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薏甘湯、麻黃加術湯。
1、先看其結構:
麻黃湯
麻杏石甘湯
麻杏薏甘湯
麻黃加術湯
這幾個方子都含有麻黃、杏仁和甘草這三味藥的配伍。麻黃配甘草,即麻黃甘草湯,治療“里水”,即“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金匱),方證是:黃腫、脈沉、小便不利。杏仁:“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麻黃發其陽故也。”(金匱)“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佳。”(傷寒18)從這2段可以看到,杏仁的作用就是消腫、治喘。“麻黃發其陽故也”,說明麻黃的主要作用是發陽,陽指的是津液,發陽其實就是發汗。那麻黃、杏仁、甘草這三味藥的配伍主要功能就是:發汗、消腫、止喘,而這都與“水”有關。這三味藥的組合有一個名字叫“三拗湯”,主要作用就是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這三味藥加上桂枝就是麻黃湯,其實可以叫“麻杏桂甘湯”,加上桂枝說明有桂枝證,應該有惡寒的表證,桂枝和甘草又組成桂枝甘草湯,可以振奮心陽,治心悸。而麻黃發汗有興奮作用,汗出過多往往會造成心虛、心悸,這正好是桂枝甘草湯的治療范圍。所以這樣一個配伍,提高了使用麻黃的安全性。方中麻黃和桂枝的比例是3:2,4味藥麻黃的用量最大,所以麻黃湯是一個發汗解表劑,治發熱、惡寒、無汗而喘。配伍桂枝既可以幫助解表,又可以避免大量使用麻黃而造成心虛、心悸。
麻杏石甘湯就是用石膏來代替桂枝。為什么呢?因為病人已經有內熱了,不惡寒,不惡寒就不能用桂枝去解表和振奮心陽了,反而要給其降溫清涼。這時候石膏就是最好的清熱劑。麻杏石甘湯主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從4味藥的用量來看,石膏用量最大,說明這張方不是發汗,而是以清熱為主。麻黃發汗作用的強弱,可用石膏來調節。越婢湯主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汗出而腫,故用石膏,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8,石膏量大于麻黃,則麻黃就沒有發汗作用,而僅取其退腫的效果。大青龍湯主治“不汗出而煩躁”,煩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黃發汗,如何配比?大青龍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4,麻黃大于石膏,則其發汗作用依然十分強烈。可見石膏有制約麻黃發汗的效果。麻杏石甘湯被稱為清涼解表劑,與麻黃湯是寒熱相對的兩張方,有熱就有寒,寒和熱是一對兒。
三拗湯加上薏苡仁就是麻杏苡甘湯,用于治療風濕,“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薏仁的功效是除濕逐痹,麻黃向外散寒驅濕,薏仁向內除濕逐痹,麻黃配薏仁可以化風濕。麻黃和薏仁的比例是1:1,內外兼攻。
麻黃湯加白術就是麻黃加術湯,也是用于濕家。“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匱)”白術可以利尿去濕,麻黃湯發汗。這是專為濕家發汗所用的方劑。這個方和上面的麻杏苡甘湯相比,都用于濕家,但去濕的藥物由薏仁換成了白術,而主要區別就在于多了桂枝,麻黃配桂枝就可以發汗。
來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612448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