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三蒸
沔陽三蒸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于湖北菜系,此菜鮮嫩軟糯;原滋原味;清淡;綿軟。是湖北美食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陽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那么沔陽三蒸怎么做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學習下沔陽三蒸的家常做法吧。
用料:五花肉 適量、草魚 適量、卷心菜 適量、食鹽 少許、醬油 少許、雞精 少許、生姜 許、八角 少許、桂皮 少許、腐乳汁 少許、黃酒 少許、白糖 少許、丁香 少許
做法:
01、粳米洗凈控干,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三分鐘,微黃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出鍋,磨成魚子大小的粉粒
02、將五花肉和草魚切成長5厘米見方的厚片,用布搌干水分,加精鹽、醬油、紅腐乳汁、姜末、紹酒、雞精、白糖,一起拌勻,腌漬十分鐘
03、將青菜(可選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卜、同蒿、藕)等洗凈切段,或切塊,和魚、肉一起拌上五香米粉,與米飯入一甑蒸,蒸具是杉木小桶
04、米飯放在最下面,蔬菜均勻鋪在其上,魚塊、肉片又次第放于蔬菜上。蓋緊鍋蓋,旺火蒸40分鐘左右。
清蒸武昌魚
清蒸武昌魚的做法
食材:新鮮武昌魚1條,蔥、姜,去皮五花肉,醬油,料酒,鹽。
步驟:
1.新鮮的活武昌魚去鱗去腸、去鰓洗干凈,兩面切斜刀。
2.加鹽、料酒、蔥、姜,腌制半小時待用。
3.大盤子里鋪上生姜片、蔥段、放上武昌魚。
4.魚肚子里塞幾片去皮五花肉,背上再蓋幾片。
5.大火蒸8-10分鐘后,加入醬油調味。撒上蔥白絲和辣椒絲裝飾一下。
海參圓子
海參圓子方法:
烹制材料:
主料:海參150克 豬肋條肉(五花肉)500克 青魚250克。
輔料:香菇(鮮)50克 玉蘭片50克 荸薺50克 雞蛋50克 淀粉(蠶豆)18克。
調料:胡椒粉1克 小蔥10克 姜10克 味精3克 鹽3克 醬油15克 豬油(煉制)100克。
烹制工藝:
1、將豬五花肉肥的切成米粒丁,瘦的剁成末;
2、青魚宰殺,去鰭、鱗、內臟,將其凈肉剁成茸;
3、海參用清水洗凈雜質,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的斜長條;
4、玉蘭片切成3厘米長、0.2厘米寬、1毫米厚的塊;
5、香菇去蒂,洗凈,片成兩半;
6、荸薺去皮,洗凈,切成小丁;
7、雞蛋磕入碗內,加荸薺丁、姜末5克、蔥花5克、精鹽、味精、濕淀粉、胡椒粉、清水150毫升、魚茸、肉丁、肉末一起攪拌調勻呈糊狀;
8、炒鍋置旺火上,倒入熟豬油燒至八成熱,將魚肉糊擠成直徑1厘米大的丸子,邊擠邊下鍋,炸至黃色撈出瀝油;
9、將炸過的丸子盛入碗中,加肉清湯50毫升、醬油5克上籠用旺火蒸10分鐘;
10、待丸子起泡時取出,翻扣入盤,潷出湯汁留用;
11、原炒鍋留熟豬油25克燒熱,放入蔥段、姜末略煸,把海參、玉蘭片、香菇下鍋稍煸,倒入肉清湯150毫升,加入蒸丸子的原汁煮沸;
12、再加熟豬油、醬油、精鹽、味精,用濕淀粉勾芡,將少許熟豬油澆在肉丸上即成。
荊沙甲魚
荊沙甲魚的做法:
材料:
甲魚1只(約1000克),千張(即薄豆腐皮)200克。調料豬油200克,荊沙紅油醬50克,荊沙豆瓣醬50克,姜片5克,味精10克,白糖5克,黑胡椒粉5克,料酒10克,清湯200克。
做法:
1、甲魚宰殺洗凈剁成3厘米見方的塊,千張切絲入沸水中飛 水半分鐘后放入鍋仔中打底。
2、甲魚入沸水中飛1分鐘,撈出后入六成熱油中滑油2分鐘備用。
3、炒鍋上火下入豬油燒至六成熱,下入姜片、紅油醬、豆瓣醬,大火炒出香味,再下入甲魚烹入料酒,加入清湯、黑胡椒粉等調料大火燒開后用小火煨15分鐘,入味精、白糖起鍋盛入鍋仔內,帶火上桌。
紅菜苔炒臘肉
紅菜苔炒臘肉的做法:
食材:臘肉適量、紅菜苔一把、蒜苗一根、干辣椒2個。
做法:
1、準備紅菜苔和蒜苗。
2、炒過的臘肉。
3、紅菜苔洗凈用手掰成段。
4、辣椒、蒜苗切段。
5、熱好鍋后,倒入臘肉翻炒。
6、待肥肉透明加入紅菜苔。
7、炒至紅菜苔變軟。
8、加入干辣椒。
排骨藕湯
排骨藕湯的做法:
如何選藕:
1、蓮藕要選口味比較面的,吃起來酥軟綿甜,口感非常好;
2、不要用藕尖藕梢,藕尖太嫩,藕梢有水腥味
所需食材:
蓮藕、排骨、生姜、小蔥、料酒
具體做法:
1、先把蓮藕的外皮削掉,切去頭部和尾部,用清水洗凈,用刀切成大塊裝入湯盆里備用。生姜洗凈切成片,小蔥洗凈切成末備用。
2、排骨用刀剁成小塊,清洗一下放入鍋中,加入超過排骨的清水,放入幾片生姜,適量料酒,蓋上鍋蓋煮開,撇去血沫,撈出排骨洗干凈。
3、把洗凈的排骨放入電飯鍋(高壓鍋更好哦)里,加入切好的蓮藕,生姜,料酒,白胡椒粉等。再加入超過所有食材的清水,蓋上鍋蓋,按下煮飯鍵即可。
4、時間到,將煮熟排骨湯舀到湯盆里,撒上蔥花即可食用。
蟠龍菜
蟠龍菜的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
主料:豬肉(瘦)500克,肥膘肉250克,草魚450克。
輔料:雞蛋清100克,雞蛋150克,淀粉(蠶豆)100克。
調料:姜5克,味精2克,豬油(煉制)15克,鹽5克,小蔥5克。
基本流程:
1.將豬瘦肉剁成茸,放缽內,加清水浸泡半小時;
2.待肉茸沉淀后瀝干水,加精鹽、淀粉、雞蛋清、蔥花、姜末,邊攪動邊加清水,攪成粘稠肉糊;
3. 草魚宰殺治凈,片取凈肉剁成茸,加精鹽、淀粉攪上勁透味成粘糊狀;
4. 雞蛋磕入碗內,攪勻,入鍋攤成蛋皮3張;
5. 魚茸、肉茸合在一起拌均勻,分別攤在雞蛋皮上卷成圓卷;
6. 魚肉茸卷上籠,在旺火沸水鍋中蒸半小時,取出晾涼;
7. 晾涼后切成3 毫米厚的蛋卷片;
8. 取碗一只,用豬油抹勻;
9. 將蛋卷片互相銜接盤旋碼入碗內,上籠用旺火蒸15分鐘取出翻扣入盤;
10. 炒鍋上火,加雞湯50毫升、鹽、味精,勾芡,淋入熟豬油10克,澆淋在蛋卷上,點綴花飾即成。
注意事項:
1.肉茸每次換水沉淀時,需浸泡半小時,直漂到呈現白色為止。
2.浸泡后的肉茸調制時,需加入蛋清1只、精鹽2.5克、淀粉150克和清水等攪拌。
3.蛋皮要攤成直徑45厘米的皮,蛋卷卷成30厘米長、4厘米寬、直徑5厘米的卷,要卷得有彈性、滑軟、無粉感。
4.用碗蒸時,碗內要抹油,盤卷成形,入籠時火要大,水要沸,籠滿氣。
5.此菜除用蒸法還可用炸法,即將蒸好的蛋包肉卷切成二分厚的塊盛碗,用雞蛋一只、淀粉10克、面粉50克和適量的清水拌勻上漿。下鍋炸呈現金黃色時撈出,每塊互相銜接盤旋地擺人盤內即成。
紅燒野鴨
紅燒野鴨的做法:
食材:紅燒野鴨以青頭對鴨作原料為佳。
主料:青頭鴨 1 只;
配料:姜 25 克、蔥 1.5 克、白糖 200 克、蒜 25 克、料酒 100 克,鹽 10 克。
做法:
1、將整理后的全鴨切成 36 塊;
2、將鴨塊下鍋炸、上色,至八成熟時撈出,去骨渣;
3、鍋置大火上,放入炸好的鴨塊,以及生姜、醬油、蒜、料酒、鹽等調料,加清水燜約一小時,放白糖燒至能拉絲時,起鍋裝盤時,拼成野鴨在湖中水面本息的形態即成。
三鑲盤
三鑲盤的做法:
制作材料:
主料:豬肝250克、豬排骨(大排)250克、豬腦200克、豬網油150克
輔料:核桃50克、肥膘肉75克、雞蛋50克、小麥面粉50克、秈米粉(干、細)50克
調料:白砂糖25克、胡椒粉2克、小蔥25克、 姜50克、 鹽3克、醬油50克、 味精2克 、醋50克、花生油80克
制作工藝:
1. 將豬肝處理干凈,剁成茸
2. 豬肥膘肉切成黃豆大小丁
3.小蔥10 克洗凈,切成段,15克切成蔥花
4.核桃去殼取核桃仁,備用
5. 將蔥段、醬油、白糖、醋、清水150毫升放入碗中調成鹵汁
6. 將肝茸放入碗內,加面粉、濕淀粉克、生秈米粉、味精、精鹽、蔥花、姜末、豬肥膘肉丁、核桃仁一起攪拌均勻成肝茸餡
7. 豬肉油平鋪在砧板上,把拌勻肝茸餡擺在上面,卷成直徑5 厘米圓筒置盤中
8. 將網油卷上籠用旺火蒸15 分鐘,取出晾涼,斜刀片成0.7 厘米厚網油肝片
9. 將豬腦放入缽內,用清水漂洗,以竹簽搓捻血筋
10. 將豬腦再放入鹵水鍋內煮熟,取出晾涼,切成1 厘米見方塊
11.雞蛋磕入碗中,加入濕淀粉、面粉、精鹽、味精、姜末調成蛋糊
12.排骨剁成3 厘米長塊,用鹵水煮至八成熟取出晾干
13. 炒鍋置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燒至五成熱,將網油肝片下鍋炸3 分鐘,待肝片飄浮在沸油上面時,用漏勺撈起,盛在盤一角
14. 待原炒鍋中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豬腦髓逐塊蘸上蛋糊,下鍋炸1 分鐘即端離火氽炸,直至漂浮起來,呈金黃色時,用漏勺撈起,盛在盤另一角
15. 原炒鍋中油復燒至七成熱時,放入排骨塊炸4 分鐘,用漏勺撈出瀝油,盛在盤另一角
16. 原炒鍋倒盡余油后置旺火上,倒入鹵汁烹沸,起鍋淋在排骨上,撒上蔥花、胡椒粉即成
制作提示:
1. 炸網油肝片、豬腦髓、排骨塊時注意因原料不同,故炸時間、火候不一樣,切記嚴格區分
2. 網油肝片要切勻
3.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花生油1000克
東坡肉
東坡肉的做法:
原料:黃州東坡肉系蘇軾發明,故名東坡肉。東坡肉用五花肉做主料,每斤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八塊,先用旺火燒,再用小火燜。
特點:色澤醬紅,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入口不油不膩。
加工過程:
1.將整塊五花肉在熱鍋上去凈余毛后洗凈。
2.五花肉整塊白汁鹵制八成熟后,出鍋后切成一寸長的正方形塊待用。
3.切好的肉加入冰糖,排骨醬鹵味全料及各種少許味料,在鍋內文火烹制40分鐘后起鍋,扣碗蒸15分鐘后裝入盤中,盤邊加入制熟的西蘭花就可以了。
工藝關鍵:東坡“燉肉歌”乃紅燒肉準則,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
風味特點:
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自稱“東坡居士”。因性喜嗜肉,曾戲作燉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的“燉肉歌”在民間廣為傳頌,后人即將此法所烹制的肉菜,稱之為“東坡肉”。
2.此菜按黃州的傳統方法烹制,鹵汁粘稠,色澤紅亮,肉嫩不糜,咸中帶甜,香醇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