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劑基本結構-君臣佐使
總論  第四章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第二節 方劑
組成原則與基本結構
一、方劑的組成原則
方劑的組成不是藥物隨意的堆砌,主觀的選擇,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組成原則。組方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針對病因病機,以藥物的性味、歸經、功用為依據,所用藥物與其病證的病機絲絲入扣,使藥物配伍后的綜合效用與所立治法高度統一。所以,方劑組成的原則可概括為“依法選藥,主次有序,輔反成制,方證相合”。遣藥組方既要重視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還應重視藥物配伍與病證的針對性,做到以法統方,方中有法,藥證相應

二、方劑的基本結構

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成方。藥物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通過合理的配伍,增強或改變其原有的功用,調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減緩其對人體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藥物發揮綜合作用,徐靈胎說:“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氣血,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輔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以方之妙也。
    方劑的組成不是藥物隨意的堆砌,主觀的選擇,而是必須遵循嚴格的原則來組合。中醫將方劑的組成原則歸納為“君、臣、佐、使”,借以說明方劑的組織形式,和各藥之間的主次關系。
  “以法統方”和“君臣佐使”理論的關系前者是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形式,是體現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只有正確把握上述兩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加之熟練的用藥配伍技巧,才能組織好理想的有效方劑。

北醫說
  最早源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又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據歷代醫家的論述,方劑組方原則如下

    ┌① 針對主病或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君藥 ┤
    └② 藥力居方中之首。

    ┌① 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癥的藥物。
 臣藥 ┤
    └② 針對兼病或兼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 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
    ┌① 佐助藥 ┤
    │     └ 直接治療次要癥狀。
    │
    │     ┌ 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
 佐藥 ┤②佐制藥 ┤
    │     └ 制約君、臣藥的烈性。
    │
    │     ┌ 性能(味)與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成之藥。
    └③反佐藥 ┤
          └ 防止拒藥現象之藥。一般用量較輕。

    ┌① 引經藥:引諸藥直達病所之藥。
    │
 使藥 ┤② 調和藥:調和方中諸藥作用之藥。
    │
    └③ 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劑更加完善,如桂枝湯服后啜粥。

大仁說

君臣佐使的方劑結構:一個方劑的典型結構基本上包括“君、臣、佐、使”四個部份,這個概念最早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用以說明各藥物在方劑中扮演的主次地位與從屬關系,以為認識方劑結構與臨床用藥組方之依據。
基本結構內容
君藥(Monarch):主治病并起主要治療作用之藥物,是方劑中的核心部份,具有藥效較強、藥味少、用量較大之特色。
臣藥(Minister):輔助君藥加強其治療作用之藥物,一般而論,其藥味較君藥多、藥效與藥量較君藥小,與君藥多具有特定增效之配伍關系。在一般複雜病證中,臣藥也扮演對兼病或兼證起一定的治療效果。
佐藥(Assistant):其涵義較廣,1.佐助藥物,配合君、臣要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用以治療次要病證作用。2.佐制藥物,消除或降低君臣要毒性與烈性的藥物。3.反佐藥物,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藥不受的情況下,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者。一般用藥之藥味數較多,用量較少。
使藥(Guide):一般指具有1.引經藥。2.調和藥,具有調和相互作用或矯味作用。藥味數較少,用量輕。
中藥方劑組成之范例:
麻黃湯: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喘咳,苔薄白,脈浮緊等。
麻黃:君藥,辛溫,發散風寒,宣通肺氣以平喘咳。
桂枝:臣藥,辛甘溫,透營達表,解肌發汗,助君藥發汗解表而散風寒,兼溫經止痛。
杏仁:佐藥,苦溫,降泄肺氣,助麻黃平喘咳。
炙甘草:佐藥,助麻黃平喘咳。使藥,甘溫,調合諸藥。

   基本結構過去稱為配伍原則的。古人不叫原則,這原則是不可變更的。而這個基本結構是靈活的,而且方劑組成的原則是治法,治法和組成的基本結構是不是并列的呢?不是并列的。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為了分清治法體現中間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夠完整、全面的體現,這種基本結構保障是一種,所以它不是原則,獨參湯只有一味藥,也是個方。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綜合來決定它是一個方。針對一定的病機,體現一定的治法,所以說,基本結構不是和原則是并列的,而是從屬關系,不是并列的兩個原則,不是的。所以反映的是組成當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結構上的一種保證。這樣才從這版教材,做了這樣一個修正。

君臣佐使的組成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是見于《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歷代醫家也都做了很多討論發揮,這一討論發揮各有特點,譬如金代張元素提的“力大者為君”,很簡單的一句話。當然這里面沒有講份量最大的是君,這“力”,功效最強的為君。這不太好比較,不同功效藥物之間,也比較概括性。有一定的道理,精準性不夠。

李東桓提到“主病是為君”,就是用《內經》的話,“兼見何病,則使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這是他要強調什么呢?他強調組方基本結構,要以君臣佐使來分清主次,這是組織方劑上關系的關鍵的制方之要,他又講,君藥份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這個把用量最大的,絕對用量,在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藥,看起來有道理,但很多方當中不好分析,那照此觀點,比如說旋覆代赭湯生姜做君藥,那就沒有傳統旋覆花、代赭實這類做君藥了,特別旋覆花比較合理,這種情況在很多文里都有,因此受這個影響,也造成了,比如說小薊飲子,生地做君藥,當然有的折中,小薊和生地做君藥,雖然能夠涼血,不像它的小戟專治,更何況很多藥物,由于比重不同,各個藥在它的功效發揮能夠保證范圍內,它的用量范圍不同,有的起點1~3錢的藥,永遠當不了君藥,所以它歷代討論當中,還是有問題。

最后這一點,像君臣佐使,何伯齋他提出來“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他從主治上面出發,不是從藥量方面出發,“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雖不全面,調和藥之性,沒有討論,但是簡明扼要,他立足于從主治功效方面,在方中針對病機占主藥方面,這個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輔治、佐使這個概念。所以在60年代后期,70年代那十年間,很多參考書、教材都改為主輔佐使,這是何伯齋的一個提法。

綜合起來,對于下這個定義,我覺得王老(王綿之老師)在這方面的總結歸納很好,貢獻很大。從他規范提出來以后,基本上大家形成這個格局,比較公認,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的含意。

  • 君藥,這條標準針對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這里有個主病主證,中醫辨證論治為主,當然還是主證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藥針對的疾病,這些藥針對性,不僅針對證,還針對病。茵陳蒿湯,茵陳既針對了濕熱,又針對濕熱黃疸這個病,所以大多數存在兩個是統一的。這兩點當中,當然證,因為辨證,證是主要的,有些雖然不是說這藥專門用于這類病,有很多情況下,主要針對證候,針對病機。這里提到一個觀念,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有主證,那就有兼證,兼證里面有主要兼證與次要兼證。
  • 臣藥,有兩個含意:
    1. 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作用的藥物。
      加強,這里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這個藥物。就是說它的作用方向,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和君藥是一致的。在方中和君藥功效發揮方向一致的藥物里,它是占比較重要地位。

      我們常舉麻黃湯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藥麻黃之配伍,協助君藥,加強對主病(外感病,風寒感冒),主證是外感風寒表實證,對主病主證,加強君藥這方面的作用。
    2. 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

      哪些兼證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這個病和這個證的發生過程,一個是常見、較多的,一個是病人較痛苦的,根據輕重程度不同,往往分為重要兼病和兼證。

      這主證非常重要,主證加佐證往往是這個方的辨證要點,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據。辨證要點是我用這個方的基本根據,我運用這方并不要求主治上每一個癥狀都完全一樣,這不叫辨證,叫對證。日本用漢方的方法是對證,我們現在很多人也走向對證,不能忘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很重藥的臨床特點,這整體觀是它的總體特點,辨證論治是它的臨床特點。那主證、兼證、佐證,構成了整個證候,比方說拿麻黃湯舉例,麻黃湯中間,惡寒重發熱輕,這只能構成外感風寒,這是基本構成,惡寒發熱同時并見,是表證的最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是表正中間外感風寒的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加無汗呢,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本構成,也是缺一不可的。你缺少了無汗,不能說明它是風寒表實,惡寒發熱中間,缺一個,光惡寒,里寒證也可以,光發熱,但熱不寒,那里熱證也可以,兩個同時并見,那才是個表證;惡寒重發熱輕才是表寒,發熱重惡寒輕而短,那是表熱,這個都有嚴密的一個邏輯結構的,臨床雖然也靈活運用,你理論研究,探討當中,它有規律性的。做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最基本的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這是它的主證,注意風寒外感當中,常見的兼證有兩個方面,(1)寒性收引凝滯,造成經絡、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簡稱頭身疼痛,是它常見的一個兼證,(2)外邪束表,肺氣不宣,造成宣降失常以后的咳喘,又是常見的兼證。這類兼證方劑主治當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兼證都描述,最常見的,都是根據它基本病機,都很容易伴隨,或者繼發產生的現象,那外感風寒表實,最容易發生向三個分面發生:(1)由于寒性的特點,收引凝滯,寒主痛,所以頭身疼痛;(2)肺氣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內熱,疾病是動態的,外邪,外感風寒之后,邪證斗爭,病邪很容易隨之入里,形成表里同病,入里邪正相爭化熱,而造成外寒內熱。兼證經常是以這三方面為代表。

      落實到具體方劑,就看它側重在哪個分面,以麻黃湯來講,雖然它可以發散風寒,可以宣肺平喘,但由于用麻黃湯麻桂相需,發散力量較強,針對風寒較重,這個雖然基礎方,它配出來的方,治療風寒都是較重的重證,所以寒較重的寒主痛,頭身疼痛往往比較突出。這是在麻黃湯證里邊,這是重要的兼證。相比當中,咳喘是次要兼證。回過來三拗湯里就不同,三拗湯證對外感風寒,雖然是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這個表實證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寒比較輕,把它稱為風寒輕證,寒輕,寒主痛,痛不突出,這時候肺氣宣降失常,咳嗽成為主要的,咳嗽就成為一個重要兼證了。方的結構也就麻黃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為它一個很重要的組合。所以主病主證,同時兼證又分輕重,這牽涉到一個概念。所以在麻黃湯中,你比如它的桂枝,對第二條定義也很符合,針對重要的兼證或兼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那就是說,兼證當中分輕重,頭身疼動是重要兼證(針對次要兼證),它常見,病人感覺比較痛苦,這是重要兼證。在麻黃湯里,桂枝可以溫通經脈,它既能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散,又能溫通經脈,體現溫經止痛,它針對重要兼證,這方里主要靠它,麻黃沒有止痛作用,沒有溫通經脈作用,所以它對重要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這是臣藥兩個含義。桂枝都符合。這是配伍當中的并不多見的情況。只要符合臣藥的一條定義,就算臣藥。

    為什么很多教材、方書,現在都把麻黃湯列為第一個。按照《傷寒論》,桂枝湯不是仲景群方之冠嗎?他用麻黃湯作為學習這種基本結構,它有一種典型性。

  • 佐藥
    1. 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2. 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控制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
    3. 反佐藥,病重邪實,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隔拒。

    佐藥比較復雜,第一類叫佐助藥。它的功用發揮方向,應該說和君藥,以及臣藥第一條的含意那些藥,功效方向一致的。協助君臣藥治療主病主證。方向一致,但它的藥理,或它的地位次要一等。這種也是配合中醫有一種功效相近的藥物的多味藥組合這種形式。

    佐助藥還有一含義,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像麻黃湯里的杏仁。杏仁它也有一定的散的作用,五版教材說它主要是散風寒,但和我們現在習慣用法,宣降肺氣,以降為主。在麻黃湯里和麻黃相配,形成一宣一降,解決次要的兼證,咳喘的問題。這是佐助藥的兩個含義。把它列為一條。

    佐制藥,就是前面提到的,用來消除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者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半夏有毒,配生姜。這種結構像小半夏湯,生姜既是臣藥,又是佐藥。臣藥角度,是增強它的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藥是制約半夏的烈性,毒性。一個藥可以有兼治兩個之物。

    這一類例子非常多,以后在具體方劑學習當中,經常碰到。

    第三類,反佐藥。往往很難理解。特別是西學中的學員。過去跟他們講,他們很難理解,說中醫還有這個反佐!我說不但有反佐藥,還有反佐服法,臨床管用,因為你不用過不會有這個體會,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這是一種概括性的提法。我們讀書時,二版教材提的比較啰嗦一點,用大隊熱藥治療寒極證候,或者用大隊寒涼藥治療熱極證候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療作用的藥物。防止藥病格拒。那前面這個大隊,熱極,寒極,把它概括成病重邪甚,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拒藥就是臨床出現這個現象了,高熱情況,熱極,吃的藥吐出來,或者里寒很甚,寒極,吃了藥,藥病格拒,拒絕接受,吐出來。這個時候配用少量,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與君藥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證性質相同。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治療當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呢?防止藥病格拒,主要用來防止藥病格拒。目前還是延續過去的這個定義。

    光是文字上這個定義,很多人是不太好理解,過去我遇到過這么一個病例。因為一直都在跟西醫打交道,他們根據這個,后來看到效果,他們非常奇怪,80年代中期,有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建筑學方面的,長期在國外的回來了。年齡大了,八十歲了,他兒女都還是在香港、美國、大陸,都是很有名望的。他到了香港休息一段,檢查發現胃癌,就在香港做了手術,隔了幾個月回到成都。在成都一所大學,聘他相當于教授,帶學生。沒有多少時候,就發現做了手術以后轉移,那就住到華西,就是過去四川醫學院,現在華西醫科大學的干部病房,特護。這類病在當時,根本不會找中醫來看,西醫是不太相信這些。他最后遇到個難題,最后這個病人,藥全都不接受,無法接受。吃什么都吐。而且似醒非醒,基本是昏迷,有的時候哼哼兩下。呼呼能夠醒一點。發低燒。身體很消瘦了。給他輸液,用靜脈,補液方法,因為年紀老了,用的時間多,靜脈切開以后好多血管脆,不好用了。用幾次,后來都沒法收拾,家屬認為這個也是不行了,也好理解。當時我們很多,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的親屬,都代表去看過,因為他在國外挺有名望。他家屬提了一個要求,就是說,能不能再維持生命兩個禮拜?為什么這兩個禮拜?當時84年3月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孩子在美國,有的在香港,香港回來還快,美國搞簽證搞得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全部弄完趕到成都,可能估計兩周。所以就提出這個要求。

    按照家屬要求,這個并不過份,西醫提出現在可能還有兩天,那怎么辦?當然他的小兒子,正好是成都一個大的公司的一個董事長,總經理。因為過去在家里看病,比較熟悉,就趕快到學校找我。說中醫有什么辦法?我說看一看,帶著年輕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就是這個陰盛格陽證。雖然躁擾這些,但是虛熱。是一種寒極。陰寒內盛,格陽于外,所以當時就想了一陣,用什么呢?用了真武湯。用了通脈四逆湯這類的一種結合。結果我正在坐在那開,他的主管醫師,在旁邊來看,我方快開好了,他們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說,鄭老師,你這個方開得再好,他吃不下去怎么辦?我說,你怎么不早說呢?你讓我費盡腦子開好了,你不是說他接受不了嗎?當然心里這么想。我就說,我們想想辦法。就想出一個反佐的方法,因為當時工作了將近十年,也沒有做為中醫來說,過去雖然在一個縣級醫院里,中西醫都管過,會診還沒遇到這樣的病人。所以我說,這樣,我開了方,你這拿去熬,派個車出去,找豬苦膽,用豬膽汁,這個實際上是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當時不好找,到處的豬肝上都把膽摘了,找了好久,找了一個回來,藥熬好了,那特護來找我,鄭老師,你這用幾毫升一次呀?我心里想,張仲景沒說過用幾毫升,我說你拿滴管滴十滴,這十滴我編出來的,她滴管就滴了十滴,胃管就送下去了。

    最后大家就等,九點到那兒看的,十點半熬好藥,什么都弄下去了。等到快十二點了,沒有吐。后來他們家屬說,鄭老師你回去了。老坐著干什么。結果這樣吃了一付,第二天又這樣吃了一付,開了兩付,第二天他接受也很好,也沒有吐。而且逐漸躁擾又安靜一些了。他們的醫生就很奇怪,說西藥也好,什么也好,用水調了以后,胃管下去,不能接受,因為他輸液不行,都吐出來。怎么你這中藥不吐出來呢?我那個學生,最后給他們西醫開始講,這是中藥的反佐方法,他就背,“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和君藥功用相同,和疾病性質相反,起到這種相成作用”。他這是給人家背定義了。他們越聽越糊涂了。說這是什么道理,什么性味相反。后來我說,我用的這個豬膽汁,它本身是寒性的,他現在寒極證要用溫熱藥,我現在打個比方你們就理解了。病很重,也就是你這房子里邊,人的嘴很小,里邊的寒,就像房子里邊,打著綠旗的隊伍,力量很強,外頭用再強的對伍,門就那么大,沖進來的頂出去,格拒,不受藥。那我就找兩個人,你打個綠旗子伸進來,他們一開門,大隊人馬跟著沖進來不就解決了嗎?對嗎?用藥如用兵。中醫這是用的兵法上的方法,當然他還不是完全懂,但覺得中醫從兵法上來,不管怎么都有點道理。

    而且事實上,他接受藥,后來就是這樣看,每天去一趟,兩周以后,他們家人全到齊了,不但他活著,他還能站起來上廁所都可以,說話聲音還挺響。后來又活了三個多月。后來致死的原因是老年性肺炎。而不是本身衰竭這個病。

    從這個來看,我們給藥的很多方法,過去實踐積累,總結下來,有它一定的道理。所以后面具體方劑里還涉及到一些方,有種反佐的配伍和反佐的服法。通過這個病例,我對反佐藥的體會,的確,因為他們當時覺得很神,我說不神,漢朝就有了這個老方法,這是佐藥當中的第三個反佐。

  • 使藥。一般涵義有兩個。
    1. 引經(引經報使),即能引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

      引經報使這個理論,直接提出應該說是張元素,他在歸經理論的運用方面,有很大貢獻。《神農本草經》提了藥物的歸經以后,真正用歸經來解釋,以及用歸經,用引經等等,都是張元素的創舉。這個醫家,易水學派的祖師爺,不要看他似乎跟金元四大家比起來,他名氣好像沒他們大,他不但創造很多好方子,對藥物方劑的發展方面,有很大貢獻。又是個很好的中醫教育家,像他的《醫學起源》、《珍珠囊》這些著作,似乎沒有金元四大家那么多,但是我有時候想,一個老師,他能把四大家里邊,至少三家都和他有密切師承聯系,李東垣、張從正,都是直接間接地跟他學習,他的學生。劉河間和張元素是師兄弟那種關系。不是直接的老師,兩個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彼此看病。而朱丹溪是他的學生,羅天益,后來王好古,再到后面的學生,他的徒孫輩的。一個老師有這么多學生,成為大家,歷史上少見。所以這幾位就形成了一個易水學派,所以他貢獻很大。

      在引經報使方面,是張元素首先提出來的,首先運用引經藥的問題,引經藥是引領、帶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對這個問題,現代醫學開始也有很多懷疑,說這個藥怪了,不但自己去,把別人都拖著去,叫引經,所以西學中的老師們,很難理解這個問題。以至于我們藥學界的有些權威也曾經說過,引經沒道理。為什么呢?嘴里吃下去的藥,通過血液布散全身,怎么會專門到這個地方?就不到別處呢?帶有主觀主義。唯心這種想法。跟他們討論的時候,我在想,我說我倒問個問題,我記得西醫學的不多,西藥里有個藥專門興奮心肌,作用于心肌,有的藥專門作用于平滑肌,有的藥能透過心腦屏障,有的藥則不行。我說這個就奇怪了,它怎么專門往心肌那里跑?不到別處去呢?他們說,這個不對,這個是藥物的選擇性。我說,許你有選擇性,不許我有選擇性嗎?不許我中藥也有一種選擇性嗎?引經報使,實際上帶有這樣一種選擇性特點

      當然這在實際運用當中,它有加強某一方面作用。某一方面功效的作用。特別是在治療外感病的疼痛方面,引經方面用得最多。

      引經藥,歷代總結的很多,不同書里,有不同的一些引經藥。但是把大家綜合起來,比較公認的,我這里列了一些,

      常用引經藥舉例

      太陽羌活,蒿本太陰蒼術
      陽明白芷,葛根少陰細辛
      少陽柴胡,黃芩厥陰川芎、青皮
      載藥上行桔梗引藥下行牛膝

      三陰三陽六經常用引經的情況。這是一般比較公認的。也是前幾次的教參里邊,綜合出來的。有些藥可以載藥上行,比如桔梗,叫它舟輯之劑,劃船的,劃船都要運東西,把其他藥帶到那而去,載藥上行。所以不管是胸中血府血瘀,不管是要養心安神的這一方,它都往往用它。或者培土生金,也使藥能夠補脾養肺。向上。也往往配點桔梗載藥上行。牛膝既能引藥下行,也能引血引熱下行,這是常用的一個分經和分部位的引經藥。但是要看到古書籍里邊,不同醫家有的還認為有引經特長的一些藥,這個是僅僅介紹,它的一些公認的,共同認識的,承認的一些引經藥。

    2. 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調和也帶有一定的緩和,這種緩和的概念,那是和我們前面講的,緩和毒副作用,烈性不一樣。因為一個方中,往往是寒熱同配,補藥、瀉藥同配,用這個調和藥,它具有這種調和不同性質的藥物,同處一方這個作用。臨床上,比如甘草用得很多,甘草有點像和事佬,它能調和,使它遇寒緩其寒,遇熱緩其寒熱,所以作為使藥當中的調和諸藥的作用,所以甘草又叫國老膏,大家看《三國演義》里邊,《三國演義》沒寫這個人,京劇里有,《甘露寺》里的喬玄,對吧。他的稱呼就是國老,喬國老,做好事,調和大家,搞統一戰線,所以甘草熬成膏,就把它叫國老膏。所以調和藥是使藥的一類。

      這個基本把中醫用的藥都概括進去了。還有一些藥,比如說中醫也有一些矯味的藥,也有賦型劑。比如蜂蜜。你吃到嘴里,或者棗肉為丸,荷葉燒飯為丸,用鍋巴,燒飯,這類吃進去也是藥,應該說是矯味劑、賦型劑,都是屬于使藥。屬于次一等的使藥的地位。

這樣,君藥是一個定義,臣藥是兩個定義,佐藥是三個定義,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使藥呢,現在這里一般是分兩個,調和藥,引經藥。如果加上矯味藥、賦型藥,那就四個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一般就是一、二、三、二,從涵義來講。這個也是學習總論當中的一個重點。

君、臣、佐、使運用須知

在君、臣、佐、使的運用上,有哪些注意問題呢?我們這里總結了這樣幾點:

  1. 君藥不可缺。藥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絕對用量,是指其作為君藥時,比作為臣、佐、使藥時用量要大。)
  2. 臣、佐、使藥不必俱備,且一藥可兼多職。
  3. 藥味較多的大方,或由多個基礎方組成的復方,分析時只需按其組成方藥的功用歸類來分析,分清主次即可。

一個方中藥物不必要都有,但君藥不可缺。君藥具有藥味少,用量大的特性。用量是指其自身的習慣用量。不同藥的常用量范圍相差很大,你用絕對用量的話,金屬藥物它本身比重就大。有些情況下,由于用量決定了功效發揮的方向,那還要結合它自身用量,是要在功效發揮那個方向來決定。比如說銀花、連翹,運用在辛涼解表方里,和運用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里,這類治療瘡瘍的方里,那瘡瘍方在自身范圍內是大量,用在辛涼透表方里,量不是它自身常用量范圍之最大量。因為它用量大了,它功效發揮方向就不同了。像柴胡,在疏肝理氣的方里,它經常是做君藥的,但是呢,你不能要求它在做為發散的方里邊,它用它的常用量范圍,一般是它的大劑量段,這里指的是通常情況,一般情況。但還是要結合具體的這個藥,它不同劑量段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這要結合考慮,不能機械的。一機械就沒有中醫這種靈活的整體動態特點了。這是君藥要注意的。

臣、佐、使藥,剛才我們講過了,包括像桂枝在麻黃湯里邊,臣藥的兩個涵義都符合。小半夏湯里的生姜,既是臣藥也是佐藥。

復方,大方的分析,遇到像清瘟敗毒飲一類的,是三個基礎方加減,你再一味味來,那就要說半天,而且缺乏了它應用基礎方組織這種思路。中醫里這類方也不少,有很多方都用基礎方,那基礎方可以作為整體來分析,使得整個方劑分清主次,這是君、臣、佐、使運用中間要注意的方面。

以法通方與君臣佐使的關系

“以法通方”,即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治法與方劑的關系。)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形式,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

“以法通方”全面內容包括以法釋方,以法類方,以法釋遣方這些方面。所以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是個原則問題。“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形式,它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所采取的手段。這里的意思是說它們不是同一個層次,組方的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不是同一個層次,不是并列的,而是為治法服務的。這個關系應該搞清楚。也就是說為什么把君臣佐使從原則,改為它基本結構這個道理。

理想有效的方劑的重要環節

  1. 針對病機,正確的立法。
  2. 熟練的配伍用藥技巧。
  3. 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

最后我們再回顧,要組織好一張有效的方劑,一些重要環節,應該包括三個方面,臨證看病的時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確不正確,那就是說病機,我辨證當中,補捉病機正確不正確?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辨證立法正確了,那我有沒有運用比較熟練的配伍技巧?藥物之間的配伍,配伍有那么多作用,考慮了沒有?第三個,怎么樣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君臣佐使這種基本結構。這三個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夠恰到好處,保證療效。我們總論方面的,方劑組成變化里邊,第二節討論完了。后面就是這一方劑靈活應用,變化的一些基本形式了。

方劑組成的一個基本結構,從君臣佐使這個基本結構來看,組成的一個方劑就像一支軍隊,這個實際上是受古代哲學道家思想,分化出來的兵家的影響,所以中醫學過去很多醫加說用藥如用兵,君臣佐使這個結構相當于一支有組織的軍隊,像君藥,相當于主帥元帥,這元帥左右總要有協助的,相當于臣藥,分別協助他打正面部隊的,或者打重要的側面部隊的,像佐藥,它包含的意思,比如說佐助藥,相當于打地方部隊,如地方游擊隊,或者佐制藥,那一支軍隊里有從事軍法紀律工作的,反佐藥,它在外面做策反工作,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間計;調和藥就相當于做統戰工作的,調和整個方子,遇寒緩其寒,遇熱緩其熱,調和諸藥;引經報使相當于軍隊里的工兵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要帶路的,坐向導的。后面我們還有方的設計上相當于是一支軍隊,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顧到。所以這樣君臣佐使這個結構才能保證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療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君臣佐使
何為君藥
中醫的用藥原則
方劑學 10講 方劑的基本結構
君臣佐使---中藥遣藥組方的規矩
不按“君臣”開處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陆川县| 吉木萨尔县| 大冶市| 明光市| 金坛市| 德格县| 漾濞| 浦县| 长治市| 招远市| 千阳县| 景泰县| 黄山市| 长丰县| 会昌县| 庆云县| 萨迦县| 新乐市| 孝昌县| 吉安县| 灌阳县| 平度市| 灵川县| 峨眉山市| 铅山县| 大邑县| 沿河| 柳林县| 天镇县| 逊克县| 清原| 炎陵县| 会理县| 宜宾县| 天等县| 富平县| 伽师县| 聂荣县| 社会|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