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所謂五勞,黃帝內經是這樣描述的: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大體身體到了這個狀態,氣血筋骨肉,心肝脾肺腎,全部都處于虛弱的狀態,那么、該如何解決?從哪里入手?本文旨在探討大黃蟄蟲丸癥的組方原理,及身體所處狀態,不對疾病形成的原因多做深究。
第一次看到大黃蟄蟲丸的組方,讓我很疑惑,怎么用了這么多通淤破滯的蟲子,還可以治虛勞?當我進一步對組方進行研究時,發現,沒有我想象的那樣簡單,蟄蟲丸組方看似復雜、也是有規律可尋的,想追本溯源從哪里入手?就從大黃蟅蟲丸的癥狀入手吧!
開篇:“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飲食。”很明顯,和薯蕷丸一樣,脾出了問題,虛勞之極,贏瘦而腹滿,不能飲食,脾主肉,脾虛則肌肉不充、地氣不升而腹滿,薯蕷丸屬于氣病,脾虛而風氣糾結,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在薯蕷丸中我們說過,脾虛必然伴隨著肝風,即肝克脾,木郁脾虛,風動耗血,血耗津枯則內有干血,進一步發展為大黃蟄蟲丸癥,因此,現代醫學肝硬化、腹水、脾腫大,是怎樣的一個癥候群,是不是就是中醫的肝郁脾虛,脾虛水泛,風動耗血之癥呢?
“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身體皮膚掉皮屑,肌若魚鱗,且伴有黑眼圈,肺主皮毛,肺氣淤滯,郁而克肝,則皮毛氣血運行不暢,營養物質不能滋潤皮毛,形成肌膚甲錯,而兩目則問題則是在肝,肝主藏血,肝氣血不足,內有干血,則血枯而血流不暢,就會出現黑眼圈,為什么熬夜容易黑眼圈?就是因為血不歸肝至肝氣血不足所致,原因不同,本質相同,由此我們看到,大黃蟄蟲丸癥,各個臟器都出現了問題,本質為血枯而凝結,屬陰虛之極,因此開篇即注明五勞虛極。
這是從肝強脾弱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從脾腎的角度,我們知道,脾土克腎水,脾土虛,則土不制水,因此,腎水凝郁,陰盛格陽,上克于心,心火受邪。
《黃帝內經·素問》:“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寒勝熱;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濕勝寒。”,火為心所屬,寒為腎所屬,寒勝熱即腎克心,心火不旺,腎水寒凝,即本文開篇的“歲火不及,寒乃大行,蟄蟲早藏。。。”
《黃帝內經·素問》:“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火位之主,其補以咸;”
心火受刑,心血凝淤,需以食以咸軟化之(即通淤血),同時輔以苦味,以清火“生”心,清中有通,心陰足則血自生,血生則脾旺,此癥單純靠補是萬萬不可的,往往會出現扶陰、助陽都不耐受的情況,因此遇到這種情況,要開拓思路,從通的角度入手。
《神農本草經》:
“蠐螬,味咸、微溫。主惡血,血淤,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
“蟅蟲,味咸、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
“水蛭,味咸、平。主逐惡血淤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生池澤。
“蜚虻,味苦、微寒。主逐淤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生川谷。”
“大黃,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疽,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創恒蝕,火瘍。一名腐腸。生川谷。”
“桃仁,味苦、平。主淤血,血閉瘕邪,殺小蟲。桃花殺注惡鬼,令人好顏色。”
“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神農本草經》將干地黃和杏仁列為“甘味”藥物,但用過它的都知道,地黃和杏仁都是有“味苦”的一面的,所謂甘中有苦,苦中有甘,符合脾腎的特性,12味藥中,用了如此多的咸、苦之藥,有理由相信,大黃蟄蟲丸治虛勞,重在治心,清心降火,破淤通絡,心陰足、心血生、心氣旺,水不寒,脾自調。
仲景治畜血用水蛭、虻蟲,治干血則加蟅蟲、蠐螬,因其能化血、導血,助水蛭、虻蟲以功成,而不濟其性悍猛,以致經脈血絡決裂,因干血源于虛勞。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水蛭,原方劑量為百枚,這是個很含糊的概念,因為水蛭有大有小,通過了解,發現水蛭有很多品種,曬干后,大的金線蛭一個有4克左右,小的水蛭只有0.2克,相差近20倍,那么該如何選用呢,蟄蟲丸的組方中,干地黃的劑量是最大的,有十兩(160克左右),如果用大的水蛭,那么就有400克(一百枚)之多,超過君藥的2倍以上,顯然是不合適的,為什么說干地黃是君藥?因為,干地黃是大黃蟄蟲丸中唯一可以生陰補血的藥物。我母親用了我買來的小吸血野生水蛭,每天用1/3根,連用一星期,出現了督脈腫脹的現象(水蛭通任脈),說明小水蛭的藥力是非常強勁的,因為水蛭素的含量非常高,因此,不可多用。
《黃帝內經·素問》:“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因此,用咸的同時,要多輔以苦,生心補血。
正宗野生吸血水蛭,價格較高,已不可多得,曬干后個頭小、藥力猛、味道咸、氣味腥,可通任脈之淤血,市面上比較多金線蛭,個頭大、易養殖、美觀、但不吸血、不含水蛭素、藥效差,因此,不能為了美觀、圖便宜而犧牲了藥效,量不在多,而在精。
《唐·新修本草》:“水蛭,大者長尺。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須食人血滿腹者。”
綜上所述,拋開大黃蜇蟲丸古方中的“贏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等主癥,大黃蜇蟲丸不但應該有脾虛的癥候(可參見本店相關資料),一定包含著心火不足的癥狀,那么心火不足會有哪些癥狀呢?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心氣不足之人,情緒容易悲傷,郁悶、不開心。
《黃帝內經·靈樞·氣交變大論》:“歲火不及,寒乃大行,長政不用,物榮而下,凝慘而甚,則陽氣不化,乃折榮美,上應辰星,民病寒中,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屈不能伸,髖髀如裂,上臨太陽,則雨雪冰霜不時降,大寒數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則陽光不治,其谷秬。復則埃郁,大雨且至,病鶩溏腹滿,飲食不下,寒中腸鳴,注泄腹痛,暴攣痿痹,足不任身,黑氣乃辱,玄谷不成,上應鎮星、辰星。”
《黃帝內經·靈樞·五常政大論》:“伏明之紀,是謂勝長,長氣不宣,藏氣反布,收氣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數舉,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長,成實而稚,遇化已老,陽氣屈伏,蟄蟲早藏,其氣郁,其用暴,其至冰雪霜寒,其臟心,其發痛,其動彰伏變易,其病昏惑悲忘,其蟲羽鱗,其畜馬彘,其谷豆稻,其果栗桃,其實絡濡,其色玄丹,其味苦咸,其聲征羽,從水化也。少征與少羽同,上商與正商同,邪傷心也。”
以上為理論推導的癥狀,臨床選用上僅供參考、辯證使用。
曾經有人用蟄蟲丸來處理女性閉經,這再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理論依據的。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可見月經的通行與閉塞雖與多種因素有關,但與心主血脈的運行是否通暢關系尤為密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