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經(jīng)脈醫(yī)學與《虢太子脈案》的解讀
一、《虢太子脈案》與奇該循行及炊竅定腦
據(jù)《史記·扁鵲傳》,秦越人過虢,虢太子“死”。秦越人說太子未死,遂被請入宮中為虢太子診?!霸\”(音占zhan)即占脈,用口講解脈案,“言病之所在”,作循病分析。扁鵲“診”曰:
夫以陽入陰中,動胃纏緣,中經(jīng)維絡,別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內行,下內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夫以陽入陰支蘭臟者生,陰入陽支蘭臟者死。太子未死也。(節(jié)略)
這一段文字,所用純屬循感脈法的術語,堪稱“俞拊密碼”的經(jīng)典。據(jù)認為這不會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而可能抄錄自《扁鵲脈書》。上記脈案中所提到的“陽脈入陰臟者生,陰脈入陽臟者死”乃是“陰陽脈死候”規(guī)律。依據(jù)今日觀察循行性感覺與疾病間的規(guī)律性關系即“循病規(guī)律”,我們已經(jīng)將上記病案破譯,還繪制了“虢太子脈案復原圖”。
二、中經(jīng)維絡·三陽五會·絕陽之絡與破陰之紐
要想解讀前述那段扁鵲占脈文字,即“脈案分析”、“循脈分析”或“循病分析”的文字,就必須對當時通用的詞匯與關鍵詞給予注釋:
?。ㄒ唬╆庩?、內外、順逆、下遂與上爭
人體的腹面為陰,為內;人體的背面為陽,為外。在人體的顏面部、胸腹部及四肢的屈側面分布著手三陰脈與足三陰脈。在人體的頭部、背部及四肢的伸側面分布著手三陽脈與足三陽脈。手三陽脈的代稱是“上外”,足三陰脈的代稱是“下內”(表2—01)。
“上”與“下”除去指部位外,還作為動詞使用。在虢太子脈案時代,脈的走行并沒有“陰升陽降”的人為規(guī)則,陰脈與陽脈的走行方向都是從四肢的遠端走向頭部的,為順;反方向的走行則為逆。
上行著的陽脈,在被脅迫的非正常情況下不得不改為下行,則叫作“陽脈下遂”?!跋滤臁保驅懽鳌跋玛牐▔嫞保馔跋码S”。在虢太子脈案中,下遂的陽脈是居于“上外”部位的手三陽脈。
上行著的陰脈,如果遇到阻撓,例如為病灶所阻,出現(xiàn)了“病灶阻循”現(xiàn)象,則會憋脹變寬,出現(xiàn)局所功能異?;钴S的反應,被稱為“忿”或“爭”,即“陰脈上爭”。在虢太子脈案中,上爭的是居于“下內”的足三陰脈,它被因尿潴留而膨脹了的膀胱所阻。
?。ǘ┲薪?jīng)·中宮之脈與手厥陰脈,會氣與三陽五會
“中經(jīng)”是“中宮之經(jīng)(脈)”的略稱。在古時,中宮是皇后居住之所,以別于皇妃所居的東、西兩宮。中宮為后宮之主,在這里,用“中經(jīng)”一詞,代稱心主脈,即手厥陰脈。
在虢太子脈案時期,手厥陰脈的趨頭走行是通過頸部而到達面部,再沿著耳朵的側前方的頷脈上行而上抵頭巔的,兩側的此“中宮之脈”在頭頂督脈上的一點相會。
心主手厥陰脈的如此走行,有出土的涪水經(jīng)脈木人與今日的臨床觀察拍照為證(圖2—12,13)。
“中經(jīng)”心主手厥陰之脈在經(jīng)過側頭部時,形成了五個交會點,即“三陽五會”或“三陽五俞”,已如前述。
循行性感覺在此“三陽五會”處正常循行就稱作是“會氣”暢通?!皶狻本褪峭ㄟ^若干個“俞會”而走行著的循行性感覺。
?。ㄈ┲薪?jīng)維絡,動胃纏緣,別于下三焦、膀胱
“中經(jīng)維絡”,即心主手厥陰脈從趨頭的直行改變行程而橫行旁落?!熬S”通“為”,“絡”通“落”?!奥洹保瑢τ谑秩幟}而言,均指“落腹”,即下行到腹部。
手厥陰脈的“絡行”或“落腹”通常是以足陽明胃脈“為使”,為“向導”的,也就是說,前者與后者平行旁伴而下,此稱為“纏緣”或“延(沿)緣落”。
“纏”(原文用繁體的“繵”字,同“躔”,獸走過痕跡,腳所踐處),泛指“經(jīng)行”或“踐歷”。纏緣,兩兩相依而伴行,留下一雙軌跡。
手厥陰脈的“落腹”循行很常見。日本的長濱善夫在《經(jīng)絡的研究》(1950年)一書中即載有此“中經(jīng)維落”,即“心主落腹”的照片(圖2—14)。
當循行性感覺緣足陽明脈而下行通過胃部時,可以出現(xiàn)胃蠕動加速與腸鳴音增多的功能活躍現(xiàn)象,此稱為“動”?!皠游浮奔词恰皠討谖浮?。
“別于下三焦、膀胱”,三焦,指下焦,即下焦的募俞:石門。膀胱,指足太陽膀胱脈的募俞:中極。這就是說,手厥陰心主“中經(jīng)”之脈沿循著足陽明胃脈的路線下落于腹部而止于膀胱上方的皮膚上,相當于石門與中極的部位。事實上,在泛經(jīng)脈循行的條件下,厥陰落腹即代表著“三陰落腹”。在虢太子脈案,“上外”的手三陽脈已經(jīng)“入行于陰”,成為橫行下落的“絕陽”之脈了。因而,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必然是:手三陽與手三陰共六條經(jīng)脈全部都別出下行而“落”于下腹部膀胱直接上方的皮膚表面上。
?。ㄋ模╆柸腙幹?,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
“上外”,即指手三陽脈。在涪水經(jīng)脈木人的脈行路線上,手三陽脈均作“趨頭”循行。但是,手三陰脈也要“趨頭”,到達頭頂,即所說的“之巔”。怎么辦呢?除去手厥陰心主中宮之脈徑自過三陽,成五會,到達巔頂之外,手少陰與手太陰均是以足陽明脈為“使”,即“利用”足陽明脈為向導而上達頭部的。
“上有絕陽之絡”,要結合“陽入陰中”、“陽內行”與“陽脈下遂”來釋讀,說的是手三陽脈在上行到肩部后便轉向人體的陰面,伴隨手三陰脈而“下遂”。也就是說,手三陽脈橫行旁出而為“絡”(落),陽入陰中,也沿緣著足陽明胃脈,伴隨著手三陰脈而落腹了。這就是“三陽落腹”或“三陽為絡”。三陽落腹的循行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圖2—15)。
“入于陰”而“為絡”的手三陽脈在上胸部橫行而過,從而阻斷了手厥陰脈“中經(jīng)”與足陽明胃脈的趨頭循行。手厥陰中宮之脈不能過三陽成五會了;足陽明脈也不能“為使”了。這個手三陽脈橫擋在胸部上方而為絡的部分,就是所謂的“絕陽”之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