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的經方思想
成無己,山東聊攝(今山東聊城縣)人,生于1063(北宋嘉祐八年)或1064(治平元年),卒于1156(金正隆元年丙子)或1157(金正隆二年丁丑),享年九十余。靖康之后(1141年),淮河以北廣大地區淪為金地,成無己“為權貴掣居臨潢”,直至客死此地,故亦稱金人。
成無己在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張仲景《傷寒論》進行注釋和發揮,著作有《注解傷寒論》10卷和《傷寒明理論》4卷。。
張仲景《傷寒論》創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但其文辭簡略,義理不彰,后人難以系統地掌握其精神實質。成無已是注解、發揮《傷寒論》的第一家,他參閱《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結合自己的臨證體驗,對《傷寒論》原文逐條注釋,使《內》《難》理論與傷寒證治結合,融會貫通,對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營衛辨證、經病腑病辨證等內容詳加辨析,為后世注解《傷寒論》開啟了先河,更為后人系統掌握《傷寒證》辨證論治的精髓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八綱辨證:成無己闡釋病機,重視對病證陰陽寒熱、虛實表里的辨別,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豐富了《傷寒論》的辨證方法。如對桂枝加附子湯證“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成無己注釋云:“太陽病,因發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為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汗出亡津液,陽氣虛弱,不能施化。……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亡陽而脫液也。”再如對甘草干姜湯證、芍藥甘草湯證的“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之癥、誤治以后諸癥及治療方法成氏注釋曰:“脈浮,自汗出,小便數而惡寒者,陽氣不足也。心煩、腳攣急者,陰氣不足也。陰陽血氣俱虛,則不可發汗,……先作甘草干姜湯,復其陽氣,得厥愈足溫,乃與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重發汗,復燒針,是陰陽之氣大虛,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可以看出成無己運用陰陽辨證的方法對某些癥狀進行闡釋。
在對“發熱”一癥的論述中,成無己認為:“有謂翕翕發熱者,有謂蒸蒸發熱者,此則輕重不同,表里之區別爾。所謂翕翕發熱者,謂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故與桂枝湯發汗以散之。所謂蒸蒸發熱者,謂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說明從發熱的不同表現特點,可以辨別其表里屬性。對“自汗”一癥,成氏闡釋云:“然自汗之證,又有表里之別焉,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后愈。至于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后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后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者,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說明對于“自汗”又當分辨其表里虛實。
對原文“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成無己認為:“濕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此傷寒邪氣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從而提出了“下熱上寒”證、“下寒上熱”證的鑒別。對原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成無己注釋云:“陽病下利便膿血者,協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里寒也。與桃花湯,固下散寒。”提示下利便膿血的寒熱屬性。在對原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的注釋中,成氏又提出了表里寒熱的鑒別,即“身熱欲得衣者,表熱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熱也。”
諸如以上有關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方法,《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中比比皆是。對于八綱辨證,成無己最突出的貢獻為首提“半表半里證”。
仲景《傷寒論》并無“半表半里證”之詞,僅在原文186條小柴胡湯證中提及“半在里半在外”。成氏首提“半表半里證”是在對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注釋中,成氏云:“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間者。此邪氣在表里之間,謂之半表半里證。”認為病位在表里之間者即為“半表半里證”,并對此證的表現作了詳盡的闡述,曰:“……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里之間,未至于心腹滿,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里也。默默,靜也。……默默者,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間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間,未至于必不能食也。……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對于半表半里證的表現,成氏還認為如“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睡而汗出者,謂之盜汗”、“如結胸心下痞硬者,少陽里病也”、“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嘔而發熱”等均為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的表現。而在《傷寒明理論》中,對“發熱、寒熱、盜汗、胸脅滿、舌上苔、咳、嘔吐、自利”等癥狀的闡釋時,均提及“半表半里”,說明在這些癥狀的產生原因中,邪在半表半里是其中之一。
成無己認為六經以“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里”,《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證、少陽病、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均為半表半里證,其云“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為柴胡證”、“少陽為在里,即是半表半里證”。關于半表半里證的治療,成氏認為:“邪在半表半里,則不可發汗。……與小柴胡湯,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成無己對半表半里證的闡述,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推進作用,至今《中醫診斷學》將半表半里證作為一個重點證型來講述。
臟腑辨證:成無己重視從臟腑角度對《傷寒論》進行注釋和發揮,《傷寒論》涉及臟腑的內容不少,但大多只用來說明部位,如“心下痞”、“心中悸”、“熱結膀胱”等。而涉及臟腑生理病理的內容并不多,僅見于“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等數條。而成氏則非常重視從臟腑的生理病理角度對《傷寒論》原文進行注釋和發揮。
如對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成無己注釋:“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氣乘寒氣而動,發為奔豚。……腎氣欲上乘心,故其氣從少腹上沖心也。”認為奔豚的產生是由于心氣虛,腎氣乘虛上沖而導致。而對“欲作奔豚”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成無己亦認為此屬“心氣虛而腎氣發動”。可以看出成無己對“奔豚”及“欲作奔豚”是從心腎水火既濟的生理功能失調角度進行解釋的。另外,成無己遵《內經》“汗為心之液”的觀點,對發汗后出現某些癥狀,認為乃心虛所致,如“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汗大出者,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等。可以看出心氣虛常見的表現為“心悸”、“驚狂”等。
成無己認為少陰病即是腎之病癥。如對原文“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成無己注釋:“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以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認為少陰即腎,并討論了肝與腎子病犯母病癥。另外還從“少陰腎水而主骨節”角度討論了“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的原理;從“腎虛水燥,渴欲引水自救”角度解釋少陰病之自利而渴;從“腎為生氣之源,呼吸之門”角度闡述“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的機理乃“生氣斷絕也”;從“腎主水,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角度討論真武湯證;認為“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的原因為“邪熱已甚,腎水干也”,必須及時使用“大承氣湯下之,以全腎也。”可以看出成無己對少陰病諸癥的討論往往是從腎的角度進行的。
成無己認為太陰病為脾之病癥。如對原文“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的注釋:“太陰,脾也,主營四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者,風淫末疾也。”并遵《內經》“脾惡濕”之意,闡釋某些發黃之癥。如對原文“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成無己注釋曰:“發汗已,身目為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脾惡濕,濕氣內著,脾色外奪者,身目為黃。” 對《辨痙濕暍病》原文“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成無己注釋:“身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也。此身色如似熏黃,即非陽明瘀熱。……此一身盡疼,非傷寒客熱也,知濕邪在經而使之,脾惡濕,濕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黃者,為其黃如煙熏,非正黃色也。”指出了濕邪困脾而致發黃的特點及機理。
對于肺生理病理的運用,成無己常用來闡釋“咳”、“喘”等癥。如對于小青龍湯證“干嘔發熱而咳”,他認為屬“水寒相搏,肺寒氣逆”;對于“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他認為“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故“咳”、“喘”乃肺之病癥。
可見,成無己在注釋發揮《傷寒論》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臟腑辨證,大部分病癥都從臟腑生理病理角度進行闡發。
風寒營衛辨證:成無己在重視臟腑辨證的同時,還非常重視風寒營衛辨證,并在《注解傷寒論》中首次提出了“風傷衛、寒傷營”的觀點。
“風傷衛、寒傷營”的觀點首見于《辨脈法》中“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成無己對《脈經》“風傷陽,寒傷陰”進一步闡發云:“衛為陽,榮為陰,風為陽,寒為陰,各從其類而傷也。”故“風傷衛、寒傷營”。并運用此觀點解釋某些病癥。
如“發熱,汗出,惡風”是衛中風的表現,“以衛為陽,衛外者也,病則不能衛固其外,而皮腠 ,故汗出而惡風也。”“病常自汗出”也是風傷衛的表現,由于“衛受風邪而榮不病者,……衛既客邪,則不能與營氣和諧,亦不能衛護皮腠,是以常自汗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亦是風在表,“風勝則衛氣不固”的表現。總之,“風傷衛”的典型表現為“汗出、惡風”,這是由于風邪的致病特點之一為“風性開泄,易襲陽位”,侵犯人體后最易影響衛氣“司開合”的功能而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癥。
而“惡寒,體痛,嘔逆”為營傷寒的表現,由于“榮虛者惡寒”、“血病者則痛”、“寒令氣逆”所致;“頭痛,身疼,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無汗”是寒并于營,太陽經營血不利,人之毫毛畢直,皮膚腠理閉塞所致。故“寒傷營”的典型表現為“無汗、惡寒、疼痛”。這亦是由寒邪“主收引,主凝滯,易傷陽氣”的致病特點所決定的,寒邪侵犯人體后則首先影響衛氣“司開合”的功能而表現為“無汗”,進而影響衛氣“溫分肉”的作用而表現出“惡寒”,最終深入營血,影響營血的運行則產生疼痛的癥狀。
“風傷衛、寒傷營”并不意味著風邪侵襲人體只傷衛氣,營血不受影響;而寒邪侵襲人體是傷營血,而衛氣不受影響,故又有“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之說。更何況風寒之邪不能截然分開,所以成氏在解釋大青龍湯證“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云:“此中風見寒脈也。浮則為風,風則傷衛;緊則為寒,寒則傷榮。榮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疼痛也。風并于衛者,為榮弱衛強;寒并于榮者,為榮強衛弱。今風寒兩傷,則榮衛俱實,故不汗出而煩躁也。”
成無己首次提出的“風傷衛、寒傷營”觀點有其一定的辨證意義,其內涵是比較豐富的,是經過綜合考慮病因、病人體質及病癥表現后而得出的結論。為后世“三綱鼎立”之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并由此也引起了后世傷寒學派的爭鳴。
經病府病辨證:成無己注《傷寒論》,雖忠實原著,以六經為序,但他認為《傷寒論》六經即《內經》所說經絡之經,經絡與臟腑相連,故于某些六經病中提出了經病、府病之說。府病在《注解傷寒論》有兩個含義:一為邪氣入于陽明胃腸即稱府病,如“邪自太陽經傳之入府者,謂之太陽陽明”、“邪自陽明經傳入府者,謂之正陽陽明”、“邪自少陽經傳之入府者,謂之少陽陽明”等;一為六經病邪氣隨經入于相應之府而成府病。
如在對原文“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可以看出,成無己將太陽病分為兩類:邪氣在經者,為太陽經病;隨經入府者,為太陽府病。而在對抵當湯證原文“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的注釋中,成無己再一次提及經病、府病,他說:“太陽,經也。膀胱,府也。此太陽隨經入府者也。”
再如對經文“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成無己注釋曰:“邪自陽明經傳入府者,謂之正陽陽明”,說明陽明病亦有經病和府病的不同,邪氣在經為經病,邪氣入府為府病。如成氏對“陽明脈大”的解釋為:“陽明氣血俱多,又邪并于經,是以脈大。”對“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的解釋為:“浮為在經,緊者里實。脈浮而緊者,表熱里實也,必潮熱,發作有時,若脈但浮而不緊者,止是表熱也,必盜汗出。盜汗者,睡而汗出也。陽明病里熱者自汗,表熱者盜汗。”可以看出此證為陽明經府同病之癥。
成無己雖然只提出太陽、陽明之經病、府病,但對后世經、府證的形成卻有肇始之功,如后世方有執擴大了太陽府病的范圍,將五苓散證亦歸入太陽府病;尤在涇總結出太陽府病有血結和水結的不同,并指水結治宜五苓散導水瀉熱,血結治宜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導血除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