的余地。
渴望,能給學生(孩子)帶來快樂。
“六一”不僅是學生(孩子)們的節日,也是大人向學生(孩子)“奉獻”愛的日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在大人看來,今天的學生(孩子)夠幸福的了,比自己小時候不知道強多少倍??墒?,當我們走進學生(孩子)的世界,我們會發現今天的學生(孩子)并不快樂。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們被過量的好東西淹沒了,他們無法在渴望中體驗快樂了。歡悅產生于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沒有需要,就無所謂歡悅。對一個渴得要命的人來說,一杯清水勝于金子。如果一個學生(孩子)總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該是多么不幸??!
記得共和國成立10周年時,10歲盧勤老師的我被選為北京市獻花隊的成員,去人民大會堂向中央領導獻花,去機場迎接外國貴賓。當時,家里沒有錢給她買新衣服,媽媽答應親手為她縫制一條背帶裙。盧勤盼啊盼啊,當她穿上那條嶄新的紅白格背帶裙時,喜悅和感激的心情難以言表。事隔40年,媽媽在燈下為她趕制新衣服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她至今認為,那是她50年中穿過的最漂亮的裙子,雖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她朝思暮想后得到的,于是她倍加珍惜。
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愛學生(孩子)的班主任與父母卻沒有發現,過分充足的東西竟然剝奪了學生(孩子)的快樂。什么都來得輕而易舉,他們感覺無所謂,不珍惜也不興奮。學生(孩子)還不想騎童車的時候,你就為他買來了,他便沒有了學車的興趣;他不想讀的書,你非要買回家不可,他連看也不看,可是他自己借來的書,卻讀起來如饑似渴……這種事情在生活中真是屢見不鮮。
盧勤老師愛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我大哥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上中學的時候,哥哥特愛擺弄木工活兒,可是家里的刨子很難使。一次,他想用一條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把,希望買一個刨子。雖然只需要五塊錢,但當時家里生活困難,不好意思向媽媽要。媽媽知道后說,你能做成就給你買。哥哥用舊刨子滿手磨出了水泡,最后終于做成了。媽媽給他買了新刨子,當時哥哥真是如獲至寶啊,哥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孩子)美好的未來,美好的生活,優秀的成績要靠自己奮斗。”
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我們要做聰明的班主任,就給學生(孩子)留一點兒“渴望”的余地吧!
三、用愛的目光注視學生(孩子)
對學生(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愛的目光是學生(孩子)成長的營養源。
與學生(孩子)交流時,成人愛的目光,往往勝過語言。
93歲高齡的日本小兒科醫生內藤壽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愛哭鬧的學生(孩子)只要一見到內藤博士就會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兩歲男孩前來找內藤先生看病。媽媽說,一升裝的牛奶,這學生(孩子)一口氣就能喝光。因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癬,皮膚刺癢睡不著覺,舉止焦躁不安。
內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將白大褂脫下,然后跪在那個男孩面前,看著對方的眼睛。
“你喜歡喝牛奶嗎?”內藤先生溫和地問道。
男孩點點頭。
內藤先生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如果不讓你喝你特別喜歡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顯出一副煩躁和不滿的神色,并且把臉扭向一邊。
內藤先生并不氣餒。他跟著轉到學生(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說:“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嗎?”不管男孩怎樣不耐煩,拒絕回答,內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滿著信賴,口氣也十分誠懇。
終于,男孩輕輕地點了點頭。
奇跡發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濕疹癥狀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親認為可以少喝點兒牛奶了,可男孩說:“大夫說能喝我才喝?!蹦赣H只好請內藤先生來幫忙。
這一次,內藤先生仍然是看著男孩的眼睛,微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睆哪翘炱穑泻⒄娴挠珠_始喝牛奶了。
內藤先生通過這件事總結出:哪怕是才兩歲的學生(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愛的目光足夠嗎?”這個口號提出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現在聽起來仍然覺得十分親切。
因為,今天的學生(孩子)多么渴望愛的目光!
假如你的學生(孩子)變得煩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學生(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假如你的學生(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捫心自問,對學生(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四、用愛的微笑面對學生(孩子)
微笑,是愛的語言。
對學生(孩子)來說,班主任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它像穿過烏云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
走進學生(孩子)中間,常常聽到一個奇怪的問題:“老師怎么不會笑?”
在中國少年報社組織的“我眼中的老師”繪畫比賽中,絕大多數學生(孩子)筆下的老師都是繃著臉的。好容易找到一張“笑臉老師”,畫畫的學生(孩子)還在旁邊注上:“老師終于笑了!”
學生(孩子)們都喜歡愛笑的人。笑,是愛的語言。你沖他微笑,這表達了你內心的感情:“我愛你!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從小在微笑中長大的學生(孩子),容易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
記得我兒子剛剛出生不久,我媽把他抱起來,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嘴里還不停地跟孫子說這說那。兒子乖極了,樂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說”著什么。每每見到這種場面,我都非常感動,真想把這一老一小用微笑組成的畫面永久地珍藏起來。媽媽總是對我說,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對他好不好,他心里會明白。
的確,兒子長大了,跟祖母的感情特別好。祖母生病感到痛苦,但只要我兒子一去,她立刻會露出笑臉:“孫素來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全身心地面對孫子,那熱情也是發自內心的。班主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生(孩子)身上,學生(孩子)就會用自己全部的經歷去學習,報答老師。
班主任需要愛的微笑。班主任工作再累,事情再多、再忙,再煩,也不要忘記把微笑送給學生(孩子)。
五、用愛的細節感染學生(孩子)
善于收集愛的細節的人充滿激情。
細節,最容易感染人。
一部小說,催人淚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弘的大場面、大事件,反而是一些小小的細節。
我的體驗是,善于發現愛,感受愛,把愛的細節當做“珍珠”一顆顆串起來珍藏的人,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這“珍珠”使他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不斷產生生命的激情。
細節,需要發現,更需要感悟。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div style="height:15px;">
上小學時,同學給我起了一個綽號“火爐子”,我很喜歡。也許是這個綽號的定位,使我從小就對人保持著火一樣的熱情、樂于助人。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有人說我是“撲不滅的火焰”,總是那么樂觀,很少有悲傷的時候,什么困難、挫折、打擊都不能把我壓倒。
法國作家雨果有過一段很恰當的比喻:“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睂掗煹男撵`能包容萬物,班主任的心能包容各種各樣的學生(孩子)。
作為班主任,要容得下那些學習差、淘氣的學生(孩子)和所謂的“問題學生(孩子)”;作為社會,要容得下那些“問題父母”的學生(孩子)。不論學生(孩子)的父母是誰,哪怕是罪犯,我們都應該堅信“學生(孩子)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