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牛頓晚年不信科學信神學了,你問過牛頓嗎?
只能說牛頓的研究方向變了。
有一段時間,牛頓還研究并投資過股票呢,但是他把10年的工資通通虧進去了,由此成為史上最大的“牛散”。
牛頓感慨地說:“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一語成箴,要研究神學了?)
好了,現(xiàn)在回到問題中來。
"不信……信……”這種問法是有問題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涇渭分明,哪有這樣的事?
照這樣說,神學家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一定代表他不信神學?科學家燒香拜佛就一定代表他很迷信(也許他只是寄托對祖先的緬懷,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屬于價值觀的范疇)?信不信,得看他自己是如何說的,不是我們旁觀者主觀臆測。
所以這個問題,不能籠統(tǒng)的說信與不信的問題,科學和神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即便過去的“科學”,以我們今天的理論方法與科技手段,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不科學的成分,反之,神學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那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有信仰的價值。
所以,換句話說,科學家真正要摧毀的不是神學,而是過去的信仰價值體系,難就難在這里。
對此,我不想從認知的角度(未知總是大于已知)來闡述為何牛頓不信科學與神學,只想從另外的幾點說明一下。
第一、弄清楚科學與神學的關系。很明顯,二者可以相互并存,并非你死我活、有你無我的關系,哪怕時至今日,每個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你隨便,愛信不信!至于牛頓信不信,信什么,我們別操那個心,那是他個人的事。
第二、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你探討的是科學,但是非科學怎么辦?比如人的心理和情感,科學和理性很難解釋清楚,所以要學會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看問題,你才能欣賞其中的美來。記得電影《美麗心靈》里最后有一段話,是男主納什(數學家、納什均衡提出者,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跟他妻子說的,意思是他一輩子沉浸在數學和邏輯里(瘋掉了),最后發(fā)現(xiàn)最大的邏輯是“愛”,是妻子對他的感情,治愈了他的瘋狂,這個又怎么解釋呢?
記得印度文豪泰戈爾也舉過一個例子,說:月亮比星星大,如果從科學的角度說,這是錯的,月亮怎么可能大過恒星呢?但是從文學的角度,這是對的,因為從直觀形象看上去,月亮就是要比星星大。忠實于自己的直覺和感受,這才是文學立場;畫畫也是這樣,看上去,你比遠處的樹要高(實際經過測量你沒有樹高,而是距離造成的視覺差),這也是忠于直覺,包括什么“透視”,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不能什么都按按照科學的標準來評判,那樣無疑是扼殺美,好無趣啊!
第三、神學不一定壞,科學也未必都好。不能因為科學就否定非科學的一切,這樣做是有極大問題的,人類高速發(fā)展,如果不重視倫理和社會科學,很有可能因為高科技而走向自我毀滅,而神學屬于心靈、心理的范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和滋養(yǎng)人類社會。
牛頓是非常牛逼的科學家沒錯,但他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機器,他需要科學,也需要神學,就這么簡單,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