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補法的運用及程度的衡量
用補法總離不開“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的治病用補大綱領。邪正相搏而為病,因而邪實與正虛常可同時存在。余治邪正相搏一類病,常扶正祛邪同用之。關鍵是定其緩急,即是察其虛實之緩急。原則上是無虛者急祛其邪,恐久留而生變;多虛者急培其本,恐臨期則無濟于事。
小實小虛,亦宜急去其邪,可以早為掃除,大實大虛者,則難挽回。宜急顧其正,兼去其邪,所謂“寓攻于守”。一般說來:實而誤補,固然不免助邪,但猶可解救。虛而誤攻,正氣忽去,則難挽回。這就是察其虛實緩急,首應注意。
凡見虛證,考慮用補法,脾虛補脾,腎虛補腎。為了正確用補,首先辨證要清楚。是虛?虛在何處?虛之程度為何?然后考慮從何處入手?從何方面考慮用補?是直接補還是如何?乃致考慮到用補以后有什么證狀反映。要做到這些,必須要深入了解所見虛證的成因,證候,機制,影響如何等方面。有了這幾方面的掌握和思考分析,用補就較正確,程度的衡量也會比較恰當。
2 不可當補不補
清·程國彭說:“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但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陰虛不補,則血日耗。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又有大虛之證,內實不足,外似有余……”。
從上面這段話里,可以體會到,虛證的出現,往往多數是累進而成。起初無甚感覺,漸漸的傷損陰陽,乃致耗及營衛。因而在觀察到虛證初起,即予適當的補法,可以阻止它的累積而成較重的虛證。所謂“防微杜漸”亦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則。至于大虛之證,更是要詳加診察。因為大虛,內在不足已深,而外面亦可見實盛之證象。必須透過外表證象,觀察到其實質,能看到是大虛,否則就診斷錯差,治療必誤。古人有“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的告誡,就是指此。可見,用補要及時。不可當補時,由于診斷不深不細而未能及時補。或者為外象所迷糊,以虛為實,當補不補,這都是應留意的。
3 補法其他注意
補法就是扶正固本的治法,疾病常常有邪正的交織。治病有“急則治其標”的應變權宜方法。但治標之時不能不顧其本。比如:當見到腸傷寒腸出血昏厥時,可以用別直參先顧其本,免其卒脫,然后去其實邪。又比如婦人產后等病,雖有如瘀、熱等實邪,但總在首顧氣血,固其陰液,雖有他癥,以次治之。或兼而理之。各證均有扶正固本一道,如雜病之考慮養陰或助陽;小兒病之考慮健脾胃等,都是用補之要訣。
余以為張介賓擅用補法,他的可取特點是辨虛。他認為疾病的實邪,固然可慮,而元氣之虛,顧慮尤甚。大凡診病之初,必當先察元氣為主,所謂“養正積自除”,把補看得比瀉更重。他說:“若能預固元氣……即大羸大潰尤可望生”進而從“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悟出了溫補之法。
補法也常有從先天、后天考慮者。有認為補腎不如補脾,以飲食之精,自然下注于腎。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急。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如若脾腎兩虛,則同時補之。
綜觀補法點滴論述甚多,而民間諺語有:“藥補不如食補。”誠可參考。然醫者用補法之同時,并不可不注意病者的自我攝養,充足其精氣,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