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問題孩子咨詢中經常聽到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因為孩子不能體諒和理解父母的心情,因為孩子總是做出讓爸爸媽媽反感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叛逆,厭學,甚至離家出走或是呆在網吧不愿意回家,讓諸多的父母頭痛無奈,鬧不明白自己付出這么多,為了孩子自己想方設法給予滿足,最終卻是讓自己如此傷心無助,為什么今天的孩子變得難以理喻和接受?
咨詢中很多父母會騙孩子或找借口帶孩子來心理咨詢工作室,希望通過心理老師的協助幫助孩子開心,能夠順從達成父母的意愿,往往在咨詢中會了解到,在所謂問題孩子的背后,作為父母會有這樣那樣的讓孩子難以接受的理由和借口,很多父母總是用自己想當然的方式希望孩子聽話,希望孩子用心學習不要荒廢學業,就像咨詢中一媽媽說:為了孩子,自己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和朋友,只要孩子學習好,只要孩子聽話,自己也知足,但不知道為什么,慢慢發現孩子變得叛逆,喜歡上網。也不愿意與自己交流,成績一直下降,想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做出這樣反常的事情,自己除了上班就是照顧孩子,只要自己能夠為孩子考慮到的,盡可能不讓孩子操心動手,最終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讓自己揪心無助,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在家庭互動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有的是是否適合,孩子對于外界和自己身邊的事務都是一張白紙,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驗證去摸索,即使父母和老師一再要求和囑咐,很多時候孩子還是愿意嘗試和了解,特別的成人感覺不屬于孩子的責任,不愿意讓孩子接觸的事情極力反對孩子做,最終孩子也會想方設法去碰觸,揪心很多父母的煩惱: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愈是想讓他向東孩子愈是向西,父母沒有不想自己的孩子好,為什么孩子偏偏要與家長對著做?是呀,能夠對著與父母做,對一些事情擁有好奇心,敢于嘗試和觸及這才是孩子,如果一個孩子真的什么都順從自己的父母,沒有反抗也沒有自己的主見,只是依附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樣的孩子真的是今天的爸爸媽媽想要的結果嗎?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需要成長需要在自己的碰壁中慢慢長大成熟,如果沒有嘗試,如果體驗不到十五的對與錯,孩子拿什么來衡量身邊的對與錯,即使父母一再叮囑和說教,會拿所謂教育專家的孩子來引導孩子,但生活很現實,如果孩子對一切都是未知數,對一切都懵懵懂懂,孩子又如何來理解和接受?給孩子犯錯的幾乎,讓孩子嘗試痛的滋味,相信自己的孩子,祝福自己的孩子,在痛苦中成長,在風雨中經歷摔打這樣的孩子才會長得堅實強大,才會真正讓父母放心,但今天的父母呢,更多的是代替孩子成長,不舍得也不愿意孩子受傷,希望通過自己的自以為是的愛來圈養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傷和遭受痛苦,但需要明白的是,社會就是一個大染缸,爸爸媽媽今天可以為孩子包辦一切,等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即使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財富真的能夠讓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也著實是一個未知數,因為生活屬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路還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實踐,適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適合家長就會讓孩子知足快樂。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在發現孩子諸多不如意讓家長不放心時,需要反省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和引導孩子,需要父母用心和擁有智慧,就像很多人在說:家長的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父母是最了解和懂得自己的孩子,能夠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成熟也是家長的一種睿智,畢竟溫室中的花朵難得經歷風雨,在代替孩子成長,在煩惱孩子這樣那樣的揪心背后,是否給父母自己時間靜下心想想,自己在陪伴孩子中,自己曾經做過什么,作為爸爸媽媽是否稱職,怎么樣才能真正成為孩子喜歡的爸爸媽媽,而不是讓孩子討厭反感甚至不愿意回家,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是需要家長擁有一份勇氣,在這份犯錯中孩子能夠明白什么,如何再次避免和面對類似的問題才是值得父母關注和用心與孩子一起接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