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陵航拍圖
顯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歷時40年建成。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羅城周長3600米,紅墻黃瓦,整體呈凈瓶形狀,將整個陵園包圍。凈瓶是觀音手中的法器,寓意吉祥如意,起繞氣護生的作用。陵園內包括30余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漸次為純德山碑、敕渝碑、下馬碑、新紅門、外明塘、舊紅門、御碑亭、望柱、石像生群、欞星門、九曲御河、內明塘、祾恩門、陵寢門、二柱門、方城明樓、前后寶城等。
從空中可以清晰看到顯陵的雙寶頂
走近顯陵,橫亙眼前的陵寢闊大舒展,金碧輝煌,順著地勢起伏延展,與秀美山巒自然融為一體。走在通往陵墓的路上,不論是腳下斑駁不平的石路,還是路旁殘缺不整的麒麟石雕,再或是途中的斷壁殘垣和風化梁柱,未經人工過度修復。一些城磚上還能清楚地看到九江府、安慶、南慶、荊州府等地名及其地方監修官的姓名,顯示出顯陵是集全國之力修建的。朱祐杬生前篤信道教,這對嘉靖皇帝的影響極大。體現在顯陵的修建上,處處顯現崇尚道教的痕跡:只要有圖案、彩畫,就少不了象征道教的太極陰陽圖。特別是神道的后半部分,設計者更是匠心獨運,改直路為彎曲的S形,與周圍建筑有機結合,猶如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
欞星門
顯陵為一陵雙寶頂,在全國古代帝王陵寢中獨一無二。前寶頂圍城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為興獻王營建的墓室,后寶頂圍城是嘉靖皇帝為其父母合葬時修建的玄宮,兩寶頂圍城間有瑤臺相連。寶頂圍城上周設堞垛,堞垛下有99個漢白玉石雕琢的散水龍頭對著四周的99座山頭,氣勢極為壯觀。
作為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之爭的重要實物見證,顯陵以優美的環境風貌、精巧的布局構思、宏大的建筑規模、獨特的陵寢結構、豐富的地下寶藏及珍貴的歷史價值受到專家的高度重視,并吸引著人們前來訪古尋幽。1988年1月,顯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鐘祥,還有一座顯陵的敕建配套宗教建筑——元佑宮。它是專供嘉靖皇帝返鄉以及皇室宗親、州府官員朝奉顯陵或舉行其他重大祭祀活動的焚修祝厘之所。元佑宮占地1.5萬余平方米,大門東西各置側門,大門上鑲嵌著明嘉靖年間曾任內閣首輔的嚴嵩親筆所書的“元佑宮門”四個盈尺大字。大門前為瓊花琉璃照壁,照壁東西兩側有“延禧”和“保祚”牌坊各一座。大門后東置鐘樓,西置鼓樓。主殿元佑殿(后改名萬壽宮)位于建筑群中央,單檐歇山頂,四周環以回廊,殿下置漢白玉須彌座,殿前置云龍丹墀,殿后東為宣法配殿,西為衍真配殿,兩殿間為三洞閣。西側有敕諭碑,東側有御告承天府元佑宮紀成碑,充分顯示出皇家祭祀建筑威嚴超凡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