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同時也是人與自然不斷拉鋸征戰的見證。1952年,毛澤東曾專程到開封市北的柳園口42號大堤視察黃河,面對高出開封地表7米有余的河床,發出了“這就是懸河啊”的感嘆。
開封鐵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園1049年),塔高55.88米。900余年來,鐵塔目睹了黃河一步步抬升,兩岸堤壩一層層加高的過程。盡管開封段的黃河是中國最高的懸河,高出地面最高可達10米以上,但是要說黃河比開封鐵塔還要高,確實是一種夸張的說法。
這個問題描述的重點并不在于黃河和鐵塔究竟哪個更高,而是黃河“地上懸河”的形成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黃河在開封段逐漸變為無法無天的“地上懸河”,簡而言之就是黃河泥沙逐漸沉積、于是人們隨之加高河堤的循環過程。而促使這一過程演化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三個方面。
在青藏高原匯聚成流后,黃河迅速進入了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的黃土高原,從這里開始,每年黃河要往中下游輸送16億噸泥沙,而大約四分之一就淤積在河床中,為河床升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來源。
黃河在流出鄭州后,進入了平原地帶,開闊低平的地勢使得河流變寬、流速變緩,使得泥沙在這一河段大量沉積。開封段的黃河河床更是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不斷增高。
自古以來,黃河就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惡龍”。洪水肆虐,河水猛漲,黃河大堤決口成為中下游平原區每年的必演節目。因此人們只能采取加高堤壩的被動方式來進行防洪。這種方法客觀上對地上懸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僅僅是黃河,治理任何地方的水患都不僅僅是堵和防那么簡單。許多人都知道扎扎實實從水土防治開始做起是標本兼治的最佳方法。
但是如果從地質學的角度去追本溯源,地上懸河形成的主因是黃河泥沙含量增大,黃河泥沙含量增大是由于黃土高原的形成,黃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整個中亞地區的氣候環境的改變,整個中亞地區的氣候環境的改變是由于板塊碰撞引起的青藏高原隆升……到底該怪誰呢?