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陷入了舉止兩難之中:當時,巴蜀地區(今四川一帶)內亂,秦惠文王想趁機拿下早就覬覦三分的巴蜀地區,但又擔心蜀道艱險、難以成功;并且擔心一旦分兵,勁敵韓國可能趁機犯邊:對此,秦國國相張儀主張不如進攻韓國,但大將司馬錯則主張趁機分兵滅蜀。
司馬錯說:秦國弱小,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區,不僅能擴充國土面積,而且取巴蜀地區的財賦,將足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且巴蜀可從水路攻擊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由此,秦惠文王最終定計,并派遣司馬錯、都尉墨開鑿連通從陜西進入四川的金牛道,先后攻滅蜀國和巴國,順利奪得日后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整個四川盆地,由此從經濟上和軍事地理上,為秦帝國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勢的經濟、軍事基礎。
取蜀道、得巴蜀:常王天下
得巴蜀者、常王天下。
在中國歷史上,若能取得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經常能成就“王霸之業”:
秦國攻占巴蜀,最終吞并六國;
楚漢相爭,劉邦依據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作為大后方,最終在屢戰屢敗中,依托強大的經濟基礎反而攻滅項羽,建立漢朝;
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則以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為根據地,多次北伐,創造了以攻為守的軍事奇跡;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奪取關中后,正是迅速南下攻占漢中和巴蜀、荊襄地區,最終奠定了唐朝的開國基礎;
而北宋也是先取四川,最后再攻取江南、統一全國。
可以說,對于中國古代政權來說,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取漢中和巴蜀;而要奪取漢中和巴蜀,對于中國古代傳統的崛起于黃河流域的軍事政權來說,就一定要開鑿從北向南、連通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的:蜀道。
▲蜀道之險,在冷兵器時代被喻為天塹。
中國人都熟知李白的唐詩《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那么,蜀道是什么?
從廣義來說,所有可進入四川地區的道路,都可稱為蜀道;
但狹義上的古蜀道,指的是連接陜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道路。
對于中國古代有志于王霸事業的政治家來說,要王天下,就要取巴蜀;而要取巴蜀,就要開蜀道。
蜀道,可分為兩大部分:
蜀道第一段:是從關中平原的長安地區,翻越秦嶺進入漢中盆地的道路,道路起于關中,止于漢中;
這一段的關鍵詞,是:秦嶺;主要道路有4條:
子午道:子午鎮→子午谷→秦嶺→石泉→饒風關→南子午鎮→城固→漢中
儻駱道:周至→駱谷關→洋縣→儻水→城固→漢中
褒斜道:郿縣→留壩→褒城→漢中
陳倉道(也稱故道):寶雞益門鎮→清姜河→略陽→勉縣→漢中
▲古蜀道示意圖。
蜀道第二段:是從漢中盆地,翻越巴山進入四川盆地。
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巴山;
主要道路有3條:
金牛道(秦國伐蜀道路):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成都
(金牛道還有條岔路,是從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折往閬中→南充→重慶)
米倉道:漢中→巴中
洋巴道(也稱荔枝道):洋縣→鎮巴→達縣
古蜀道的主要組成,可歸結為上述的“北四南三”共7條道路;另外,古蜀道中,還有一條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和三國時期鄧艾滅蜀的陰平道。
蜀道所連通的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對于中國的軍事地理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下面這張圖中看出大概:
▲古蜀道形勢圖。
對于歷代有意于王霸事業的開拓者來說,如果得到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那么進可以窺伺中原、或占領荊州襄陽一帶要地,退則是自守一方的王霸之地。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的蜀道奇謀
公元前206年,在攻滅秦朝后,被項羽分封為漢王的劉邦,決定從漢中地區出擊秦地(關中平原),對此,他先是假裝要修復子午道的棧道,實際上則是派遣韓信,秘密繞路從陳倉道出兵進攻關中地區,并先后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奪得整個關中平原地區,這也就是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取得整個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劉邦,也為自己最終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奠定了深厚的戰略根據。
劉邦奪得天下400多年后,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邦的后代劉備,也與曹操在漢中地區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持續達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
當時,赤壁之戰(208年)已過去十年之久,劉備不僅占有荊州大部,而且攻占了益州(四川地區),三國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但在此前,曹操卻擊敗張魯,奪得了漢中地區,并虎視眈眈窺視益州,大有通過蜀道進擊劉備之勢。
▲失去了漢中盆地,劉備的四川腹地門戶大開。
失去了漢中盆地,劉備不僅失去了益州(四川)的天然屏障,而且失去了進攻關中平原,進而逐鹿中原的重大戰略根據地。對于此中的利害,蜀部從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蜀郡太守法正更是指出:攻克漢中,“上可以傾覆寇敵(曹操)。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河西走廊)雍(州)、涼(州),廣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簡而言之,攻克漢中,進可攻、退可守,并且可以利用秦嶺、巴山的天然屏障,成就王侯霸業。
在此情況下,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從益州(四川)出兵漢中,最終督軍力斬夏侯淵,奪得漢中,并為諸葛亮后來出兵北伐,奪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
諸葛亮北伐:蜀道里的三國
諸葛亮北伐,出兵正是經由蜀道伐魏。
認識蜀道,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跳不開的關鍵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并且五次北伐中,只有三次是經由祁山道,另外兩次北伐:一次是出陳倉道,一次是出褒斜道。
▲諸葛亮五次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為什么要走祁山道?
祁山道,是從陜西漢中出發,經徽(甘肅徽縣)成(甘肅成縣)盆地、西和,沿嘉陵江西源西漢水,進入甘肅禮縣的祁山一帶。
對于諸葛亮來說,祁山道雖然與關中平原很遠,并且隔著隴山山脈,但道路平坦、利于糧草運輸,不像貫通秦嶺的其他幾條蜀道(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那么險峻;并且從祁山道出兵,如果順利,還可以隔斷關中地區與河西走廊的聯系,斬斷曹魏的左膀右臂,進而還可以為蜀漢開疆拓土,奪取土地、人口等重要戰略資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在《三國演義》,有一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著名故事,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也確實是因為馬謖失守街亭,而將其斬首。
街亭,位處隴山山口,也是通往關中地區的戰略要地;失去街亭,就意味著喪失了通往關中之路,從而葬送了蜀漢的第一次北伐,所以諸葛亮才會不徇私情,堅持力斬馬謖。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拒絕用?
諸葛亮取道遠路伐魏,對此蜀漢大將魏延曾經有過一個很著名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是由魏延率領一萬多精兵,從漢中出子午道奇襲長安,然后諸葛亮則從褒斜道進攻長安,兩軍匯合直取潼關。
但諸葛亮拒絕了這個建議,所以后世經常有人扼腕嘆息,說諸葛丞相啊,為何要放棄這個奇謀呢?
真實歷史中,諸葛亮五次北伐,從來都沒走過蜀道中的子午道。這是因為,子午道雖然離長安最近,但全長達千里以上,并且道路崎嶇兇險,稍有不測,便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一生謹慎從事的諸葛亮,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建議。
▲蜀將魏延主張的子午谷奇謀線路。
而后世的現實案例也說明,諸葛亮沒有采用子午道這條蜀道進攻,是非常明智的:
公元230元,魏國大司馬曹真率軍,試圖從子午道進攻蜀漢,但結果行軍途中全程大雨、棧道斷絕,大軍走了一個多月,子午道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終曹真不得已撤兵返程;
而東晉時,桓溫派遣司馬勛,從漢中出子午道,希望由此進攻長安,結果半路就被前秦軍隊打敗;
另外明朝末年,闖王高迎祥率領5萬軍隊,也是從漢中沿著子午道,想進擊西安,結果山路兇險,中途就被孫傳庭的2萬新兵伏擊打敗,高迎祥也被俘后被殺。
由此也可知道,子午道之兇險,謹慎用兵的人,輕易都不敢使用。
在前四次北伐失敗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最終率領十萬大軍,決定經由相對較近的褒斜道出兵關中地區,正面攻擊關中平原。
但魏將司馬懿對此卻避其鋒芒、堅守不戰,蜀漢與曹魏的大軍,雙方隔著渭河對峙了100多天,最終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全軍沿著蜀道退回漢中和四川,第五次北伐也最終無功而返,這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由來。
鄧艾奇出陰平道:魏滅蜀之戰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后繼的姜維也試圖為蜀漢建功立業,也終告失敗。針對蜀漢,曹魏也最終出手。
公元263年,篡取曹魏實際政權的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人統率18萬大軍,分別從甘肅狄道、祁山,以及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多路進攻蜀漢,鐘會大軍先是奪取了漢中地區的各個要塞,然后又攻破了從漢中進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要隘陽平關,在此情況下,蜀漢大將姜維等人退而拒守劍門關,將曹魏大軍阻擋在外。
在曹魏大軍無法正面攻破蜀軍情況下,曹魏大將鄧艾最終率領三萬大軍,穿越700多里渺無人煙的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山腸絕路,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在最危險的地段,鄧艾甚至只能用毛毯裹著自己,從山下翻滾直下,在糧食幾乎用盡情況下,鄧艾的軍隊最終神奇地從人跡罕至的陰平道穿越而出,進入四川盆地,并繞過姜維,進入江油、綿竹,迫使劉禪(阿斗)在成都獻國投降。
▲263年魏滅蜀之戰:鄧艾奇出陰平道。
而從甘肅進入四川的陰平道,起步于今甘肅文縣(西漢為陰平道、東漢為陰平郡),在越過甘肅、四川兩省交界的界山摩天嶺、龍門山脈后,進入白龍江至昭化,后與金牛道相匯,這條路山高谷深,非常險峻,最終也因為這場魏滅蜀之戰而聞名天下。
蜀道交通重心轉移:從南北到東西
從軍事地理角度而言,蜀道的軍事地理顯赫地位一直居高不下,這也與中國的政治中心分布有密切關系。
五代十國以前,從秦漢到隋唐,關中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此情況下,中國在公元十世紀以前的道路發展,自然主要是以關中平原為中心點,然后向外發散;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國力的空前發展,蜀道由于直接連接關中地區,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到了唐朝時,蜀道北段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以及蜀道南段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都紛紛設立了驛站、進行通郵,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寫的便是唐玄宗時期,將重慶地區的荔枝,通過荔枝道(也稱洋巴道)快馬加鞭送入長安的情景(唐朝時重慶一帶氣候較高、可以種植荔枝)。
▲唐代的荔枝道(最右側紅線)。
五代十國后,中國的政治中心先是轉移到了北宋的開封,但蜀道的軍事戰略價值仍然居高不下,當時,北宋在與西夏的軍事對峙中,四川地區的財賦,就主要通過蜀道北上運輸到前線,以支持宋軍與西夏的戰爭。
女真人滅亡北宋后,公元1131年,宋軍在富平之戰失敗后,宋朝將領吳玠組織殘軍繼續堅守秦嶺以北的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誓死保衛進入秦嶺的蜀道關口,對此有人勸說吳玠,讓他退兵進入漢中防守,對此吳玠說:“我保此(和尚原),敵決不敢越我而進(秦嶺)!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在舍生忘死的氣概下,吳玠堅守和尚原,最終以數千殘兵,擊敗了金兀術的十萬大軍,迫使金軍退回鳳翔,暫時放棄了通過蜀道進攻漢中和四川,并沿長江水路、荊襄等地消滅南宋的計劃。這也是南宋軍隊,首次在正面戰場上,徹底擊潰金軍,此后,南宋依托秦嶺和巴山的蜀道天險,整整對抗女真人和蒙古人達100多年之久,展現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英雄氣概。
▲吳玠率領宋軍,在寶雞西南的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軍,守衛秦嶺蜀道和漢中、四川。
蒙古人滅亡南宋后,此后到明清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穩定在北京,這也使得關中地區的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另外,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安史之亂以后,也不斷地向南方轉移——在此情況下,蜀道的主要交通方向,也從原來的南北走向、連通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重點改而變成了東西走向:
▲五代十國后,蜀道的交通走向,從南北走向,重點改成了東西走向。
即四川的蜀道交通,變成了以長江為主干的峽路交通地位上升,這就使得四川的對外聯系重心,從川西,轉向了川東南,其重要表現就是重慶(渝州)的地位隨之崛起,最終使得四川盆地形成了以成都和重慶為雙中心的城鎮分布格局。而1997年后,重慶被設為直轄市,也是五代十國以后,蜀道交通重心從南北向東西轉移的重要表現之一。
而中國人所熟悉的那條蜀道,在經歷唐宋以后的低潮后,又開始逐漸的復興。
另外最愛君獲悉,在今年年內,從西安至成都的西成高鐵也將正式開通運營,屆時,全長509公里的西成高鐵將全面連接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運行時速將高達250公里,以往遙不可及的貫穿秦嶺和巴山的蜀道之難,也將變成高速坦途。
所以,假如李白生活在當代,還會高歌《蜀道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