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的最北部,有一個很特別的都市圈正在默默崛起。
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交通要塞。
早在2003年,這個都市圈就被江蘇省提出建設,與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并列為江蘇省重點建設的三大都市圈。
然而,相對于長三角內部幾個發展成熟的都市圈,這片區域一直以來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自概念提出到今天已經過去近二十年,仍不為許多人所知曉。
它就是徐州都市圈。
省內“邊緣城市”抱團取暖
相比其他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最獨特的地方就在于:地跨蘇魯豫皖四省,涉及江蘇省的徐州、連云港、宿遷,山東省的棗莊、濟寧,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以及河南省的商丘等8個地級市。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8個地級市都處于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處。
這也意味著,在所屬省份內,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較偏,離省會城市或經濟中心城市較遠。
以公路距離為例,這8個城市與省內經濟中心城市的平均距離為365公里,與省會城市的平均距離為267公里,屬于省內核心城市的輻射外圍區域。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不管與省會南京還是經濟強市蘇州的距離,在江蘇地級市中都是最遠的,分別達到345公里和508公里,離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距離,也有582公里。
不得不承認,“邊緣”的省內陸理位置,遠離核心經濟圈等不利因素,對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限制。
2021年,長三角地區已經有17個城市的GDP超5000億元,占到長三角所有城市的四成以上。而在這個都市圈,除了徐州和濟寧,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GDP都在5000億元以下。連云港、宿遷、棗莊、淮北等城市的經濟,在各自省內的排名都比較落后。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蹤家峰教授課題組在《省市交界地區經濟協同發展與治理年度報告2022》(下稱“報告”)中還指出,這些城市的人均GDP普遍低于其所在省份的人均GDP,基本只有后者的50%-70%。各城市的城市化率也處于所在省份城市化率水平之下。
中心城市徐州,能否挑起大梁?
盡管發展水平和地理條件有諸多限制,但這片區域的潛力可能被低估了。
為什么這么說?這就要先說下“帶頭大哥”徐州了。這個江蘇省內不少人都有點陌生、甚至偶爾被誤以為屬于山東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其實并不低,近幾年的經濟成績更是值得關注。
2021年徐州的GDP為8117億元,同比上一年的實際增速為8.7%。在“十四五”規劃中,徐州提出了沖刺萬億俱樂部的目標。
目前,在群雄林立的長三角地區,徐州可以排到第二梯隊。而在全國范圍內,徐州的GDP排名是28位,排在徐州之后的是大連、溫州、沈陽、昆明等實力不俗的二三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在整個淮海經濟區,徐州更是最有潛力發展為大都市的城市。
從區域內的中心度來看,徐州2021年在都市圈內的GDP首位度為28%,人口首位度為20%。與長三角其他幾個發展比較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低于上海、杭州和合肥,但略高于南京。
作為與南京、蘇州并列的江蘇3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之一,徐州去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8.02億元,比上年增長22.9%,總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量領跑全省。
除此以外,徐州還是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全市擁有14所高校和24家三級醫院,城市綜合實力突出。
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支持徐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徐州與淮北對口幫扶。
在長三角,幫扶其他城市的除了徐州,就是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這5大市。徐州的城市地位,可以說是正式進入“提檔升級”時代。
未來,徐州如果能夠加速崛起,對整片區域的發展,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城市化下半程,中部都市圈“后發優勢”
當然,徐州雖然近幾年發展很快,但能不能帶領都市圈內的小兄弟們一起做加法,并不那么容易。
早在1983年,地跨蘇魯豫皖四省的淮海經濟區就在徐州市成立了。除了前面提到的都市圈主要城市,還包括鹽城、淮安、泰安、萊蕪、日照、臨沂、菏澤、開封、周口、蚌埠、阜陽、亳州等多個接壤城市,涵蓋地級市達到20個,總面積達17.9萬平方公里,人口1.23億。
但一來,當時的城市化水平較低,這么大區域的聯通合作,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難度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江蘇的重心在蘇南,山東重心在膠東半島,河南則以鄭州、洛陽為核心,安徽則是著重打造合肥周邊,淮海經濟區內的城市都并非四省發展的增長極所在。
但現在,情況可能發生了變化,一是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下半程,與過去單個大城市率先崛起有所不同,未來的區域發展都將以城市群、區域產業鏈為主要形態,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而第二個變化則是,東部區域發展轉型已初步完成,各種成本都在上升,而中部地區的崛起和高質量發展正進一步升級。
而相對于龐大體量的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將城市范圍縮窄至8個地級市,城市之間的協同規劃和交通建設難度顯然也更具有可行性。
加上近幾年,政策文件的相繼發布,終于加快了徐州都市圈的發展步伐。
2018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其中涉及北部淮海經濟區,范圍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棗莊、濟寧、臨沂、菏澤等市。
規劃明確提出要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和陸海交匯樞紐作用。這也是淮海經濟區近四十多年來首次被寫入國家級規劃之中。
此后,各個城市與中心城市徐州之間,開始全力提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宿遷在2021年底發布規劃,明確提出要融入徐州都市圈軌道網,研究建設軌道交通連接徐州S4號線觀音機場。
安徽省也明確表示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山東棗莊則在2020年就宣布規劃徐州S1號線延伸到臺兒莊。
政策文件逐步到位,基礎設施也加速建設,這個長期處于長三角發展“洼地”的都市圈,能否提升各個城市與重點城市的緊密度、融合度,努力走出一條后發地區特色發展的新路子,值得期待。
欄目主編:張陌、尤莼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