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認為脾胃關系及其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1),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2)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4),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5),常以四時長(6)四臟,各十八日寄治(7),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8)也。土者,生萬物而法(9)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10),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11)。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注釋】
(1)四支不用:支,同“肢”。指四肢不能正常運動,痿廢不用。
(2)稟:稟受,得到。
(3)津液:此泛指水谷精微之氣。
(4)脾不主時:此指脾不單獨主管一個時令季節。
(5)治中央:治,主宰,掌管。中央,指脾按五行歸類屬土,土在五方位居中央。
(6)長:通“掌”,主也。
(7)各十八日寄治:寄,暫居之意。脾土位居中央,于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土旺主事各十八日,故曰寄治。張志聰注:“春夏秋冬,肝心肺腎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臟,是以四季月中各旺十八日。是四時之中皆有土氣,而不獨主于時也。五臟之氣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歲。”(8)常著胃土之精:脾常使胃中水谷精氣布達昭著于全身。
(9)法:取法,類似之意。
(10)嗌:咽也,即谷食之道的上口。
(11)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足太陰脾也將胃中的水谷精氣傳輸到三陽經及六腑。
【白話詳解】
黃帝說:脾病則四肢不能正常活動,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說:四肢都是承受胃氣的濡養而發揮作用,但胃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必須依靠脾的運化,四肢才能得到胃氣的濡養。現在脾發生病變后不能將胃的津液輸送出去,四肢就得不到水谷精氣的濡養,到達四肢的水谷精氣一日比一日衰減,致脈道不通利,筋骨肌肉也得不到胃氣的濡養,所以四肢也就失去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黃帝說:脾臟不能主旺在一個季節,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說:脾在五行屬土,在五方之中主中央,它在四季當中分別旺于四臟主治之時,所以為四臟之長,各于季終主治18日,所以脾不專主于一時。脾臟貯藏胃的精氣,而為胃行其精微,以營養四肢百骸,脾土的這種作用,就好像天地養育萬物一樣,所以它能從上到下,從頭至足,輸送水谷精微,無處不到,而不專主于一時。
黃帝說:脾與胃僅僅以一層膜相連,但脾能為胃運行精微,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說:足太陰脾經為三陰,它的經脈貫通于胃,連屬于脾,絡于咽嗌,所以脾能為胃運行其氣入于三陰。足陽明胃經,是足太陰脾經之表,胃能受納水谷,供給五臟六腑的營養物質,而為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行氣于三陽,亦賴脾氣的運化。五臟六腑都是依靠其本經的經脈,而接受陽明胃的水谷精微以為營養,所以脾能為胃運行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的營養,一天比一天衰弱,脈道運行亦不通利,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胃氣的營養,所以就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活動。
【按語】
本節通過對“脾病四支不用”機制及脾與四季關系的討論,論述了脾胃關系及其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脾胃為表里,以膜相連,脾為胃行其津液,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所化生的精微賴脾傳輸,全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四肢也莫能外。因此,脾病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以營養四肢,筋骨肌肉得不到水谷精氣的滋養,因而肢體不能隨意運動,故“治痿獨取陽明”的深意就在于此。脾與胃一臟一腑,“陰陽異位”,雖然生理功能不同,但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在組織結構方面,“脾與胃以膜相連”,“太陰陽明為表里”,經脈相互絡屬,脾“其脈貫胃屬脾絡嗌”。可見,脾胃同居中焦,經脈相貫,臟腑相連,表里相合,陰陽相從。在生理功能方面,胃主受納,為“五臟六腑之海”,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二者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等功能。胃受納、腐熟水谷之后,必須經過脾之運化作用,將之轉化為水谷精氣,并輸布到全身各臟腑器官。在病理方面,脾與胃的病理變化常相互影響,如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勢必影響胃之受納,而見不思飲食,或雖能食,但食而欲止,或食后脘腹脹滿、嗜睡乏力等。反之,陽明傷食,則氣阻而脾不運化,其病遷于脾,則可使脾的運化失常,可見腸鳴泄瀉、臭如敗卵等。故對脾胃病變的治療,亦常以健脾和胃與升清降濁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