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認為發夢的機理, 夢境及其治療大法
【原文】
黃帝曰:愿聞淫邪泮衍(1)奈何?岐伯曰:正邪(2)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臟,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于腑,則有余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臟,則有余于內,不足于外。
【注釋】
(1)泮衍:泮,音義同“滂”,溶解流逸的意思。衍,滿溢的意思。
泮衍,指邪氣彌漫。
(2)正邪:指有害于身心的內外各種刺激,不同于六淫和七情勞逸等發病因素,故稱正邪。
【白話詳解】
黃帝說:我想聽聽邪氣彌漫體內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正邪從外侵襲人體,并無固定的部位,流竄于內臟,也不固定處所,當它與營衛之氣并行時,就會導致魂魄游蕩,使人坐臥不安而多夢。如果它侵擾到腑,則使在外的陽氣有余,在內的陰氣不足;如果它侵淫到臟,則使在內的陰氣有余,在外的陽氣不足。
【按語】
本節論述了發夢的機理。中醫的夢學研究是始自于《內經》,本篇是論述發夢的專篇,除此以外,另有《素問脈要精微論》和《素問方盛衰論第八十》皆對發夢有所論及。對于病夢產生的原因和病邪致病的機理,認為主要是由“正邪”引起。“正邪”與“淫邪”是不同的,一般認為,“淫邪”是各種由于太過而侵襲人體的外界因素。而“正邪”,人們多遵從明代醫家張景岳的解釋“凡陰陽勞逸之感于外,聲色嗜欲之動于內,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謂之正邪”,即由嗜欲所引起的病邪。對于致病機制,文章闡釋為“正邪從外襲內”,尤其是在睡眠之時,衛氣行于陰,其衛外功能有所減弱,邪氣易侵擾人體。襲入之后,病邪居無所定,而同行與營衛之氣,滋擾臟腑,使得分藏于五臟的魂與魄分離飛揚,進而使精神不安,而產生夢象。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所引起的魂魄飛揚,與由情志所致的魂魄飛揚是有區別的。后者主要是由于七情過度,五臟的精氣離開五臟,以致臟精耗失而出現的精神活動異常。
【原文】
黃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1);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客于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于膀胱,則夢游行;客于胃,則夢飲食;客于大腸,則夢田野;客于小腸,則夢聚邑(2)沖衢(3);客于膽,則夢斗訟(4)自刳;客于陰器,則夢接內;客于項,則夢斬首;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于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注釋】
(1)燔芮:燒熾灼熱的意思。
(2)聚邑:人口稠密,貨物聚集的城市。
(3)沖衢(q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
(4)斗訟:斗毆爭辯。
【白話詳解】
黃帝說:有余與不足,其表現怎樣?岐伯說:如陰氣盛,就會夢見趟渡大水而害怕;如陽氣盛,就會夢見大火而感到灼熱;如陰陽二氣俱盛,就會夢見相互格斗殘殺。如上體的邪盛,就會夢見自己飛騰向上;如下體的邪盛,就會夢見自己向下墜墮。過度饑餓時,會夢見索取食物;過飽時,會夢見予他人食物。肝氣盛的人,會夢見發怒;肺氣盛的人,會夢見恐懼、哭泣;心氣盛的人,會夢見喜笑或恐怖畏懼;脾氣盛的人,會夢見歌唱、歡樂或身體沉重不能舉動;腎氣盛的人,會夢見腰和脊背分離不相連屬。這十二種因氣盛引起的病,治療時可分別根據夢境察知邪的所在,而用針刺瀉之,就能馬上好轉。
如邪氣侵犯到心臟,就會夢見山丘煙火;如侵犯到肺臟就會夢見飛揚騰越,或見金鐵制成的奇怪的東西;如邪氣侵犯到肝臟,就會夢見山林樹木;如邪氣侵犯到脾臟,就會夢見丘陵大澤和被風雨損壞的房屋;如邪氣侵犯到腎臟,就會夢見自己身臨深淵,或浸沒在水中;如邪氣侵犯到膀胱,就會夢見自己到處游蕩;如邪氣侵犯到胃,就會夢見飲食;如邪氣侵犯到大腸,就會夢見廣闊的田野;如邪氣侵犯到小腸,就會夢見擁擠的交通要道;如邪氣侵犯到膽,就會夢見與人爭斗訴訟,破腹自殺;如邪氣侵犯到生殖器,就會夢中性交;如邪氣侵犯到項部,就會夢見自己被斬首;如邪氣侵犯到足脛,就會夢見自己行而不前,以及被困于窖苑之中;如邪氣侵犯到大腿和肘臂,就會夢見行跪拜的禮節;如邪氣侵犯到膀胱和直腸,就會夢見自己小便和大便。根據上述15種因氣虛而導致的夢境,治療時可分別察知氣虛的所在而用針刺補之,也能立即有所改善。
【按語】
本節論述了臟腑陰陽之氣有余和不足所分別出現的夢境及其治療大法。夢是特殊的神志活動,與臟腑氣血、營衛運行密切相關。人的生理要求,本能的欲望,可以表現在夢中,如“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因此,夢是人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做夢是人腦的正常活動,是人腦處于睡眠狀態下,一定時間一定部位的興奮活動,中醫將之歸結于五臟營衛氣血運動的正常反應,因而人體臟腑組織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在夢境之中,這就是本篇“淫邪發夢”的主要原理所在。文中所提及的27種夢象,一方面是從臟氣有余不足進行闡述,另一方面也結合臟腑不同的功能特點加以分析,雖與臨床實際未必完全符合,但也足以說明病夢的產生與臟腑的功能、屬性、氣之盛衰等情況有關,為臨床辨夢釋夢提供了理論基礎。
對于病夢的治療問題,古代醫家把病夢的成因歸結于體內陰陽失調,臟腑失和,故主張采用調和陰陽、調理臟腑的方法予以治療,強調將病夢作為一個癥狀考慮,再結合其他體征而辨證論治。后世醫家依此也發展與補充了許多治病方法與有效方藥,如心氣不足的益氣安神法,心血不足之養血安神法,心腎不交之交通心腎法,心虛膽怯的壯膽鎮驚、安神定志法,以及心火旺盛之清心瀉火法等,可參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