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國科普博覽
2023-2-14 09:35 · 來自北京 · 中國科普博覽官方賬號
情人節來臨,每到這個時候,花店里的紅玫瑰都供不應求。在長久的時間里,紅玫瑰與巧克力、戒指一起,組成了情人節表達愛意的標志,也是很多人給另一半準備禮物的第一選擇。但你或許不知道的是,從植物學上來看,玫瑰可一點都不專一,它是純純的“大豬蹄子”。
在植物的世界中,一朵花的全部“心意”是用來“取悅”傳粉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玫瑰花傳遞出的花語可與一心一意毫不沾邊。
花店里的玫瑰并不都是真的玫瑰,我們送出的玫瑰大概率是一種月季,它只是薔薇屬里的一員而已。
在自然的生境中,薔薇屬的花吸引著各種泛化的傳粉者過來采集花粉與花蜜,蜂類、蠅類等各種昆蟲都可以過來分一杯羹,其關鍵在于花的形態特征。
薔薇屬的花各個部分都傳遞出泛化傳粉的特征:花全天開放,傳粉昆蟲白天晚上都能進入;看起來圓滿的輻射對稱花,不對傳粉昆蟲的進入設置大小與方向的限制;不吝嗇地給予傳粉昆蟲“報酬”——花粉與花蜜全放在花心這個開放平臺上;花的氣味也是一種普適的香味。
在這種泛化的傳粉系統下,花會產生大量的花粉。一方面作為傳粉的“報酬”,另一方面是因為,泛化的傳粉者往往意味著傳粉效率低下,過程中花粉可能大量損耗。于是,薔薇屬的花似乎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渣男”發言:“我的花從任何角度都可以進入,你們都可以過來采花粉,快過來幫我傳粉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玫瑰就與情人節想要借此傳遞的忠貞愛情毫無關系了。
那有沒有花可以替代玫瑰,在植物學花語上真正傳遞出一心一意,非你莫屬的信號呢?有,而且可能大家也很熟悉,那就是絲蘭。
絲蘭在各個城市的綠化中都十分常見,它們造型獨特,重重疊疊的葉子像劍一樣直指天空,經常被種在花園的外圍,充當綠籬一樣的作用。我們許多時候也能看到它們開花,從重重疊疊的葉子中抽出一支巨大的花莖出來,花莖直指云霄,花莖上開著許多朵潔白且碩大的花。
有意思的是,盡管絲蘭能開出碩大的花,但我們卻很少看到它結果實。這意味著,它每次開完花后,花就謝了,似乎從來沒有等到過它的傳粉者來授粉。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絲蘭原產于美洲,被移植栽種作為觀賞植物之后,它們的傳粉者并未跟著一起遷徙過來,在我們這里也沒有傳粉者可以替代它們原本的傳粉者。絲蘭的花打開之后,即使在異國他鄉,依然在等著它們唯一的傳粉者——絲蘭蛾。
除了絲蘭蛾,絲蘭并不歡迎其他的傳粉者,其他的傳粉者也對絲蘭不感興趣。與玫瑰相反,絲蘭代表的是極其專性的一種傳粉系統。
以我們國家常見的鳳尾絲蘭來舉例,它們的花在各種方面都傳遞出“我只想要絲蘭蛾進來”的信號。
首先,它們的花在傍晚時候開放,符合絲蘭蛾的出行與活動時間。更為有趣的是,它們的花瓣雖然華麗巨大,但花卻只打開一個小口子,而且花還是下垂的,其他傳粉昆蟲也很難找到花的入口進去。花的顏色與氣味上也專門為絲蘭蛾設計,絲蘭潔白的顏色在晚上變得顯眼,花的氣味也并不濃烈,連氣味都十分專一,整朵花都透露出一種“我只為等一個有心人”的“花語”。
絲蘭蛾也十分配合,一般一種絲蘭蛾只為一種絲蘭傳粉,兩者形成了一對一的特化關系,真可謂一生一會。絲蘭蛾在為絲蘭傳粉時也是十分盡職盡責,出現了像人工授粉一樣的專門授粉行為。它們在原本專為吸蜜特化的虹吸式口器上進行改造,變得可以采集絲蘭的花粉。采完花粉之后,它們又會去另一朵花里,把花粉授在柱頭上,完成傳粉過程。
絲蘭蛾主動采集絲蘭的花粉以及絲蘭蛾特化的采集花粉的口器(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與玫瑰等泛化的傳粉系統相比,絲蘭與絲蘭蛾顯得更為專性。絲蘭花產生的花粉量十分少,與玫瑰為代表的薔薇屬產生的花粉量簡直不在一個數量級;絲蘭也不產生花蜜、花粉等訪花“報酬”,甚至在花瓣的顏色與氣味上的投入都很少。
這么看來,絲蘭雖然“專一”,但好像不能提供像玫瑰那樣豐厚的花粉與花蜜的“報酬”。那絲蘭蛾圖什么呢?
實際上絲蘭蛾之所以會主動授粉,是因為只有絲蘭結果實了,對它們才有利。在授完粉后,絲蘭蛾會將自己的卵產在絲蘭未發育的子房里,它們的幼蟲孵化出來之后,以絲蘭的種子為食。因此絲蘭與絲蘭蛾才緊緊地綁定在一起,形成“你為我授粉,我為你育兒”的專性傳粉關系。
絲蘭蛾在絲蘭的果實中孵化出的幼蟲(圖源參考文獻2)
所以說,在這場專一的傳粉過程中,絲蘭蛾付出了勞動,絲蘭也會損失掉一部分種子作為授粉的“報酬”。
絲蘭傳遞出獨特的氣味來吸引絲蘭蛾,它們在一起,味都是對的(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從植物學的角度解析下來,自然選擇催生了多樣性的傳粉系統,泛化與專性的傳粉系統都能有效地結實。
植物學上的花語與人類文化中的花語其實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無論你采取何種方式來傳遞出信號,只要傳遞信號的一方與接受信號的一方能感受到相同的信息,那就算有效的。
這也說明玫瑰與絲蘭的花語并無高低之分,在情人節送花時或許選擇也可以多樣一點,只要能表達心意就可以了。
從植物學角度去解析花語只能作為參考,買不買帳還得看個人。所以各位朋友,有沒有實踐意義就看你們的反饋了。
參考文獻:
[1] Pellmyr O , Krenn H W . Origin of a complex key innovation in an obligate insect–plant mutualis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8):5498-5502.
[2] Tackey C , Gray P M . Evolutionary GEM: Coevolution of Yuccas and Yucca Moths[J]. Wester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Health and Natural Sciences, 2017, 8(1):1-2.
[3] Tr?ger, Armin, et al. 'Tetranorsesquiterpenoids as attractants of yucca moths to yucca flower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47 (2021): 1025-1041.
作者:廖鑫鳳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編輯:郭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