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食家蔡瀾寫過一篇散文名為《“死前必吃”清單》,榴蓮赫然在列。據統計,2020年在我國進口量最大的新鮮水果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榴蓮。
流不斷的江水,藏不住的榴蓮
“榴蓮”與“流連”同音,如此美麗的名字,自然有美麗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國王,他為博取貌若天仙的王后的真心,前往深山求助仙人幫助,仙人將12桶鮮牛奶和夢幻花的花蜜倒入黑恐龍蛋中,埋入院中后長出參天大樹并結出香甜的果實,王后吃后,對老國王綻開笑容。國王大喜,大擺筵席慶祝,但卻忘記對仙人的承諾,仙人很是生氣,憤怒的一揮魔杖,剎那間,圓潤光滑的果實外表生出了一個個尖刺,果肉中散發出令人掩鼻的臭氣。眼看著好端端的果子變成了這樣,有人不甘,試著把臭臭的果肉放進嘴里。果肉雖然聞著臭,可吃到嘴里卻依舊柔軟細膩,甜香味美。
“榴蓮并非中國原產,那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吃榴蓮的人是誰呢?”曾有一檔電視節目給出的答案是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的鄭和。傳說,鄭和帶領的船隊因淡水殆盡在南洋群島靠岸,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果子,雖然氣味不雅,但吃起來卻十分美味,甚至能讓人吃上癮。鄭和與眾人一起品嘗,并帶了一些上船。待歸國途中再過此地時,船員們又想起了那氣味獨特的奇異水果,雖歸心似箭,仍忍不住下船找尋。有人問:“這種果子叫什么名字?”鄭和見大家吃得上癮,流連忘返,便隨口答道:“榴蓮。”
這個故事有些傳奇,但鄭和船隊與榴蓮的交集卻是有據可查的。鄭和的副官馬歡將鄭和下西洋時游歷的20國的航路、海潮、風土、語言、氣候、政治、物產、工藝、交易、貨幣和野生動植物等狀況記錄成書,名為《瀛涯勝覽》。在書中記述了榴蓮:“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薄百€爾焉”與榴蓮的英文durian發音接近。在馬來語中,“賭爾焉”的意思是“帶刺的果子”。鄭和七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完成的,幾十年后,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也開到了馬六甲海峽,也在這里見識了榴蓮。與中國人對榴蓮“若臭牛肉之臭”卻又“甚甜美好吃”的認識不同,西方人對榴蓮毫無好感,甚至將其視為當地人愚昧落后的標志。這種鄙夷的態度在隨后的法國、英國、荷蘭等殖民者身上輪番登場,即便跨越了3個世紀,依然如故。直到1854年,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才第一次寫下了有關榴蓮的文字,但他的描述多為這種尖刺果實砸傷人有多么危險,當地土著人用榴蓮下飯調味是多么不堪。直到經過8年的游歷,這位博物學家才在《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一書中發出感慨:“榴蓮是值得你特地到東方經歷一下的人生大事?!?/p>
對于東南亞地區的居民來說,榴蓮是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據說,古代緬甸的一位國王因為愛吃榴蓮,竟允許盛產榴蓮的地區不必納稅,只需供奉榴蓮。泰國民間有句話:“榴蓮出,紗籠脫。”當榴蓮成熟上市時,人們為了吃到榴蓮不惜典當東西,姑娘們甚至愿意脫下身上的裙子(紗籠)拿去變賣?!翱巢粩嗟慕?,藏不住的榴蓮”這句流行于馬來半島的俗語更是生動地描繪出了榴蓮的別樣香馥。
榴蓮種類知多少
愛吃榴蓮的人都知道泰國榴蓮很有名,但榴蓮的原產地并非泰國。據說,在泰國大成王朝期間(1350—1767年),榴蓮由馬來西亞傳入泰國。榴蓮在馬來語中叫“徒良”,泰語中也沿用了這一名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榴蓮是從緬甸引入泰國的。1787年,暹羅(泰國的古稱)軍隊進攻緬甸,久攻不下,糧草殆盡,士兵們只得四處尋找野菜、野果。幾個兵士在樹林中發現了一種長滿尖刺的碩大果實,又臭又香的奇異味道讓他們忍不住剖開品嘗,結果竟一發不可收。班師回朝后,軍隊中不少官兵都隨身帶回了榴蓮果核。
榴蓮屬于熱帶作物,只有在終年高溫的氣候條件下才能生長結果。在炎熱的赤道地區,只要到了海拔600米以上,氣溫降低了,榴蓮照樣“不給面子”。在我國,只有海南、云南和臺灣的部分地區能夠種植榴蓮。
榴蓮是一種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0多米。雖然榴蓮表皮堅硬,密生尖刺,形象不佳,但榴蓮花卻十分漂亮。榴蓮一般在夜晚開花,球形的花蕾外是淡黃色的半透明花瓣,精致俏皮。榴蓮樹每年開花兩次,結果兩次。一株榴蓮樹的掛果樹齡越長,結出的果實品質越好,而品質越好,產量越低。每年6月和12月是榴蓮成熟的季節,這兩個時間段里吃到的榴蓮最好。不過,如今生產技術已有改變,幾乎一年四季都有榴蓮成熟。
比起吃榴蓮,榴蓮的采摘更加精彩。一個人站在高高的榴蓮樹下,手里撐一只麻袋,仰頭望著樹上的人。當樹上的人將榴蓮剪斷時,碩大的榴蓮從枝頭高速沖向地面,樹下的人要眼疾手快地甩出麻袋,把榴蓮穩穩地兜進袋中。不過,這種采摘法只流行于泰國,馬來西亞則流行另一種采摘法—坐等榴蓮“瓜熟蒂落”。在榴蓮成熟的季節,果農們只需“聽”榴蓮。他們會在果園搭帳篷,日夜守候,只要聽到榴蓮的落地聲便過去撿拾。
在馬來西亞的榴蓮園里,每個榴蓮都會被綁上一條繩子,繩子掛在樹枝上。當榴蓮成熟掉落后就會被掛在樹上,不會直接掉到地上,只要拽動繩子,榴蓮便會緩緩落下。有的榴蓮園會采用樹下拉網的方法,榴蓮成熟后掉落下來被網接住,既不會砸著人,也不會摔壞榴蓮。
既然有更安全、便捷的方法,為什么泰國人還要堅持“樹上采摘”呢?其實,這緣于榴蓮的特性和不同的食用習慣。泰國人偏愛外硬內軟、甜度適中、吃起來有嚼勁兒的榴蓮肉,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將榴蓮采摘后放熟。因為榴蓮是典型的呼吸躍變型熱帶水果,在成熟前采摘,果肉才會因為呼吸作用而發生變化,達到理想的口感,所以泰國人只能迎難而上了。馬來西亞人偏愛柔軟嫩滑的榴蓮肉,只有自然成熟才有這樣的口感。在他們看來,剪割下來的榴蓮是“沒有靈魂的”,所以馬來西亞人樂于“坐等”。
榴蓮果實呈橢圓形,與足球大小相當,一般重約二三千克,果肉色黃,黏稠多汁,狀如奶油,酥軟綿香。喜歡榴蓮的人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討厭它的人則說它是臭豆腐和臭襪子的組合體,甚至有人形容吃榴蓮就像“躲在廁所里面吃芝士蛋糕”。據英國《衛報》報道,2019年5月,澳大利亞大學圖書館曾發生一起由榴蓮引發的緊急疏散事件。此前,墨爾本一所學校的600多名師生也遭遇由榴蓮引發的緊急撤離,原因是疑似發生了可怕的“煤氣泄漏”。
榴蓮有強烈的臭洋蔥味,又有淡雅的果香味,這主要是因為榴蓮的果皮和果肉的揮發性成分差異性很大。榴蓮內外果皮的揮發性成分富含酯類化合物,這些物質讓榴蓮擁有了果香味。榴蓮果肉的揮發性成分為含硫化合物,其中的烴類化合物能發出類似臭雞蛋的強烈氣味。
著名作家郁達夫在《南洋隨筆》中曾說:“榴蓮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闭驗檫@樣的奇臭與異香,所以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說:“榴蓮像濃奶油蛋糊,有很重的杏仁味,夾雜陣陣芳香而令人想起奶酪、洋蔥汁和葡萄酒及其他鮮美的味道,使你越吃越不想罷休!”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1.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