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任應秋如何學習《傷寒論》和黃帝內經[轉]

任應秋 如何學習《傷寒論》

《傷寒論》是中醫學習辯證施治較有系統的書,是后漢張仲景的杰出著作。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但究竟如何閱讀也?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僅供初學《傷寒論》者的參考吧。

(一)選本

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因為白文本是仲景《傷寒論》的基本原貌,各家注本于《傷寒論》的本來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了。當然,所謂白文本,亦只指北宋林億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們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論的白文本了。北宋刊本,亦為稀世之珍,國內還沒有訪到是否有這個本子的存在。其次是明代趙開美的翻刻宋本,據《經籍訪古志補遺》說:“此本為仲景全書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面端正,頗存宋版體貌,蓋傷寒論莫善于此本”可惜這個刻本,亦流傳甚少,不易購得。無已,下列幾個本子,還不失為《傷寒論》白文本的善本。第一是民國元年武昌醫館刊本,其次是民國十二年惲鐵樵委托商務印書館的影印本,又其次是民國二十年上海中華書局的影印本。這三個本子都是據趙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古舊書店時或可以買到。1955年重慶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新輯宋本傷寒論》,也是據趙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發行,仍不失為較好的白文本,只是刪節去原本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陰三各篇篇首所列諸法條文,可以稱作《傷寒論》的白文本節。

(二)選注

注《傷寒論》的,從宋至今,不下四百余家,要想盡讀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沒有這個必要。但是較好的注本,不僅可以幫助《傷寒論》的理解,還足以啟發我們的思路。因此,在閱讀了白文之后,選幾家較好的注本來看,這是非常必要的。茲選列數家如下,以供參考。

1、《注解傷寒論》宋·聊攝成無己注

書凡十卷,這是通注《傷寒論》的第一部書。汪琥說:“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猶王太仆之注《內經》,所難者惟創始耳。”的確,沒有藍本可憑,而要注釋這樣一部經典著作,是不太容易的事。成氏注的唯一特點,基本是以《內經》為主要依據。仲景在自序里曾說:“撰用素問·九卷”。而一般人也說仲景《傷寒論》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讀了成氏注,更可以說明這一點。如《傷寒論》說:“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成注以《素問》標本病傳論先后問題,舊微溏里虛證是本病梔子豉湯證是標病、新病。里虛者,只能先溫其里,這既是《內經》治病求本的精神,這次是仲景最為豐富的經驗。又如《傷寒論》說:“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成注云:“《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尺脈遲者,為榮血不足,故不可發汗”。凡此都可以說明仲景運用《內經》理論于臨床,是非常純熟的。盡管在《傷寒論》的文字中,很難看到仲景引用《內經》的成語,一經成氏注釋,則知仲景立法,往往以《內經》為依據。足見仲景所說撰用《素問》、《九卷》,完全是有來歷的。因此可以說,如果善讀成氏注,實足以啟發我們更好的運用《內經》理論于臨床。成氏于晚年還著有《傷寒明理論》四卷,反復分析發熱、惡寒等五十個癥狀的性質,亦大足以 啟迪我們臨床辯證思考方法,值得一讀。

2、《尚論篇》清·西昌喻嘉言著

書凡四卷,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篇三百九十七法”。喻是以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為依據而著的,其立論要點有三:首先駁正王叔和敘例,認為多屬不經之語;其次是從仲景三是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綱細目,分別厘訂;再次是指出《傷寒論》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為大綱。因而他把《傷寒論》原文重新作了如下的調整:凡風傷衛證列于太陽上篇,寒傷榮證列于太陽中篇,風寒兩傷榮衛證列于太陽下篇。太陽陽明列于陽明鼐篇,正陽明證列于陽明中篇,少陽陽明列于陽明下篇。合病、并病、壞病,悉入少陽篇。據腹之或滿或痛而當下當溫者列于太陰篇。凡本經宜溫之證列于少陰前篇,凡少陰經傳經熱邪之法列于少陰后篇。凡肝腎厥熱進退諸法列于厥陰篇,并以過經不解、差后勞復、陰陽易諸病悉附入之。總之,喻氏是持錯簡方法治《傷寒論》的中心人物,前繼方有執,后啟張璐、黃元御、吳儀洛、周禹載、程郊倩、章虛谷諸家。把《尚論篇》閱讀了,諸家之說,便可一以貫之。

3、《傷寒論集注》清·錢塘張志聰著

書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后來是由高士宗給他完成的。張志聰認為王叔和敘例自稱熱病,證候既非,條例又非,大綱與本論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敘例。他又以成無己闡發風傷衛、寒傷榮之說,而以脈緩、脈緊、惡風、惡寒、有汗、無汗等,分列桂枝、麻黃兩證,與風寒兩感、榮衛俱傷的大青龍證鼎足而三諸說,為始差毫厘,終挫千里,反足以蒙蔽仲景之學,不足為訓。他尤其認為六經編次,自有條理貫通,不容妄為詮次。這一點是和喻嘉言一派持錯簡論的完全相反,他把六經諸篇三百九十八條,按照原本次序分做一百章,自為起迄,各具精義,決不能把《傷寒論》當做斷簡殘篇,遽然予以條例節割;應該是拈其總綱,明其大旨,從匯節分章,使其理明義盡而后巳。至其治《傷寒論》主要思想,期在闡明人體“經氣”的變化。他認為,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在天地之間有,在人身之中亦有。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于天;外感風寒,便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經。懂得“經氣”的道理,從而讀《傷寒論》,便能因證而證正氣之出入,因治而知經脈之循行。他的這個主張,又經張錫駒的繼承發揮,陳修園的不斷宣揚,于是他便成為維護傷寒舊論一派的中堅人物,并且對后學的影響很大。

4、《傷寒來蘇集》清·慈溪柯韻伯著

書凡八卷,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二卷、《傷寒論附翼》二卷。他認為《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后,仲景原篇,不可復見,章次雖或混淆,距離仲景面貌,還不甚遠。而方有執、喻嘉言等重為更訂,只是仲景愈離愈遠。惟《傷寒論》 既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說法,必須它是以辯證為主的,要想把《傷寒論》的理論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最實際的就是其中辯證的方法。因此,他主張不必孜孜于傳仲景舊論的編次,更重要的是傳仲景辯證的心法。例如太陽篇,他分列了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五苓散、十棗湯、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火逆、痙濕暑等十一證類,桂枝湯里匯列有關的憑脈辯證十六條,桂枝加附子等湯統列于此。麻黃湯下里匯列有關麻黃湯脈證的十四條,麻黃湯柴胡湯相關脈證一條,汗后虛證八條,麻黃湯變證四條,有關麻黃湯證五方,如麻黃湯、麻杏甘石湯等統列于此。其他諸證,亦無不按此類分條列。這就是柯氏以證為主,匯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的方法。他這樣分篇匯論,挈綱詳目,證因婁聚,方即附之,對于臨證來說,是比較適用的。同時他在《傷寒論翼》里將全篇大法,六經病解、六經正義、以及合病并病、風寒、溫暑、痙濕等問題,都作了系統的分析,足以啟發學思不少。章炳麟氏謂柯韻伯能識《傷寒論》大體,就是指這幾篇議論而說的。后來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也是以方類證。不過他和柯韻伯的不同點是:韻伯分經類證,以方名證;徐大椿則以方分證,方不分經。這兩種方法,在臨證時都有現實意義。

5、《傷寒貫珠集》清·長洲尤在涇著

書凡八卷。全書各篇分立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為其組編的骨干。如太陽篇分做太陽正治法、太陽權變法、太陽斡旋法、太陽救逆法、太陽類病法五章。其他陽明、少陽、三陰諸篇亦無不如此辨治立法分條。如治傷寒者,審脈之或緩或緊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從而用桂枝麻黃等法汗以解之,這是正治法。顧人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逕用麻桂法,必須考慮到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龍等湯,這是權變法。治療中常常發生過與不及的流弊,或汗出不澈,或汗多亡陽,因而又有更發汗以及溫經等法,這是斡旋法。不幸而誤治,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致成結胸、協利下利門下,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諸瀉心湯等方法,是為救逆法。太陽受邪,絕非一種,如風濕、溫病、風溫、中暍等,形與傷寒相似,治則不能雷同,而有麻黃、白術、瓜蒂、人參、白虎等方治,這是類病法。說明尤氏是通過臨床實踐,從傷寒條文中體會出仲景的種種立法的,使人便于掌握,實有惠于后學不少。

(三)閱讀方法

《傷寒論》是理論密切聯系實踐,將辨證施治的方法,貫穿在理法方藥之中的最有系統、最有條理的書,因而它是學習祖國醫學的必讀書籍。我這里所謂讀,必須是讀得爛熟。最低限度要能背誦六經條文,在讀的時候,最好用白文本,不要用注本。例如談到桂枝湯證,便能把前后有關桂枝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談到麻黃湯證,便把有關麻黃湯證的條文都能列舉出來,這才基本叫做熟讀了。

熟讀以后,才來細細地研讀注本。前面所列舉的幾個注本,是最起碼的。如研讀成注有心得,能幫助我們把《內經》里許多理論與《傷寒論》聯系起來,學習張仲景如何運用《內經》理論于臨床。于研讀成注之后,再研讀張注。讀張注時,他的凡例、本義、最不要疏忽,因為從這里可以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是能按照他所分的一百章,扼要地寫出提綱來。這樣有幫助我們對《傷寒論》的全面分析。讀張注后再讀喻注,喻注是以三百九十七法和三綱份立說為基礎的。姑無論我們同不同意分的分類方法,但三陰三陽、風寒營衛等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可以取欺經驗,更好地來處理這些問題。讀喻注后再讀柯注,讀柯注應先讀他的論翼部分,因為這部分都是研究《傷寒論》的基本問題,尤其是“全論大法”、“六經正義”、“風寒辨惑”三篇,最關緊要。從這里識得大體以后,再閱讀其他的“論注”部分,不僅易于深入,對我們辨識傷寒方證的關系,很有好處。讀柯注后再讀尤注,尤注是研究《傷寒論》的立法為主的,領悟其闡述傷寒確立治法的所以然,足以啟迪我們臨證立法施治之機。我之所以介紹這幾個注家,并不是說他們可以概四百余注家之全,而是從成注以溯仲景的學術思想淵源,從張注以識傷寒論的立論大法,從喻注以辨陰病陽病傳變之奧,從柯注以察辯證立方之微,從尤注以判施治立法之所以。這幾廣大賭耳了一定的工夫,庶幾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傷寒論的辯證論治法則,對于指導臨床實踐也有一定幫助。當然,各個注家之間,有許多不同看法甚至還有相互排斥、相互非議的地方,可以不必過于追究這些問題,而是取其各家之長,棄其各家之短。取長棄短的唯一標準,亦以能通過臨證實踐為指歸。如成注“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有眴,不得眠”條說:“衄者,上焦亡血也,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干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者皆屬于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眴,眴,瞬合目也。”而一般注家均解釋為“額上陷,脈緊急”。這是臨證時所未曾見,而理亦難通,深藏內在的經脈,稱為陷脈,內經固有此說也。成注梔子豉湯方說:“酸奪涌泄為陰,若以涌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這里成氏雖依據內經為說,諸家亦不乏同意成氏之說者,但臨證時用梔子豉湯,從未發生涌吐。前者成氏之說,和者無多中,但理足事明,我們取之。后者成氏之說,雖注家多有和者,但非臨證事實,我們棄之,從不阿其所好。

 

《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現存文獻中一部重要的書籍。幾千年來,祖國醫學無論理論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雖然不斷地在豐富,惟其中許多帶有根本性質的醫學觀點,基本上都是淵源于《內經》的。因此學習《內經》,是學習祖國醫學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步驟。但是究竟應該怎樣學習才較好呢?我既沒有很好的成熟經驗,只得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談談,供大家參考。

    內容提要
    《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個部分。《素問》二十四卷,自“上古天真論”起,至“解精微論”止,凡八十一篇(其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七十三篇本病淪原缺,至宋才發現這兩篇遺文補足,但多數人認為不甚可靠,故坊刻本仍缺)。《靈樞》十二卷,自“九針十二原篇”起,至“癰疽篇”止,仍為八十一篇。兩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分析其中所敘述的內容,約而言之,不外十五個方面。曰陰陽五行,曰五運六氣、曰人與自然、曰臟象、曰經絡、曰預防、曰病因、曰疾病、曰診法、曰辨證、曰論治、曰針灸、日藥食、曰方劑、曰護理。其中尤以陰陽五行、人與自然、臟象、經絡,病因、辨證、論治、針灸、藥食等九個方面最關緊要。所以如滑伯仁、李念莪、汪昂、薛生白等對《內經》的分類,都未能越此范圍。

  “陰陽五行”是《內經》的理論基礎,它一方面貫徹了樸素的唯物觀點,一方面也體現了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明確地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是原始物質的氣,事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陰陽二氣對抗的矛盾斗爭中發展變化的。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而《內經》里所有十五個方面的內容,無不貫通了這一“陰陽五行”學說。《內經》里還有一個較突出的整體觀念,它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著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影響,因而無論言生理、病理,治療、攝生種種問題,都不能離開“人與自然”這一整體觀念而言。尤其在攝生防病方面它更起著主導作用。臟象經絡,是《內經》對生活著的人體進行觀察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的特殊學說。它雖與現代解剖生理學有近似之處,卻不能完全用現代的解剖生理知識來說明它,因為它更重要的是在整體觀念下,抽象地闡述五臟六腑、經脈氣血等不同機能相互間的‘生制”關系,而為臨床辨證施治最不可缺少的理論。

   病因學說,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飲食勞傷三個部分,它是了解病變本質及發病規律的主要知識。

   辨證論治部分,辨證則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綱,如《靈樞·真邪篇》說:‘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雖寥寥數語,已深刻地表達出八綱辨證的奧義。自張仲景著《傷寒論》據此以發揮其大義后,一直到現在都是中醫臨床辨證的唯一論據。施治諸理,突出地揭示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至真要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諸篇。凡有關施治的氣味性能、辨證立法、配伍方藥、制約適宜、飲食宜忌諸端,無不闊發盡致,而為臨證運用的準繩。

   關于針灸,《內經》里特別豐富,尤其是《靈樞》還有“針經”之稱,可以想見。單以刺法言,便有刺營、刺衛、輸刺、分刺、推引、解結等三十九種之多。討論諸病刺法,竟達六十二種,其論刺熱性病五十九穴,水氣病五十七穴,理論和經驗均稱卓絕,其中實有豐富的寶藏可以發掘。

 《內經》里記載的藥物雖不多,而于辨識藥物性味的陰陽、喜惡、宜忌諸問題,則櫽栝無遺,故諸家論本草的,無不以此為淵藪。于此不難看出《內經》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總結了先秦以前的醫療經驗,而在于它善于運用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原理,并以自發的辯證法觀點給祖國醫學奠定了樸實有用的理論基礎。從來就被人們尊之為“經”,是很有道理的。
    閱讀方法
    《內經》的內容已如上述,而其整個內容之中又都是貫穿著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因而閱讀《內經》就是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病理現象的,它認為人體的生命變化是按照陰陽的對立,五行生制的原則進行的。而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變化,都是息息相關的,因而《內經》的整體觀念非常強。它認為人體臟腑的內在聯系,以及和外界的聯系,都是有機的統一整體。這是閱讀《內經》最基本的關鍵問題。
    《內經》是秦漢以前的文字,應具有辨音讀、明訓詁的知識,才能對《內經》的文字作出較正確的理解,因經中文字,同此一字,平仄不同,意義懸殊,同此一句,句讀離合,詞義迥別。如陰陽別論篇云;“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易”應讀為“施”,施即馳字。《毛詩·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釋文云:“易,韓詩作施”。《爾雅釋詁》:“馳,易也”。釋文,馳本作施,是易、施、馳三字,古通用。王冰注為變易,便失經義。又如痹論篇云:“逢寒則蟲”,蟲,即痋\\\字,音義均與“疼”字同。王冰注云:“蟲謂皮中如蟲行”,都由不辨音讀,而望文生義耳。所謂訓詁,即是正確地以今語解釋古語,如診要經終論篇云:“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復,與“腹”字通,作厚字解。《禮記·月令篇季冬》云:“冰方盛,水澤腹堅”,鄭注:“腹厚也”。又云:“中心者,環死”。環與還通,還死,猶言頃刻即死。王注;“氣行如環之一周則死”,不通之至。凡此之類,不勝枚舉,以此說明不辨音讀,不明訓詁,要想正確地理解《內經》文字,是有不少困難的。
    《內經》雖是談理論的書,但絕非空洞浮泛的理論,而多半都是有指導臨床實踐的現實意義的。因而理解《內經》文字,一應以符合臨床實踐為準則。如玉機真臟論云:“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出白,猶言出汗,因劇烈的疼痛而致大汗也。白、魄、古通用,這里的“出白”,和生氣通天論的“魄汗”,意同一義。故《淮南子》亦有“白汗交流”的話。疝證痛而汗出,這是臨床習見的事,而舊注謂“便出色白淫濁之類”,便非習見的事實了。又如生氣通天論云:“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王注謂:“丁生于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這也不是臨床事實,這個“足”字,只是義同“乃”字的虛字而已。所以說,我們要吸收《內經》的理論,統以能夠指導臨床為標準。否則,不能強作解人,而侈談臆說。
    《內經》共一百六十二篇,每篇各有其命題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又由若干段、若干節來組成。每一段每一節,無不有其重點的旨意,均須一一滲透,得其旨意所在,才算是有了心得。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主要在闡發如何保養真精,來延長人類壽命的問題。全篇由四大段組成,第一段說明人類生命的修短,完全決定于自己如何講求衛生之道,絕非幸邀可致的。第二段指出衛生之道,是可以通過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第三段言先天稟賦不完全可恃,最可恃的還是在注意講求衛生之道。第四段指出不同程度的講求衛生之道,都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較高的壽命。其他各篇,均應如此會悟貫通,才能逐次地窺其全貌。
   既領悟其各篇的全貌后,還要更深入的、系統的、分類的擷取其資料,使我們能夠充分地掌握它。如前所述,《內經》的主要內容,不外乎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十五大類,便將各篇里有關各類的內容,分別摘錄成為資料卡,各以類從,分別歸檔,而每一大類中,又要分做若干分目、子目,使其既細致又系統,如陰陽五行是一大類了。凡《內經》中有關陰陽五行的文字,都應歸于這一類,類里分做陰陽、五行兩個分目,每一分目里又據其不同內容建立若干子目,這樣便能把《內經》的全部內容具體掌握了。掌握了以后,無論于治療、于科研,都有絕大裨益,這實為研究《內經》最不可少的工作。如楊上善、李東垣、羅天益、滑伯仁,張景岳等,都下過這種工夫,只是他們都限于歷史條件,不可能充分運用科學方法來分析歸納就是了。
    如何選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能得善本,對于做學問是很有幫助的。什么叫做善本呢?張之桐曾說:“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槧,不殊不闕之本也。故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舊本、舊刻舊鈔”(見《輶軒語》)。因此,我們謂之善本,主要是指經過通人的精校細勘本而言。從版本的歷史價值來講,無論《素問》、《靈樞》,現在都還可以得到較古老的刻本。如《素問》有宋嘉祐刊本,紹定重刊本,金、元、明各種刊本。《靈樞》亦還可以看到元代至元庚辰刊本,明成化、嘉靖等刊本。但據我看來,都不十分高明,殘闕的地方還是不少。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素問》,是根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戍武陵顧從德翻宋刊本影印的,《靈樞》是據明趙府居敬堂刊本影印的。商務印書館1954年出版的《素問》,是據四部叢刊影印顧本復加校刊而排印的,《靈樞》亦是據趙本排的。兩者比較,后者排印本的校勘工作,略優于前者影印本。因而顧刻本《素問》,趙刻本《靈樞》,較為一般所熟悉。若以善本的標準衡量,顧趙兩刊本仍嫌其不足,我介紹幾個善本的刻本如下:
   摹刻宋本《素問》,光緒甲申京口文華堂刊本。這是丹徒趙云生據蔣寶素醫家所藏宋槧本而摹刻的,不僅字體端整,粗看一過,確較顧本為優。如卷十一舉痛論“脈寒則縮綣,縮綣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顧本缺末句“絀急”二字,而摹刻本則補足完好。六元正紀大論“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句,顧本誤“依則”,而摹刻本不誤。標本病傳論“先病而后生中滿者”句,顧本誤“后先”,而摹刻本不誤。雖然摹刻本與顧本同樣存在錯誤的也有,但確要少得多。(按:浙江有此復刊本,較劣。)
   黃校《內經鍼刺》光緒甲申黃以周校刊本,即《靈樞》。書末附《素問遺編》。字劃最為端正,全書胍不作脈,痹不作瘁,決不作決,飧不做殮,醫籍中校刻如此其精者,實少見。錢校《黃帝素問二十四卷附校記》守山閣單刻本咸豐二年刊、錢校《靈樞經二十四卷附校記》守山閣單刻本咸豐二年刊。兩書均為金山錢熙祚校刻,錢校多據《難經》、《甲乙經》以及兩書相互校勘,《靈樞》的殘缺甚于《素問》,而錢氏于《靈樞》的校勘,獨多,尤為難得。兩書的校勘記,當顧尚之作,于王冰注及新校正語,都有所補苴糾正。無論其為或引舊說,或出己見,均極精當。因此這兩部校刻本,對于治《內經》的幫助;很大。原刻本已不易得,惟中醫學會戊辰影印本還有流通的,在古舊書店里時或可購。
  《內經評文》光緒戊戌皖南建德周氏刊本。全書仍照《素問》、《靈樞》原本分卷,為周學海澂之氏所評。這個刻本的優點有二:首先是把每篇文字,按其內容分做若干段節,讀起來易于理解,這工作姚復庵也做過,但有刪削不如周氏的完整,其次是校刊較好,基本上錯誤很少,斷句亦較正確。過去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的斷句壞,不可從。至于他用鄉學究評點文章的方法,架空臆說,那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我們選用這個刻本的優點,不取其缺點,對我們讀《內經》仍有幫助。惟這刻本單獨發行較少(我曾得一部,印制極精),一般都在《周氏醫學叢書》里,而《周氏醫學叢書》既有原刊本,亦有影印本,時而可以買到。
   以上這四種刊本,都是《內經》較好的讀本。從這幾部刻本入門閱讀,必然會獲得與閱讀一般坊刻本不同的另一境界。
    選注本擇取
    《內經》的注本并不太多,除去名存實亡的外,茲將能見到的書開列于下,以供大家的選讀。
   (1)《素問》、《靈樞》全注本計有: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明馬玄臺的《素問注證發微》、《靈樞注證發微》;明張景岳的《類經》;清張志聰的《素問集注》、《靈樞集注節解》、清姚復庵的《素問經注節解》、《靈樞經注節解》;清黃元御的《素問懸解》、《靈樞懸解》等六種。
   (2)《素問》單注本計有:唐王冰的《素問釋文》;明吳鶴皋的《吳注素問》;清高士宗的《素問直解》;清張琦的《素問釋義》等四種。
    (3)節注本計有;元朱震亨的《素問糾略》;元滑伯仁的《素問鈔》;明汪機的《續素問鈔》;明丁瓚的《素問鈔補正》;明胡文煥的《素問心得》;明李念莪的《內經知要》;明徐春圃的《內經要旨》和《內經正脈》;明王九達的《內經合類》,清章合節的《素問缺疑》;清汪昂的《素靈匯纂約注》;清薛生白的《醫經原旨》,清徐大椿的《內經要略》和《內經詮釋》;清陳修園的《靈素提要淺注》等十五種。
   他如《靈樞略》(不著姓氏)、沈又彭的《醫經讀》、余正燮的《持素脈篇》,都節文而無注,劉河間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劉溫舒的《素問運氣論奧》;羅美的《內經博議》;黃元御的《素靈微蘊》;程扶生的《醫經理解》;方本恭的《內經述》等,都是據經而各自發揮議論者。胡樹的《內經校義》;俞樾的《讀書錄》內經部,孫詒讓的《扎迻素問》;廖平的《內經平脈考》、《診絡篇補正》、《營衛運行考》、《三部九候篇補正》、《人寸診補正》、《診骨篇補正》、《診筋篇補正》;陸九芝的《內經難字音義》等,都屬于訓詁、校讎、考據一類的書,對于閱讀《內經》都有幫助。讀者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閱讀就行了。
    至于上開的二十五種注本,究讀那幾家注本較好,各家各有其優缺點,都能閱讀一遍最好了。如不可能,可以盡先選擇幾家來精讀,這是非常必要的。如楊上善的《太素注》,最該精讀。因楊注實為諸家注之所本,對楊注有較深的體會后,便有了權衡諸家注的基礎。如楊注刺禁論“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只此“五臟之氣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無遺了。而后世的王冰注、馬蒔注、吳昆注。景岳注、志聰注等,都沒有揭示出這個精神,惟高士宗據《太素》略有體會,而曰“五臟之氣,從內達外,由經隧而出于孫絡皮膚,有緊要為害之處,不可不察”云云。的確,這段文字如不從臟氣方面來體會,是要發生種種誤解的。除精讀《太素注》而外,他如王冰注于五運六氣的發揮,馬蒔注于針灸經穴的詳解,吳昆注于篇章大義的闡述,景岳注于五行生化的究詰,志聰注于就經解經的深切,士宗注于字句文義的參訂,無不各有專長,能各取其所長而融會貫通之,進而參閱諸節注本,便是非判然,明辨諸掌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談談學習《傷寒論》
(其他)第八篇
脈經
卷十六84,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辯脈法篇
讀張仲景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策勒县| 大城县| 阳西县| 大渡口区| 稷山县| 延津县| 定结县| 铜梁县| 会泽县| 佛学| 明溪县| 泸溪县| 津南区| 甘南县| 太和县| 汝南县| 隆昌县| 灵川县| 贞丰县| 宜君县| 噶尔县| 周至县| 花垣县| 东明县| 登封市| 阿拉善左旗| 布尔津县| 兴海县| 江华| 且末县| 宁陕县| 嵩明县| 潜山县| 阿拉善盟| 介休市| 柏乡县| 伊宁市| 钦州市| 绥棱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