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即仲景《傷寒雜病論》之方劑,歷代醫家均認為經方治療疑難雜病有其特殊的療效,臨證果能以法用好經方,往往能收到預期治療目的。但在臨床實際中,并不是只要使用仲景方,就能如期取得治療效果,也有許多醫者用仲景方而無用仲景方藥之治療效果。究其原因所在,主要是會用經方的藥物組成,而不會用經方的劑量調配。由于經方組成的配伍精旨及其核心集中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組方選藥恰到好處,一是劑量調配切中證機,尤其方藥劑量調配能切中證機是當今臨床用經方的一個最大難點,也是不易掌握的一個難題,也是極易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和應用經方在劑量調配方面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于此試將仲景組方劑量調配與主治病證的關系略述于此。
1 整方劑量的調配變化
量變導致質變,這在組方用藥定量調配方面就顯得格外重要,藥物功用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與劑量調配直接相關,整方劑量調配直接關系到方藥主治病證。仲景遴藥制方用相同的藥物,且因用量比例不同,則決定其主治病證也有截然不同。如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兩方中用完全相同的藥物,且因用量調配比例不一樣,則決定其主治病證不同。如桂枝麻黃各半湯其組成及劑量是: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銖(5.2g),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各3g),大棗擘,四枚,杏仁湯漬,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四枚(4g);而桂枝二麻黃一湯其組成及劑量是: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銖(5.4g),芍藥一兩六銖(3.7g),麻黃去節,十六銖(2.1g),生姜切,一兩六銖(3.7g),杏仁去皮尖,十六個(2.5g),甘草炙,一兩二銖(3.2g),大棗擘,五枚。審度桂枝麻黃各半湯即用原方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各三分之一劑量,因桂枝湯、麻黃湯中均有桂枝、甘草,故合用之后,桂枝、甘草用量相應增大,方中桂枝、麻黃用量比例是5﹕3,而麻黃、生姜、芍藥、甘草則用量相等,則知原麻黃湯中麻黃三兩(9g),桂枝二兩(6g),杏仁七十個(12g),甘草一兩(3g),其量比是3﹕2﹕4﹕1而變為3﹕5﹕4﹕3,復與桂枝湯相合,其解表發汗作用明顯減弱,故其治療太陽傷寒輕證。再則,審度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其主治病證一是太陽傷寒輕證(詳見《傷》23條),一是太陽中風輕證(詳見《傷》25條),為何主治證機迥然不同呢?因為桂枝麻黃各半湯,方中雖用桂枝與麻黃,但其量比則為5﹕3,又麻黃湯用量與桂枝湯用量均衡,復因麻黃、生姜用量相等,桂枝、麻黃、生姜相合為用,以宣發營衛之氣郁,散營衛中邪氣;而桂枝二麻黃一湯即用原方桂枝湯劑量的約五分之二,麻黃湯劑量的約五分之一,方中桂枝與麻黃量比則為5﹕2,而麻黃湯變方用量僅占桂枝湯用量的二分之一,麻黃、杏仁雖能宣散營衛中郁邪,但受到量大于麻黃、杏仁之芍藥、甘草的佐制,則散邪發汗之中有止汗益陰之用。由于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用量不同,量比調配而主導方藥主治效用改變,故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太陽傷寒輕證,桂枝二麻黃一湯治太陽中風輕證。
又如桂枝附子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兩方藥物組成完全相同,可因劑量調配不同,因此而決定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陽虛證相兼,而桂枝附子湯主治陽虛風寒濕痹證,等等方是也。若僅執用藥而失用量,則不能盡識仲景設方之妙義。由此可見,方中量變可導致質變,質變導致主治病證迥然不同。因此研究經方和應用經方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對經方劑量調配引起高度重視,才能真正用好經方,用活經方,使經方能夠治療錯綜復雜的疑難雜病,顯示非凡的治療作用。
2 藥對劑量的調配關系
選用藥對治療疑難雜病,是臨床中極為常用的選藥方式,果能恰到好處地選用藥對,往往能使方藥功效事半功倍,仲景組方用藥常常選用藥對,使方藥主治病證更加切合證機,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常用的藥對有麻黃配桂枝,石膏配知母,人參配白術,干姜配細辛,等等是也。仲景用藥對并不僅僅局限在用藥對的藥物,而在用藥對的劑量調配,使方藥藥對主治病證更加趨于合理和完善,更加切合病變證機。因此,結合當今在臨床中僅僅注重仲景藥對的選用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從藥對的劑量調配中去研究、發掘和應用,才能真正用好用活仲景方藥藥對。因仲景用藥對劑量調配有其獨到之處,果能恰當用之,則往往收效非凡。例如:麻黃與桂枝配伍,從其劑量調配關系中研究和認識,則知其劑量調配而決定其主治病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解表發汗劑量調配: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劑量調配關系而決定其功用是解表發汗,宣肺平喘,主治太陽傷寒證及寒邪犯肺證。要知麻黃湯方中麻黃三兩(9g),桂枝二兩(6g),其量比關系是3:2,臨證用麻黃湯如果能按照麻黃與桂枝的用量比例,則往往取得預期治療目的,根本不會引起大汗出,也根本不是發汗峻劑,其汗出如仲景所言“覆取微汗出”。假如用麻黃湯而未能用麻黃與桂枝之間劑量調配關系,則不僅不能起到發汗解表的作用,反而還會引起其它病證。假如用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劑量相等,則會引起大汗出,柯韻伯認為麻黃湯是發汗峻劑,恐是未能按照仲景劑量調配關系而主治太陽傷寒證,因此而誤解麻黃湯為發汗峻劑。其二,溫胃化飲劑量調配:麻黃與桂枝配伍,隨著劑量調配關系的變化,則會由發汗解表功用變為溫胃化飲,其代表方如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如《金匱要略》中言:“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其證機是脾胃陽氣虛弱,寒氣水氣內生,凝結中氣,濁氣梗阻;其治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壯陽宣氣,解凝化飲。方中用麻黃與桂枝,其麻黃用量由麻黃湯中大于桂枝的三分之一而變為少于桂枝的三分之一,桂枝主溫陽化飲,方藥組成由以麻黃為主變為以桂枝為主,麻黃于藥對中所起作用主要是協助桂枝化飲散寒。用麻黃、桂枝溫胃化飲,必須注意方藥藥對劑量調配關系,若用麻黃量大于桂枝,不僅不能治療病證,反而還會引起胃脘不舒等癥狀。可見,方藥藥對同樣是用麻黃、桂枝,可于麻黃湯中,麻黃用量大于桂枝,則具有發汗解表;而于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用量小于桂枝,則溫胃化飲,功用顯著。其三,溫肺化飲劑量調配:麻黃與桂枝劑量調配變化直接關系到主治病證,若麻黃與桂枝配伍劑量相等,其主治病證既不是治療太陽傷寒證,也不是治療胃脘寒飲證,而是治療寒飲郁肺證,其治代表方如小青龍湯等,同時還要辨清麻黃與桂枝劑量相等配伍,其既可治療太陽傷寒證與寒飲郁肺證相兼,又可治療單一的寒飲郁肺證,麻黃與桂枝相互為用,有表證則解表,無表證則盡走于里以治療寒飲郁肺證,起到溫肺化飲的作用。結合臨床體會,用小青龍湯治療寒飲郁肺證,如果未能按照麻黃與桂枝劑量調配關系,則很難收到預期治療效果;如果能按照劑量調配關系,則往往可收到預期治療效果。
仲景設麻黃與桂枝藥對于一方中,因其劑量調配不一樣,故其主治病證也不一樣,至于在其它方面的量比關系,不再一一例舉,但要引起高度重視,以確保臨證用好用活麻黃與桂枝配伍的藥對關系,增強方藥主治的療效性和可靠性。
復如半夏瀉心湯主治病證寒熱屬性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對此如果能從方藥劑量角度去認識,則可得出比較確切的結論。半夏瀉心湯方藥組成是:半夏洗,半升(12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干姜三兩(9g),甘草炙三兩(9g),黃連一兩(3g),大棗擘,十二枚。方中具有明顯寒熱屬性的藥物有黃連、黃芩與干姜,黃芩與干姜用量相等即各三兩。在寒熱藥物方面,大熱的藥是附子,大寒的藥是黃連,干姜與黃芩均非是大寒大熱藥物,黃連于方中用量雖小,但其與黃芩相配伍后則寒性明顯增強,故其治療效果則能起到主導作用。從方中用藥劑量上分析,則知寒藥用量則大于熱藥,黃連與黃芩合用后清熱作用倍增,半夏、人參、大棗、甘草皆溫性之品,不可與熱性藥同言,從方藥組成與劑量調配方面則知半夏瀉心湯主治證機是中氣虛弱,邪熱內結,尤其中氣虛弱占主要方面,邪熱占次要方面,方中為何還要用干姜?因病有中氣虛弱,其治單用清熱藥,則易引起寒凝氣機,寒傷中氣,不利于邪熱清除,故必佐制辛熱干姜,使寒藥清而不凝,干姜于方中主要是針對組方用藥而設,而非針對病證而設,即辛熱開達苦寒降泄,亦即辛以開達氣機,苦以降泄邪熱。可見,認識半夏瀉心湯功用與主治,只有從劑量上分析,方可辨清半夏主治病證的屬性。再則,認識半夏瀉心湯主治證機是熱,但審證并沒有明顯的熱證證機,臨證僅僅是舌苔薄黃或黃膩。至于其它方面有關藥對的劑量調配關系,皆當細心研究而加以應用,不可等閑視之,于此不再一一例舉。
3 單藥劑量的調配關系
仲景組方既重視整方劑量的調配關系,又重視藥對劑量于方中的主導作用,更重視單藥于方中的作用關系,從而揭示治病用藥貴在劑量調配,劑量決定方藥主治病證。因此,認識方藥主治病證不能僅僅局限在方藥有幾味藥物組成,更要辨清方中藥物劑量的調配關系,所以方中單味藥物劑量調配,直接關系到主治病證及其療效,如麥門冬湯主治虛熱肺痿證,證機是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治療當滋陰清虛熱,可方藥組成有6味,而滋陰清熱藥物只有1味,即麥門冬七升(154g),半夏一升(24g),人參三兩(9g),甘草二兩(6g),粳米三合(9g),大棗十二枚,此方為何能夠治療虛熱肺痿?于此必須從方藥劑量中研究方藥主治病證,方中重用麥門冬生津而養陰,滋液而潤燥,入肺而育陰,入胃而盈陰,善解肺胃陰虛陽燥之虛熱。麥門冬用量在方中仲景注為七升,按照古今劑量考證折合當今國際標準制應為154g,因本方為滋陰之劑,方中僅有1味麥門冬為滋肺胃之陰專藥,故當以之量大功專領群藥相互為用以滋榮肺胃之陰津,只有麥門冬用量大,才能發揮滋陰之用,否則是不能達到預期治療目的的。其余人參、半夏、大棗、甘草、粳米都是圍繞麥門冬而輔佐之,以起到治療作用的;用補氣藥以使陰得氣而化生,用半夏以使補益而不壅滯氣機,使滋補藥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又如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此三方藥物組成完全相同,可主治病證則不相同,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證,方中桂芍姜用量相等即各三兩(9g),功在調和營衛,解肌散邪;桂枝加桂湯,主治腎寒氣逆證,病以氣上沖喉咽為特點,方中藥用劑量與桂枝湯相比,桂枝用量由三兩增為五兩(15g),功用由解肌散邪變為平沖降逆,正如仲景言“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也。”而桂枝加芍藥湯則主脾瘀血輕證,病以脘腹時有疼痛,固定不移為特點,芍藥用量由三兩變為六兩(18g),功用由益陰和營變為和脾通絡化瘀。可見,此三方藥物雖然相同,但因單藥劑量調配不同,則決定其主治病證各有不同,因此,在臨床中斟酌藥物劑量調配直接關系到主治病證,故當引起高度重視。
結合臨床實際,用仲景方必須深入研究,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熟悉和了解,尤其是在方藥用量調配方面要下大功夫,一定要辨清和熟悉劑量調配的獨特特點和非凡作用,只有以此而研究和應用,才能懂得仲景組方之奧妙,用方之技術,才能體味到用仲景方,并不是簡簡單單地背會幾個方歌,就能治愈疾病,這里面蘊藏著諸多用方技術和技巧,尤其是方藥劑量的調配,非淺聞寡見所能及。只有一絲不茍的全面而深入研究方劑的諸多應用方面技術及技能,才有可能用好仲景方,使仲景方真正發揮本有的治療效果,得到治療疑難雜病的目的。
;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tab-stops: 478.5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