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結構最復雜的關節,它承擔著全身的重量。人每走一步都離不開膝關節,可以說它真是“任重道遠”,因此它受傷和患病的幾率比較多,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炎了。 我們有必要全面認識自身這一重要的關節組織,善待它呵護它,支撐起健康的生命和幸福的生活。 生活中常見的毀關節行為 跪著擦地 跪著擦地板,髕骨的壓力會壓在股骨上,等于兩塊骨頭間的軟骨直接壓到地面上,時間一長,有的膝蓋就無法伸直,起不了身了。 頻繁爬山 人在爬山時,膝關節彎曲處于彎曲狀態,會負擔全身的重量,這樣膝關節受到很大沖力,幾乎是自身體重的7倍。此外,長時間持續暴走,也讓膝關節持續受力而得不到喘息休養的機會,也十分損毀膝關節。
太極拳
老年人喜歡打太極拳,太極拳中會經常蹲馬步,而老人的身體分泌潤滑液的數量在減少,容易造成關節損傷。
家務過多
家庭主婦干家務,長時間洗碗、擦地、過度負重等,加上長時間受涼水刺激,很容易導致膝關節發炎。
跳繩
跳繩本就沖擊力較大,加上體重負擔,膝關節更加難以承受。體重過重的人尤其不要跳繩。
膝關節炎的發生有多種原因
創傷后逐漸出現
有明確的外傷史,如劇烈運動引起的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撕裂、軟骨損傷、脂肪墊勞損等引發的。
慢性進行性退化
常在中老年發病,隨年齡增大膝關節囊萎縮、變性和纖維化,關節變得僵硬而不靈活,關節軟骨缺乏彈性。在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的癥狀,常表現為關節的僵硬不適感,活動后好轉,遇劇烈活動可出現急性炎癥表現。
類風濕
早期以關節的滑膜炎癥為主,繼而侵蝕關節軟骨,造成關節功能的嚴重喪失。
5種膝關節損傷盡快就醫
脂肪墊勞損
脂肪墊有加強關節穩定和減少摩擦的作用。脂肪墊勞損是由于外傷或者是長期摩擦引起脂肪墊充血、肥厚并發生炎癥,與髕韌帶發生粘連,從而使膝關節活動受限。這種損傷多發生于步行、登山運動較頻繁的30歲以上人群。
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是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活動受限。
創傷性滑膜炎
由于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滑膜,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如不及時消除,則很容易引起關節粘連,影響正常活動。患者會感覺膝關節疼痛、腫脹、壓痛。
骨性關節炎
這種病癥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居多。超重負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膝關節會腫脹而疼痛,有時活動關節會有摩擦音。
韌帶損傷
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以內側副韌帶損傷為例,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內側疼痛、壓痛,膝內側有腫脹。
以上引起膝關節疼痛的損傷單靠日常保健是無法自愈的,要盡快請醫生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膝關節炎的常見療法
保守治療
包括藥物、推拿、針灸、熱療等。藥物多以止痛藥為主,可以很有效地緩解疼痛。
手術治療
關節炎反復發病,且關節已出現畸形就必須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創傷較大,不能作為首選。
微創療法
采用關節鏡進行膝關節成形、清理手術,能減輕和緩解疼痛癥狀、延緩關節破壞和恢復關節活動度,創傷較小,但有一定適應癥。
替代療法
指的是在傳統西醫之外可以代替或補充西醫的療法。如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來恢復人體已退化的關節軟骨。但其缺點是選材精細,價格較昂貴。
需要提醒的是,膝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雖然不少,但一般都只能減輕癥狀,治愈不易。因此加強對膝關節保護,避免患上膝關節炎才是最重要的。
保護膝關節、預防關節炎
加強保護,避免外傷
勞動時,要做好勞動保護。劇烈運動時,利用間隙按摩、理療等保養關節。如有損傷不要硬撐,要及時治療。
防止肥胖,減少負荷
肥胖往往加重關節面的負擔,使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因此一旦體重超標,要積極減肥。
合理運動,適當鍛煉
運動可以增加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減輕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運動要科學適當,切莫過度鍛煉。可選擇較緩和的運動方式,如游泳、散步、打太極拳等。
均衡飲食,適量補鈣
食物搭配要豐富多樣,營養要均衡攝入,以滿足人體的全面需要。中老年人在膳食中應注意多食含鈣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蝦皮、芝麻醬、海帶、核桃、深綠色蔬菜等。
加強監護,重視早期信號
要防止關節受潮、受涼。當出現反復膝蓋疼痛、酸脹或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時,可能是關節炎初期發出的信號,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治療。
鞋履適當,避平限高
穿平底鞋行走時,體重會過多地壓在腳后跟上,會使人產生足跟、踝、膝、腰等部位的疼痛和不適。穿高跟鞋使膝關節和腰椎受到強壓,長時間穿高跟鞋會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所以最好穿松軟、鞋底有彈性、有坡跟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