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第15條,“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如果誤下以后,太陽的陽氣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會乘虛內陷,證候就會發生變化。證候發生了變化,當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湯了。以上我們講的這些桂枝湯的適應證,基本上是我們這里的前5條都概括了,這前5條的內容,都是由于外邪所引進的病證所表現出的一些證候。至于第6條是非外邪所致的營衛不和,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談到的第53條和第54條。
先看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生脈中,衛行脈外,復以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這條沒有說太陽病,更沒有說傷寒、中風,它籠統的說病,它的臨床表現就是一個“常自汗出”,這就是它的臨床特征,臨床癥狀,沒有脈浮,沒有惡風寒,沒有頭項強痛,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榮和衛,是運行于體表的氣血。在體表運行的氣,就是衛氣,太陽之氣;在體表運行的血,就是營。氣血之間,營衛之間有相互協調、相互資助、相互制約的關系。當我們生理機理失調的時候,盡管沒有外邪,它也可能導致營衛之間的失和,氣血之間的失和,53條、54條就是講的營衛氣血之間失和造成的這種失調的證候。
那么這個“病常自汗出”是衛陽不足,沒有衛外的功能,或者衛外功能失司,營衛失調,衛陽不能固護營陰,而使營陰外越,結果導致了病人經常自汗。仲景對它的病機解釋,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衛氣,而不在營氣,主要是衛氣和營氣不能夠相協調。
怎么協調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呢?那就是用桂枝湯給它們稍稍發一點汗,讓衛氣感覺到,啊,還需要營陰來制約我,還要我來承擔保護營陰的作用,就是這么一個意思。衛氣和營氣之間的關系已經脫節了,現在用桂枝湯調節一下營衛,發一下汗,使衛氣感覺到,它和營氣之間還應當有保護營的責任,還應當有接受營陰資助的這種權利,這樣就能夠達到調和營衛的效果。
接著我們看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自愈,宜桂枝湯。”這里也沒有說太陽病,也沒有說中風,也沒有說傷寒,沒有頭項強痛,沒有脈浮,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病人臟無他病”,就是內臟沒有什么特別的病,患者飲食正常,睡眠很好,二便正常。
它的臨床表現呢,只是時時,“時”就是時時,就是常常,一陣發熱,隨著發熱就出現了自汗,“而不愈者”,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就這么一個證候。一陣發熱,然后汗出,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能吃、能渴、能睡、二便正常,內臟沒有毛病,沒有外感。這種發熱,從臨床角度來說,實際試體溫表的時候,常常體溫是正常的,只不過病人自己覺得熱罷了。
仲景還強調這是衛氣不和,怎么治療呢?“先其時發汗則愈”,應當在發熱、汗出之前,先給他用桂枝湯發汗,這樣先把營衛調和好了,到他該發作的時候就不發作了。你不要在他汗出得正多的時候,給他喝桂枝湯,給他喝粥,給他蓋被子,這時候可能汗出得更多。
所以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時間治療的問題,對于發作性疾病,在它發作之前用藥。有的病人呢?他把握不住自己發作的時間,有的病人他的病情發作時間是有規律的,可以在發病前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左右吃藥,這個時間是我們從臨床中來的。發作沒有規律的,只有在他發作間隙期間用藥,不要在正出汗的時候用藥(轉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