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西漢歷史上的所有丞相里面,有一個叫田千秋的人,堪稱是其中最大的異類。
丞相這個官職,作為皇帝之下最大的一個官,手里的權力近乎大的沒邊。如此一來,想要當上這個官,那也是相當困難的。
在西漢時期,能當上丞相的,要么是跟著劉邦一路殺過來,親身參與建立了漢朝;要么自己爹或者爺爺比較牛,家里長輩參與過開國;要么自己家比較幸運,家里的直系女性親屬嫁給了皇帝;要么苦讀幾十年,得到全國讀書人的認可。
可以說,西漢的絕大多數丞相,在上位之前,都有著極為坎坷的奮斗史。他們戰勝了無數對手,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之后,才有可能當上丞相。
但和其他丞相相比,漢朝中期的丞相田千秋,就顯得有些另類了。他沒有經過任何競爭,也沒有直系親屬嫁給皇帝,更不是某個漢朝開國功臣的后代。他能當上丞相,只是因為他寫了一封信。然后這封信,在那個關鍵時刻,觸動了漢武帝的心意,一下子就觸動了政治正確的那個點。
然后,漢武帝就把之前的丞相殺了,直接提拔他做了丞相。
當然,這個過程如果細說起來,其實還是挺復雜的。雖然只是靠一封信上位,但這封信,卻不是誰都能寫的。而這位田千秋當上丞相之后,最終結局又如何呢?
想要真正說明白田千秋的故事,我們得從田千秋這個人開始說起。
有關田千秋早年的經歷,史書上基本上沒有什么記載。我們只知道,田千秋是戰國時期齊國王族的后裔。當然,這個身份在漢朝也沒啥出奇的。
而在寫那封信之前,田千秋也不是什么重要角色,他就是一個看墳的。而他看護的墳墓,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寢。
哪怕后來田千秋當上了丞相,史書上依然沒有對他過多記載。因為他年輕時候的經歷,實在是沒有啥可寫的。
如果一切劇情都正常發展的話,那么接下來,田千秋根本就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大概率會做一輩子的守陵人,沒什么大出息。而且,田千秋本人也不是負責守陵的最高官員,他就是下面的一個小保安而已。
這樣看來,田千秋其實根本就是一個普通人。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田千秋的命運,最終在公元前91年的時候,悄悄發生了改變。這一年,漢朝發生了那場巫蠱之禍。當時漢朝高層有一些奸臣,聯手陷害太子,最后迫使太子自殺。而太子的一家人,以及身后的很多官員,也都被株連了。
因為巫蠱之禍這件事,在歷史上實在是太有名,所以我們也就不多解釋了。而在這場巫蠱之禍當中,最開始的時候,那些斗爭其實和田千秋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因為他的官職,實在是太小了。
那場巫蠱之禍,確實是波及了整個漢朝高層。幾乎所有和太子有關的官員,都被反對派給牽連進去了。但就算這樣,這場風波依然卷不到田千秋的頭上。畢竟,當時他只是負責給劉邦守陵。以他的官職,也不大可能和當朝太子有什么聯系。
但是接下來,等到巫蠱之禍結束以后,田千秋的機會卻逐漸來了。
簡單來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巫蠱之禍發生的時候,漢武帝正在京城外邊避暑,所以太子劉據沒有和漢武帝解釋的機會,這才不得不起兵保護自己,最后則是兵敗自盡。而因為太子確實有起兵的行為,這件事本身,自然也就被定義為謀反了。
但問題是,從始至終,漢武帝其實都不相信太子真的會謀反。哪怕之前漢武帝知道太子起兵,他下達的命令,也是讓下面的人去捉住太子,讓太子過來解釋,而不是真的想殺了太子。但沒想到的是,反對派利用這個機會,直接逼著太子自盡了。
所以,等到漢武帝回到京城,得知太子自盡的消息之后,除了憤怒還是憤怒。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時的漢武帝,偏偏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因為從明面上來看,太子確實是謀反了。而那些鎮壓太子的人,他們是有功的功臣。
于是再之后,漢武帝只能明面上封賞這些'功臣’。然后私底下,漢武帝在暗中查探真相,想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誰在背后推動了這件事?
這個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因為當時漢武帝身邊,幾乎都是反對派。而太子那邊的人,在之前的巫蠱之禍當中,幾乎已經被清理干凈了。所以,當時的局面,有點像'皇帝的新裝’。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太子是冤枉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能去皇帝面前說明白這件事,沒人能把這層關系給點破。
而接下來,田千秋就成了'皇帝新裝’的故事里面的小孩。
沒有人知道,田千秋當時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人懷疑,他可能就是漢武帝布置的一招暗棋。也有人認為,田千秋只是單純出于正義,想要為太子鳴不平。總之在這個時候,田千秋主動給漢武帝上書,開始替太子鳴冤。
而田千秋上書的時候,說的話也很簡單。田千秋只是說明白了一個邏輯:作為太子,劉據根本就沒有謀反的必要!而且,就算他真的調動了京城的軍隊,也罪不至死!最多只是應該被斥責一下!
這個邏輯,其實特別重要。
因為在田千秋上書之前,漢武帝其實陷入了一個思維怪圈。漢武帝相信,自己的兒子可能是被陷害的,而且他也可能找到了一些證據。但同時,劉據起兵造反,這也是事實。如果漢武帝真的想追究,那就等于是替一個謀反之人報仇,這顯然不合情理。
但是田千秋給的這個邏輯,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田千秋的邏輯當中,首先,太子就算調兵,也不算謀反。其次,沒有謀反的太子,就算調兵,也罪不至死。最多只是應該被斥責一下。
這個邏輯,可太重要了!因為它直接從法理上,給了漢武帝清算那些奸臣的理由。在這套邏輯當中,太子沒有謀反,調兵也罪不至死。如此一來,那些攻擊太子的人,他們才是真的有罪!
所以接下來,漢武帝很快采納了田千秋的建議,將田千秋提拔為大鴻臚。同時,田千秋的上書,也開了一個口子。接下來,大量的人開始據實上奏,反對派再也無法繼續維持謊言。
就這樣,沒過多久,之前太子的冤情,就被徹底洗刷了。然后,漢武帝直接把陷害太子的江充,滅了三族。其他直接陷害太子的人,也都被漢武帝處死。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件事,其實很有意思。在巫蠱之禍當中,有一些人,其實是從背后推波助瀾,導致劉據自殺。但從邏輯上來說,他們確實是聽從了漢武帝的命令,并沒有真的陷害太子。
對于這些人,漢武帝也不好追究他們的責任,甚至無法說他們對太子下手。
但對于這樣的人,漢武帝其實一樣沒放過。接下來,漢武帝開始以其他的理由,一一除掉這些人。比如說當時的丞相劉屈氂,就被漢武帝以詛咒皇帝為由,直接殺了全家。而另一個重要推手李廣利,也被漢武帝殺了全家。但理由卻不是他陷害太子,而是他在前線戰敗投敵了。
總之,經過一番極限操作之后,漢武帝算是替自己的兒子報了仇。同時,漢武帝也徹底清理了所謂的反對派,一下子帶走了不少漢朝的高層精英。但是這樣一來,一個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接下來,該由誰來做丞相呢?
上一任丞相,暗中推動陷害了太子,已經被漢武帝殺了全家。而且,在之前的清理當中,基本上大部分的漢朝高層,都被清理掉了。所以這個時候,漢武帝想要選一個合適的人做丞相,其實還真不容易。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想到了田千秋。
漢武帝很清楚,田千秋并不具備做丞相的能力。田千秋之前就是一個看墳的,對于政務基本上是一竅不通,根本就無法完成丞相的工作。
但同時,選田千秋做丞相,又有三個無法忽視的好處。
第一,讓田千秋做丞相,更具有象征意義。因為田千秋之前為太子鳴冤,一旦田千秋上位,就等于是向天下人證明,太子確實是冤枉的。連一個給太子申冤的人,都能做丞相,那大家自然也就不會在懷疑太子的忠誠。
第二,田千秋能力不足,注定無法成為一個權相。此時漢武帝身體越來越差,已經到了彌留之際。而當時他能選擇的最佳對象,也就只有幼子劉弗陵。在這種狀態下,劉弗陵未來登基后,如果由一個能力特別強的人做丞相,其實反倒不利于劉弗陵坐穩皇位。
第三,最重要的是,自此田千秋上書開始,漢武帝一直在觀察他。通過觀察,漢武帝確定,田千秋不是那種特別喜歡弄權,或者特別好大喜功的人。這樣一來,就算他做了丞相,他也不可能為了彰顯自己的政績,去和別人爭權,或者自己搞什么大工程。
這個特點,有利于接下來漢朝休養生息。
總之,在那個特殊的時間點,選一個平庸的人做丞相,其實遠比選一個優秀的人做丞相,更加合適。而田千秋,顯然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就這樣,在前丞相劉屈氂被處死之后不久,田千秋就正式上位,成了漢武帝時代的最后一位丞相。
因為一封信上位,不得不說,田千秋的運氣,真的很好。但同時,這種敢于替太子鳴冤的勇氣,也不是誰都有的。
從讓田千秋做丞相開始,漢武帝其實就已經在集結準備自己的后事了。而接下來的兩年里,漢武帝經過一番復雜的布置,終于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在漢武帝的安排下,他的小兒子劉弗陵被立為太子。同時,漢武帝又選了四個自己信得過的大臣,負責輔佐小皇帝。
但這四個輔政大臣里面,沒有田千秋。
這個布置其實也很巧妙。一方面,丞相位高權重,已經不再適合輔政了。如果輔政的權力,落到了丞相手里,漢武帝等于是自己培養了一個站皇帝,不利于將來劉弗陵掌權。另一方面,漢武帝也清楚,丞相可以平庸,但是輔政大臣不能不懂政務。
要不然的話,等到他去世之后,整個漢朝高層,沒一個懂政務的。用不了幾天,估計漢朝就徹底崩了。
就這樣,布置好所有的事情之后,漢武帝去世了。然后,漢昭帝登基,田千秋繼續做丞相,以霍光為首的四個輔政大臣輔政。
到了漢昭帝時代之后,田千秋又做了十年的丞相。但有意思的是,在這十年當中,田千秋基本上就是一個吉祥物。本人除了日常主持工作,偶爾以丞相的身份主持會議之外,基本上沒干啥重要的事情。
在這段時間里,歷史真正的主角,是那位負責輔政的霍光。
在這十年當中,漢朝高層其實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鹽鐵之議。第二件事,則是輔臣內斗事件,而這件事后來也直接引發了燕王謀反事件。但在這兩件事當中,作為丞相的田千秋,卻只是一個戲份可以忽略的配角。
簡單來說,進入漢昭帝時代之后,田千秋作為丞相,就是一個老好人,基本不參與爭權。反倒是那四個輔政大臣,逐漸分成了兩派,然后開始相互爭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雙方圍繞著西漢的經濟政策問題,召開了一場鹽鐵之議。在這場會議上,田千秋作為丞相,只負責把人找來,然后坐在那里聽大家吵架。至于怎么吵架,以及最后吵架結果如何,田千秋完全不參與。
而最后,這場會議,則是以霍光一派勝出而結束。
第二件事,則是在鹽鐵之議結束以后,霍光的反對派因為勢弱,便打算直接發動政變,控制京城。當時反對派的兩位輔政大臣,桑弘羊和上官桀,直接聯系了京城之外的燕王劉旦。劉旦也是漢武帝的兒子,從法理上來說,也有繼承權。
但是接下來,就在反對派準備發動政變的時候,霍光卻搶先下手,直接逮捕了兩位輔政大臣,以及反對派的其他重要官員。在這個過程當中,田千秋倒是難得出手了一次,參與抓捕了反對派。但同時,田千秋的出手,也僅限于平定政變,并不是為了幫霍光。
而田千秋本人,從始至終,他好像也沒有站隊。作為丞相,他一直是一個老好人,但又不是霍光的人。
就這樣,到了晚年之后,田千秋雖然沒站隊,但自身的威望反倒是更高了。就連漢昭帝本人,都對他青睞有加。還特意批準,允許他坐車入宮。因為這個特殊待遇,實在是太高級了。所以后來,大家也稱呼他為車千秋。而他的子孫,更是直接以車為姓了。
在平定政變三年之后,公元前77年,田千秋安然去世,最后得以善終。
這就是田千秋的故事。
作為一個丞相,田千秋基本上沒啥作為,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政績。但同時,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沒有作為,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最大的作為。
在漢昭帝剛剛登基之初,一個忠厚老實,自身能力有限,沒啥野心,同時也不亂搞的丞相,無疑對國家的穩定,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田千秋的存在,也讓幾個輔政大臣,有了一些忌憚。雖然他不爭權,但只要他還在世,還是丞相,幾個輔政大臣就無法忽視他。
所以,毫無作為的田千秋,對于漢武帝時代到昭宣之治的過渡,其實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至于他憑一封鳴冤的信,就升任丞相這件事,不得不說,這真的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
如果沒有巫蠱之禍,以田千秋的資歷,原本他是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做丞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