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胡希恕經(jīng)方用量考
userphoto

2024.03.04 北京

關注
文章選自“漢傳中醫(yī)師承論壇”網(wǎng)站
原文發(fā)布于2012年5月,作者:高海榮

內容較前有補充

胡老(胡希恕)是近代中醫(yī)界《傷寒論》經(jīng)方學家、臨床實踐家之一,其生前為后人留下的相關講座及學術見解和經(jīng)驗,影響中醫(yī)經(jīng)方后學至今。從胡老的生前醫(yī)療實踐以及后人整理的相關資料中,我們感受到了經(jīng)方學術所展現(xiàn)出來的醫(yī)療效驗的優(yōu)勢與魅力。

但有一點,對于胡老經(jīng)方使用的真實確切用量,后學一直在模糊當中。不管是從胡老的《傷寒論》講座還是后世出版的相關著作中,盡管都有提到,但真正劑量及服法如何?胡老的經(jīng)方效驗與劑量使用存在的一些疑問,一直沒有很好地去闡明。

這個對于后學的傳承與醫(yī)療實踐都有很大影響。因為中醫(yī)作為醫(yī)病救疾的一門特殊科學,中藥的量效關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乃至關鍵所在。

既然胡老沒有說得很清楚,胡老學術傳承者也沒有明確交代,我們只好從胡老的真實講座及相關著作中去加以考證,明確其真實的經(jīng)方劑量和服法。以使后人不更迷惑,不誤其學。

我們知道胡老的經(jīng)方處方用量,是兩以錢計,即原方一兩按一錢來計,清代計量一錢為現(xiàn)在的3克。至于這個換算法,從漢代到清代計量,以兩變錢,胡老也只說:是個約略數(shù)...也不是絕對準確...也沒有一定的考據(jù)...歷來的習慣...”。大致是胡老之前有人如此換算,胡老也循依了這個算法。

關于漢代的計量度,經(jīng)過更科學考證,現(xiàn)在我們有了比較統(tǒng)一的共識,即漢代一兩約為現(xiàn)代15.6克這樣一個算法。那么《傷寒論》中的方劑原量換算也應該大致以此為準。

《傷寒論》記載原方用量是真實的,漢代劑量度考證也無大出入,但后世醫(yī)家的經(jīng)方劑量從古至今卻大有不同,那么依循最多最久的也就是胡老所接受的這個算法。

那么胡老的經(jīng)方用量與《傷寒論》的原方用量換算后差距究竟有多大呢?當然不應該是一兩(15.6)與一錢(3克)的差距,這個差距會顛覆了經(jīng)方中藥的量效關系。

胡老在講座中說了,《傷寒論》方一劑三服的,現(xiàn)在處方劑量要以三除。即原方三兩的,三分后換算為現(xiàn)在的三錢了。

(補充:如下圖,在胡老音頻講座和出版講稿中,胡老認為漢代“一兩”合現(xiàn)代“三錢”,即一兩=9克,并非多數(shù)人說的3克。而又說“這個三兩,因為是三劑”,要“拿三除”,即胡老的說法是《傷寒論》的“一服”為“一劑”,即此“一劑”桂枝湯,桂枝用9克,但并未明確此“一劑”仍是一服還是分三服的用量。)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學苑出版社,2008.7,P27

于是胡老的桂枝湯處方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或桂枝9克,芍藥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

原方“分溫再服”的方劑,按此量的3/2計,以此類推。

那么問題出來了,經(jīng)胡老換算后的這個桂枝湯方的量是如何來服呢?

是按傷寒論原著所言一付分三服么?

還是依照時方習慣煎服法一天一付分兩次或N次服?

經(jīng)方總有經(jīng)方的法度,不是隨意胡來的。胡老傳承者編著的相關醫(yī)案中也僅有處方若干劑及療效等等,而未提一劑是分兩服三服若干服還是頓服。

這就給后學者造成了迷惑,什么樣的說法都有。其應驗效果也就大相徑庭了。

我們看胡老關于桂枝湯服法講解的原話:

...它盡劑是三付藥,一付藥就是吃一回...

...一劑藥就是三劑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如果汗還不出可以吃兩三劑,三劑就是現(xiàn)在的九劑呀...

——原方桂枝湯是一劑三服的,而胡老核算后的桂枝湯是原方除三后的劑量。

那么胡老原方三分后的桂枝湯還是按三服來的么?

那果真出現(xiàn)桂枝湯證一劑汗不出,而要吃兩至三劑(即胡老換算后的九劑)的情況,是要服27頓么?一天一付分三頓,要吃九天么?胡老會這樣來治療太陽中風證?

如果胡老的9克桂枝的桂枝湯是分三次服的,那該是煎出幾杯來呢?

看胡老原話:“...我們現(xiàn)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這個水擱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們要擱三杯水煮取一杯那是蠻好的...”、“那么這個藥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

——看明白了吧?胡老的一杯或一小碗桂枝湯是分三次來服么?是頓服啊!

類似的還有麻黃湯。

胡老在《傷寒論約言錄》中的麻黃湯服法中這樣記錄: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內余藥煎取一杯,溫服,服藥后蓋棉被取微似汗。

——胡老這麻黃湯煮取的一杯,是分三次服么?一次服三分之一杯(三克麻黃)的麻黃湯能治療太陽傷寒證么?胡老應該不會這么做。

因為胡老在桂枝二越婢一湯條文講解中說了:“...要想發(fā)水氣,麻黃必須重用,那么連一錢也不到,它就不能祛水氣了...

如此對比來看,其意甚明。

那么,《傷寒論》中頓服的方劑胡老又如何用量呢?桂枝甘草湯中胡老這樣講:“...這個桂枝它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拿到現(xiàn)在度量上,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約36克),這個甘草是六錢(約18克)了...

補充:在下圖的胡老講稿中也提到:“漢代一兩,約等于現(xiàn)代三錢,三兩即為九錢,而一煎三服每服藥換算為現(xiàn)代用量為三錢即為 9 克。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5,P41

——這才是胡老的真正經(jīng)方劑量換算。

胡老的經(jīng)方用量是《傷寒論》一兩,按清代劑量三錢(9克)計!

原方桂枝四兩,換算為一兩二(36克)。

甘草二兩換算為六錢(18克)。

那么桂枝湯原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

按胡老算法就是:桂枝27克,芍藥27克,炙甘草18克,生姜27克,大棗12枚

這才是胡老一劑三服的桂枝湯真正用量。他老人家只不過把一頓服的劑量作為處方劑量了。

這樣,桂枝9克,芍藥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的桂枝湯是頓服還是分三次服?不是很清楚了嗎?

一劑再服的方劑又如何呢?

通脈四逆湯原方:炙甘草,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是分溫再服法。

胡老的講解是:“...那么干姜這個藥三兩就是9錢,一劑是4.5錢,這很重了,要是強人呢,還要加干姜,擱四兩,那四兩更多了,就是一劑藥里頭是6錢了,現(xiàn)在就是18克了...

——胡老算法,漢代一兩按清代三錢,干姜三兩=9錢=27克,原方分兩劑服即一劑4.5錢=13.5克。

干姜四兩=36克,分兩劑服,一劑為18克。

通脈四逆湯證是虛寒重癥,如果說胡老原本頓服的通脈四逆湯處方是分若干次服,那用幾克的干姜去對治通脈四逆湯證就讓人匪夷所思或成笑話了。

胡老的其他再服、 三服 、頓服的處方劑量換算都以此類推。胡老的其余處方皆照此服法。如果細心去找,這樣的證據(jù)還有很多。我們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考,胡老的經(jīng)方處方劑量換算,應該是《傷寒論》原方一兩合9克

因《傷寒論》原方服法的不同,胡老采取頓服法換算為一劑處方的劑量。這樣就與《傷寒論》原方劑量的差距就不是很大了。

否則按其弟子所編著的胡老醫(yī)案中,動輒一二錢方藥還分多次服卻一劑知兩劑已的情況就是神來仙指、玄音難和。難免讓后學者效而抱憤、迷惑責怨,實是對胡老學術的誤承訛傳,影響重大啊。

事實上,自漢傳中醫(yī)劉志杰老師最早主張的最低按一兩10克的換算服法實踐以來,經(jīng)方療效則更為迅捷穩(wěn)定地體現(xiàn),而且安全可靠。

至于逐漸有后來的學者們也大膽效而用之,其驗各人自知了。所以拋開學術理論的一面不說,單是劑量問題,已然使經(jīng)方療效判若天地間,不憤世才怪。

胡老的經(jīng)方劑量問題,其傳承弟子沒有明確指出,其他相關著作中也隱晦不提,不禁讓人生疑,其具體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我們不想去要求誰站出來說明,但我們起碼應該去考證事實真相。否則胡老的寶貴經(jīng)驗不予闡明,則其術難應與天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桂枝湯,麻黃湯服法談現(xiàn)代中醫(yī)治感冒之誤(舍得原創(chuàng))
《傷寒論》藥物劑量的古今換算及其歷史演變(第三稿)(下)
中藥不傳之秘在于量:李可對附子古今臨床應用劑量的回顧
古今中藥劑量換算問題 編撰:春風微拂
倪海廈講《傷寒論》筆錄14
葛根湯劑量及方證研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常宁市| 灵台县| 赫章县| 阿克陶县| 阿合奇县| 建湖县| 顺义区| 儋州市| 永嘉县| 富蕴县| 大足县| 抚州市| 旬邑县| 巴彦县| 衡南县| 湘潭市| 天柱县| 新河县| 漳州市| 兴业县| 西宁市| 调兵山市| 封丘县| 屏边| 大石桥市| 乐陵市| 筠连县| 丰原市| 神池县| 马鞍山市| 云浮市| 白朗县| 金塔县| 霸州市| 肇州县| 砀山县| 黄石市| 桂阳县| 洪江市|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