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只小猴子看到地上的香蕉,便本能地伸手去拿,不料被主人看見,劈頭就是一鞭,因為在他看來,現在就嘴饞,長大了便嘴短。
于是又有那么幾次,只要它一伸手拿吃的,就會遭到主人的打罵,有時還要挨餓,反正,這個“臭毛病”終于被扳了過來。
長大后,主人牽著它到處表演,期間,如果有人喜歡它,喂它零售,它的第一反應就是看主人的臉色,即便有時主人不在身邊,它也將頭扭向一邊,不去看那食物,雖然它有時很餓——
有一個女孩子特別想爸爸,因為被爸爸抱在懷里又親又吻又說悄悄話的感覺特別美,每當那時,她都覺得自己像一個小公主。
可她的父母有時會吵架,還說什么要離婚。她雖然不知道何謂離婚,卻也從大人的情緒中感受到這兩個字的危險性與殺傷力。于是她記住了這個詞,也想協助父母調整關系。
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她隨著父母的情緒調整著自己的心情。因為母親生氣時會摔東西,包括她的娃娃,所以她把娃娃藏了起來,母親找不到時,就摔碗筷,有時還摔遙控器和書本,因此她知道,生氣的時候母親會破壞東西,那么“破壞東西”和“生氣”會同時發生。
因此為了不讓母親再破壞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家庭財產),她就觀察如何才能使母親不生氣。通過幾次感受,她發展每當父親抱女兒的時候,晚回家的時候,喝酒的時候,以及周末或放假的時候,母親就有可能發作。
那時,她不知道何謂爭寵,只知道爸爸抱自己,母親會生氣,就會摔東西,破壞她的家庭,她的安全感——咦?女兒愛爸爸,爸爸親女兒,怎么會讓媽媽如此生氣呢?
一邊是本能(愛的需求),一邊是母親的憤怒,以及破壞東西,還有離婚等。
母親的破壞與打罵讓她覺得十分恐懼,相比之下,爸爸的愛顯得比較次要,于是,她忍著不再讓爸爸抱,以為如此便能讓媽媽好受些。
他們沒離婚,但依然吵架不斷,摔了無數的東西,可這個家算是保住了,她活了起來,而且長大成人。
成人后,她被別人評價為冷面美人,只要男人追求她,她就以冷言冷語將對方“彈”回去,但她也不是沒血沒肉,如果她對哪位先生有好感,而對方在被她彈走后受不了而一走了之,她就會暗自傷感,而且還說那男人不識風情,不可靠,沒味道;同時,她又學著母親的方式與其它女人爭寵,并且習慣摔東西,無理取鬧。
然而,她是多么想回到父親的懷抱,但同異性親近的后果,是父母矛盾,甚至離婚,所以夫妻親密與沖突分手,這個家庭經驗被她牢記在潛意識里,成為她處理婚姻和戀愛的準繩。而且,母親也無形的將她復制為另一個怨婦,一個終生有可能無法得到真愛的女人。
那個猴子,伸手拿食物,本是一種需求本能;這個女孩兒,讓爸爸抱是一種愛的本能;卻均因主人的制約,而被迫切斷(這種本能),長大后,形成了內外不一的性格。
其實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那些費力不討好,那些寧可身受苦,不讓臉發燒,那些一點就著、那些敏感、喜怒無常、愛走極端……那些在你看來一身臭毛病的人,有哪個,不想在父母的懷抱里盡情享受,并打開幼小的心靈,盛載著家庭的一切?!
可他們裝進來的,不止是愛,有的孩子誠懇地向父母敞開心房,父母添進去的,是炸藥,是釘子……
當這些也成為生存食物時,這孩子的成長,就是從釘子到狼牙棒的過程……
二
最近在電視節目里看到一堆成人談打不打孩子的事,其中有一位貌似名人的東東,說什么男孩子要打一打,起碼是屁股,因為男孩子淘氣……
我知道,在我們的世界里,“打罵”在家庭,在與孩子的關系中,是個笑談,而且還有“不打不成交”的美談。
是的,打罵在中國,是常態,這種野蠻的言行,在兩千多年來已經被我們這個民族所適應,所習慣與接納,于是頻繁地制造畜生、阿修羅——脾氣暴躁的窮人和富人,不是一味服從,就是權利欲極強。
因為有人被打慫了,有人沒被,打慫的人看誰都怕,沒被打慫的人特想報復(成為那個主人)。
其根源,都在那個打是疼,罵是愛——然而它在我們的電視節目里,與成功人士,與主持人,與教育主題在一起,成為大家哈哈一笑的美談。
打屁股,是古代對犯人的懲罰,其目的在羞辱(不是因為皮厚),而打臉是抽,意思是顏面掃地,因此,所有的打,其本意都是以羞辱,而疼痛在其次,因為皮肉之苦是用來記住羞辱的,二者同在,形成條件反射。換言之,以后出門打架,有人打你,那個羞辱感就會來,有人羞辱你,你也有可能會打他/她……因此不被羞辱的方法,就是戰勝別人,因此為了成為那個打人者,我們習慣樹對立面,其實就是讓自己不再挨打,無論是屁股還是臉面。
父母與孩子在皮肉之間,難道非有這種交流方式不可么?
三
有一只鴿子,平時它總喜歡到廣場上吃那些小朋友掉在地上的餅干碎屑,或人們喂給它們的面包渣。每一天,它都無憂無慮地享用著人們供養的美食。
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個小孩子,手里拿著面包,也想喂它們,然而,當它來到這男孩兒身邊接受食物時,突然,孩子抓住它的翅膀,口里喊著:“爸爸,你看,我抓住它啦!”
當它還沒明白的時候,男孩兒的父親跑過來,興奮道:“來,咱們帶回去,吃了,據說鴿子肉可以燉湯,也可以燒著吃,味道特別香!”
鴿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它拼命地想掙脫他們,可孩子已經將它交給父親,成人的手特別有力,任它再努力,也無濟于事。
于是它開始哀號,可他們聽不懂,仍然說著燉湯的事……
他們進了廁所,父親先讓兒子拿著鴿子,但就在他們交接的一瞬,它突然發力,從孩子的手中掙脫出來,不顧一切地找出口,然后從廁所的小窗戶沖了出去……
是的,它獲得了自由,可從此,它再不去那個廣場了,不僅如此,它還總勸其它鴿子,說那里很危險,特別是那些手里拿著面包的小孩子,還有那些成年男子,他們是強盜,是喜歡吃鴿子肉的魔鬼……
后來它當了媽媽,生了寶寶,教育寶寶時,這種提防當然也是它嘮叨的主要內容,而且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直到寶寶認為“那就是真理”的時候。
而有個寶寶私下飛到那里,去看看被媽媽描述為危險的地方。他看許多同類也都在那吃著人們喂養的食物,于是它也悄悄地走過去,試著接近那些人,和那些同類。但它發現沒人傷害它,相反,它吃到了可口的食物。
回到家,它將此告訴了它們,包括媽媽,不料,竟遭到媽媽一陣打罵,還傷心地哭泣,說它不懂事,不夠好,不體諒媽媽的心。
它的行為,它的滿足,它的自由及一切正常行為,竟被媽媽說成所有的錯誤——于是,“我的滿足,我的興趣,我的本能,就是對媽媽的傷害——那么,為了保住媽媽,我切斷我的本能!”
(這或許會成為叛逆,或者會成為制約。)
為了大人,我們有多少孩子不再去那片廣場?
有一次,我帶著一家人到海灘上玩,老母親見到我讓她的孫子去弄潮,嚇得趕緊大喊“有危險,快上來,別被海水卷走,里面有鯊魚……”弄得兒子特別焦慮,一下子,不知是進是退。
我知道,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充滿了這種聲音,將來,它就很難真正放松地玩和投入,就總會顧慮重重地與環境接觸,那就是糾結,就是累,因為一邊是想放松,一邊是危險的信號。(由此我不建議孩子長期交給老人帶)
于是我對母親說了一句:“算啦,有我呢,她出不了事。”
本以為這句話既可以保護兒子的童真,又能不得罪母親。可母親突然迸出一句——
“你管什么用?連游泳都不會!”
我知道,這是她在反擊,是在說:“我管孩子的時候,你一邊待著去!”可這句話,對我形成了很深的刺激!
記得我比兒子還小的時候,具體來說剛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大家去上游泳課,可她不許我去,說水里有危險,說她會特別擔心……我那么小,當然會聽媽媽的話。于是,好孩子的我自然沒去,因為不學就是孝順,就能讓媽媽省心。
因此,當我聽到“你管什么用,連游泳都不會!”這句話時,開悟了——
在這個世上,沒人會為你負責,會考慮你的誠意和付出,即使是父母。
于是,我心靈最后一道防線崩潰了,徹底崩潰了,貪圖的親情與誠意再也掛不住了,我知道,那個含著母奶的男孩子,對這一對乳房再也不會有什么寄托與依戀。
后來呢,自己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就是心理斷奶。
大多數父母,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像動物一樣豢養著下一代,卻要求孩子對他們要像個神。因此,人類是利己的,特別是打著“愛”的名義的父母,會將這一物質充分表達出來,如果你是個明白人,看到這一切時則特別痛苦!
由此想到本杰明,迪士累利(英國首相)的一句名言:“沒有絕對的友誼與仇恨,只有絕對和利益。”
但請你記住,深深地記住,真正替你著想的,你不說就能明白你一切心思的,就是你的孩子。當你對他/她的行為擔心的時候,她/她一定不再去追求,她/她會犧牲自己的一切,去愛父母。它的利己,是生存!(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