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質化研究
編輯推薦:這篇文章是對十年前的未婚女博士進行的訪談研究,你可能會說,樣本會不會太少?十年前的文章它的意義又在哪里呢?每一篇文章它從構思,實施,撰寫到發表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也許它的干貨不多,也許它的質量不夠強硬,但是如果它能給你啟迪,我想這便是最大的收獲!那么接下來歡迎各位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十年前未婚單身女博士生的婚戀觀吧!
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婚戀觀調查
—— 基于對5位女性博士研究生的訪談
劉 凌 朱艷新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 2009年第6期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文化和性別研究為背景,旨在了解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對待婚姻和戀愛的內在標準和主觀看法?方法 自編“未婚單身女博士婚戀觀深度訪談提綱”,以代表性個案選樣為原則,邀請5位未婚單身的女性博士研究生接受訪談?結果 女博士生在單身狀態?擇偶觀?戀愛觀和婚姻觀方面,既與一般女性有相似的看法,又具有獨特的觀點?作為高學歷?高年齡?高感情要求的女性,女博士生在擇偶過程中往往感覺“高處不勝寒”,因為擇偶的社會限制和自我限制,她們在婚姻和戀愛問題上充滿矛盾?結論 通過本研究,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對待婚姻和戀愛的看法?正確對待女博士生的婚戀問題,并予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
【關鍵詞】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婚戀觀;訪談
我國轉型時期的婚戀觀是當下學術界研究的熱門之一,也是婦女研究的重要方面?婚戀觀是指對人們對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們對待婚姻和戀愛的內在標準和主觀看法,其不但直接影響個體對配偶的選擇,還會影響個體對未來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承擔[1]?女博士是學歷最高的女性群體,既承載著作為一般女性所具有的感性因素,又承載著作為知識女性所具有的理性因素?因此,站在文化的高度和以性別的視角來探討女博士的婚戀觀,對協調未來的性別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表明,女性的最佳婚齡期是26~29歲[2],女性的身體發育已漸成熟,擇偶欲望強,成功可能性大,大多數女性都在這個年齡內擇偶完婚?大部分女博士生已經超過25歲,處于整個擇偶過程中異常重要的年齡段?而處于最佳婚齡期的女博士生中有近半數為未婚者[3,4]?較普通女性而言,女博士的婚戀更困難和復雜?
以往針對女博士婚戀觀的相關研究較少,專門針對未婚單身女博士生的研究更少見?已有研究多采用問卷方式大范圍施測,缺少在微觀層面上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較少從當事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看法,注意她們的心理狀態?本研究試圖采用深度訪談方法探究未婚單身女博士生的婚戀觀,以了解高學歷單身女性對待婚姻和戀愛的內在標準和主觀看法?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了解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對待婚姻和戀愛的內在標準和主觀看法,因此以代表性個案選樣為原則,邀請5位女博士生接受訪談?A,26歲,博士一年級,戀愛史2次;B,26歲,博士一年級,戀愛史0次;C,28歲,博士三年級,戀愛史2次;D,29歲,博士一年級,戀愛史0次;E,29歲,博士一年級,戀愛史0次?
1.2研究工具
自編“未婚單身女博士婚戀觀深度訪談提綱”,錄音筆一支?訪談提綱由以下問題組成:①單身狀態;②擇偶觀;③戀愛觀;④婚姻觀?
1.3研究程序
1.3.1收集資料
主要采用深度訪談的形式收集資料?每位訪談對象接受一次面談,面談時間約為60~90分鐘;以及一次電話訪談,以補充不足或模糊之處?
1.3.2整理分析資料
第一步:轉錄,閱讀原始資料?每次訪談后對錄音都進行了詳細的轉錄,轉錄后通讀原始資料?第二步:編碼,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題突出分類的方法進行編碼,將內容整理出來,以“剪貼技術”呈現資料,用“主題分類”方式進行分析?在資料呈現時保留了訪談參與者本人的語言,這樣有助于研究者在情境中理解她們的情感和看法?
1.3.3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評分者間一致性來評估?由兩位評分者分別對資料進行編碼,評分者信度為0.93?效度分析:在完成轉錄之后,研究者將原始資料寫成摘要稿,寄給受訪者,請其就內容的重要向度評估是否有不妥之處?評估的方式以10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受訪者的評估多在8~10分之間,其中3位受訪者對各維度的評分皆為10分?
2結果
2.1單身狀態
訪談中發現,女博士生對于自己的單身狀態存在較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享受單身的自由和輕松,如,“自己隨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不喜歡其他人干擾我的私人空間”?“我過得很舒服”;而另一方面又感覺到單身的壓力,壓力主要來自父母,如D說:“壓力主要來源于父母,父母著急,我就著急;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單身也許更適合我,不是特別著急擺脫這種狀況?”當問到“婚姻是否是你人生中必然走的一步”時,5位女博士生中只有1人認為“婚姻未必是人生中必然的階段”;其余4人均表示“一定會結婚”,認為是“由傳統和文化決定”,“不走這一步,人生就不完整”,“對婚姻有憧憬”?
可見,女博士生因為追求較高的教育及生涯發展而暫時延后結婚時間,單身對于大部分女博士生而言只是一種暫時性狀態?
2.2擇偶觀
2.2.1擇偶難度
在擇偶難度這一問題上,5位女博士生均認為暫時較為困難?原因主要包括:①學歷過高?有4人提到學歷過高是導致單身的主要因素,只有1人認為單身和學歷關系不大?根據“擇偶梯度”理論中“男找低,女找高”的潛規則,男性更傾向于選擇學歷?工資薪酬等與自己相當或低于自己的女性作為終身伴侶;②社交范圍過窄?女博士生平時一般都生活在學校這個小圈子里面,少有認識其他異性的機會,她們所認識的?接觸到的異性一般都是自己的師兄師弟?老鄉等,在數量上有限;進入二?三年級后,隨著課程的減少,她們接觸到的異性就更少了;③年齡較大?
女博士生普遍超過25歲,而與她們年齡相近的男性數量本已不多,何況大齡男性還有選擇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作為伴侶的可能?
2.2.2擇偶標準
擇偶標準即婚姻關系中男女雙方選擇自身配偶的準則?本次調查中筆者列出了16項擇偶標準,要求研究參與者從中選出自己看重的5項?這16項擇偶標準是愛情?人品性格?健康?聰明?收入?外貌身高?職業?學歷?興趣一致?發展前途?父母贊同?年齡相當?家庭社會地位?家庭財產?生長環境?家庭人口數量?5位女博士生的擇偶標準排序見表象的學歷不必跟自己一樣高,學歷只是某方面能力的表現,只要男性在其他方面能夠吸引她,也可以交往?
另外,她們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不錯的物質條件,因此在婚戀中追求感情因素居多,希望對方能和自己有共同語言,有更多的感情交流?這個結果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李銀河1989年的研究[5]?她認為,青年人在擇偶時較少關注對方的家庭背景而更重視對方的個人素質;文化程度或職業層次較高者考慮感情因素的概率更高些;而年長者和職業層次較低者更關注對方的經濟收入?婚戀對象的年齡,還是沿襲了傳統的觀點,即要求“男比女大但不要太多”,5位女博士中只有1人表示不在意對方年齡的大小,認為“年齡不重要,大小都無所謂”;而其余4人均表示希望伴侶的年齡比自己大一些?
2.3戀愛觀
在戀愛方式的選擇上,5位女博士生均表示不相信一見鐘情,認為“不夠理性”,比較喜歡由朋友到戀人,慢慢了解?表明女博士生在對待戀愛問題時比較理智?在戀愛過程中,希望自己具有相對獨立的事業和生活空間,兩人平等?她們表現得比較主動,不再把自己放在附屬的地位,已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她們在婚戀上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具有獨立的人格,較少有依賴思想?
對于戀愛中的花費分擔問題,5人都認為戀愛花費應該兩個人共同分擔?但是在分擔程度上觀點有所分歧,如,A和B認為應該“男方出大部分,自己也有所付出”;C表示“自己基本上不花對方的錢,即使花他的錢也會通過別的方式還給他”;而D和E認為“基本保持AA制,兩個人的花費基本持平”?這說明女博士生在對待戀愛的花費問題上男女的角色更加淡化,對男性的苛求程度降低,認為自己也具有獨立的人格,跟男方具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本次訪談的5人中有3人從未談過戀愛,對于“失戀的態度”這個問題根據她們對自己的了解及設想進行回答?她們認為談戀愛都會有分手的可能,失戀很正常,也許會感到痛苦,但是也是可以接受的?談過戀愛的2人認為“失戀是一次傷害,必然會帶來痛苦,但是也能夠理性?客觀?堅強的對待,從中吸取教訓”?當代女性更看重個人感受?注重愛情質量,好合好散,明白只有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感情的挫折,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經營人生[6]?
2.4婚姻觀
2.4.1對婚姻和事業的態度
有4人表示在事業和家庭發生沖突時會優先考慮家庭?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賢妻良母”的傳統文化對許多女性包括女博士生的深遠影響,使她們在協調妻子?母親?職員等多種社會角色時會有更多地向家庭傾斜的傾向?但這并不代表她們會因此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工作,而是說她們在兼顧事業和工作的同時,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家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般都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會照顧小孩?料理家庭事務,更容易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因此,許多女性在事業?家庭之間作選擇時,會傾向于認為選擇家庭會讓自己得到更大的收益,從而根據“收益最大性”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但是,她們也表示不想只有事業而放棄幸福的家庭生活,也不想只有家庭的幸福而沒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她們會努力在二者之間尋找最佳的結合?
2.4.2對離婚的看法
5位女博士均表示可以接受離婚?當婚姻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時會選擇離婚;即使有了小孩,也不會因為孩子而勉強生活在一個不好的婚姻里面?如,E說:“如果兩個人的感情到了非常不好的時候,就離婚;有孩子的話,孩子跟我?難道我還養不活一個孩子?”從中可以看出,因為女博士生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不錯的物質條件,所以與普通女性相比,她們的獨立自主意識更強,更有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3討論
對5位未婚單身女博士研究生的婚戀觀訪談發現,她們既與一般女性有相似的看法,又具有獨特的觀點?女博士生處于擇偶過程中異常重要的年齡段,但作為高學歷?高年齡?高感情要求的女性,女博士生往往感覺“高處不勝寒”,因為擇偶的社會限制和自我限制,她們在婚姻和戀愛問題上充滿矛盾?
我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第一,從女博士生性格特點來看,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讀博士的女性,一般都在所從事的專業方面功底深厚,有較強的事業心,強調男女平等?第二,從兩性性別角色的沖突來看?女博士幾乎徹底革除了傳統女性社會角色的因素,并再造了新社會女性的'基因',她們有了權力?知識,沒有“一味的順從”和能夠產生“德”的“無才”,這是女性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 但這種進步在男性眼里卻是退化,女博士不符合男性一直以來所奉行的標準,于是她們成了“另類”[7]?第三,從社會文化沖突的角度看,女博士生雖然接受高等教育,但或多或少仍受傳統觀念的困擾?
對女博士生而言,社會文化的沖突表現為傳統因素和現代因素的沖突?一方面,接受現代文化觀念,女性積極進行角色改造;另一方面,世俗社會中揮之不去的反對或冷漠又使她們舉步維艱?她們只能痛苦地?長久地徘徊在“改”與“不改”的邊界線上,而女博士是處在這個邊界線的最具代表性的群體[8]?
本研究是一個質的研究,因而研究結論不具有推廣性與廣泛性?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深刻地體會和理解未婚單身女博士生對待婚姻和戀愛的看法?正確對待女博士生的婚戀問題,給予這個群體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蘇紅.大學生婚戀觀結構?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5.
[2]解讀“女研究生情感調查報告”,2008-03-06.
[3]寇征.當代女博士生的婚戀價值趨向和性別意識特點.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14(5):19-23.
[4]女博士和滅絕師太的差距到底有多大?.2007-4-4.
[5]李銀河.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標準.中國社會科學,1989,4:61-73.
[6]袁欣玫.醫科大學生婚戀觀調查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0):870-872.
[7]莫文斌.當代女博士生婚戀取向的社會學分析.湖南社會科學,2005,2:77-79.
[8]王紅艷.女性角色模式改造的痛苦,載自“婦女與性別研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