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
簡介:石質,內蒙古呼和浩特大窯村出土。
簡介:新石器時代。7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遺址。長7cm,寬3cm。尖端鋒利,兩側有刃,先民們可用以放血、破癰、去腐肉。現藏于陜西醫史博物館。
簡介:新石器時代。內蒙古烏盟頭道洼遺址出土。質地瑪瑙,長約2cm。綠色一件,赭色兩件,有鋒刃,先民們可用于放血、破癰。現藏于陜西醫史博物館。
簡介:新石器時代。1964年出土于西安浐河西岸。長10cm,寬5cm。是仰韶時期先民們的生產工具,也可有用于破癰排膿。現藏于陜西醫史博物館。
簡介:商代。1973年河北藁城臺西村第14號墓出土。石質。長20cm,最寬處5.4cm。置于一漆盒內。經考證系當時的醫療用具。
簡介:商周。玉石質,最長6.2cm,最短1.7cm。現藏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簡介:商周。最長18cm,最短2.5cm。現藏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簡介:戰國時期。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樹木召采集。銅質。長4.6cm,刃寬0.15cm。此針一端為針尖,腰呈三棱形;一端為半圓狀刃。尖端用以刺病,刃端用以放血。這表明不僅醫療工具有了進步,而且人們已經懂得采用放血療法治療某些病癥。現藏于陜西醫史博物館。
骨類針具
簡介:新石器時代。骨質,生產和生活用具,亦可用于醫療。現藏于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博物館。
簡介: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多年,1980年內蒙古包頭東郊出土。針最長10.5cm,最短3.8cm;針筒長15.3cm,用動物肢骨加工而成。疑為復制品。
簡介:新石器時代。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出土。長分別為16cm,9.2cm。兩者尖端銳利,針體光滑,尾部無孔。現藏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簡介:甘肅臨洮縣馬家窯出土的骨針。
金屬類針具
青銅針
簡介:西周。陜西扶風齊家村出土。通長9.2cm,針體呈三棱形,末端尖銳,可以放血、刺病。現藏于寶雞市周原博物館。
簡介:西漢。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計金針4枚、銀針6枚。四根金針完好,制作精致,針長在6.5~6.9cm,直徑0.12~0.18cm,均比現在常用的醫針粗。針柄略呈方形,約在其上中1/3交界處有一圓形孔,針體細長呈圓形,以針尖的形制來判斷,可分為3種:三棱形的為鋒針,用作放血;尖銳的為毫針,用作針灸;圓鈍的為鍉針,用作點刺。銀針殘缺無法辨認。據研究,這批金銀針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形制相似,可以確認為早期針灸專用針。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仿漢墓金針
簡介:有毫針2枚、鍉針1枚和鋒針1枚,由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仿制。
木制類針具
棒針(摘自《中國醫學通史》)
簡介:明代。江蘇省江陰市夏顴墓出土,長5.7cm,以堅韌木料制成,表面光滑細膩,酷似骨針,系排膿用具。現藏于江陰市博物館。
少數民族針具
蒙醫放血刀
(摘自《中國醫學通史》)
簡介:清代。1978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采集,銅質,長8.3cm,是蒙醫放血療法所用的刀具。現藏于陜西醫史博物館。
(摘自《中國醫學通史》)
簡介: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征集,銅質,長11cm,傳世品,藏醫和蒙醫放血療法的主要用具。現藏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針盒及針筒
木質插針筒
(摘自《中國醫學通史》)
簡介:木質,高2.6cm,長4cm。針筒正面陰刻隸書“祖傳針筒”4字。現藏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摘自《中國醫學通史》)
簡介:清代。高1.5cm,長10cm,寬2cm。外周陰刻山水人物圖,填以墨色。現藏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
仿古九針
九針是指九種醫療用具,包括長、短、大、小的針具和按摩用的圓棒和割治用的小刀,九種不同形狀的針具各有不同的用途。
仿古九針分圖
镵針
形狀:長一寸六分,形似箭頭,頭大末銳,當末端一分處收小,形成尖端,后人有稱為“箭頭針”。近人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皮膚針。
用途:淺刺皮膚而不能深入,用于瀉血;治頭身熱癥等。
形狀:長一寸六分,針身圓柱形,針頭卵圓。后人有稱為“圓頭針”。
用途:揩摩體表,治分肉間氣滯,不傷肌肉。為按摩用具。
形狀:長三寸半,針頭如黍粟形,圓而微尖。近人有稱為“推針”。
用途:按壓經脈,不能深入(“按脈勿陷”),為按壓穴位用具。
形狀:長一寸六分,針身圓柱形,針頭鋒利,呈三棱錐形。后人稱為“三棱針”。
用途:點刺瀉血,治癰腫、熱病等。
形狀:長四寸,寬二分半,形如劍。后人有稱為“劍頭針”。
用途:割治癰膿外癥。為外科用具。
圓利針
用途:癰腫、痹證的深刺。
形狀:長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針身細小如毫毛,不傷正氣。為臨床最常用的針具。
用途:通調經絡,治寒熱、痛痹等。
形狀:長七寸,針身細長而鋒利。后人稱為“環跳針”,近人又發展為“芒針”。
用途:深刺,治“深邪遠痹”。
形狀:長四寸,針身粗圓。
用途:瀉水,治關節積液。后人用作火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