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當體表受邪的時候,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里氣升降常常會出現失調。那么里氣升降的失調,在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最輕的是一種食欲不振,飲食減少,感冒了以后,沒有食欲。有的病表現為干嘔、嘔逆。我們前面講太陽傷寒病和太陽中風證的時候,有干嘔有嘔逆。
有的病人出現了脾氣不能升清,而出現了下利,甚至脾氣下陷的下利,后面我們會提到。還有的病人,由于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里氣升降失調,胃氣不降濁,所以一天不大便,二天不大便,三天不大便,五天七天八天不大便。也有人得了感冒,他胃腸不蠕動了,或者蠕動得非常非常慢,就出現了不大便。
因此,頭痛、發熱、不大便,既可以是里實證,也可以是表證。怎么鑒別這兩種證候呢?張仲景就提出了觀察小便。如果是燥熱內盛的話,必然是傷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現小便短赤。小便短赤的是陽明燥熱內盛,那么就應當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小便清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如果是小便清長的,那這種證候它是表證,而不是里實證,應當發汗。
可是,“發汗宜桂枝湯”,為什么這種證候它也沒有說有汗,也沒有說無汗,就一口咬定要用桂枝湯呢?因為它畢竟有腑氣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你這個時候發汗呢,還是用溫和的、發汗力弱的、用既有發汗力量、又有養陰斂營的桂枝湯為好,而不要用麻黃湯這個純辛溫的藥,用純辛溫的藥呢就容易傷津液,就可能使大便更干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用桂枝湯。
我們講義上把桂枝湯在太陽病篇的適應證的條文都羅列出來了,那么我按它的適應范圍大體作了這么一些歸類,我們剛才讀原文的時候,讀完44條以后就讀到56條,中間有一條原文沒有讀,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第45條,講義的第16頁,“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應當汗解,如果先用了發汗的方法,表邪沒有解除的話,這也許是病重藥輕,也許是這個人的特殊的體質,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結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著急了,“而復下之”,這個“復”字當“反”字來講,反復反復是一個同義詞,你怎么知道當“反”字來講,因為后面說“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來這個“復”當“反”字來講。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強調了“脈浮者不愈”,這個脈浮病不好,這是病在表緣故,浮而在外,你反爾用了下法,當然這個病就好不了了,在這種情況下,脈浮,病在外,在解表的話,還能用麻黃湯嗎?不能用麻黃湯了。所以這一條即第45條就屬于我們這里所說的表證汗、下后,正氣受挫,表證仍在的這個范圍(轉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