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性味理論;四氣;五味;配伍
自古以來各種本草書籍在論述每一藥物時,首
先標明其性味。中藥的性與味反映了藥物自身屬
性,提示了藥物主治功能,體現了疾病治則治法。以
藥物性味為中心,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總結,發展形
成了中藥特有的性味理論。性味理論是對中藥功效
主治的高度概括,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也是指導臨床
用藥的重要依據,對組方配伍有著深刻影響。
1 性味理論的基本內容
111 四性
藥性有寒熱溫涼之不同,稱為四性。四性最早
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為四氣,此之“氣”在古代做為
哲學概念,非指一般意義上的“香臭之氣”,而是對自
然界的普遍規律和特性進行的表述。后來“氣”逐漸
衍化為氣味之義,至宋代寇宗為了避免與藥物的
香臭之氣相混淆,主張將藥物之四氣改稱為四性。
他在《本草衍義》中提出:“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
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序例(指《本經·序例》)
中‘氣’字,恐后世誤書,當改為‘性’字,于義方允”。
故不論稱“四氣”,還是稱“四性”,含義皆同,都是指
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四性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
同的性質,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
藥物四性的劃分以病證寒熱為基準,用藥反應
為依據,從藥物對機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影響這
一特定角度來概括藥物作用性質。
112 五味
古人很自然地將口嘗滋味與作用聯系起來,用
滋味解釋藥物的作用。《周禮·天官》所載“凡藥以酸
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
滑養竅”即是當時代表性的論述。后來,由于五行學
說的盛行和影響,這種原初的“滋味說”遂被改造成
為“五味說”。五味一詞用作概括描述藥物的性能最
早也見于《神農本草經》:“藥有酸、咸、甘、苦、辛五
味”。但《本經》未對五味功能進行論述《, 內經》根據
五行學說,將五味與自然界眾多的事物、屬性聯系起
來,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提出“五味所入”,
“色味當五臟”以及“五禁”等告誡,關于五味學說的
內容更為全面和系統,對于指導臨床用藥具有一定
的實際意義,奠定了中醫治療疾病注重藥物氣味配
伍的理論基礎。
“入口則知味”,藥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口嘗的真
實滋味。經過長期實踐,人們逐漸發現藥物滋味與其
作用間有一定聯系,不同滋味的藥物一般有不同的治
療作用,而滋味相同的藥物,作用往往相同或相近,因
此發展為以藥物的功能推斷其五味。此外還有一些
藥物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人們也運用已形成的
五味理論,根據藥物的作用確定其藥味。另外,受“五
行相配”理論的影響和限制,還有一些藥物的五味劃
分是按五行理論機械比類取象的,并無實際意義。如
《本經》說:“赤芝,味苦??;黑芝,味咸??”等。
113 四氣五味理論實質的研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學者對四氣五味理論
的實質開展了很多研究。如管氏[1 ]認為:各種無機
元素含量水平是決定植物類中藥四性的主要因素之
一。王氏、劉氏[2 ,3 ]研究認為藥味與有效成分及藥
理作用有關:如辛味藥多含揮發油,具有刺激汗腺分
泌而發汗的藥理作用,還有的辛味藥具有健胃祛風、
緩解胃腸脹氣的作用;甘味藥多含氨基酸、糖類,其
藥理作用能緩能補,能增強免疫功能,對內分泌、造
血系統等有增強免疫調節等作用;酸味藥多含鞣質
及有機酸,有收斂止血、止痢等作用;苦味藥多含生
物堿、甙等,具有抗菌、消炎、通便等作用;咸味藥多
含碘及無機鹽類,能軟化腫塊而具有抗腫瘤作用,另
外有部分咸味藥如礦物類藥多含有硫酸鉀鈉鹽,具
有通便作用。以上研究認為中藥有效成分及所含的
微量元素是防治疾病的物質基礎,其組成結構和含
量以及理化性質、藥理活性都與藥物性味有著本質
的聯系,中藥性味與中藥有效成分的關系是現象與
本質的關系。上述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2 性味為遣藥制方之根本
藥物性味是遣藥制方的根本依據,如成無己云:
“制方之體,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氣味生成而制
方焉”。張景岳說:“用藥之道無他也,惟在精其氣
味,識其陰陽。”
211 性味反映藥物本身屬性
藥物性味體現的是藥物本身的自然屬性,反映
了藥物的本質特征。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曰:“其寒
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
生存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
212 性味提示藥物主治功能
藥物的性味理論明顯受到中醫基本理論的影
響。如《內經》說:“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
之。”治法上既有收、散、潤、緩、軟、堅、補、瀉等不同,
就需要有相應的“藥性”去體現,那就是上述的“性
味”。中醫有關性味功能的概括是和中醫對病證、治
法的概括相呼應的,性味提示包含著藥物的功能,二
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知悉藥物之性味,便可
“格物致理”,推測并驗證藥物的功能。成無己《傷寒
明理論》曰“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
矣。”一般來說,寒涼之性的藥物每有清熱、瀉火、解
毒、定驚等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鎮靜而具抑制性
質,如黃芩、板藍根等;溫熱之性的藥物每有祛風、散
寒、溫中、助陽等功用,多兼刺激、鼓動、強壯而具興
奮性質,如附子、干姜等。
213 性味體現治則治法
疾病的發生是機體陰陽失衡的結果,藥物的治
療作用是借藥物之偏來調整機體的陰陽之偏,使其
在新的條件下恢復平衡。對于藥性與治則治法《, 本
經》提出“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素問·至真要
大論》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陽熱證用寒涼藥,
陰寒證用溫熱藥是臨床用藥的一般原則,王叔和謂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便是此
意。至于寒熱錯雜之證,往往寒熱并用。對于真寒
假熱之證,則當以熱藥治本,必要時以寒藥反佐;真
熱假寒之證,則當以寒藥治本,必要時以熱藥反佐。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
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
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于內1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張景岳指出臨
床選用藥物時:“欲表散者,須遠酸寒;欲降下者,勿
兼升散”;“甘勿施于中滿,苦勿施于假熱,辛勿施于
熱躁,咸勿施于傷血。酸木最能土,脾氣虛者少
設”。由此可見藥物性味的選擇取舍是治則治法的
具體體現。
3 性味配伍理論的發展
藥性皆偏,徐靈胎指出:“若皆以單方治之,則藥
性專而無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配伍是中醫用
藥的突出特色,經過適當配伍,方能達到既用藥性之
偏以療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
效”的制方目的。性味是進行藥物配伍的根本依據,
依據藥物性味進行配伍組方形成了性味配伍理論。
《內經》奠定了藥物性味配伍的理論基礎,張仲景作
為“醫方之祖”充分發揮和運用了《內經》中的性味理
論,以其為制方配伍之原則,十分重視藥物性味。自
張仲景之后,成無己、張元素、吳鞠通、葉天士等醫家
對性味配伍理論又多有闡發。
如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藥方論篇注重用性味理
論來闡發《傷寒論》方中藥物的作用,并闡明其君臣
佐使關系。張元素《醫學啟源》強調制方必須“明其
氣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
氣,必明其氣之所用也”。他以當歸拈痛湯為例,闡
發苦溫化濕的性味組方之理,并提出臟腑標本用藥
式,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之邪內淫而病”的
治療原則,擬定出風制法、暑制法、燥制法等制方大
法。吳鞠通臨證中注重藥物性味配伍及配伍后的性
味轉化規律,對所用之方的組方原理多從藥物性味
角度予以闡發。如治太陰溫病時依據《內經》“風淫
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
以甘苦”的性味配伍原則,用藥獨選辛涼,以銀翹散
為辛涼平劑,桑菊飲為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
劑。《溫病條辨》所載方劑70 %以上都分別注明性
味,還在每方下闡明該方之性味組方法則:如梔子豉
湯為酸苦法,三黃二香湯方為苦辛芳香法等。葉天
士最為“推重氣味”,多據性味理論創制組方。比如
治絡病制方以辛味為主,或配芳香之品,或配性溫之
品,或配甘潤之品,創制了不同作用的辛香通絡之桂
枝桃仁方、辛溫通絡之桃仁牡蠣方、辛潤通絡之辛潤
宣絡方等諸方。葉氏還將性味理論與辨證論治相結
合,對用藥經驗進行概括。如治上焦藥用辛涼,治中
焦藥用苦辛寒,治下焦藥用咸寒等。
4 性味配伍理論在組方中的具體體現
411 以性味闡明君臣佐使
半夏瀉心湯是《傷寒雜病論》中治寒熱錯雜之心
下痞的名方,以姜、夏之辛開溫燥,配伍芩、連之苦降
寒涼,參、草、棗之甘緩溫潤,辛開苦降、寒熱并用,體
現出仲景重視藥物氣味配伍的制方思想。成無己在
《傷寒明理藥方論》中以藥物性味明其君臣佐使,釋其
組方之意為“: 黃連味苦寒,黃芩味苦寒《, 內經》曰:
‘苦先入心,以苦泄之。’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
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味辛溫,干
姜味辛熱《, 內經》曰‘: 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
以辛為助,故以半夏、干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甘
草味甘平,大棗味甘溫,人參味甘溫。陰陽不交曰痞,
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所謂中
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用人參、甘草、
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中氣得和,上下得通,陰陽
得位,水升火降,則痞消熱已,而大汗解矣。”
412 以性味體現制方之法
汗法多用辛甘組方,如桂枝湯辛甘溫以治表虛,
麻黃湯辛甘苦以治表實。辛甘發散的組方之法,體
現了“其在表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
吐法多用酸苦組方,如瓜蒂散以瓜蒂苦味涌泄,
能涌吐痰涎宿食為主藥,輔以酸味之赤小豆以治痰
涎、宿食壅滯胸中胃脘。酸苦涌泄的組方之法,體現
了“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
和法多苦辛甘合化組方,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
湯等方,多從辛開苦降、苦甘辛合化組方,具有“和陰
陽、順升降、調虛實”之功。
下法多酸苦咸寒組方,皆為“涌泄為陰”之味。
下劑之輕只用氣分藥,如酸苦的厚樸、枳實、芍藥等
組成的小承氣湯、麻子仁九; 下劑之重宜入血分之
品,如苦寒咸寒之大黃、芒硝等組成的大承氣湯。
溫法多辛甘之品組方。《內經》“寒淫于內,治以
甘熱”,陰寒盛于內,宜大辛大熱之品,如四逆湯用附
子、干姜之辛熱溫陽回逆、散寒,輔以甘草之甘緩,溫
養陽氣,共成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
補法多以甘溫之品組方。如甘溫之黃芪、人參、
甘草組成的保元湯,常作為補氣組方的基礎方;甘溫
之熟地、大棗是補血組方的常用藥物。
清法多以苦寒、甘寒組方。如大黃黃連瀉心湯
用苦寒直折之大黃、黃連以泄熱;白虎湯共用甘寒之
石膏、苦寒之知母以清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