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又名:小錦花、蒙花、黃飯花、疙瘩皮樹花、雞骨頭花,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或花蕾。
落葉灌木,高1~3m,最高可達6m以上。小枝微具四棱,密被灰白色絨毛,后漸脫落。葉對生,葉柄長6~10mm,被灰白色絨毛;托葉在兩葉柄基部之間退化成一橫線;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寬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12cm,寬1~4.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疏生小鋸齒,紙質,上面深綠色,被細星狀毛,葉脈凹陷,下面密被灰白色或黃色星狀茸毛,葉脈隆起。
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長5~12cm,密被灰白色柔毛,苞片披針形,花梗長約6mm,均密被茸毛。花芳香,花萼鐘狀,先端4裂,裂片卵圓形,長約1mm,被茸毛;花冠淡紫色,略帶黃色,花冠管長1~1.5cm,直徑2~3mm,上部縊縮,先端4裂,裂片卵圓形,平展,長約4mm,管內面黃色,疏生茸毛,外面密被茸毛;胚珠多數,花柱長約3mm,柱頭膨大而不裂。蒴果卵形,長5~6mm,2瓣裂,基部具宿存的花萼和花冠。
種子多數,細小,多扁平,具翅。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雜木林地,河邊和丘陵地帶,通常為半陰生。
分布在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
【別 名】: 小錦花、蒙花、黃飯花、雞骨頭花
【類 別】: 清熱瀉火藥
【基原】: 本品為馬錢科 Loganiaceae 植物密蒙花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的干燥花蕾及其花序。
【采制貯藏】: 2~3月間,花未開放時,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凈枝梗等雜質,曬干,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寒。 歸肝,膽經。
【功 效】: 清熱養肝,明目退翳。
【主 治】: 用于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 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 目疾屬陽虛內寒者慎服。 主 產 地 湖北、四川、陜西
【性味歸經】:性甘,涼。《開寶本草》:“味甘,平微寒,無毒。”
【歸經】:王好古:“入肝經。”
經典選方
①治風氣攻注,兩眼昏暗,眵淚羞明,瞼生風粟,隱澀難開或癢或痛,漸生翳膜,視物不明,及久患偏頭痛,牽引兩眼,漸覺細小,昏澀隱痛,并暴赤腫痛,并皆療之:密蒙花(凈)、石決明(用鹽同東流水煮一伏時漉出研粉)、木賊、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蘆)、菊花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②治眼障翳:密蒙花、黃柏根(洗銼)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臨臥熟水下,或煎餳湯下。(《圣濟總錄》密蒙花丸)
③治眼羞明,肝膽虛損,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荊子、青葙子、木賊、石決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食后清茶送下。(《銀海精微》密蒙花散)
名家論述
“密蒙花,觀《本經》所主,無非肝虛有熱所致,蓋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肝血虛,則為青盲膚翳,肝熱甚,則為赤腫,眵淚赤脈,及小兒豆瘡余毒,疳氣攻眼。此藥甘以補血,寒以除熱,肝血足而諸證無不愈矣。”(《本草經疏》)
“密蒙花,甘而微寒……入肝經,除熱養營。蓋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虛則青盲膚翳,熱則赤腫眵淚。目中赤脈及小兒痘瘡余毒,疳氣攻眼,得此甘能補益,寒能除熱,肝血足而諸癥無不愈矣。然味薄於氣,佐以養血之藥,更有力焉。”(《本草求真》)
“密蒙花,甘微寒,潤肝燥,治目中赤脈,青盲云翳,赤腫眵眼,小兒疳氣攻眼。”(《本草害利》)
“密蒙花為厥陰肝家之正藥,所主無非肝虛有熱所致。此藥甘以補血,寒以除熱,肝血足而諸證無不愈矣。”(《本草經疏》)
采制:
藥用根、葉、花。花、春夏采收;根、葉、四季可采。曬干備用,也可鮮用。
性能:花、甘淡,微寒;葉、根、微苦,微寒。清熱瀉火、退翳、用于目赤腫痛、多淚羞明、清肝明目、目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止咳平喘、美容養顏。
用法用量:3~9克。
青葙子【又草決明】
一年生草本,高達1m。莖直立,綠色或帶紅紫色,有縱條紋。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cm,寬1~3cm。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質,淡紅色,后變白色,苞片3;花被片5;雄蕊5,花絲下部合生成杯狀;子房上位,柱頭2裂。胞果卵形,蓋裂。種子扁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幾遍全國。一年生草本,高0.3-1米,全體無毛;莖直立,有分枝,綠色或紅色,具顯明條紋。
葉片矩圓披針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條形, 少數卵狀矩圓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綠色常帶紅色,頂端急尖或漸尖,具小芒尖,基部漸狹; 葉柄長2-15毫米,或無葉柄。
花多數,密生,在莖端或枝端成單一、無分枝的塔狀或圓柱狀穗狀花序,長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 長3-4毫米, 白色,光亮,頂端漸尖,延長成細芒,具1中脈,在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長6-10毫米,初為白色頂端帶紅色,或全部粉紅色,后成白色,頂端漸尖,具1中脈,在背面凸起;花絲長5-6毫米,分離部分長約2.5-3毫米,花藥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長3-5毫米。
胞果卵形,長3-3.5毫米,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凸透鏡狀腎形,直徑約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曬干,收集種子。全草曬干備用。
主治:
種子: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全草:清熱利濕。
青葙子 - 附方
1、急性結膜炎,目赤澀痛:青葙子、黃芩、龍膽草各9克,菊花12克,生地15克,水煎服。
2、高血壓:青葙子、決明子、菊花、夏枯草各9克,石決明12克。水煎服。
功能主治:
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
1,清肝明目:主要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
2,該品還可用于肝火型高血壓。
用法及用量:內服:煎湯,3~5錢。
用藥忌宜:《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該品清泄肝火之力較強,且能擴散瞳孔,故肝腎陰虛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臨床應用
1.青葙湯(《中藥臨床應用》)治慢性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沖)4.5g,
酸棗仁12g,密蒙花、決明子各9g,茯苓12g,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藥。
2.青葙子丸(《證治準繩*類方》)治肝心毒熱,丁翳入黑睛,兼治內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藍實、枳實(炒)、炒大黃、菊花、炙甘草各60g,草決明、黃連、茺蔚子、細辛、麻黃、車前子各45g,鯉魚膽、雞膽(陰干)各1枚。羚羊角90g。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青葙子清肝熱,明目退翳,為君藥。
3.八子丸(《醫部全錄*目門》)治風毒氣眼,翳膜遮睛,不計久新,及內外障眼:青葙子、車前子、五味子、枸杞子、地膚子、茺蔚子、決明子、葶藶子(炒)、麥冬(去心)、細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黃,赤茯苓、澤瀉(去土)、防風(去叉)、黃芩(去黑心)各30g,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溫米飲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為君藥。
1. 治療風熱淚眼: 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配伍效用:
青葙子配伍決明子 青葙子味苦性涼,疏風熱、清肝火、明目退翳;決明子苦甘性涼,清肝、明目.二者伍用,共奏疏風清熱、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或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青葙子配伍夏枯草 青葙子祛風熱、清肝明目,夏苦草清肝火、散郁結.二者配伍應用,其清肝火明目之力更強,用于治療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醫家論藥
“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本經逢原》)
“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日華子本草》)
“青葙……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郁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癥統以治之.”(《本草正義》)
“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藥性論》)
“青葙子,即雞冠花子者是也.……味苦微寒無毒,入足厥陰肝.凡人一身風癢,蟲疥得蝕,口唇色青,青盲翳腫,多緣熱盛風熾所致.書言,服此目疾皆愈,唇青即散,三蟲皆殺,風癢即絕.無非因其血熱除.血脈和而病自可愈耳,無他義也.但瞳子散大者切忌.”(《本草求真》)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
2.《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
3.《本草正義》:青葙,即雞冠花之同類。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郁熱,故目科風熱
肝火諸癥統以治之。
4.《神農本草經》:療唇口青。
5.《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瘡。
6.《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9.《會約醫鏡》:去風熱。
青葙子適合人群
1. 肝虛目疾不宜單用;
2. 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
青葙子食療作用
青葙子味苦,性寒;歸肝經。可散可降;
具有清肝火,祛風熱,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肝熱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陽亢眩暈,鼻衄,皮膚風熱痛癢,疥癩,瘡癬。
青葙子做法指導
1.目赤腫痛,翳膜障眼,癥屬風熱者,與可菊花、蔓荊子、木賊等配伍,以疏風清熱明目。
2.屬肝火上炎者,可與決明子、梔子、夏枯草等同用,以清肝瀉火退翳。
3.若傷寒熱毒攻眼,赤痛兼白翳者,宜與黃連、黃岑、大黃等相合。
4.凡治目生翳膜者,均可與谷精草、密蒙花等并用,以增強明目退翳之功。
5.若肝虛眼目昏澀,淚出翳生者,則應與干地黃、菟絲子、五味子等配用,以補益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