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山東常見螳螂

莊子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幾千年來,螳螂背負著“自不量力”的惡名,源頭大概就在這里。

圖0.1

上圖是活生生的“螳臂當車”,攝于本磚家左遷即墨鄉下時。純屬無聊“擺拍”,我反復誘導、脅迫這匹倒霉的螳螂在我的豪車前橫刀立馬,復現一下歷史典故,然而它一直扭捏躲閃,不肯配合,只想伺機逃竄,始終未能正面“當車”。看來是一只有自知之明的螳螂。

圖0.2

很遺憾,當時不懂得注意細節,沒拍到關鍵特征,現在只能猜測是綠色型的中華刀螳,不然還能是啥呢。北方的物種豐富程度不如南方遠矣,螳螂種類不太多,我蔥省境內更少。不知道被正式記錄在案的有多少,估計不會超過10種,常見的最多5種,均屬螳螂目螳科。

圖0.3

先補充預備知識,下文要用到:昆蟲有三對足,前足、中足和后足,每足又分基節、轉節、腿節 (股節)、脛節和跗節。螳螂的前足特化為鐮刀狀的捕捉足,基節特別延長,腿節和脛節通常具刺,用以捕殺、禁錮食物。

1.中華刀螳 Tenodera sinensis

圖1.1 綠色型,若蟲

圖1.2 褐色型

圖1.3 綠色型

圖1.4 雌雄體型對比

刀螳屬,我國分布最廣的螳螂之一,于1896年隨苗木入侵美國,英文名Chinese Mantis。體長7~12厘米,國內螳螂之No.1,在北美螳螂界也是無敵的存在雄性比雌性明顯小一號,雌性通常大腹便便(螳螂都是陰盛陽衰,下同)。褐、綠2色型,褐色型的前翅有綠邊。

圖1.5

圖1.6 褐色型

圖1.7 綠色型

注意3個特征:①“小花臉”,面部有深色縱紋;②前足內側無黑斑或不顯著,基節交匯處(大致相當于人的“胸口”)呈黃色或淡黃色;③后翅略超過前翅的末端,前緣紫紅色,有大片煙黑色斑。

2.狹翅刀螳 Tenodera angustipennis

圖2.1 綠色型

英文名Narrow-winged Mantis。與中華刀螳為同屬至親,二者體型相仿、外觀近似,同樣是褐、綠2色型。名曰“狹翅”,似可說明翅比中華刀螳更狹窄,但僅憑肉眼分辨太難,比顏怡顏悅更不好認。據說分布區域比中華刀螳窄,在我省遇到的概率不高。

圖2.2 褐色型

圖2.3 前狹翅,后中華

圖2.4 左狹翅,右中華

與中華刀螳的不同之處,總結兩點:①前足基節交匯處多呈橙色,不同于中華刀螳的黃色;②后翅與前翅略等長,淺色,無大片煙黑色。關鍵點是②,最好看一眼后翅,不然心里不踏實。

3.廣斧螳 Hierodula petellifera

圖3.1 若蟲

圖3.2

圖3.3

斧螳屬,喜樹棲,分布于我國東部。體長約6厘米左右,個頭遜于中華刀螳,然粗壯過之,腹部寬大,故又名廣腹螳。性情兇猛,每次碰到都是螳視眈眈、惡相畢露,連嬌小柔弱的若蟲也經常挺胸翹腹,作主動攻擊或積極防御狀。

圖3.4 褐色型

圖3.5 褐色型

顯著特征有兩點:①前足基節無刺,有2~5個醒目的黃色疣突,3個的情況居多;②前翅前緣脈基部1/3處有一對白色或淡黃色斑,專業黑話稱“翅痣”。通常為綠色型,褐色型罕見。

北方的廣斧螳似無形態變化,放眼全國則不然。論文《中國斧螳屬修訂(螳螂目:螳科)》指出,該種在顏色、體型、前足基節疣突數量及形狀、前翅翅脈上均有顯著種內差異,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的一致性,云南斧螳、西沙斧螳、多刺斧螳和大青山斧螳等應為廣斧螳的次異名。

4.棕靜螳 Statilia maculata

圖4.1

圖4.2

靜螳屬,曾用名棕污斑螳,英文名Asian Jumping Mantis(亞洲跳螳螂)。體型中等,6厘米左右,體表質感粗糙,以棕褐為主,深淺不一,有黑不溜秋像燒過炭的,也有更接近米色或土黃色的,綠色型極少見。

圖4.3

圖4.4

圖4.5 綠色型

一個顯著特點:前足內側的顏色花里胡哨,除有兩處明顯的藍紫色斑之外,還有白、粉色斑,前足腿節下緣刺基還有黑斑另,褐色型的棕靜螳后翅呈煙黑色,綠色型的后翅無色。

圖4.6 左棕靜螳,右綠靜螳

過去說國內有綠靜螳/S. nemoralis,實為靜螳屬其它種綠色個體的誤判,綠靜螳僅分布于馬來群島地區(似乎臺灣也有)。棕靜螳和綠靜螳的區別并不在體色,綠靜螳也是褐色型居多(模式標本是綠色的),關鍵看前足腿節下緣刺基的黑斑是否相連,相連成線的是綠靜螳,見圖4.6。

5.薄翅螳 Mantis religiosa

圖5.1 褐色型

螳屬,世界廣布,在北美是帶入種,英文名European mantis(歐洲螳螂)。該種由生物分類學老祖林奈于1758年親自命名,是世界上第一種被科學描述的螳螂。體長40—76毫米,體形近似中華刀螳,多數為綠色型,褐色型較少。

圖5.2

圖5.3

圖5.4 褐色型

識別特征非常顯著:①前足基節內側有一片麻麻賴賴的白色細斑點,基部有一個長型黑斑,有些個體的黑斑中套白斑,呈眼斑狀;②前足脛節通常焦黃色或嫩黃色;③前足股節內側中央有個黃色圓斑。④翅的質地十分細膩,雌性前翅略帶革質,雄性翅薄而透明。

以上5種,狹翅刀螳不多見,中華刀螳、廣斧螳、棕靜螳和薄翅螳等幾乎是我國東部各城市環境中最常見的螳螂,并不限于山東。我只見過3種,圖片中帶本人專屬水印的便是,爭取今年能見到另外2種,如此簡單的愿望應該不難實現。Over。

附錄:關于螳螂的兩個知識點

要不你還是把我吃了吧,我咬緊牙關命令我發出這句話?

圖6.1

傳說螳螂的愛情悲壯凄美,雄性會在交尾時慷慨赴死,只為給雌性增加營養,法布爾《昆蟲記》中就是這么寫的。然而“螳螂食夫”只是偶發,并非百分百的家族慣例。也許在雌性看來,情郎和食物沒什么分別,如果好事兒趕上饑腸轆轆,一個“回首掏”正好把頭咬掉。雄性能否逃出生天,全看自己的造化,事實上多數都會存活,無縫對接下一位難道不香嗎?

圖6.2 局面復雜,能看懂嗎?

研究發現,在野外狀態下,雄性中華刀螳在交配中被吃掉的概率為17%,薄翅螳則是31%,相對較高,當年法布爾觀察的就是薄翅螳,難怪會得出“螳螂實夫”的結論。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食夫”概率會大幅增加,蓋因空間密封逼仄、雄性不易逃脫。據喜歡養螳螂的網友觀察,雌性廣斧螳的“食夫率”高于雌性中華刀螳,這事兒我信,那玩意兒一看就不像省油的燈。

螳螂和蟑螂,究竟是啥關系?

圖6.3 黑金螳/Metallyticus violaceus,像蟑螂不?

蟑螂,《爾雅》稱“蜚”,蟑螂之名正式出現的時間晚于螳螂,首見于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今之灶馬,俗呼贓郎,又作蟑螂,《綱目》所謂蜚鐮也”。螳螂和蟑螂,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為什么都是“螂”?沒法解釋,我也沒打算解釋,但這倆名字算是歪打正著,螳螂和蟑螂真是“親戚”,至少是同出一源的遠親。

圖6.4 正宗產卵的中華刀螳,卵鞘稱“螵蛸”

螳螂目和蜚蠊目的外觀天差地別,但內部結構相似,故同歸網翅總目。有人認為網翅總目應降為網翅目,下設螳螂亞目和蜚蠊亞目,可見螳螂和蟑螂的關系非同一般。如果你有勇氣和蟑螂對視,會發現它也是可以靈活轉動的三角腦袋(為避免引起不適,不貼圖);再者,螳螂產卵于卵鞘中,蟑螂亦然,這一點也很像。接受吧,螳螂其實是捕食性蟑螂(演化而來的)......

相關文章:

山東蛤蟆志
北方常見蝗蟲圖鑒23種,你見過幾個?
中國蟋蟀類鳴蟲大觀
別老想著“棺材頭”,有趣的蟋蟀還有很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常見螳螂圖鑒
常見昆蟲識別歌訣:螳螂(禱告蟲、刀螂)
螳螂望月
螳螂捕捉足的結構,多謝!
一只小螳螂
郵票上的昆蟲之十四《螳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武鸣县| 永善县| 青铜峡市| 宜章县| 黑龙江省| 石河子市| 丹江口市| 藁城市| 平果县| 偏关县| 蓬安县| 东光县| 深圳市| 灵璧县| 布拖县| 应用必备| 中牟县| 蒲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天柱县| 大城县| 江阴市| 金堂县| 和田市| 共和县| 通辽市| 东阳市| 阳东县| 璧山县| 达孜县| 平利县| 沿河| 霸州市| 伊宁县| 广西| 寻甸| 石阡县| 内江市| 宁都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