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南極洲海域,有種不起眼的小生物——南極磷蝦,它們以絕對的數量優勢,控制著這一片深藍色的海洋。
南極磷蝦是海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是眾多南極海洋生物最愛的食物,也是人類最向往的海洋資源,據初步統計,其在南極的儲量達到6.5——10億噸,也因此被稱為“海上金礦”。
毫不夸張地說,世界各國都在搶奪這個“香餑餑”,而中國或將成為這場“資源爭奪戰”的“最大受益者”。
南極磷蝦字如其名,就是指生活在南極地區的磷蝦,但經過考察,《南大洋生物資源儲備調查》中認為,南極磷蝦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只是在南極海域數量較多而已,磷蝦資源約達50億噸。
其實,磷蝦不是蝦,它們只是長相類似小蝦米的超大型浮游生物,是一種高等甲殼類生物,胸肢并沒有分化。
它們屬于節足動物門的磷蝦目,我們經常在餐桌上見到的蝦卻是節足動物門的十足目,同門不同目,只能算是遠方表親。
南極磷蝦與蝦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透明的頭部,腮雖被甲殼覆蓋,但清晰可見,而且能像螢火蟲一樣發光。
磷蝦體型小巧,體長42-65毫米,體重不超過2克,遠沒有我們平常吃的蝦大,但人類可不要嫌棄它不夠塞牙縫,據相關數據統計,人類每年從南極海域捕撈南極磷蝦的數量就達到了25萬噸。
南極磷蝦是南極生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物,鯨魚每年就能吃掉近4000萬噸,海豹、企鵝、魚類、烏賊等能吃掉2億噸,我們人類的捕撈的只能算個零頭。
最終數量加起來,南極磷蝦每年就被吃掉差不多達3億噸,但在它們的總數量面前也是九牛一毛,即使我國13億人口全都上陣,也吃不絕它們。
南極磷蝦之所以怎么吃也吃不絕,終究歸功于它們自身的強大種族數量和繁衍能力。
基數大
任何一種生物,只要種族數量基數足夠大,就很難走向滅絕,其抵御自然環境和人為破壞的能力也就越強。
通過科學家估算,南極磷蝦的儲備數量至少有6億噸,加上遍布世界各地,即便每年減少一半的數量,南極磷蝦的數量還是能夠快速補充上來,從而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這離不開其強大的生存能力。
南極磷蝦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根本不為食物而煩惱,只要在海洋中就可以存活。它們非常喜歡吃浮游生物,海洋蘊含豐富的浮游生物,南極磷蝦隨波逐流,游到哪里吃到哪里,順道繁殖后代。
繁衍能力強
它擁有超強的繁殖能力,一只雌性的磷蝦一次就能產下6000~10000枚卵,且能夠多次產卵,同時卵還是邊下沉邊孵化的,三五天就可以下沉到海底完成孵化。
獨特的孵化方式能讓它們完美地躲過了食卵生物的捕食,成活率極高,以至于幼磷蝦都是成群結隊回游到水面的,密度可達每立方米3萬只。
南極磷蝦擁有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及獨特的孵化方式,即使每年被吃掉3億噸,也不會面臨滅絕了。
而且,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其中也包括以南極磷蝦為食的動物,無形中也幫助了磷蝦的繁殖。
總的來說,只要人類不過度捕撈,磷蝦基本不會面臨滅絕。
20世紀以來人口爆發式增長,世界糧食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過度捕撈,傳統的魚類資源不斷減少,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所提供的漁業資源達到飽和狀態,全球的漁業資源正在逐漸衰竭,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新的食物,南極磷蝦就成為了最好的替代品。
南極磷蝦蘊含的營養極其豐富,具有美味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而且它們體內也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包含了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等。
與金槍魚和牛肉及羊肉等肉類相比,其蛋白質含量更高,含量高達17.56%,可以作為很多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的重要原材料。
而且,它們是群居動物,數量驚人,密度達10000~30000尾/立方米,再加上其超強的繁殖能力,即使被大肆捕撈也能夠維持一定的數量,有望成為'人類最后的蛋白質資源庫'。
其實,上世紀就已經有人發掘利用南極磷蝦的價值了,蘇聯、日本、波蘭等國家就開始展開了大規模捕撈,蘇聯在當時捕撈南極磷蝦的數量就已經達到全世界捕捉總量的80%,最多時達49.2萬噸。
我國在1984年進行首次南極科考時,才啟動了對南極磷蝦資源調查,并于2010年加入了全球南極磷蝦資源爭奪戰,開始派漁船進行商業捕撈,如今南極磷蝦的捕撈總量已位于全球第二了,僅次于挪威。
然而,存儲南極磷蝦是有難度的,磷蝦體內含有一種自融酶,一旦死去,蝦肉中的蛋白質就會快速分解變質,不用多久就會腐爛發臭,所以如何儲存磷蝦成為了最大捕撈問題。
但在智慧的中國人面前,這都不是事,在2020年,我國就自主研發了第一艘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深藍號,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配備有先進的連續泵吸捕撈系統和全自動生產流水線,能夠高效率地捕撈和加工南極磷蝦,促進南極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僅僅用10年的時間,就將南極磷蝦產業發展得如此迅速,對于人口體量和糧食需求量大的中國來說,或將成為南極磷蝦這座“海上金礦”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