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這句話,服桂枝湯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瘧,一日再發”,這個“形似瘧”我們已經知道了,它不是寒熱交作形似瘧,而是像前面那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陣發發作形似瘧,這條是發作幾次呢?“一日再發”,就是一日發兩次,提示了在表的寒邪更輕了一些。
這個證候和我們剛才講的桂枝麻黃各半證一樣,也應當有面赤和身癢,癥狀是23條、25條所講,癥狀是一樣的。都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癢,這三個癥狀完全一樣,都是寒邪閉表。所不同的是,第23條是一日發作二、三次,而25條只是一日發作兩次,提示了邪氣更輕微。
所以在用方的時候,就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麻黃湯的劑量再小一些,桂枝湯的劑量稍稍大一些。實際上我們分析這個方的方藥組成,是用了桂枝湯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黃湯原量的九分之二,這樣合起來的話,就是二比一的比例,這就是桂枝二麻黃一湯,它發汗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那么這兩張方子,我們今天在臨床上,常常用于治療一些過敏性疾病,因為它的主癥中有身癢啊。莫名其妙的一天要發作那么一二次,烘熱、身癢、過敏。這是經常用到的,治療感冒,治療外感病的機會并不是太多。在文字上區別,這兩個方證的臨床臨床完全一樣,面赤、身癢、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所不同的就是,一天發作二、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湯證;一天只發作兩次的,是桂二麻一湯證,就是這么一個區別。因為它發汗力量很小,后世醫家把它叫做小汗方。我覺得這兩個方子,還有一個重要意思就是,桂枝湯、麻黃湯,一個用于有汗,一個用于無汗,兩者似乎界限分明,不可混淆。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兩個方子又可以統一起來,合在一起用,這就叫合方。“合方治疑難。”你說這個病,有小寒閉郁,可是營衛之氣又不足,單用桂枝湯,或單用麻黃湯,都不行,合起來就能夠解決這個疑難。這個思路,給我們在臨床上那是很有啟發的。
我們前面講到大青龍湯的適應證,它是治療外有表寒,內有陽郁化熱,郁熱擾心,不汗出而煩躁。可是我們在講大青龍湯的時候,它用的麻黃量,是《傷寒論》中,所有方劑中的麻黃量是最多的,它的發汗力量非常強。如果我們遇到一個病人,是表有小寒閉郁,而不是嚴重的寒邪,在里又有陽郁化熱,這個陽郁化熱,出現的熱擾心神的癥狀,又不是特別嚴重,是大青龍湯的適應證的輕證。
這個時候你說再用大青龍湯,顯然是過頭的。張仲景同樣給我們提供的一個方子,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桂枝二越婢一湯。看原文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實際上這個條文應當這么來讀,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中間加了一個注解。
如果是脈微弱的話,這是陽氣虛衰,不可以發汗的,意思就是這樣。那么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我們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不就是可以了嗎?為什么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呢?我們以方測證,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桂枝湯和越婢湯的合方,桂枝湯有解肌驅風的作用,越婢湯它有除里熱、發散風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